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 | 李卫英:相聚北京,我那些外国和中国的学生

李卫英 新三届 2021-10-20


作者档案本文作者
李卫英,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张家口万全县孔家庄公社上营屯大队当插队知青,1977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后在北京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环境保护研究所担任工程师。1992年至2003年在日本冷冻食品研究所任研究员,2005年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任教。


原题

聊聊我的学生们




作者:李卫英


最近,一个话题“我教过的学生” 吸引了我。
 
细想一下,从2005年从教至今的十五年间,很多学生个性鲜明,很多学生品学兼优,学生们给我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象。回忆起来,美好的甜蜜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若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真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呢,我想,我退休后不愁没事可做了。

威尼斯的艾当娜

艾当娜来自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很多年前在首师大读二年级时,我教他们班写作课。


她当时在班里汉语课的成绩只是中等水平。我告诉学生:汉语课的成绩好,不一定写作课的成绩就好。如果没有内容,一杯白开水似的流水账,即使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但是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改不成一篇好文章。相反,如果内容很好,有点语法问题、用词问题都不要紧,只要能把意思传递给我,请大家放心,中文的错误交给我,我会全力帮助大家。
 
一次作文课,是让同学写一封信。为了给学生可以足够发挥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有表现的舞台,有施展才艺的场所,我告诉他们关于内容,你听到的也行、看到的也行,想到的也行。想写人也行,想写事也行。而且写给谁都可以。学生们非常活跃,写信的对象五花八门:
 
给十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
给远方(天国)的父亲的一封信
给天国的邓小平爷爷的一封信
给中国农民的一封信
给自己未来的丈夫的一封信
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
给韩国总统的一封信
给汉语的一封信
……
   
这时候,艾当娜举手发问:“我想给一座城市写信,可以吗?”给一座城市?二年级的学生?太夸张了吧?我犹豫了。但是为了给她足够的施展空间,我还是点头同意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看到她的作文后,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封信通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思路奔放、流畅、与众不同;文笔轻松、浪漫、不拘一格;情感自然、真挚、令人动容。于是,我提笔给《北京晚报》的编辑写了封信(我完全不认识该编辑),谈了我推荐这篇文章的理由。很快,收到了回复,编辑不仅同意刊登,还配了彩图,写了编者按,还附上了我的推荐信。信是这样写的(我除了对一些有问题的词汇和语法做了修改外,每句话的原意都没有做任何改动)。

致威尼斯的一封信

威尼斯:
你好!你最近怎么样?你的居民呢?
我从你的马路上已经消失两个月了,你想我吗?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告诉你,我于二月十八号来到北京,将要在北京留学四个月。

我真的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中国的首都!我想告诉你我眼中的北京。北京跟你不一样:比你更大,人也比你的居民更多,据说北京的面积跟比利时的一样。由于你是一个岛,所以没有汽车。而北京的汽车特别多,交通有时也很挤。

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和许多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值得看。我在北京每个大街、每个大楼感知中国的风俗。宏大的摩天大楼,看上去表达出力量、勇敢和坚强;无限延伸的长安街,看起来传达着自由、毅力和希望。如果我可以跟他们对话,我想感谢他们:在我虚弱的时候给我力量;在我失望的时候给我自由的诺言!我感谢北海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后海等的风景名胜热情地欢迎了我,它们是从每日的快节奏生活中分离出来的空间、是没有时光的地方,是现代城市里少数而宝贵的乐园,它们把和平、惬意、大气、美丽变成礼物送给我。
 
我最欣赏北京市的传统建筑,最喜欢的地方是恭王府花园,它那像云一样的白石头让它显出无限的魅力。我真想对它说,我的感觉是它好像不在地球上,而是天上的仙境。不是吗?其实它是人的幻想——可以使迷路的人又找到自己的梦。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是人类的灾难。北京成了援助它的强大后盾。我看到身边的北京人争相打开自己的钱包、张开自己的血管、敞开自己的胸怀,谱写爱的赞歌!
……
        
威尼斯,我和北京人聊天,许多人都熟悉你!你虽然你不太大,但你是为了人类的纪念而建造的;你尽管不是意大利的首都,但是人们叫你“爱情的城市”,凭着这个响亮的名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说心里话,我还想叫你“温馨的城市”,因为你总是会帮助我从痛苦和烦恼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会安慰我,让我放松。你有着别的城市也许没有的力量。我觉得你比首都罗马更美!
      
