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陈苑苑:生命在双双起舞中复苏与闪光

2018-05-07

作者 陈苑苑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凯苑(陈苑苑),南京人,出生于上海崇明,1978年入学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回母校进修自动控制工程,长于速度控制和实时控制程序设计,1988年移民澳大利亚Adelaide,1996年就读于南澳大学,毕业后做进出口贸易和民居房产投资,2013年读教育学研究生,现为澳大利亚在册数学教师,自小酷爱文学,常作随笔,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均有发表。


原题

舞步留芳

 

童年的作者


那是四十年前了。1978年,高考录取不再有政治审查。于是,我幸运地考上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好朋友里同时考上的,还有曹老大。

 

那时文革刚过,教育文化一片荒芜。相对于参加高考的人数,仅为6%的录取率,令所有学生极其珍惜读书的机会。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刻苦努力,是共和国史上的绝无仅有。同时,我们的大学时代还有宽松的政治氛围,以及活跃的社会环境。


1970年代末,大学校园里开始有了交谊舞,即社交舞。我小时候学过芭蕾,也考上部队文工团,对舞蹈既喜欢,又专业,也骄傲。可平时没有练习芭蕾的环境和条件,压抑了的对芭蕾的热爱传送到了社交舞上。一旦跳起来,热情,热烈,不能自已。拼命读书和拼命跳舞,就是我的大学。

 

教我跳社交舞的,是曹老大。曹家是大知识分子,我们对曹家非常敬重。他的母亲极为优秀,是当年中央大学仅有的三个获得全奖学金的学生之一。他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年轻的时候就是读书的时候。” 曹家三兄弟,我们家三姊妹。两家都开明,一不留意,就是一个家庭舞会。那个年岁,无忧无虑,海阔天空,多少开心!

 

三兄弟和三姊妹中,我和老大来往最多。我们上同一所大学,且高考复习时,就一起做题了。老大端正,诚恳,厚道,礼貌,所以总受到我外婆的表扬。上了大学,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可一下有了交谊舞,往来不减反增。当时的南工,女生很少,但男生会跳舞的更少。曹老大和我成为天经地义的舞伴。

 

真的是天经地义:任何时候,在任何时候舞会上,我和他总是同时出现。毕业后几十年,说到跳舞,我觉得舞伴就该是他。其实舞要跳得出色,男生比女生重要。男生要懂音乐,要能引领女伴于无形;跳快节奏的舞时有足够的体力,慢节奏的又要有足够的控制。当然,作为他的舞伴,我也跟得不错。舞会上,我们的步子熟练,舞姿端正,配合默契,在学校范围内,无可比拟,甚至在当时的几所大学中间。

 

那时一周六天上课。周六晚上,是我们的跳舞时光。场地只有教室,音响设备只是一部收录机。但曲子都正规: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跳探戈的卡门,跳慢三的天赐恩宠等。我最喜欢探戈,因为表现力强。节奏由后半拍起,近乎一种诗意,对舞者的音乐能力有要求。

 

对男生最大考验是快三。要领着舞伴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整个舞场,确非易事。但曹老大毫不费力。我们想都不想,一曲接一曲,纵情恣意,畅快淋漓。记得有一次,一曲快三舞曲响起,大家纷纷起舞。但随着音乐的持续,一对一对慢慢退下去,到最后,仅剩下我们两个。曹老大仍旧精力充沛,一步不错,从从容容,却幽默了一下:怎么我们成表演了!

 

那实在是疯狂的年岁。南京工学院已经容纳不了我们的热情和精力。我们和几个死党,周六的晚上,一队人马,骑上自行车,从南工飞到南大,从南师飞到华水,直到南京高校的最后一场舞会结束。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劲头,回到宿舍,还安静不下来。冲洗完已是凌晨两点,宿舍里同学早已熟睡。黑暗中,我们几个女生,还在切磋技艺,直到一个冷峻的声音升腾起来:“自觉点哦!”

 

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关注。曹老大身高,端正,温雅,彬彬有礼,更不要谈能跳舞,还是小提琴手。会有女生侧目吧。但曹老大经常地持续地和我同出入,以及我们默契的舞步,仿佛“成对”,也许令人望而却步。但我们真的是纯粹,公开场合相拥起舞,私下里却连手指尖都不曾碰过。


学校体育馆里的练习,作者曾获江苏省大学生比赛平衡木第二名

 

近40年后,曹老大告诉我一次不同寻常的舞会:1980年元旦;学校举办的文革后首次全院师生舞会。是在校体育馆举行,可想那样的气势。彼时,交谊舞已成体育项目,则人人学过,人人会跳。音乐响起,好一会儿,舞池里只有两三对教师登场,学生皆按座不动。曹老大是三好生,被老师点名“要带头”。于是他从机械系的座区,径直走到无线电系的座区,将我牵出座位,步入舞池,在众目睽睽之下,翩然起舞。我们的熟练与契合,赢得多少惊奇和向往。从此以后,我们两个便被全院师生看作是‘一对’——只有我们俩茫然不知。

 

那个年龄,那么亲近的身体接触,那么频繁的社交往来,怎么会没有惊动自然?没有开启联想?在今天看,难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单纯,又是怎样一种蒙钝,或是怎样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抑制,亦或人性的湮没! 

 

后来我不幸上了贼船,他却门当户对。再之后,我跳下贼船,横渡到澳洲,人生又是一番天地。

 

但我对跳舞的兴致从未衰减。虽然几十年里,只因没有匹配的舞伴而绝少舞动,但我从未放弃对跳舞的向往,而且相信跳起来一定风韵不减当年。

 

去年秋,我们终于重新起舞。不解的是,脚步竟有合不上舞曲的时候,身体也有稳不住的时候。我想这是偶然的,不合逻辑的,毕竟我的芭蕾还在练着呢。

 

下次就会好。

 

下次果然好。我们又随乐起舞。第一步起,飘逸中驻着从容:绝对默契的舞步,完全和谐的律动。曲子一首接一首,从小弦私语的慢三步,平滑过渡到到大弦骤雨的快三步,我们的舞步和音乐严丝合缝。那样的美,那样的一丝不乱;我庆幸,这正是我们在大学里的舞步啊。

 

心里可真是开心!太开心了,以至于醒了。 

 

作者近影


2018年2月7日,于澳洲Adelaide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校园:恢复高考记忆 

商乐维:1979年早春的青春圆舞曲

李立昂:我用胶片记录了她们的芳华岁月

青春芳华,四十年不老的神话

陈小鹰:1980年代初期之复旦大学影像

1978,我那没有发声的初恋

周伟林:复旦经济系77级校园生活掠影

陈创:还记得四年同窗的那些灵动细节么?

吴丕:我在北大上学期间画的速写

 田军:青春忆,最忆是燕园

李永丰:我睡到了毛主席的床上

贺立华: "反自由化"浪潮下的山大《沃野》风波

李矗:我在北大发表的第一首诗

萧象:扒火车到桂林,找老外练口语

何山:“老照片”的回忆

李宜华:一张小字报终结学生食堂"包伙制"

马艺华:歌曲串起我们的校园芳华

乔远生:百米决赛差点成了“裸跑”

于慈江:北大,我姗姗来迟的初恋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王敏:我和《高老头》《第二次握手》

彭澎:应届生没有优势只有压力

朱志宏:我难以忘怀的地质实习

张耀祥:四十年后重聚首,回眸刻骨那段情

杨沐:一位同性恋者的遭遇

北大经济系77、78级同学相聚深圳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他们的大学故事,也是77级的青春记忆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