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学社吴霞: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人眼中的疯子 | 第20期午餐会实录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线上午餐分享会专栏)
线上午餐会 20期 | 吴霞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做到,却并不容易。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考入北大,转学美国,亲身对比了国内外的教育后,决定从精算师 转行创办教育机构。本期午餐会,我们邀请到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吴霞,来与我们分享她对个性化教育的行动和思考。
吴霞,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曾在精算师的路上迷途知返,最终重拾自己高中时代的教育梦想。以为自己最好的归宿是做一名金领,结果发现自己有颗创业者和创变者的心。
以下为吴霞发言实录
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出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吴霞。因为我的英文名字是“Shell”,贝壳的意思,所以大家都叫我“壳姐”。今天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创业之路。
你疯了吗
-“你不是说去读MBA,一定会找到男朋友的吗?男朋友还没找到,你怎么又要创业了?”
-“读书花了那么多钱?你什么时候能挣回来啊?”
-“而且,你习惯了高薪的生活,你能过得了4000块钱一个月的生活吗?”
-“你精算师都做了6年多了。你就打算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了吧。”
这些都是我父母听到我要做教育创业时的反应。
我随即说了让他们哑口无言的话。“是你们把我养成这样的啊。”
我希望可以在成绩出来之前离开
我的成长经历,有些比较特殊的地方。8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获得了公派出国的机会,去美国华盛顿DC工作,可以携带家属。
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开心极了。逢人就显摆:你知道吗?我马上就要去美国了。
我每天都在我妈屁股后面追问:妈妈咱们什么时候走啊?
但我这么开心和着急,不是因为我对美国有多向往。我在山西省最北端的一个小县城长大。我根本不知道美国是什么鬼。我也不知道我的生活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为什么着急呢?因为当时我们刚刚期中考试结束,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的语文考试,有三个生字不会写。三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不了年级第二了。这件事情,让我非常焦虑。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我的语文成绩出来之前,能够离开山西。
学习和学校,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成为了一件有些可怕的事情。将近30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吗?
迷茫的“精英”
我的母亲从小告诉我:“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爸爸是北大研究生毕业的,你要北大本科生毕业。”
所以,我从小的学习目标就是上北大。我也很争气,一直拥有可以稳上北大的成绩。以至于当我高二的时候说我想考北师大,未来做高中老师,父母和老师都很紧张,跟我谈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在我们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不是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是自己分数能达到的最高选择。
但当我真的考上北大经济学院,进入分数最高的金融专业之后,我完全不知道我该干什么了。
我度过了我此生最颓废的一年。逃课、刷夜、谈恋爱,只要不是学习,只要不违法,都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最后,我几乎所有课程的成绩都是刚刚及格。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初入大学的年轻人,还在经历我当年的迷茫?
那时,我父亲建议我转学出国,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当时也很不上心,甚至有些逆反。直到我父亲对我说:“爸爸这辈子想达成的每个目标,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唯独你转学去美国这件事,我没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需要你自己努力,才能做到。”
最终,我成功转学去了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也是一所顶尖的公立大学。我获得了一次重头开始的机会。我虽然还很迷茫,但又重新进入“学霸”模式,唯一的目标是拿A。所以我尽可能选自己擅长的课程。因为我们必须要选一门人文课程,所以我就自作聪明,选了“中国历史”。
大家猜我这门课最后的成绩是多少?