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从少女的时候起,我就一直渴望成为你的居民。上大学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虽然我对我的同学们说:“我不想家”,尽管你并不是我出生的城市,但是我有时很想你。

我有幸成为你和北京的居民。你不要认为我更喜欢你而不喜欢北京:北京也许对我会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已经觉得越来越热爱它,说不定会在北京住很长时间。但是别担心,那时候我也会常常回国看你。

祝你城市安静,游客更多!也祝你的居民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艾当娜
2008年5月24日

 
当她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刊登出来后,喜出望外。她把得到的100元稿费要送给我,我谢绝了。于是,她决定把它捐给汶川灾区......
 
后来,这个有写作天赋女孩的作文经常能够成为我上点评课时的范文。
 
在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下课时意大利同学都按照他们国家的习惯过来和我拥抱告别。但是,当她向我走近的时候目光没有和我对视,交给我一一信封后,便冲出教室(同学们后来告诉我她哭得很伤心)。我打开那封信只看了一行,就无法当着同学的面再看下去了,信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李老师,当您打开这封信时,如果它还是潮湿的,那是我的眼泪……”

这是当年我和他们班同学的合影,第二排左一是艾当娜


圣彼得堡的高材生

这张照片是我和我们学校诞生的第一个北京市的 "汉语之星" 蒋孝文在教学楼内的合影


我与这个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高材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无话不谈。后来,他成为俄罗斯驻华大使的助理,几次为中俄两国的领导人当翻译,他是我的骄傲,也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在俄罗斯迎接李克强总理的到访





第一次接触蒋孝文,就让我感觉到了他身上的“另类”特质。
 
记得那是开学后的第一次课。我像以往一样按照惯例,向学生们介绍学期末怎么样评定总成绩:总成绩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每一部分的成绩又是如何计算等等。
 
每次当我完成这个“任务”时,多数学生会听得很认真,有时还会有学生追问我更具体的事情。可是这次我注意到坐在第一排的蒋孝文却轻轻地在摇头。于是我问他:你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他微笑着回答道:“不是。我只是觉得计算成绩是老师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听了他的话我心里不由地一震,这个不关心分数的孩子和我的女儿很像!此后,我不自觉地对这个“另类”的学生多了一分关注。
 
喜欢余华的作品
 
我在视听说课上给学生播放了余华的作品——电影《活着》。看完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把余华的所有作品都找来看,成了“余华迷”。他对我说,他一直以为在文学艺术方面,俄罗斯是“老大”,没想到中国也有这么优秀的作家,他觉的自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
 
我和他在最近的一次见面时,他还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他刚刚读完而我还没有读过的余华作品《第七天》,说在这部作品里,余华用比《活着》更绝望的荒诞的写作方法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推崇道家思想
 
有一次我和他聊起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本国有着极高的支持率。他却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罗列了若干理由。他首先质疑和美国正面对抗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换来的是被制裁之后,严重降低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他觉得中国老子的道家学派思想很伟大,他非常喜欢。水为什么可以穿石?因为以柔克刚是法宝。他认为老子由人的存亡,草木的生死得出了柔弱的东西可以长久地存在,而坚硬、强壮的东西都是趋于死亡的一类,这一天道的理论是有大智慧的。此外,他也不赞同对乌克兰的政策。他告诉我,他的祖藉是乌克兰,而现在弄得如此水火不容,是两地人民的不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非常难过......
 
听后我极为惊诧:这些观点,这些话语,这些对道家学派思想的理解和领悟,竟然出自一个刚过了20岁生日不久的外国人之口,让我怎么能不对这个有思想、爱思考的学生刮目相看?
 
