半城调丨波伏娃和美国情人,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从不拒绝爱情
没有一个女权主义者会拒绝亲密的拥抱,不信你试试。
愿朋友们既有自由的灵魂,又有现世的温暖。
— by Miss半城 —
文丨赵慧文
图丨网络来源
▼
开往加利福尼亚的火车上,一个法国女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斟酌着并不熟练的英文语法。
她40岁了,可眼角微微的跳动和抿嘴间漏出笑意,还是保留着少女初恋的娇憨。
她在给那个美国男人写信,这是她即将寄出的,源源不断的304封热烈剖白书的开端。
遇见并爱上纳尔逊·奥尔格伦,对西蒙娜·德·波伏娃40年构建的生活经验来说,无异于野蛮人的突然闯入。他们语言不通,互不了解生平,也并不共享“存在主义”的哲学结构。
没有提前,没有默契,一切世俗性的吸引都不成立。但他们偏偏跨过若干光年的距离,结下一种赤裸而纯粹的爱情关系。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一封信寄出的时候,波伏娃尚未能在这段爱情里站得坚定而笔直。她是热烈地爱着,也迟疑着:
离开你后,我去了旅馆,我有一篇文章要写完,完成得不太好,那又有什么关系!
随后我和那些法国男士共进晚餐。我讨厌他们,他们太令人讨厌了。因为他们没能让我和你一起吃晚饭。
和你通过电话后,我上了火车,躺在卧铺上开始阅读你的书直到入睡。
今天,我坐在窗旁,一面眺望风景,一面继续读着你的书,这是很宁静的一天。睡前我必须告诉你,我真是十分喜欢这本书,我想我也非常喜欢你。尽管我们没有说多少话,我想你也有同感吧。
我不想再说“谢谢”了,因为意思不大;可你必须知道,和你在一起我很愉快,我不愿和你说再见,但也可能今生不能再同你见面了。我盼望4月再回到芝加哥,那时我会对你讲我自己,你也说说你自己。
我自问,如果说昨天我们告别时心情不好,那下次共同度过五六天,已成为好朋友后再次告别,岂不会更难过吗?
(星期六傍晚,1947年2月23日,在开往加利福尼亚的火车上)
1947年5月中旬,奥尔格伦和波伏娃在纽约厮守了3天,在分别的飞机上,波伏娃已经忍不住要将相思之情写下:
你又再次让我流泪,但这是甜蜜的泪水,来自你的一切都是甜蜜的。
我刚上飞机不久,打开了你的书,又想看到你的手迹,我翻开第一页正在遗憾没有请你写点什么时,突然你为我写的、充满柔情爱意的秀丽字句出现在我眼前。
我的头靠在窗边,我哭了,在蔚蓝的海洋上空哭泣。流泪是甜蜜的,因为这是爱:你的爱、我的爱、我们的爱。
……从现在起,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在芝加哥凄凉的街道上,在高驾车下面,在寂静的房间里,我将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就像一个充满爱意的妻子和她所爱的丈夫在一起那样。
因为这不是一场梦,我们永远不需要醒来。
(1947年5月17日,纽芬兰,K·L·M荷兰航空公司飞机上)
尽管波伏娃是开放式情侣关系的拥趸,但在面对奥尔格伦收留了一个潜在情敌,女郎瓦班莎时,她依然拿出了娇嗔而戏谑的战斗姿态。
信里的称谓从“我的爱”变为了“最亲爱的瓦班莎的拉皮条的”:
只要我们下次见面前你不娶这个姑娘,也不生一打孩子,我也不反对你练习练习,这样我再吻你的脏脸时你不至于全忘了。
宝贝,我是否也需要来点练习?
