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项成社融最大拖累
摘 要
M2同比增速攀升,居民和非银机构存款形成拉动,而企业存款则为拖累项。11月M2同比增速攀升至12.4%,较10月的11.8%加快0.6个百分点,创2016年5月以来最高增速。其中,居民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多1.52万亿元。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可能削减支出,增加储蓄;另一方面11月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居民可能赎回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入到银行的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
近期债市面临的两个线索:一理财赎回压力仍在发酵,机构行为主导债券市场。11月金融机构存贷差创新高,存款高增反映的可能主要是部分理财资金回撤到银行表内的行为。二是社融增速等数据或继续放缓,12月反弹的难度也较大,基本面对债市仍有支撑。
短期来看,受居民理财搬家行为影响,债市的被动调整可能还会延续,但压力或主要在信用债,利率债调整空间相对有限。近期负债端较为稳定的银行自营和保险资金已经积极入市,承接银行理财的抛盘,不过债市要真正修复,仍需进一步解决理财负债端的问题。
核心假设风险。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
2022年12月12日,央行发布11月金融数据。新增社融1.99万亿元,预期2.17万亿元,前值9079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0%,前值10.3%。新增人民币贷款1.21万亿元,预期1.32万亿元,前值6152亿元。M1同比增长4.6%,前值5.8%。M2同比增长12.4%,预期11.7%,前值11.8%(预期值来源于Wind)。
11月社融同比创一年新低,最大拖累项是企业债
社融不及预期,同比拖累项依次为企业债、政府债和贷款。11月新增社融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低于市场预期值2.17万亿元。从分项来看,贷款(社融口径)为1.14万亿元,同比少1573亿元;政府债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企业债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为社融最大拖累项。受三者拖累,11月社融同比增长10.0%,较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回落,增速为2021年12月以来最低。
11月社融增速继续回落,反映出融资需求仍然较弱。分部门来看,居民和政府部门融资均为同比拖累项,企业融资同比仍为拉动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部门融资受到发债拖累,中长期贷款仍维持同比多增。11月企业部门融资9958亿元,同比多1517亿元,为近四个月同比增幅最小。其中企业债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是近18个月中同比降幅最大的,对企业融资形成明显拖累。理财赎回快速抬升了信用债收益率(具体请见《债市需要信用配置盘》),对债券市场一级发行也带来间接影响,11月取消发行的信用债规模达到841亿元,为年内高点。
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同比多3950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同比少651亿元。一方面,9月28日央行创设的2000亿元设备专项再贷款,对年内企业中长期贷款存在支撑作用。而且11月2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短贷连续两个月减少,反映出企业运营资金对应的短期融资需求相对不足。表内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增量仍然较大,指向票据冲贷款的情况仍存。而社融口径未贴现票据增加190亿元,反映企业融资增量主要在银行表内,并未明显溢出至表外。11月末票据利率回落指向社融、信贷较弱,也得到再次验证。
第二,11月居民部门融资同比降幅接近10月。11月居民贷款增加2627亿元,同比少4710亿元,而10月同比少4827亿元,两者差距不大。拆分来看,居民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同比少992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同比少3718亿元。居民部门融资尚待修复,或因存量负债利率相对较高,而理财等收益较低,居民仍在提前还款。
第三,政府部门融资连续四个月不及去年同期。11月政府债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是连续第四个月低于去年同期。追加5000多亿元地方债额度,主要在10月发行,11月仅发行455.1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支撑11月社融口径政府债融资的,主要是国债净发行,11月国债净发行6068.5亿元,明显高于10月的529.1亿元。而8-10月对社融形成支撑的委托贷款,在11月也转为同比少123亿元,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已在10月基本使用完毕。
M2同比创79个月高点,居民存款增长较多
