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丨林珊:72岁再进西藏,阔别34年第二次握手

林珊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林珊,194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与爱人(同届同学)同赴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工作。1986年夫妻一同内调,分配在武警总医院工作,林珊在病理科任主治医生。1989年调北京宣武医院病理科,1994年下海。2010年爱人心梗去世,林珊回忆两人在西藏工作的生活,写《西藏十年行医路》由北京医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年10月再次进藏一周,看到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题

重返西藏




作者:林珊


2020年是我72岁的本命年,随着中国的疫情突然来袭,世界的疫情铺天盖地,我小小的本命年可能的各种不顺,完全淹没于国内国际的大事件中。刚过完新年,我应邀去了趟广州东莞,看望了大学同班同组的几位老同学。之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准备在北京老老实实待上一年。然而,出乎我自己和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今年10月我居然重返了阔别34年的西藏!
 
我和爱人1976年北医毕业后,分配到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十年,于1986年调回北京。之后我爱人曾因工作关系回西藏两次,而我除了有些老同志到北京旅游看病接待一下外,便与西藏没有太多的联系。
 
和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恢复联系,还是在我爱人2010年底去世后,为了纪念他,我写了《西藏十年行医路》作为对他,对我们共同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的回忆。那时正赶上母校北京医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我将此书自己编印了送给同学、老师和校方领导,也算是在100周年校庆时向学校作的汇报。这本书得到柯杨校长的关注与支持,在王宪老师及校友会的多方努力下,终于在2015年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因为书中主要写的就是我们在西藏山南人民医院工作的情况,所以,我将此书50本并附上一封信寄到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表示对医院的尊敬与怀念。

作者著《西藏十年行医路》

 
收到书信后,当时的医院院长陈伟同志给我回了电话,热情的介绍了医院这几十年的变化,还给我寄了一本医院的发展介绍。但之后可能由于他本人是援藏人员,很快就离开了西藏,我与医院关系就又中断了。
 
今年上半年,我收到山南人民医院卓玛的电话,她说整理医院资料室时看到了我的书和信,因此可能有记者要采访我。直到9月份,一个叫妮娜的女同志与我通了电话并建立的微信,她就是卓玛介绍过来的女记者,因为正好赶上10月1日放长假,她约好10月9日来我家详谈。但重点是她问我能不能进藏!
 
我当然愿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退休前工作忙没有机会进藏,退休后老胡去世,孩子又不在身边。多年有回西藏之心,却苦于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跨越千山万水。如今有记者同行,我当然不愿失去这难得的机会。
 
事情进入到正题,因为我年龄大了,西藏山南人民医院为了慎重起见,希望我自己先写个申请。很快,我的申请经上级批准,西藏山南人民医院给我了一封邀请函。 
进藏申请书和邀请函

重返西藏一事竟然在几天之中就敲定了,这让我兴奋激动难以言明,马上告诉女儿、同学、朋友们。大家知道后有为我高兴的,也有为我担心的,更有为我捏着一把汗的……
 
通过几次电话微信的交往,我对这次活动的目的有所了解:为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央台和西藏电视台合作拍摄一系列反映西藏发展变化题材的电视片,有关西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6集,其中给了我几分钟。
 
兴奋之余我也想到,在西藏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那么多,很多人一干就是几十年,但他们大多数因为年龄大了,身体已经不适应高原气候了,所以很难再重返西藏。而我尽管已经72岁,但属于身体尚可,有在西藏十年医务工作的经历,并为这段生活写了《西藏十年行医路》这本书,我就被荣幸的选为医务工作者们的代表再次进藏。

我确实也很想再看看现在的山南泽当,这里是山南地区政府所在地,藏族人民称之为“猴子玩耍的地方” 承载着藏民族发祥地之说 。我曾经工作的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如今已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并新建了院址。我曾为她做出过贡献的,能有此行去看一看毕竟是一份光荣。
 
10月9日,记者们如约而至。两个帅小伙一个美女,年轻人一看就让人喜欢,他们常年做西藏题材的电视节目,因此相当辛苦。这次时间的安排又非常紧张,刚从西藏出来,三天后又要随着我返回西藏,我们的机票已经订好,所以这两天他们也是马不停蹄,说干就干!
 
