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尔也:观音岩下女诗人

尔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观音岩下女诗人

文/尔也


地处古郧国中心地带的京山,在楚风的熏陶下,自古多诗人,明清之际尤甚。然而大都是男性诗人,从未见过女诗人。去年十月,破天荒地从苏州大学王志英教授主编的《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中,见到了京山南庄女诗人易本瑜和她的一首诗作《过白湖》,就像发现了京山历史的新大陆,喜不自胜,立即撰文《京山闺秀诗人是天门蒋状元的小姨》。由自媒体“鸿渐风”发表后,在京山、天门两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躁动。稀者为贵,都为难得见到的古代女诗人的出现而喝彩。



没想到,最近翻阅京山文史学家易本烺的《云杜故事》第十七卷时,却发现了两个康熙年间的京山女诗人,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请看原文:“王鹿柴(康熙年间永兴籍翰林、太仆寺卿王吉人堂弟,以贡生出仕。笔者注,下同。)先生卸仕归,作‘悟园’于凫山下。王国华(举人,曾任同知。)题语‘松轩’。邑中素乏闺秀,顷见《京山诗抄》载二人。一曹氏,不著夫姓,又另行《三楚诗萃》四字,岂见选于楚《三楚诗萃》耶?然《三楚诗萃》予未见也。一谭庄东岩先生女,适潘姓。
《云杜故事》里的寥寥数语,却为京山保留了两个女诗人的芳踪雅迹。



能为当时的省级刊物《三楚诗萃》收录的诗肯定是具有较高的质量的,其人亦不是等闲之辈,况且是女流。易本烺是嘉庆、道光年间人,康熙年间的人之于他就是古人了。虽然记载的很简略,但他是在王鹿柴先生后人的家里,见到了《京山诗抄》摘录于《三楚诗萃》的原文,肯定是可信的。那个“曹氏”由于“不著夫姓”无从考察,但“谭庄东岩先生女”是有迹可循的。
东岩先生是谁?他就是居于京山观音岩下,在湖广诗坛有相当影响,史称“观音四谭”的四个诗人中的一个一一谭之琥。请看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儒林》中对谭之琥的记载:“谭之琥,字礼西,居观音岩东,故一号东岩。康熙中贡生,官广济教谕。嗜古博雅,致力于汉唐注疏。著有《卜序》《诗解》《春秋义解》《圣祀贤儒录》《方竹堂文诗解》,俱未版行。惟《钤雅》十六卷,宜兴储雄文序而行之,称其精核详瞻,可翼《尔雅》。江右冯夔飏称其教子弟以通经之学,可谓知务。(俱见《钤雅序》)琥官广济时,上学政六事于学使凌榆山,之琥为嗜古之士,索生平著作,琥以《钤雅》及乐府三十章上。晚年命其子又旦于东岩山下埋其诗,立石曰“东岩诗冢”(俱见谭又旦《钤雅跋》)。侄山,年十二以才名,熟五经,兼通经义。(《钤雅序》)



谭之琥是“观音四谭”中年纪最轻、辈分最低的一个诗人,还有“三谭”是谁呢?这说来就话长了,尚需捋一捋谭家祖辈的脉络,否则人家会看糊涂的。先从谭之琥的高祖谭秉爵说起。生活于明朝中晚期的谭秉爵,是观音岩下的一个隐士,字以甫。少年时学诗于江南郭先生,学《易经》于本县王先生,后隐居教馆授徒。为人义气慷慨,每年将所获酬金的大部分给家族生活困难的人。因崖上有古碑题“宦游一快”,遂自称为“快厓”。常与当地文人墨客饮酒于岩下,诵考槃之诗(考槃:盘桓也,指避世隐居),众人皆视为隐君子。士大夫游观音岩,因闻其贤,常登庐造访,与李维桢交情尤深。万历壬辰(1592年)卒,李维桢题写墓志铭。谭秉爵的儿子谭完,即谭之琥的曾祖,与李维桢年纪仿佛,也有交情。20岁中举,曾任许州学正,贵州铜仁县司理参军,终于甘肃临洮同知任上。因其廉洁,死后竟无资送柩归籍。县府僚属感其清廉,集资将其棺木送归故里。



谭完有四个儿子,长子不详,有资料反映的是谭如丝、谭如伦、谭如绣。如丝、如伦就是“观音四谭”的“一谭”和“二谭”。谭如丝,字素臣。少功词翰,有盛名。李维桢对他的才气十分器重,寄予厚望。以贡生出仕,任汉川儒学训导,是黄玉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与竟陵派创始人钟惺、谭元春交往极深,钟惺称其为“京山谭子”以别于“鹄湾谭子”一一谭元春。黄玉社领军人物魏象先不幸英年早逝,弥留之际留有遗言:由钟惺作墓志铭,谭元春作传,谭如丝作形状。由于魏象先是谭如丝的姐夫,所作形状局限于密戚私情之中,没有写出魏象先的个性和对当时文坛上弊端鲜明的态度。钟惺对此文极为不满,写了一篇《与谭素臣兄弟》,以此大谈文章之道,谭如丝欣然接受。因此这篇尺牍成为《隐秀轩集》里的散文名篇。在谭如丝的支持下,他的妻弟夏无生组织了一个名曰“静明斋”的文学社,在京山有很大影响。文学社的秀才们除研习制艺以应举子之试外,也舞文弄墨写时兴文章。谭如丝将优秀文章辑录成册,名曰《静明斋社业》,呈递钟惺审阅。钟惺高兴地写了《静明斋社业序》,对学子们进行了褒奖鼓励,也收录于《隐秀轩集》。由此可见钟惺与谭如丝交情之深。有资料显示,谭如丝属竟陵派250名作家之列。