肯定不是A,对吧?否则我就不会拿出来说了。我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时候,只拿过两个B,其中一个就是这门“中国历史”,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B。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批判性思维”和“通识教育”,第一次明白原来历史不只是背知识点。
我亲身对比了中美的小学教育,也亲身对比了中美的大学。我的这些教育经历,让我对教育这件事情很着迷。因为它让我看到很多差异,对我的价值观形成巨大的冲击。
它让我觉得批判性思维很重要、领导力很重要、公民意识很重要、我们最近一直在说的21世纪核心素养很重要。它也让我觉得游戏化学习很有趣、体验式学习很有料、项目制学习很有意义。
一人传十,不忘初心
所以,在我大学毕业,做了6年的精算师后,我觉得是时候做我真正有热情的事业了。我进入了教育领域,做了一个名为“一初教育”的教育机构,名字取义于“一人传十,不忘初心”。我们想培养下一代的change makers,创变者。我们并不是希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名留青史的人,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改变。
一般说到这儿,大家都会鼓掌,然后说:哇,你好有情怀。。。
我刚开始做一初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这个有点沾沾自喜。但是,很快我就被泼了冷水。当时,我正在跟一位北京知名高中的国际部副主任,侃侃而谈我的教育理想和一初的课程。
主任摇了摇头说:我发现你们这些体制外的教育者有个通病。都觉得自己的东西特别重要。今天做创客、机器人的人来找我,明天做批判性思维、做领导力的人来,后天又有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的。你们这些都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啊。你们做教育的出发点,都是要培养你们觉得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的。
这段话,让我足足失眠了一个星期。它提醒我,做人真的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也让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
抢占时间和制造焦虑,与我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我对于中国B2C端的教育市场,有这样的一个总结:抢占时间 + 制造焦虑 。
一个学生,可以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市面上,有那么多的教育机构。每一个教育机构,相互之间都是竞争对手,因为我们都在抢占学生的时间。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做素质教育的机构、做项目制学习的机构,而是新东方、学而思和其他的学科培训机构。
而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在试图说服家长,我的教育产品,是你的孩子现在最需要的。如果你不让你的孩子来参与我的项目,你的孩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了。家长时时刻刻被这样的信息包围着,最后把这些焦虑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结果就是一个完全没有空闲时间的孩子。
这个商业逻辑,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我们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没有一个教育产品或项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绝对必须的。而且,我们觉得孩子必须有可以放空的时候,不然就不可能有机会做深度的自我反思。
我们认为,我们项目本身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收获和成长,和对自我的认识。但是,我们在宣传中,却要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升学”这件短期利益的事情上。这让我们特别的精神分裂。
那段时间的B2C尝试,真的让我有点怀疑人生。我觉得这离我理想中的教育很远。
我们到了一个瓶颈,急需一个突破口。所以当时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我带着整个团队进入了一所公立学校,做搭建这所学校的全人教育体系。由此,我们团队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一段试炼,但是也让我们收获了现在的事业,一份值得一辈子投入的事业。
破土而出
在那所公立学校时,我的一节课上,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学习差的人就是垃圾,咱们学校老师学历背景都那么好,教那些垃圾真是太委屈了。”而坐在她身旁的,就有学校里学习最差的几位同学。
听到她的话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位15岁的孩子,当着全班的同学,不顾他人的感受,理直气壮说出口的话。那些在场的“差生”们,当时都低垂着眼,表情难过,但是没有一个人反驳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评价,默默地承受着。
虽然在那一刻,这个学生看上去是个施暴者,但其实她自己也是受害者。她也因为成绩的压力,而长期焦虑和抑郁,伴随着厌学情绪和自残行为。
后来,在我与学校个别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中,也听到她们用“垃圾”来形容“差生”。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话,都十分痛心,因为我知道这些孩子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点。
我渐渐发现,这些观念往往根深蒂固,而且渗透在学校很多的日常活动中。比如,在一次会议中:
......
“如果学生顶撞了老师,你们会怎么做?”有人问。
“我会先跟学生和老师都分别了解一下情况,再判断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我答。
“但无论什么情况,学生顶撞老师都是不对的,都应该先让学生道歉。”“对啊,你为什么认为老师会有错呢?”
“学生不会平白无故地顶撞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们不能默认就一定是学生的错。”我解释道。
“这样就是纵容!有些孩子就是不尊重老师!上学期,我的一个学生跟老师起了冲突,我就是直接先痛骂了他一顿,然后领着他去跟老师道歉的。”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逼学生道歉反而让学生更加抗拒老师。尊重的前提是平等。”我补充道。
......
