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彭澎:应届生没有优势,只有压力甚至自卑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彭澎,西南政法学院78级。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复校时大门
原题
我 的 高 考
2017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77级高考是在1977年12月,由于是冬季考试,实际上是1978年的春季入学。而78级是1978年夏季7月份高考,秋季入学。这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77级与78级是同年入学。而且,由于77级高考时,77届高中生已经毕业,结果导致77级是唯一一届没有在校应届生考试的高考。正因为这样,78届高中生也成为唯一一届在校参加两次高考的高中生。
西政同学的学习交流会
没有重点班的高中
77级、78级参加高考时是没有什么复习班和重点班的。由于78届高中生是第一届真正面对高考的应届生,在其中优选一批高一学生(那时高中是两年)提前参加77级高考后,学校就按文理两科把高二学生分成了两种类型的班。
我当时在重庆第21中学,高一时参加了77级高考。由于非应届生高考,高考成绩必须高出录取线20分以上才能被录取,因此刚上录取线的我没有能提前毕业。回头来看,也应该庆幸,如果提前上大学可能不会是重点大学。当时提前在高一上大学的全校没几人。
那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何况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宣告“科学技术的春天来了”,我在这种氛围下选择了文科班,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结果没有重点班的学校,我们全班就考上了两个本科生,全校其他班也差不多。
记得上大学后,有时会在路边碰上摆饮食摊的高中同学。那个时候,大多数高中生是上不了大学的。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接父母的班去了政府部门和国企,一部分较大胆的就在改革开放之初干起了“个体户”,其中有的成为中国最早富起来的“万元户”,但最终成大气候的不多。有的人最后成了再就业安置对象。
这种没有重点班的同班同学是现在“人以群分”的高中分班体制下的学生无法体会的,一个班的同学毕业后就形成了一个大社会,层次丰富,差异极大。
社会阶层的缩影
那时候做一个大学生都是很“牛”的。每人在胸前佩戴一个白底红字的校徽(后来做大学老师又戴过红底白字的校徽,读研究生戴过橙底白字的校徽),走在街上竟然有很高的回头率。这是今天难以想象的!真的是所谓“天之骄子”!
作为应届高中生的佼佼者,进入78级的群体后才有点发怵。这不是我心目中大学的模样。且不说校园之破旧,同学比我大几岁的比比皆是,最大的竟然大我十岁以上!有的同学小孩都上小学了,据说有的学校还有父子同学的情况。
这些同学一个比一个牛,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解放军;有的工农兵都干过,有的是老师,有的进校前已经是领导干部……总之,在这种“老同学”面前,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应届生是没有任何优势的。我这才发现,如果考理工科情况会好一些,大多数“工农兵”应对文科考试的能力比应对理工科要强得多,在“广阔天地”里,这些“有准备的人”并没有闲着,而要补上理工科就没那么容易。
由于那时候的中学教学里并没有多少发言机会,因此,面对这些谁都能“侃侃而谈”甚至“口若悬河”的同学,我竟然有些压力甚至自卑。
当然,后来发现,这也是一种压力和氛围,使自己迅速成长。但回过头来看,也使我以及10%左右的应届生过早失去了应有的青春。那时,像我所在的大学,女生仅10%左右,而且全班没一个女生比我小,班上没有应届女生。因此,谈情说爱是没有我的份的。甚至后来有新生入学,抢得先机的也是同学中的“老手”!
同学社会层次的丰富性让我提前进入了社会,班级仿佛全社会的缩影。如果说那时候的高中是同样的同学毕业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那时候的大学却是拥有不同人生的同学聚到一起来了。
人才集中喷发
由于是“百里挑一”读书不易,因此当时的大学生既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觉悟,也有自觉优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当然那时也没有什么K T V、网络等分心的东西。早些年我写了一篇《在路灯下苦读的岁月》,那种以读书为乐趣的情景是77、78级大学生的共同特点。
我的本科学校是西南政法学院,是全国第一个恢复招生的政法院校,并作为重点院校第一批招生。结果是在全国招收了426个学生,除了所在地四川省招了百余人之外,其他省份平均不到10人。
这注定要成为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么少的全国性统一招生,毕业时又是全国统一分配,除了大量毕业生集中在所在地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之外,最集中的地方,一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是正在成为经济中心的广东。
当然,以后成为所谓“西政78现象”的主要原因还与中国的法制建设有关。一是77、78级毕业遇上了按“四化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干部“第三梯队”的时机,许多77、78级毕业生抢先走上了领导岗位;二是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同步,使得最早毕业的这批法学人才受到重用。
加上这些学生有大量实践经验,又拼命学习,再赶上了用人好时机,尤其是这批法学人才的稀有性,以至于形成了一个“西政78现象”,即一个年级426人,出现一个副国级领导、十多个部级领导,一大批大法官、大检察官,一大批知名学者……
说回来,这是历史形成断层的后果,是人才的集中喷发。这种现象或许并不是正常的。
西政专页
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07月13日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