“二谭”是谭如伦,谭如丝胞弟,字有秩,也是黄玉社主要成员。才韵风情独步一时。爱好文学,不重金钱,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篤而不欺。某叔穷,为其置田盖房;叔死后负责安葬,并将其两幼子抚养成人,一时在乡下传为美谈。谭如伦长居家中,奉母晨昏外,唯文史诗酒自娱。一生不得志,仅以贡生终。所著有《长恩宝诗集》,代表作有《谒申大夫祠》:
乘胜吴兵入郢年,细腰急乞阖闾怜。
孤臣独洒秦庭泪,伍子空挥楚国鞭。
望幸离宫成野草,报国祠宇荐寒泉。
两人能覆亦能复,片言相欺非偶然。
这首诗颂扬了申包胥哭于秦庭借师复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朴实自然,不同于明末复古派的台阁体,有竟陵派创新的遗风。
“三谭”是谭如丝的侄儿谭浑。他可能是那个不知名的老大或者没有功名的谭如绣的儿子,他也是谭之琥的堂叔。谭浑,字处晦,崇祯时生员,是“四谭”中建树最高,著述最多的诗人。据光绪《京山县志》记载:“世居观音岩东岩,后避难鹰山,人称‘鹰山先生’。”明朝灭亡后,耻于为清朝臣民,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独吟咏不辍。生平诗最多,晚年编成《鹰山集》1510首,《月塘集》1520首。谭浑的诗自成一格,既不与复古派李攀龙之辈合流,也有别于竟陵派,独辟蹊径,名噪一时。现录一首《多宝寺寻旧游处》:
古树桥东路,于今但夕阳。
苺台侵佛座,鼠雀满禅房。
独立冥钟下,低徊废井旁。
老僧无处问,何事不荒唐。
其诗清新活泼,平白如话,寓意颇深,足见其功力。另据光绪《京山县志.文苑》在对谭浑的介绍中有“浑为大泌女孙之夫”,说他是李维桢的孙女婿,由此可见,李维桢与谭家的交情不是一般。
一个家族在明末清初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出了四个在湖广诗坛颇具影响的诗人,如果加上这次考证出来的闺秀诗人,就是“观音五谭”了。“四谭”中插上了一株灿烂的鲜花,观音岩更具风采。


今日京山观音岩

由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占统治地位,对于女性除烈女、节妇外,属予“正史”的方志对女性精英是不予收录的,家乘亦如是。唯有如《云杜故事》这般“野史”才为我们保留了这个难得寻觅的女诗人的芳踪。尽管不知道诗人的芳名,也没见到她的诗作,只知道她是谭之琥的女儿,嫁给了潘家。但她确实存在过,在观音岩生活过,在湖广诗坛风流过,这能不是谭家的骄傲吗?
观音岩谭家确实人才辈出,从《县志》记载看,谭之琥除了有这个值得骄傲的才女外,他的儿子谭又旦也不错,《钤雅序》就是他写的,侄儿谭山更是个人才,“十二岁,熟五经,兼通经义。”,神童啊!
观音岩,不仅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更有灿烂的儒家文化,如果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加上“观音五谭”这一浓墨重彩之笔,该要使多少“美丽乡村”黯然啊!


2021.1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部分文章链接:
尔也:陆浑戎是怎么迁到郧国的
尔也:天门才俊:《大汉报》主笔胡石庵
尔也:一对京山和天门的“酸”亲家
尔也:方知县重修天门白螺山书院
尔也:天门古城墙
尔也:京山闺秀诗人是天门蒋状元小姨
尔也:竟陵与京山的历史名人轶事两则
尔也:钟惺具疏募造邱家桥
尔也:汪云端
尔也:叶发秀(下篇)
尔也:叶发秀(上篇)
尔也:瑞兰巷
尔也:不穿尿素裤的姑娘
尔也:天下文章
尔也:茅草湾的龚家阿巴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丁光义:永漋河——母亲河

史紫云:我的老爹——天门籍开国将军史可全

【城关中学回忆系列】 我的语文老师程白苍

张明:再回高荣台

有这么批判秦始皇的吗?

尔也:陆浑戎是怎么迁到郧国的

兰桂腾芳:榨坊

陈玉祥:茶话书法审美

忘忧草:柴火的故事

陈巧林:【我的直河系列】  回乡知青生涯之四:机屋学徒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