爱足球爱唐诗

他在参加北京市汉语之星比赛时这样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最大的爱好之一是喜欢读中国的古诗。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古诗会对我这么有魅力;为什么诗中和谐的音韵、铿锵的节奏,在我的脑子里可以回响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我朗诵起诗来心里波涛汹涌的大海,就会一下子平静下来;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我每一次朗诵诗的时候,我的同宿舍室友会带着不满的表情,用手边的各种物品来捂住自己的耳朵,难道我朗诵得那么难听吗?

我的另外一个爱好是世界上最受人欢迎的运动——足球。它会让你身体更健康,性格更坚强,也会让你的国际社交圈更广阔。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我跟一起踢足球的中国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影响比赛结果的误会,他们让我传球,我听不懂,就射门;他们让我踢后卫,我却跑去当前锋。但是现在,我们配合得像皇家马德里的球员一样默契,难道足球还不算是学汉语之动力吗?........”
 
 文釆飞扬
 
他有很好的想象力,文笔极好。虽然我只教他视听说课,但是他经常把他写的文章拿给我看,让我帮他修改、提意见。每次帮他改完,他都很兴奋,说就是他想要的。
 
记得他曾经写了一篇《地铁里的老妇人》,细腻、生动、感人至深,我读着读着,突然觉得有莫泊桑作品的味道。非常可惜这篇文章没有保留下来。
 
他毕业回国后一次来中国长沙出差,专门绕道来北京看我,送我俄罗斯的巧克力、点心等。我也送了他一个小工艺品:一只小玻璃龙。

后来他在圣彼得堡给我发来邮件:“您送我的守护龙一直跟我说话,它站在书柜上催我打行李去中国。好像您的龙真的很有说服力……”
 
一次他劝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家乡圣彼得堡看看,我应付性地点点头,说实话,在我的计划表上还真没排上俄罗斯。但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却着实打动了我:“因为圣彼得堡它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座美术馆,博物馆。” 以至于我和女儿真的开启了一场不虚此行的精彩之旅。我和他调侃道:“我算是深切领教到了精彩的‘广告’作用有多大!”
 
舍命陪君子
 
我在指导他参加“北京市汉语之星的比赛过程中,他十分争气,一路过关斩将,终于闯入了决赛。
 
决赛的日子,不巧是我约好去医院看病的日子。我觉得以蒋孝文的实力,我即使不去应该问题不大,所以我告诉他决赛那天我就不去了。可是决赛前,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我还是想请老师去,因为您只要坐在台下,我心里会踏实、坚定。”看到他已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我还有什么理由再推托呢?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脱口说了一句:“好吧,那么我就舍命陪君子”。他楞了一下,接着马上把这句话写在了他的小本子上,我知道他是要去查明白的。
 
两年后,他进入俄罗斯大使馆工作,当得知我和女儿决定去俄罗斯旅行时,他劝我一定不要跟旅游团,他说作为外交官,他有一个月的休假,可以专门陪我们,为我们当导游。我说,你好不容易才回国一次,还要陪父母、陪女朋友,这样不合适。没想到他此时放慢了语速,一字一顿地蹦出一句话,“没关系,舍命陪君子’”!我楞了一下,接下来是我们相互之间的会心大笑……

 这张照片是蒋孝文在获得北京市的 "汉语之星"后的第二天为我买来鲜花
 
这张照片是蒋孝文在获得北京市的 "汉语之星"后用中文写的体会文章,发表在俄罗斯的中文报纸上。
 
记忆犹新的决赛
 
他在决赛时除了要演讲一篇口头作文,还要模仿李白背诵《将进酒》。
 
决赛是下午进行,但是组委会安排选手们上午就去舞台走场。看了其他院校的选手的练习表演之后,我开始紧张了,因为有的选手如果不看脸,只听说话,一定以为他(她)是中国人。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法国姑娘,妈妈是法国人,爸爸是中国人。另一个美国小伙子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在中国长大。
 