我没这份心情,如果你要我这样做的话,我也可以找个把好的男妓到柴房街旅馆来。
(星期三,1947年12月7日)
波伏娃一生再怎么痴缠的爱情,都是建立在她与萨特不婚的终身羁绊之上。
在奥尔格伦这里,波伏娃曾经想过结婚,但这想法最终也只是念头而已。被拒绝的奥尔格伦,不知是想故意惹怒波伏娃,还是仅仅做一个心灵的补偿,他选择跟前妻复婚。
在婚礼之前,波伏娃告诉奥尔格伦,她很庆幸他们的友谊还这样存在着。
奥尔格伦激动地说:“不,这不是友谊!我给你的什么时候都是爱情!”奥尔格伦家的墙上贴满了波伏娃的照片、信件、书籍封面和修改过的手稿。
事实上,与妻子复婚后的奥尔格伦并不快乐,不快乐的生活使他的衰老加快。
多年后波伏娃又一次和奥尔格伦见面,他们平静了许多,一起去别的国家旅游。波伏娃出版自己的回忆录,把她与奥尔格伦之间的通信公之于众,奥尔格伦很不高兴,他不喜欢自己的隐私被众人观瞻。
他一时气愤地把波伏娃写给他的信全部卖掉,随后又立即买了回来。
奥尔格伦死的时候72岁。他的身边保留着的是存放了三十多年的他们通信的铁盒子。铁盒子里面还有当年波伏娃随手送给他的两朵小花,那些新鲜的小花早已成为干花。
波伏娃曾去美国的墓前看过奥尔格伦。
波伏娃去世的时候,她的手上还戴着奥尔格伦送给自己的一枚便宜的银戒指。
奥尔格伦想用婚姻供奉爱情,这在别的女人看来是求之不得,可偏偏遇上了波伏娃,她与萨特所选择的处理感情的方式,是不可复制的。
波伏娃的那种自由,也不是所有的人能够承担得了的。
婚姻制度或许有着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东西,可总有那么多人在围城里进进出出。这是一个永远被质疑着的选择题,怎么选也堵不住人类的情感关系本来就漏洞百出。
110年前的今天,西蒙娜·德·波伏娃诞生于法国巴黎。
波伏娃与萨特
人们称赞她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惊叹于她与萨特的传奇爱情。
她的不凡,就在于她勇敢地成全了自己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可能使自己形单影只。
她的从容,就在于她对人性的极度洞悉和这种洞悉之后采取的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她不是惊世骇俗的女权主义者,她是优雅的法国女人。
/ 半城荐书 /
▼
本书收录了西蒙娜·德·波伏娃从1947年到1964年给美国情人纳尔逊·奥尔格伦寄出的304封信。
1947年的美国之旅,已有萨特在身边的波娃,结识了作家奥尔格伦,两人一见倾心,一场横跨大西洋的恋爱从此展开。
波伏娃当时早已建立「女权代言人」的国际声誉,恋爱却让她极端屈抑自己,奥尔格伦不懂法文,她就贴心地用英文写信给他;她渴望异国恋人能更了解她,在一封封甜蜜书信里,与奥尔格伦分享对社会、战后情势、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观点。
这段恋爱里的波伏娃,费尽心思一如平凡女人。
▼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性圣经”。
- E N D -
延伸阅读
半城调丨你只有先了解严歌苓的芬芳年华,才能够更好地看懂《芳华》
采 编 赵慧文 丨 美 编 陈思 丨 音 乐 LM
半城编辑部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 | 叶檀 | 陈文茜 | 黄佟佟 | 野夫| 张明 | 潘知常| 周晓虹 | 白岩松 | 徐士进 | 裴谕新 | 薛冰 | 刘嘉| 李丽淑 | 金一虹 | 晋锋@一猫一艺术 | 吕莎莎 | 张默雪 | 鲁敏 | 陶向南 | 傅国涌 | 曹立群 | 于海青 |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
采 编 赵慧文 丨 美 编 陈思 丨 音 乐 LM
半城编辑部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黄菡 | 叶檀 | 陈文茜 | 黄佟佟 | 野夫| 张明 | 潘知常| 周晓虹 | 白岩松 | 徐士进 | 裴谕新 | 薛冰 | 刘嘉| 李丽淑 | 金一虹 | 晋锋@一猫一艺术 | 吕莎莎 | 张默雪 | 鲁敏 | 陶向南 | 傅国涌 | 曹立群 | 于海青 | 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