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五百年史 | 甘阳

甘阳 雅理不读书 2021-02-18


自十六世纪以来,西方中古基督教世界的内外秩序面临着全面崩溃,文化史大家雅克·巴森勾勒了重建该秩序的近代化过程。然而,“美国世纪”的到来,非但未让这一过程从胜利走向胜利,反而意味着西方文明再次坠入衰落的黄昏。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同样面对着传统秩序的瓦解,西方不亮东方亮,新的“黎明”是否会出现在东方?本文原载于甘阳著《将错就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西方文化五百年史

读《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从1500年到现在》


文 | 甘阳



余英时先生在《明报月刊》7月号特别推荐了文化史大家巴森(Jacques Barzun)的巨著《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从1500年到现在》(From Dawn to Decadence: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明报月刊》希望我对此书作些进一步的介绍,我欣然答应,不仅因为编辑朋友特意邮购了此书给我而难以推辞,而且也是因为巴森早年的经典著作《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曾对我个人产生过一定影响。我想不妨从他这本早年著作谈起。



现年九十三岁、曾任美国人文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主席的巴森对于中国读者或许有点陌生,但我们实际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他与中国学界的某种关系,因为巴森早年的主要批评对象恰恰是中国学界相当熟悉的,这就是当年吴宓等《学衡》派人物大力推崇的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


近年来《学衡》派得到中国学界的重新重视,因此白璧德的名字也再度为人津津乐道。形成对照的是,在美国和西方,白璧德早已被彻底遗忘。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多,例如白璧德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救星无疑是一大污点;但从学术上讲,葬送白璧德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巴森



雅克·巴森:《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中译本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巴森的成名作《浪漫主义与现代自我》(1943;第二版易名为《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是对白璧德代表作《卢梭与浪漫主义》(1919)的全面批判。白璧德把卢梭和浪漫主义看成是法国革命以来西方世界的所有失序和罪恶的根源,巴森针锋相对,高扬卢梭,全力为浪漫主义正名。巴森强调卢梭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乃是在于自我解放与社会秩序的均衡,而绝非一味放纵自我。


在巴森看来,近代西方的种种失序与黑暗面与其说来自卢梭和浪漫主义,不如说更多来自于启蒙运动的狭隘理性主义世界观。他特别论证,马克思等实际是“伪浪漫派”,因为他们并不是浪漫主义的后裔,而是启蒙运动狭隘理性主义的传人(参见巴森另一著作《达尔文、马克思、瓦格纳》)。


反过来,柏克(Edmund Burke)虽曾批判卢梭,但把卢梭与柏克对立起来乃完全错误,因为事实上卢梭与柏克恰恰是浪漫主义滥觞期的两大代表,柏克在《论崇高与优美》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自保”与“社会”,正对应于卢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自爱”与“同情”。巴森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白璧德心仪墨索里尼绝非一时失足,而是其思想的逻辑结果,亦即根源于白璧德从反对浪漫主义出发而一味强调秩序、规范和权威。



∆“……事实上卢梭与柏克恰恰是浪漫主义滥觞期的两大代表。”


巴森的最新巨著《从黎明到衰落》完全延续并发展了他的早年思路。例如新著中论卢梭的部分几乎完全是复述旧著,全书四大部分的第三部分则集中讨论浪漫主义。事实上巴森的基本论点之一就是要强调,把西方现代性简单归结为“启蒙运动的后裔”乃是非常片面的,因为西方现代性同时更包含矫正和批判启蒙运动的强劲传统,这就是广义的浪漫主义——其源头始于蒙田和帕斯卡,大成于卢梭,而畅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宗教、政治、哲学等一切文化领域。


可以说,巴森实际是把启蒙运动和浪漫运动的双峰对峙看成是西方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在这点上巴森与伯林的看法颇可比较,可参Isaiah Berlin,The Roots of Romanticism,1999)。用巴森的话说,18世纪启蒙运动把一切都信托给“知性”,热爱的是抽象的大写的 “人”;而浪漫主义则注重感官和情感,拥抱的是现实可见的小写的人,这种具体的人乃形形色色,神秘莫测,而又变化无常,决不可能用僵硬的“知性”加以度量。他特别指出,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事实上已经开始怀疑“知性”不能把握人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从而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