但是蒋孝文表现得太完美了。在模仿李白时,他不是只限于把诗读得字正腔圆、读出抑扬顿挫(我是让他模仿濮存昕读这首诗),而且融入了自己对李白,对诗入木三分的理解,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跌宕起伏,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把李白潜在酒话底下的洒脱和冲天豪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意外的是当他背诵完《将进酒》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之后,他似乎与李白融为一体,竟然即兴发挥,将手中的酒杯抛出,仰天醉倒在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我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跳起来为他鼓掌。
 
他是我们学校第一次获得北京市“汉语之星”殊荣的留学生,当之无愧。
 
这是他写参加决赛时体会文章中的一些段落:

“似乎这紧张也传给了我的导师,她叫李卫英,是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一个多月前建议我参加北京留学生的比赛。从那时起,我们成了朋友。在预选赛的准备阶段,她指导我朗诵杜甫的诗,开始我背得很生涩,错误百出。然后就越来越有自信和感染力,她的批评使我虚心,她的赞扬成了促我奋进的动力。我进入了1/4决赛,在她的指导下,我写出了自己第一篇汉语小故事,受到了评委会的喜爱。我顺利进入了半决赛,她支持着我直到现在这个阶段在这部竞赛式的电影里扮演着一个小角色。而现在我将进入角色,此时此刻,李卫英老师就坐在我身旁,同我一起惴惴不安。”
     
“一切都很顺利,我已经讲完了发言稿中最重要的比喻部分。但是……那些狡猾的句子,那些排练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竟然从我的脑海不翼而飞。我迷茫了一小会儿,在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到麦克风在我手中融化,李卫英老师投来失望的目光。我脱口而出演讲的剩余部分,而后感觉在一片掌声中向观众道别,走向后台。”
........
 
重新翻出来读着,我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当时陪他一起参赛的场景,又把我带回了那难忘的快乐时光。

近乎完美的中国学生胡文锦
 
这个学生有些特殊,我给他授课时间最短,但是我们之间维系的联系却是时间最长。
 
那还是在很多年前,我刚回国不久。一家人才派遣公司请我利用暑假给北京交通大学的几名应届毕业生教日语。目标是希望通过日语三级考试。他们多数都是零起点,连日语中的仮名都不认识。但是为了能够去日企就职,必须通过日语三级考试。

零起点,30多天时间(还不是全天候,他们同时还要接受电脑方面的培训)通过三级?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想想也很难。

我找来几年前的试卷,仔细研究了其出题倾向。我想除了自己要认真备课,尽快找到捷径,还必须要求学生们积极配合,必须是一种双向高压的强化状态。
 
其中一名同学叫胡文锦,是数学专业,来自广东。他总是非常安静,戴着一副眼镜,一头浓密的黑发,说话的声音很小,看上去是那种典型的文弱书生。
 
我当时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要求极为严苛。比如第一次课讲完了五十音图,第二次上课就要求学生都会写,不能出现一点差错,只有两个成绩:0分和100分。即使对了49个,只写错1个也是0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扮演了“魔鬼”教师的角色,学生完成不好时会生气,甚至有时会发脾气。现在想想我不知道当时为了逼学生,自己的样子有多么狰狞。其实,这种让人变成鬼的应试教育,我真不喜欢。
 
 一个多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胡文锦和其他同学都很优秀、努力、争气,没有让我失望,最终他们都顺利地通过了三级!不用说,我和他们一样格外开心。
 
和其他同学通过口头向我表示感谢不同,胡文锦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从第一次在电梯里见到我,对我的印象是一脸的严肃,让他心中充满忐忑,到第二次课给他打零分,一直到通过整个日语学习过程,了解到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对他有了什么样的帮助,居然把我和他中学的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化学老师相提并论......他能这样理解我,这样珍惜别人的付出,我在感到一阵温暖之余,让我非常愧疚,我觉的自己很不配这样的褒奖。同时,我也很自责。当初,尽管是强化训练,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多些和颜悦色,少一些青面獠牙呢?
 
