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李卫英:酸甜苦辣刻骨铭心的那年高考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李卫英,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张家口万全县孔家庄公社上营屯大队当插队知青,1977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后在北京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环境保护研究所担任工程师。1992年至2003年在日本冷冻食品研究所任研究员,2005年至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任教。
原题
四十年前,我参加高考
——写给恢复高考40周年纪念
“留不住的岁月,抹不掉的记忆。”这是我在大学同学聚会纪念册上的留言。是的,不管时光怎样流逝,有些东西却是难以冲淡的。每逢一年一度的高考,身在大学教书的我,作为那特殊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40年前的那次刻骨铭心的高考、那些真实鲜活的片断、那种酸甜苦辣的感受、那段常忆常新的往事……
那是一次汇集年代最长、考生年龄差距最大、复习时间最短的一次创纪录高考,可谓空前绝后。正是那次非同寻常的高考改变了庞大国家无数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来到河北农村插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之后,我变得苦闷、彷徨,感到人生的路似乎越走越窄。摆在我面前的实际上只有两条路:一是选择扎根农村一辈子,二是等待城里招工的机会。
1977年初我患了阑尾炎,本来这一用最简单的手术即可治愈的病,却差点断送了我的性命。由于当地农村医疗条件极差被误诊,直到阑尾穿孔、人已处于高烧不退的休克状态才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做了两个半小时,虽然拣回一条命,但是刀口化脓感染,体内一直插着引流管,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伤口始终愈合不了。
就在这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一则消息:经邓小平批准,要恢复高考。当时,我简直是又惊又喜又急,惊的是尘封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喜的是我将有机会通过公平的考试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急的是病魔缠身,况且完全不知道会考什么、怎么考,对考试缺乏信心。
不管怎么样,我知道:“好事儿”真的来了!经过思考,我横下一条心,不放弃机会,破釜沉舟——拼了!
那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母亲将我接回北京。每天用自行车推着我走三站地,到医院往伤口里塞纱布换药。其余的时间我就在病床上,开始夜以继日地看书复习。在整个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耳边似乎只有一个声音:一定要考上,报答母亲!一定要考上,没有退路!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又犹豫了。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我的父亲。父亲曾是中国一家全国性大报的编委。在我报考大学之前,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我说:考文科,将来能“治人”,而考理科只能“治于人”,所以建议你去考文科。
我把老师的话对父亲讲了,当时他不停地抽烟,沉默了很长时间,对我讲了这样的话:“以我的经历,在现在的中国,如果说政治风向是自变量的话,那么搞文的人的命运就是其函数。我希望你报考理工科,不要步我的后尘……”父亲的话决定了我的人生选择,决定了我与喜爱的文学专业说再见。
备考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没有人可问,只有自己消化,我尝到了自学的艰难。记得当时最犯愁的是,我以前在高中只上了一年的文化课,学校就基本上不再上课,所以我没有学过有机化学。靠自学,几乎学不下去。时间紧迫,怎么办?无奈之下,我选择了放弃有机化学,集中精力攻克无机化学。
没想到,考化学时,只有一道有机化学题,我清楚地记得那道题12分,我只是扫了一眼,就没再去理会它。值得庆幸的是,据说那道题相当难,即使学过有机化学的人也很难做对。
高考最顺利的是语文,我清晰地记着当时的作文题是《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23年》,也许是由于自己有太多的感悟,一切是那么自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没有很多的词藻推敲,不需要刻意的修饰描绘,作文一气呵成,后来居然被选进省优秀作文选。
当时高考的难度虽然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各种条件也无法相提并论。没有补习班、没有参考书,积压了十几年的人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史无前例,据说100人中只录取1至3人。承受这样的压力,许多人几近崩溃。我却幸运地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我国第一届环境保护专业的大学生。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同样是我人生经历中难以忘却的时光。
由于手术的伤口还没有长好,我是带着胎盘组织液注射剂迈进大学校门的。
特殊的时代,造就了我们那届不寻常的大学生。当时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同年上学(父母上大学,子女上小学)的并不罕见,我们班同学中就有一对亲姐妹。班里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已婚父母,又有刚出校门的学生;既有工人,又有农民;年龄跨度也很大,30岁以上的有5位,最小的还没有公民权。
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同学在一起,彼此之间能学很多东西。大家经历了文革,对社会、对历史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与思考,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格外珍惜,可以不夸张地说,当时看到书本,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所以我们那一届学生学习特别用功,晚上不到自习室关灯,都不会离开。就连出去看一场电影,都会有一种负疚感。
当时脑子里想的,只是怎样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学习的欲望之强、气氛之浓,讲给我现在读大学的女儿,她觉得不可思议。
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我幸福并快乐着。我时常会想,如果不是那次高考,我今天会在哪里?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认为,恢复高考之举是中国社会之幸、中国学子之幸,它应当载入中国文化史!
喝水不忘掘井人。我发自肺腑地感谢40年前的高考,更感谢给我们那次高考机会的人。回顾我的人生经历,如果说我在小学、中学到去农村插队,不幸赶上了文革,那么从高考到现在,我只有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幸福的时代,同时也很庆幸,在一个尚未完全懂得世事的年纪,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那次高考我永远难忘,尽管那是一道沉重的风景,尽管我深知我们这些人的幸运是以更多同龄人的不幸作为衬托的。有人说:参加高考这是本不该剥夺的权利被无端剥夺了,本来就是你的机会和权利,现在还给你了,那本不是恩赐,所以没必要感恩。
但是我在想着一个比喻:本来是属于你的宝物,被人抢去了,但是有人又帮你抢回来还给你,难道你能够认为这只是物归原主,天经地义吗?对后者你难道能够做到无动于衷,难道能做到不心存感恩吗?宝物的失而复得,你又怎么能不去重新认识其价值,而更加珍惜它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文革动乱,尽管在我心里留有创伤,但是也让我有了另一份收获:在经历了社会的洗礼、挫折的磨砺之后,我知道了人生是坎坷的,道路是曲折的;我懂得了吃苦、奋斗和珍惜;我变得成熟、坚强和明澈;我有了对身处逆境的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善意,这些是我人生的精神财富。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年那些有着一个历史色彩浓烈的特定称谓的“新三届”大学生,与如今的大学生最大区别所在吧。
国家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我个人命运的解读,可以看到整个国家变化的轨迹。恢复高考40年来,不仅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还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
可以说,它是一个拐点,修复了中断多年的中国走向强盛的道路,意味着无序社会回归理性,意味着发展中国教育的一段被摧残戕害的历史结束了,从此国家和时代发生了巨变;它又是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从此,我的命运伴随民族的命运发生转折而走向了光明,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一直伴随着我。它让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事、做人,让我明白自己肩负着什么。我只期望能够有所回报,能为社会贡献更多……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特此鸣谢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