后来,我反复去和国内外的同行交流,还看到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对老师提出的要求。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中学)考试原题
大家一致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老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分缘由地直接判定学生错,是违背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师生冲突解决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它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大的教育环境里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
这时,有人会说,因为这些孩子是“问题学生”,那些理想化的理念是没有用的,只能用极端手段对待。但我所看到的情况绝非如此——不是“问题学生”需要极端手段,而是错误的方法制造了“问题学生”。我们的实践可以证明,用适合的方法面对这些学生,他们人人都可以有光明的前途,都是“无限潜力股”。
因为这所学校是市政府的一个“教育公平”项目,所以我们接触到上百名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学生,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学困型:学习困难,听不懂学不懂,多科成绩不及格
叛逆型:有很多违规违纪的行为问题,频频被处分或者已经被学校劝退
厌学型:厌学情绪严重,难以接受传统课堂,经常上课不听讲、旷课,或者已经休学在家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们却看到“问题学生”所遭遇过的不幸,都惊人得相似。
我们的老师待成长,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学困型学生
学生基础差,上课一个字也听不懂,交不上作业,老师直接将他赶出课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直接说:“考了50分以下就说明根本没努力”。
其实,一个学习陷入困境的学生更加需要被尊重、被看到。要引导一个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无助感,更需要给他鼓励和肯定,帮助他建立成就感和自信。但不少老师,连最基本的鼓励和肯定都很难做到。
面对叛逆型学生
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他的儿子在三年级的一节课上,老师问:“都有哪些物体是圆的呀?” 一般孩子们会答:“皮球”,“橙子”,“月亮”。而她的儿子说:"炸弹"。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花了很久才让学生们平静下来。愤怒的老师把她儿子“请”出了教室罚站,下课后就火速找家长批评教育孩子。
但这样尝试控制的做法适得其反,反而激起了孩子更强烈的对抗。在反复的交锋中,他十几岁时,就从一个顽皮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真正叛逆的孩子。叛逆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他更需要被倾听、被接纳、被平等对待。但这对老师的同理心和包容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面对厌学型学生
学生:“老师你别管我了,我能活着就不错了。”
宿管:“我就说了一句,她就哭着跑出去了。”
这是我在一次突发事件后,分别从学生和宿管老师得到的回复。
当时学生没有课,想睡觉,但学校规定白天不能在宿舍。宿管催促她去教室,并威胁要找教导处主任。学生觉得异常委屈,大喊着“你去呗”,边哭边冲出了宿舍,直接翻墙离校出走。其实,这位学生长期厌学,服用抗抑郁类的药物,因而经常犯困。她需要个性化的对待,但学校的条条框框却往往不允许。
这样的学生,有些学习能力很强,甚至成绩不错。但是,他们有超出常人的敏感,有的被学校的竞争环境压得喘不过气,有的遭受过同伴或老师的霸凌。常年的精神压力,让他们厌恶课堂,突然在某一天爆发,再也不愿意回到学校。这类学生更需要老师不带评判的无条件的爱。
其实,绝大部分老师,都希望对学生和颜悦色。但是,面对严格的教学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足的教师支持,遇到“问题学生”时,她们往往会忍不住动用强制手段,以解燃眉之急,让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的学校惯性大,很难落地颠覆式的创新
“问题学生”能教好吗?
我遇到过一位学生,他的父亲曾经送他去读了一年工读学校。他曾经因为在数学课上玩儿手机,公然顶撞老师。他当时数学和英语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
但当我跟他交谈的时候,我发现他是一个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都非常好的孩子。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学不好呢?我深知他有巨大的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于是开始寻找突破口。
渐渐地,我发现他很喜欢唱歌,未来想艺考。这是一个绝佳的撬动点。于是,我让他跟艺术老师交流艺考的基本要求,陪伴他去参加学校合唱队的面试,也建议他的父母去深入了解这个职业选择等等。后来他在自己的一篇反思中写到:“我发现我要先把文化课成绩提上去,才有资格去完成我的理想。”他有意愿学习了,因为他有目标了。
“英语需要补,那我们就先从你喜欢的英文歌,开始学习吧?”“好。”
于是,在教室里,大家时常会看到我们一起练习王嘉尔的一首英语嘻哈歌曲《巴比龙》。
但数学怎么办呢?他已经完全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而数学老师已经满负荷在工作,没法单独给他补习。所以,我们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他不再去上常规的数学课,而是要自己利用一个数学APP,从初一开始补起。我会关注他的进度,同时每周给他上2节答疑课。结果,他每周都会准时完成约100道数学习题。要知道,他以前从来不肯学数学。而这个改变,仅仅在两周的时间之内就发生了。
这个成功不仅仅发生在这一个学生身上。后来,好几个著名的“数学学困生“都在我的“爱上数学”课堂上,获得显著进步。
这个改变的发生,除了我帮助他们找到动力,与他们建立联结,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外,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学校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自选学习内容:允许学生利用优质的APP学习,并提供相应的网络支持
设置灵活课表:允许学生完全自己掌控每周学习数学的时间
突破统一进度:允许学生根据他的当前水平和未来目标确定学习进度
在我们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我们也把数学学科的成功,复制到了所有学科。仅仅几周后,他们所有科目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尤其是数学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出20-30分!