原本人才派遣公司是要把他们全往日企送的,但是在培训电脑的过程中,经理也看上了这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悄悄告诉我:胡文锦是个“宝”,打算把他“扣下”,留在自己的公司,听了以后我马上表示反对:你这样做有一点自私,对他不公平,应该把他送到更有前途、待遇更好的日企才对。
 
我们的争论还没有结果。而此时,胡文锦在回家的车站接到了北京交通大学保送他读研究生的通知。于是他放弃了工作机会去读研。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春节,我一定收到他的祝福,每年的中秋节他一定会赶到我们学校给我送去月饼,而且是他精心在味多美预订的限量版月饼,一送就是很多年。从老家探亲回来,他会特意为我带来最正宗的广东月饼。每次和他见面,我感觉他就像我自己的孩子,非常亲切,和他聊工作,聊家常,聊学习,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无话不谈。他身上的很多特质我都非常欣赏,与高智商相比,我更喜欢他的仁义、正直、朴实、低调、稳重、善解人意,他在我心里近乎完美。
 
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职于北京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他依然想继续学习、深造,又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师从于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陈东琪教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转型。
 
有时我们会在微信里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我感觉他越来越成熟,看问题非常客观,公正、理性,能让我从中受益。
 
由于疫情,今年他们是在网上举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我也看了。我知道在这个许多人靠关系、拼爹的时代,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他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走到今天,走得有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容易。我从心底为他高兴,为他骄傲!他的论文题目难度很大,他废寝忘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进行深入反复研究,终于用汗水和心血完成了含金量很高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让我吃惊的是在他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一栏,居然出现了我的名字,我对他的论文没有任何帮助,让我情何以堪!我仅仅是做了微不足道的事情,何德何能让他一直铭记于心?我无法承受他的涌泉相报。
 
有人说,懂得感恩的人,人品都不会差,运气都不会差,我对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能记住人生历程中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记住别人的“滴水之恩”并能有感激之情,有涌泉相报之举,一定是具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种崇高的境界。那么,他看天会是蓝的,看水会是绿的,心情会是愉快的,世界会是美好的。我相信这样的人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
 
他曾经多次告诉我,尽管他是自己在打拼,但是一路走来,得到了太多好心人的帮助。比如他的一位家住北京的同学,在他刚参加工作时,把自己家里的一处本来可以按照每月好几千元出租的房子免费让他住,一住就是很长时间,分文不取,直至他买了房搬到自己的新家。
 
我倒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事例,难道不足以彰显他自身闪光的人格魅力吗?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温柔以待,才配得上别人的善良。
 
胡文锦现在在研究院担任管理职。但是低调的他从来不向我炫耀这些,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一句:近期我换新岗位了。仅此而已。
 
有时候我在想,中国不缺高智商、有才华的人,缺的是像他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希望中国的管理层、决策层这样的人多一点,再多一点!希望他今后能成为国之栋梁。非常看好他。
 
等疫情过后,我真想去看看他家里的小宝贝可爱的女儿。
 
感恩遇见,感恩美好!


来自阿联酋的纳赛尔

两年前北京的数九寒冬,很冷。
 
这时候,一个更加冷酷的消息让我的心一时降至冰点:几年前我教过的阿联酋留学生纳赛尔( naser 照片)走了,才刚刚满30岁。在去美国治疗的医院,肝癌让他告别了结婚才一年多的妻子,告别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告别了所有的亲人,告别了我们,告别了这个世界,永远。
 
我真想不通,他那么善良,那么虔诚,那么年轻,上天如果真的有神灵,怎么会如此狠心这么早就把他从这个世界带走;我非常难过,那些天,他熟悉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动,他呆萌的容貌总在我眼前浮现,无比清晰。