巴森因此认为,严格说来启蒙运动其实不应称为“理性”(Reason)的时代,而应该称为“知性”(Intellect)的时代,亦即把自然科学技术世界观无限制地扩张为规范全部人类生活的狭隘理性主义(其典型表述为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浪漫主义反对的并不是“理性”,而是“知性”即狭隘理性主义。事实上浪漫主义是要超越“知性”而走向更高的“理性”或所谓“有感情的知性”(the feeling Intellect)。巴森因此将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心智与心灵的统一”(Mind and Heart)。


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巴森这里的思路显然深受我们中国人从前非常熟悉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巴森早年曾敌视黑格尔,但在《浪漫主义与现代自我》中他就已经纠正自己,强调黑格尔属于自由主义传统)。所谓“知性”与“理性”的区别本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所在,而巴森引用的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所谓的“有感情的知性”,与康德和黑格尔所谓“直观的知性”(intuitive Intellect),都意指包含知性又高于知性的最高理性。事实上巴森将卢梭、柏克、康德、歌德、黑格尔作为浪漫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他同时强调法国大革命无论如何都必须被视为“自由的革命”,其直接遗产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交织。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巴森在新著中指出,浪漫主义的真精神即“心智与心灵的统一”在中国文字中用一个单字就可以表达,亦即中文的“心”字,而在西方语言中却只能别扭地用两个字即 Mind and Heart 拼在一起,才能表达出“知性”不能分离于内心世界的种种柔性细微感受,而反过来内心世界的精微感受并不必然是“反智”的这层意思。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西方语言中存在一个相应于中文“心”意思的单字,许多无谓的争论或许都可以避免了。


但我们其实何尝不可以认为,西方语言中之所以找不到一个对应于中文“心”的单字,而必须要用 Mind and Heart 来拼接出这层意思,不恰恰表明西方文化传统确实很早就有把 Mind 和 Heart 分离开的倾向?而中文之所以会有“心”这样的概念,不也同样暗示了中国传统历来比较强调“心智”与“心灵”不可分割的独特文化取向?我们实在很可以从这里出发重新检讨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对待西方浪漫主义以及西方启蒙运动。这里应该顺便指出,在后现代论述的笼罩下,人们现在似乎越来越不敢谈各种文化的特质及其相互差异,生怕这会落入“本质主义”或“宏大叙事”的陷阱,但这种不必要的担心恰恰表明后现代论述的流俗化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文化桎梏。巴森这本《从黎明到衰落》不消说正是一种力图勾勒西方现代文化独特性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本身就是对目前后现代论述的一种强劲反动。


巴森这本新著厚达八百多页,内容极端丰富,用此地的篇幅即使要稍加介绍其实都不可能。这里仅指出,《从黎明到衰落》不是单纯的思想史或观念史,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史,而是将西方1500年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科学、技术、艺术、音乐等各方面都真正熔于一炉的广义文化史。其基本线索是,从16世纪开始,西方中古的基督教世界从外在秩序到内心秩序都寸寸断裂,直至全面崩溃(全书开篇题为“分崩离析的西方”),因此近代西方的历程就是全面重建新的外在秩序和内心秩序的过程。全书四大部分对应于这一历程的四个分期,即第一期1500—1600;第二期1661—1789;第三期1789—1920;第四期1920至今。简略而言,16世纪开始的“新教革命”是这一历程的开端,即书名中所谓的“黎明”,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或1920年后则标志着这一西方现代文化形态开始没落,亦即书名中所谓“衰落”的开始。而到世纪末的今天,在作者看来西方世界在各方面都已经与中古末期相似,亦即同样面临外在秩序和内心秩序都已在寸寸断裂。那么是否有新的“黎明”即将出现呢?作者说现在只看到与中古末期太相似,看不到“黎明”。

∆“……这‘美国世纪’恰代表西方文明的没落。”