这个结果,让我们自己都不可思议。原来,学生一旦被点燃,他们的上升速度,可以如此之快。而回顾我们采用的方法,80%的时间其实都花在了和学科知识传授无关的内容上。我们意识到,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学校能够,把老师从部分知识传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老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而这些做法,对所有学生,都是适用的。
但是,当我们想大规模复制这个成功时,学校犹豫了。这样的改革,涉及到改变全部学科的教学方式,去适应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家长沟通、教师培训、还是政策解读,都要打破常规和惯例。这样的风险,学校很难承受。
我们的家长很无助,常常病急乱投医
孩子在学校状态越来越差,最着急的是家长,最无力的也是家长。
我们曾经遇到过部分“问题学生”被停课。其实这个决定并不合理,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惩罚。但出乎意料的,所有家长都表示“理解学校,我家孩子确实太不像话”,有些人甚至很赞同,“就该给他一个下马威”。
他们都是被“请家长”的常客,他们很早就发现,自家孩子和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不一样,但是他们并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更无法辨别学校的措施是否合理。很多家庭,每年砸数十万元给孩子补习,有的家长甚至走投无路到送孩子去“戒网瘾学校”,最后仍然无济于事。
不少家长心里也清楚,这些措施没什么用,但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国内根本很少听说,家长又能怎么办呢?在屡次尝试不成功后,家长只能把自己的愤怒与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长叹一声“都怪这孩子不成器”。
其实,家长们这些病急乱投医的尝试往往是在试图改变孩子,让他能更像“别人家的孩子”,适应学校;殊不知,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他们独特需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当给予孩子们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针对他们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辅导,这些孩子学习的状态可谓判若两人。
家长们可以并且应该相信:在适合的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学习,通过学习成长,并凭自己的力量过好一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无限潜力股”。
每个孩子都是“无限潜力股”
我们过去一年的尝试,让我们与这些“无限潜力股”们结下不解之缘,但是我们发现在当下,鲜少有机构能够真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所以,我们想提供一条新的路,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教育。
不少人觉得我们疯了。总是会有人说:“你们搞不定这样的学生。”
大家想象中的“搞定”,是让这些学生服从于老师,而我们看起来太温柔了。但是,我们心中明白,真正的“搞定”,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这里面不需要控制,只需要尊重和信任。
我们和“无限潜力股”们有过长期的接触,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坚定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巨大潜力的。
这些学生,需要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我们会构建一个师生共同体,导师和学生的身心都在同一空间,一起成长。所有的导师都是有爱的陪伴者,都清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都可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也都会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身心安全的环境。同时,大家会一起制定规则,一起建设学社,一起讨论人生,一起尽情玩耍。
常有人问我们:“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起,不会互相带坏吗?”事实证明并不会,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坏。他们大部分的问题行为,都是对原有环境的一种反抗。当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他们也会回应以尊重和爱,而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也会相应转变。
这些学生,需要一种灵活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有混合式学习、项目制学习、深度学习等创新的学习方法,支撑学生重新建立学习的动力、兴趣与信心,打破所有人按照完全相同的步调进行学习的局限,找到适合自己的步调,定制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小组自制空气测量仪