左一为纳赛尔
 
记得入学时,他的汉语基础很差。说实话,他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极为刻苦、认真。上课时,会一直目不转睛地听老师讲课;下课时,会向我提出一堆没弄明白的问题;回家后,他除了做礼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汉语,我还跟他开玩笑:每天这么长时间学汉语,可别把脑子用坏了。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
 
有一个时期,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总想着靠作弊获取好成绩,继而获得奖学金,考试时以各种手段作弊。学校下决心从严刹住这股歪风。因为他的基础很差,所以考试时我对他格外“留心”。但是,他用自己的行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以及自己国家的荣誉。他的诚实得到了所有任课老师的一致高度认可。
 
这个学生之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还缘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善良。
 
他们班的班长告诉我:在进行教学评估时,当纳赛尔看到一些学生给有的老师打的分数很低时,他非常生气,马上表示反对,说老师教大家很辛苦,这样对待老师是不对的。他给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打100分。为此,还遭到一些学生的讥笑:“XX老师给你不及格,你却给她100分,你真是傻!” 殊不知,正是透过他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在他人眼中颇显“另类”的“傻”和“轴”,大家慢慢真正认识了他,他发自骨子里的宝贵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我格外喜欢他!
 
他对我也很好。假期归来,即使我已经不再教他,但是,他依然总会跑到我上课的教室门口来看我,送给我一些他从阿联酋带来的小礼物:果汁、巧克力、椰枣......

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妈妈家,走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从后面驶来的一辆出租车突然停在我旁边,一看是纳赛尔坐在车里。他非要让我上车。

上车以后,因为他的租住地离学校不到两站,很快他就下车了。没想到他下车前给了司机100块钱,嘱咐司机说:把我的老师送到家,多的钱找给老师(表达得很清楚)。后来我还给他,他却坚决不肯要,还告诉我在三里屯附近有一家味道不错的阿拉伯餐馆,想请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去品尝。
 
几年前,当他听说我和我女儿要去阿联酋旅游,于是专门找到我说:他帮我们找地方住,不要花钱。他告诉我他自己家人多,居住条件不太好,但是他有一个当飞行员的哥哥收入很高,居住条件非常好,已经征得了哥哥的同意,让我和我女儿去他哥哥家住。由于不想给他及他的家人添麻烦,我婉言谢绝了他的一番好意。
 
纳赛尔曾经告诉我,尽管阿联酋的法律允许一个男人娶几个妻子,但是他一定只会娶一个爱他的和他爱的妻子。还说,他将来的梦想之一是从事和中国有关的贸易工作,梦想之二是把古兰经全部背诵下来。也许,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美好憧憬。然而,上帝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成全他的心愿。
 
他毕业回国后,我总以为我和他还会有下一个开心的遇见,可是不曾想一转瞬,他却躺倒在冰冷的世界里,化作一缕青烟,与所有人两世隔绝。写到这里时,我已经泪湿双目......
 
我决定为他写一篇文字,为他远去的背影。我希望在他的孩子长大之后,能更多地了解他没有记忆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好人。妹妹对我说,如果纳赛尔知道在他去世后,他喜欢的老师会为他写一篇文章,他一定会开心的。
 
对于穆斯林来说,死亡是结束今世,通向后世的时刻,有死后转生的说法。我真心希望纳赛尔在天堂一切安好,那里应该不会有病痛,不会有辛苦,也不会有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好好安息吧,亲爱的学生纳赛尔!

伊拉克的方海山

站在我身边的小伙子来自伊拉克,是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留学生,叫方海山。那年才24岁。我是他的任课老师。(因为找不到他的照片,这张不清楚的照片是一张从报纸上翻拍下来我和他合影)
 
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听说能力不强,性格也比较腼腆,很难与人正常交流,还闹出一些笑话。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讲“别”和“不要”的相同及不同的使用方法时举例,“请你不要看旁边同学的作业”......当时我正好走到他旁边。没想到下课后方海山来找我,一脸委屈地说:“老师,你刚才说让我不要看旁边的女同学,可是我真的没有看她......真的。”我这才明白,他是完全误解了我的话。望着他那一脸认真而又不无委屈的表情,我哭笑不得。
 