M2同比增速攀升,居民和非银机构存款形成拉动,而企业存款则为拖累项。11月M2同比增速攀升至12.4%,较10月的11.8%加快0.6个百分点,创2016年5月以来最高增速。11月M2环比增量为3.41万亿元,去年同期为1.99万亿元。
观察存款结构,居民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多1.52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同比多6937亿元;而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同比少7574亿元。可见,主要是居民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多增,对M2形成拉动效应;而企业存款则为拖累项。居民存款多增,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可能削减支出,增加储蓄;另一方面11月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居民可能赎回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入到银行的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
在M2增速反弹的同时,M1增速放缓指向企业活期存款增长疲弱。11月M1同比增速放缓1.2个百分点至4.6%。11月M1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放缓,且为今年2月以来最低点。这与企业存款同比少增形成印证,与M1密切相关的企业活期存款可能也增长缓慢,从而拖累M1增速继续放缓。因而,11月企业存款同比少增的同时,并未向活期存款转化。
从财政存款来看,11月财政支出力度不及去年同期。11月财政存款减少3681亿元,去年同期为减少7281亿元,其绝对值同比降幅明显,反映银行从财政存款获取的资金明显不及去年同期。将财政存款拆分为政府债净缴款和财政收支差额,11月政府债净缴款4626亿元,财政收支差额-8307亿元(收入小于支出,对应为负)。相比于去年11月财政收支差额为-13926亿元,今年11月财政净支出力度不及去年同期。财政支出可能受限于收入端带来的压力。我们在10月、11月金融数据中均发现,财政存款所释放的资金不及去年同期(或吸收的资金大于去年同期),这使得银行负债端压力可能有所上升。
3
利率策略:利率债调整空间或相对有限
近期债市面临的两个线索:一理财赎回压力仍在发酵,机构行为主导债券市场。理财产品面临赎回,被动卖出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而承接力量相对不足,对应资产价格下跌(收益率上行),表现在市值法上,又进一步体现为理财产品持仓净值下跌,从而导致赎回加剧。11月下旬以来,理财产品赎回再度升温,存单和利率债收益率再度冲高,多数期限收益率超过11月中旬的高点。部分理财、债基在流动性相对较好的利率债、银行资本债、同业存单仓位较低的情况下,可能开始出售流动性相对较差的信用债。相对11月初,部分信用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100bp,可能使得企业债券一级发行难度上升,从而导致11月社融口径企业债净融资转弱。
11月金融机构存贷差创新高,存款高增反映的可能主要是部分理财资金回撤到银行表内的行为。11月存贷差达到45.19万亿元,同比多增5.66万亿元,同比增幅高于7-8月(分别为5.16、5.03万亿元)。7-8月存贷差扩大,反映银行负债端资金充裕,是助推中长端利率下行的重要条件。而当前存贷差的扩大,一定程度上由居民存款高增所推升。而这背后反映了理财产品资金重回银行表内的逻辑,即部分居民可能在赎回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到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从而推升银行表内存款。该种情形与7-8月相反,对应债券利率上行,反映的是居民部门的资金“避险”行为。
按照历史规律,在社融增速放缓的情景下,信用收缩对应长端利率往往趋于下行。但近期理财被赎回、以及对2023年经济恢复的预期,扭转了长端利率下行的趋势。后续关注货币宽松加码的可能性,以及流动性充裕的持续性,这两者叠加可能促成债市修复的基础条件。
债市策略:短期来看,受居民理财搬家行为影响,债市的被动调整可能还会延续,但压力或主要在信用债,利率债调整空间相对有限。正如我们在《债市亟需信用配置盘》所分析的,近期负债端较为稳定的银行自营和保险资金已经积极入市,承接银行理财的抛盘,但是由于这几类机构之间风险偏好不同,银行自营主要买入利率债和同业存单,而保险机构主要买入利率债和银行资本债,而其他信用债缺少承接机构,很难真正稳定。在政策没有落地之前,银行自营盘可以承接的利率债、同业存单和商金债,以及保险资金承接的银行二级资本债等,估值可能存在“天花板”,调整的空间或相对有限。
不过债市要真正修复,仍需进一步解决理财负债端的问题,或者有增量资金直接输血理财,或者采取稳定估值的方法切断理财净值的回撤。
风险提示: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当前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社融超预期,债市再等待地产政策三连发,怎么看放宽首套房贷利率,怎么看下行趋势未变,流动性或仍有波动等待宽货币预期升温824国常会释放的信号LPR下调之后,降息仍有空间或再降息,持券不炒社融转弱,债市慢牛2022Q2货币政策报告释放的五个信号政治局会议,保持定力、用好用足经济修复,机构欠配社融结构意外改善30亿逆回购的信号如何理解易行长“从总量上发力”加息75bp,从通胀锚失效到经济放缓预期社融总量或持续扩张“降息”之后,流动性收紧之前
已外发报告标题:《企业发债成社融最大拖累》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3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