这些学生,需要时间和空间疗愈自己和探索自我。每一位学生,在学社大致会经历如下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用时将因人而异。这个成长路径本身也会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学生在一出学社的成长路径
我们知道我们即将做的事情会非常难,但它绝不是 mission impossible。令我们激动的是,我们的计划和决心打动了一诺姐和华章,所以非常有幸,我们也成为了一土教育生态的一员。一出学社应运而生。从不忘初心的“初”,改成了破土而出的“出”。我们因此拥有了更为强有力的教学教研支持,以及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
这件事比我们想象得更难
作为一个美好的故事,大家都期待结尾是“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现实都是很残酷的。
一周半之前,我们刚刚被警察叔叔拜访过。原因是我们的两个学生起了冲突。一个学生报警说他被“校园欺凌”了,而校园欺凌现在是个敏感词汇,警察非常重视。
而整个冲突的导火索,只是因为小明玩儿游戏的时候说:“我愿意用小亮十年的命换一张游戏金卡”。小明觉得他可以说这句话,因为小亮打游戏的时候经常说:“我愿意用我十年的命换一张游戏金卡”。但是小亮却爆发了:“我妈那么努力,就是为了让我多活几年,你居然要用我的命换游戏卡。”
语言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小明把小亮摁倒在地。
“他既然自己能说,为什么我一说,他就那么大反应?”小明非常不解。
小明和小亮都在服用高剂量的抗抑郁药物。他们两个都在高管控却无底线的家庭中长大。所以,两个人的边界感、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都很弱。这就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现在的24位学生里,有40%正在服用某种克服情绪障碍的药物,有50%惧怕或讨厌学习,还有10%有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
但从4月1号开学到现在,我们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看到一个学生从发生任何不愉快立马就暴走,到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不开心。看到一个学生从不愿意张口说英语,到每天可以自主学习英语学习软件。看到一个学生从天天黑白颠倒玩儿游戏,到可以自己按时起床学习。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别着急,慢慢来”。
教育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没有法宝,没有速成,没有捷径。只能耐心培育,再静待花开,才能等到孩子们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这就是我教育创业的一些故事。谢谢大家!
后续还有分享者与听众的精彩问答环节,想了解的小伙伴们欢迎微信搜索“公益网校”小程序,关注“我是乐天行动派”线上午餐分享会栏目!
>>往期推荐<<<
午餐分享会01期 | 柳茜:首先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午餐分享会02期 | 李静:听见心的声音,永远在路上午餐分享会02期 | 张雪珊:让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看见午餐分享会03期 | 刘良斌:跳出舒适圈,成为更好的自己午餐分享会04期 | 汪星宇:当“乡村笔记”连接城乡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午餐分享会05期 | 陈迎炜:如何把浓缩的社创梦工搬上邮轮午餐分享会06期 | 李克梅:不忘初心,用音乐照亮乡村童心午餐分享会07期 | 孙月:我是幸运的,我也希望把这份与生俱来的使命传递出去午餐分享会08期 | 辜家齐,肖思宇:给乡村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同的可能午餐分享会09期 | 刘英:推进居室适老化改造,给老年生活以尊严午餐分享会10期 | 阮向荣:新浪扬帆,为城乡孩子提供思想启迪之旅午餐分享会11期 | 李旸:从都市白领到边境山民,用爱与接纳培养有灵魂的青少年午餐分享会12期 | 柳济琛:光盘打卡,当传统美德遇上新兴科技 午餐分享会13期 | 孙博文:儿童主任成“工”之路,我们想做点什么 午餐分享会14期 | 钱军:废纸换厕纸,一场可持续的中国厕所革命 午餐分享会15期 | 沙磊:灾难救援,要送到手里,更要送到心里 午餐分享会16期 | 李哲:找对书,让更多孩子爱上阅读 午餐分享会17期 | 张帆:让乡村孩子更美好的成长,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人 午餐分享会18期 | 王妲妮:带给您更畅快的呼吸,干净的空气不是奢侈品
扫码免费观看公益网校名师公开课
《城乡教育公平性挑战与评估》
宋映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明德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探索》
窦瑞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音为有爱,快乐合唱3+1助力乡村儿童教育》
李卫英,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构建生命成长共同体,让教育企业更具生命力》
张天培,广州高新教育集团董事长
参与午餐会直播|微信 gywx_cgpi
转载请联系 | 微信 gywx_cgpi
官网|www.gywx.org
微博|公益网校POA
微信小程序 | 公益网校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午餐会音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