后来,经过几年的学习,方海山的中文水平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经常用他特有的幽默,把欢笑和快乐带给周围的同学,大家也很喜欢信任他,选他当了班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方海山和其他几个伊拉克同学一起在学校贴出了号召留学生向中国四川灾区捐款和献血的倡议书。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字字有情,句句有爱,透过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一种无私的情怀,看到了一种闪光的境界,感受到了一种从他心底传递出来的炽热和力量。
 
他在留学生中带头向汶川灾区打开了自己的钱包,张开了自己的血管。我由衷的感谢这位正直朴实善良的阿拉伯小伙子。作为教师我为有这样的学生骄傲,我会一直记住他。
 
我真诚的祝愿他回国后一生平安!
 
孟加拉国的瑞江明
 
瑞江明,是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我没有教过他,准确地说是没有给他上过课,和他更像是朋友。
 
认识他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当时中央电视台想让我们班一位会打陈式太极拳的英国学生和另一位会打双节棍的韩国学生上电视表演,导演来到我们班录节目。瑞江明听说后跑来找到我们,说他也想上电视。导演问他:你会什么才艺?他回答:“什么也不会,但是我就是想表演”。

我们都笑了。导演和他聊了起来,发现这个小伙子虽然不会唱歌跳舞,但是说起话来很有表现力,于是,设计了一个小品,让他参与进来。没想到他不负众望,表演得活灵活现,成了小品表演中的主角。
 
就这样,我和他熟悉起来。他告诉我他第一次看到汉字,是在表哥家里,那时他看到了表哥在孟加拉达卡大学读中文专业时用的学习资料。那些文字方方正正的,像房子一样,像窗户似的,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在大学报名参加了一个汉语速成班,课程结束后,他汉语考试得了第一名,拿到了奖学金。父母特别开心特别激动,妈妈还流下了眼泪。就这样,他来到了中国。
 
到中国后,他看到了眼前一个宽广的世界,他决定靠努力改变命运!他说自己的家境不好,没有很多钱让他随便花,所以他拼命学习,争取全额奖学金。
 
他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中文之外,跟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会带一个小本子,里面写着他觉得一些比较难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一边玩一遍看小本子,一遍一遍地说、背诵,一直到记住为止。为了学习中文,他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学习中文,有时一天要学习18个小时。
 
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在那里他会主动与身边的中国人打招呼,进而请教问题:“你好!能帮我看一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怎么造句子?”“这个语法是不是正确”……他告诉我,大约百分之十的人不愿意理他,也许是太忙,但是90%的人会给他答案。不耻下问,不怕碰钉子,他就是这么学中文。
 
后来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辩论、摄影、演讲等各种赛场上,他说在这些挑战过程中,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和老师,可以学习别人说话的方式、思维方式等优点,让他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
 
再后来,他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读研。如今,他已经顺利毕业,进入北京一家电脑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并和一位中国姑娘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女儿。
 
我经常可以收到来自他微信的祝福,我也从心里祝愿这个孟加拉小伙子在中国生活得快乐、幸福。

在中央电视台表演小品:健康最快乐

陪父母游故宫

李卫英读本


老照片里的故事

女儿渐行渐远的背影

回放50年前的黄湖旧影

刻骨铭心的那年高考

又逢一载秋草黄

烟雨蒙蒙,梦走江南

苍穹之下,唯有大草原

京城,雪花静静地飘

去加拿大的海天,一路自驾

加拿大九旬老太带着我疯了一天


原载作者美篇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职场风云

黎箴辉:我在美国当医生

冯印谱:为了三个孩子的生命

周小六:我在北京当医生的日子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孟国治: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人民大学统计班78级同学侧写

新华社记者内参

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曾经有这样一位新华社女记者

新华社记者"跨界管闲事"

还真管用了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严向群:北京二外的"研究所"生涯

严向群:进出农业部

经风雨见世面的两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