这里最可注意的是,按照巴森这种分期,实际上整个20世纪都只表明西方文化的“衰落”。而如果20世纪后半期被人称为“美国世纪”,则这“美国世纪”恰代表西方文明的没落。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巴森堪称真正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亦即他实际是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欧洲的没落看成是西方文化的没落,而“美国世纪”的兴起对他而言并不具有重振西方文化的意义。这种看法本是从前抱有“老欧洲”观念的欧洲文化人的典型看法,在20世纪初期最为流行,即所谓“世纪末意识”。巴森一生的全部努力,其实就是致力于通过推行大学的“通识教育”而把欧洲博雅文化传统引入美国,对推动美国现代的“通识教育”贡献极大。但到了晚年,他似乎多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因此情不自禁地又大发起“世纪末”的感叹来。可以想见,巴森的这种看法以及他对20世纪的处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接受的。目前对该书的批评几乎全都集中在其第四部分即关于20世纪部分,自然是很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们不妨指出,巴森这本巨著对于那些满脑子“政治正确”意识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不管从哪一种“政治正确”标准来判断,巴森此书都只能是“政治不正确”的。例如对于“反西方中心论”的人来说,此书当然是不折不扣的“西方中心主义”论述;但对于那些一力维护西方文明的“正统派”而言,巴森将西方文化全盛期的20世纪视为西方文化的“衰落”而大唱挽歌,简直是荒唐透顶。尤其巴森在书中随手破除种种西方神话,例如他开篇就论述新教革命,却寥寥几笔就打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因为他认为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乃风马牛不相及,韦伯命题根本没有史实根据,其流行一时只不过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此类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我以为只有对历史文化本身有浓厚兴趣鄙视任何“政治正确”意识形态的文化人才能真正欣赏这本文化史巨著。余英时先生说他推荐此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大概也是指此而言。事实上,此书的精彩之处其实都在细节中,唯有能欣赏这些细节的人才能读得津津有味,也才会叹服巴森学问的广博和见识之不凡。例如他指出,“我们现在顶礼膜拜的莎士比亚乃是德国人创造出来的”,因为莎士比亚死后两百年内在本国饱受奚落和批评,只有到德国浪漫主义高峰期由歌德、席勒、赫尔德等大力推崇,从而影响英国浪漫派文人柯勒律治、哈兹利特和兰姆等重新认识莎士比亚而确立为英国文化巨人。换言之,莎士比亚虽然是16世纪诗人,但他成为西方文化巨人恰恰只有在浪漫主义时代才有可能,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又如巴森认为,人们现在常把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e)看成所谓“文艺复兴人的典型”乃是不知所云,因为如果“文艺复兴人”指的是当时的人文理想即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才多艺,那么达•芬奇恰恰是其反面:他除了绘画是天才以及对机械有兴趣以外,对诗歌、音乐、语言、哲学、神学、历史和政治都完全缺乏知识和兴趣,因此恰恰是“文艺复兴人”的例外,而不是什么典型。



∆ 雅克·巴森(Jacques Barzun)


巴森本人无疑是以“文艺复兴人”为自己人生目标的。像他这样学识渊博的人在今天的西方也已经是硕果仅存。以他的学识来看现在的西方文化,他当然只能哀叹“衰落”。但我们中国人如果回观自己,只怕连“衰落”的感叹都发不出来!试问我们中国现在除了为各种“政治正确”在斗争的斗士以外,还有心仪“文化”的“文化人”吗?

2000年7月12-13日写于香港




好书推荐







编辑 | 阗黎远人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生而优越 | 性暴力 | 国际顶刊 | 读大学 | 严谨的(?)德国 | 哈佛、耶鲁法学院院长联合撰文 灵魂·命运 | 隐藏角落 | 说走就走 | 民主&仇恨 北美独立 | 黑人 | 性教育 | 年轻人,你太天真 | 书和事 | 没有律师的时候 | 经济繁荣却不自由 | 光明前途 | 好律师 | 当打之年 | 毕业寄语 | 阅读的衰落 | 不读书的日子 | 旧日子的幸福 | 甘阳 | 王小波 | 毛尖 | 饶毅 | 苏力 | 王希 | 钱穆 | 冯象 | 制造集体焦虑 | 大学与中学贯连 | 民国宪政往事 | 鲁迅与香港 | 国剧之光 | 生活由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决定 | 学术自由 | 闭塞的美国心智


关注雅理“不”读书,从此不迷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