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张敬:我至今搞不清楚为何被第三志愿录取了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张敬,中山大学历史系77级,广东省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
原题
我的高考之路
近日,我在饮早茶时向女儿、侄女、外甥等一批青年人宣布,我将写一篇回忆高考的文章,投稿报社。想不到这些80后、90后异口同声反对,认为高考是大众教育的必经程序,平淡得很,这类文章没有人要看。女儿甚至说:“我在国外名牌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毕业几年,也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你还是保留精力吧。”
我告诉他们,我当年的高考是特殊的高考,今后不会再重现;我的稿件能登当然好,不登,留下来也算回忆录之一篇。几天后,他们在邮箱看到我的稿件,却纷纷改变态度,说:想不到当年的高考如此曲折,值得回忆,有看头,相信多数人喜欢读,当今青年需要知道当年不平凡的高考,否则历史断代了。女儿说,老爸这么多秘密,她今天才知道。他们的意见,坚定了我投稿的决心。
我的小学以及初中都是在原吴川县乡村一所小学完成。小学虽然离县城几十公里,但在民国时期却是直属省管的名校之一,师资水平比较高。我在学校成绩优秀,老师都早早预言我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一直重点培养我。
推动我追求大学梦想的主要动力,更主要来自母亲。我的母亲出生于贫困乡村,出生三天后,外公离世,母亲与外婆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母亲心灵手巧,记忆超强,勤奋好学,极具天赋。如果她能正常读书,成就会远超于我。由于贫因,母亲仅念一年私塾就辍学了。为此,母亲遗憾终身。
后来,她告诉我,当年失学之时,就发誓,今生必须让自己的儿子上大学。在母亲的坚定信念指导下,我从小就勤奋学习。尽管家里经济不宽裕,但凡是我提出要买的学习用书,母亲会毫不犹豫步行几里,到镇新华书店购买。每个学年,母亲读着我由学校带回的家庭报告书,都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可是,刚上小学六年级,一场大病,差一点断送了我上大学的梦想。那年,城乡流行急性乙型脑膜炎。我患了此病,在镇的卫生院昏迷了三天,住院十余天。在家休息近一个月才复学,但记忆力从此下降,无法恢复原有水平,以后学习受到一定影响,得花费更多精力。也是在母亲坚强毅力影响和鼓励下,我以顽强的意志,补回功课,学习成绩很快提升。老师们都说,这个学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72年,我高中毕业后,升学无望,只能到处打零工。后来在母亲的多方努力下,我被县商业局招工,在该局下属的工业品公司当售货员。母亲不时激励我,要积极工作,争取推荐上大学。几年来,尽管我的工作成绩以及业务能力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然而,每年推荐上大学仍然没有我的份。
1976年底,我预感,恢复高考是迟早的事,因此,我积极动员多位青年提前做准备,但响应者不多。主要原因是当时大多数青年人多年荒废学业,无心读书,少数人虽然有心求学上进,但工作、生活不容易。
我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紧张,但也只能晚上复习。好在我平时假日及休息时间,也是在县文化馆读书看报,追求精神享受,学习是常态。当时,晚上县城经常停电,很多时候是在煤油灯下读书。到1977年12月,高考正式开考,我差不多已复习了一年。
恢复高考决定公布后,我欢欣鼓舞。1977年12月11日,广东省的高考正式开锣。考试前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不是心里紧张,而是精神高度兴奋。我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都很轻松。因为每次考试,几乎都是表演,当然也有骄傲自大失手的时候,但为数不多。我对这次高考,同样信心十足。四科考完后,我感到轻松自如。考完首科时,母亲急切问我,考得如何,我以微笑回答“过得去”三个字。其余三科的询问答语也是如此。母亲熟知,我从来不讲过头话,她也会意地笑了。
考试过后不久,县招生办张榜公布了考生入围名单,但不公布考生的具体成绩。我兄弟俩双双上榜,当时在小县城里引起热议,母亲当年的开怀大笑模样,我至今不能忘怀。
其后,入围生还要经过体检和填志愿两个环节。对于体检,我高考前已经作了预演。除了近视外,身体各项指标都完全正常。但想不到的是,高考体检时,竟然血压偏高。我招工时体检和平时身体检查,血压都正常,也没有家族高血压病史。
为此,我母亲专门带我去找县人民医院有关领导,要求复查。县人民医院也对考生负责,派出三位医生进行了复查,结论是血压正常。为此,三位医生在体检表上郑重签名予以确认。但此份经修正,多人签名的体检报告书,也给我日后带来多次麻烦。在我入学报到当天的体检以及三个月后的复查,血压问题,成为反反复复重点检查的项目。
甚至在毕业分配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单位人事处审查档案时,提出体检要重点测量血压,声称安排到省政府办公厅调研处工作,工作任务繁重,高血压无法适应工作需要。这些反复检查,我都顺利过关,后来几十年来单位的年度干部体检,我的血压也都正常。回想当年高考体检时高血压的这一问题,我百思不解。
关于填志愿,当时没有任何经验,也由于不知自己高考成绩。所谓填志愿,其实是盲报。当时我认为能上大学,已经实现理想;至于能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则是次要问题。当时,我第一志愿报了广东民族学院,离家乡近。第二、三志愿分别是华南师范学院和中山大学。
不多久,广东民族学院、华南师范学院以及外省的院校都有考生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而我的录取通知书迟迟不见消息。有个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的邻居,当时分析说,第一、第二志愿不录取,第三志愿希望不大了,因为如考了高分,第一志愿的学校档次低,肯定录取,考分低,二、三志愿学校档次高,是不会录取的。我听了后心情渐渐紧张。母亲反而安慰我: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
过了几天,下午四时多,单位接到通知,要我持介绍信去招生办领取录取通知书(那时没有身份证),我当时还以为同事捉弄我。直到读完盖有公章的录取通知书后,我才确信被中山大学录取。当时县招生办工作人员很热情地祝贺我,毕竟一个县考上中大的人很少。
在县招生办里,一个模样像县教育局或招生办领导身份的老同志诚恳地与我谈心到下班,他鼓励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好好工作,当官要当清官,搞学问要成专才,为家乡父老争光。他实实在在的话使我印象深刻,可惜当时心情太激动,未请教他尊姓大名,是个遗憾。
四十年来,我至今搞不清楚,为何我被第三志愿录取。当年不是不想第一志愿报中大,而是不敢报。入学后,我多方托熟人去县招生办查我的高考成绩,只能被告知当年高考成绩300多分,具体成绩不肯再说,县招生办人还反复要求要保密,他顺带说的话是,可惜了,如果敢报更好的大学,可能也会录取。据说,当年全省入围分数线为261分,中大录取分数线为281分,是否属实,至今未见官方披露。
入学后不久,我以入学前从事国营企业经营工作多年为由,向系里提出转经济系的口头申请。系里李沐林老师找我谈话,告诉我历史专业是中大的王牌专业,闻名全国,分数要求相对较高,人家想进都进不来,你怎么想转出去?经济系是刚组建开张的专业,你转出去就回不来了。你想好没有?
经过他的分析,我最终放弃了转专业的念头。李老师讲的情况完全属实,当年中大历史系非常热门,经济专业后来从冷门变为热门,则是后话。很快,我完全叹服于中大历史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极其雄厚师资水平和丰富图书资料,为有幸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深感自豪。
四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但当年的高考,改变了我一生命运。当年县招生办同志对我提的要求,我一直铭记并践行。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10月12日
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