头两天在家里采访,拍摄进藏前的准备。因为我爱人去世后是海葬,以何种方式祭奠我的爱人,只有去天津海边。为了不显得干巴巴的,我设计了“漂流瓶”的情节,在他去世10周年之际,把我对他的思念以及要重返西藏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我真希望他在天之灵能与我同行,共同去我们心中的圣地西藏。

在天津海边投漂流瓶

 
我们一行于10月11日自驾车开往天津海边,司机是两个帅小伙子。按照他们的设计,选择了适合拍摄的海边和投“漂流瓶”的深海。他们真是很敬业,为了拍漂流瓶入水的镜头,两个小伙子卷着裤腿下到冰冷的海水里去拍摄,让我对这些年轻的记者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12号早上九点多钟要在大兴机场上飞机,从天津回来后我们一行直接在大兴机场周边的宾馆住下。心里存不住事儿,第二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了,收拾好自己,五点半叫醒了妮娜。当朝霞满天的时候,怀着激动的心情迎着初升的太阳赶往大兴机场。我对这次出行有了一个吉祥的预兆!

新建的北京大兴机场

 
新建的大兴机场,因为我们匆匆忙忙没仔细欣赏。健康码又让我手忙脚乱,天天去公园都有的健康码,可这两天去了趟天津回来就“丢了”! 只好留下电话姓名才得以进机场。登记机票,托运行李,过严格的安检之后顺利登机。因为一直在忙乱中,对新机场印象并没有电视中介绍的辉煌,我自认为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利用坐交通车的机会,还是拍了几张照片。

西宁机场中转

 
两个小时后到达西宁机场,提行李时我拍了有青海特色的藏羚羊的雕塑。吃饭后再次办理登机证,这次又要青海的健康码,还是好心的保安同志帮助弄好才得以进机场。下午两点多钟登上了开往拉萨的飞机,一路尽管有咖啡相伴,但是仍睡了一路,可能是因为起的太早,这两天奔波忙碌有些疲劳。睁开眼飞机快到拉萨开始下降,看到了窗外飞机从横断山脉上飞过,那些过去非常熟悉的道道山梁座座雪山,可惜我不靠窗,没有拍两张壮丽的雪山照片。当年在西藏的岁月没有彩色照片,没有手机,与这些壮丽的雪山失之交臂多次,心想返程时一定要坐在靠窗口的位置,能拍几张好照片。
 
到拉萨机场,出站又要扫西藏健康码,我又是一个头大!幸亏记者小赵帮忙过了关。西藏山南人民医院的尼玛来机场接机,还给我献了哈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我非常感谢她,是她看到了我的书和信,才有了我这次进藏的机会。 我也匆匆忙忙拍了几张拉萨机场的照片,非常感慨,不仅是机场的规模,还有机场周围的街道,都让我完全认不出原来的贡嘎县和机场模样。

拉萨机场
 
1986年我们离开西藏时,走的是一条雅鲁藏布江南岸的土路。一路上尘土飞扬,但却可以看到我们种的白杨树绿叶迎风招展。现在公路改道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一路高速公路完全现代化。所看到的是新建的隧道,边防检查站。奔驰在这条崭新但却是陌生的路上,完全找不到“回山南”的感觉。习惯了内地连接成网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但在西藏也能走上高速公路,让我真实的感觉到三十多年来,西藏的飞速发展与全国完全是同步的。

山南电视塔

 
进入山南市我努力从记忆中寻找过去熟悉的一切,除了电视台的灯塔和它下面的小山还能认出,因为在那个小山的对面曾经是我们山南人民医院大门口。一切都焕然一新,我仿佛走进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柏油马路错综交错,红绿灯指挥交通。甚至还有女交警,据说这也是山南独有的亮丽的风景线,碎石沙土路早已成为历史。

山南旧貌
 
来到我入住的晶都大酒店就更让我惊讶,离开泽当时这里连一个小饭馆都没有,如今能住上这么现代化的宾馆,据说可以24小时供氧,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我迫不及待的从不同的角度把客房拍了个遍,想尽快分享给我们曾经在山南泽当工作过的朋友们!

山南晶都大酒店

晶都宾馆客房 
 
晚上八点和记者们一起去吃饭,山南市灯火通明的夜景又把我给震撼!记忆中那昏暗的街道,经常晚上电影散场后趟着土路,看着满天的繁星,有时还会有流星闪过。如今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楼堂馆所灯火通明,路灯、装饰灯把泽当的夜晚渲染得格外富丽夺目。已经看不见满天的繁星了,我真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北京的变化,祖国的发展,那里不是翻天覆地。有党的民族政策,西藏、山南、泽当自然不会落后。

我们用餐的饭店


山南市夜景

 
饭店内的装饰也很上档次,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菜肴都是川菜,湘菜,据说山南人现在对湘菜更感兴趣。为了防止高原反应,尽管菜肴味美我吃的并不多,却一心想把繁华的街景拍下来。大家劝我“悠”着点。也是,等过两天我缓过劲儿来,好好把这一切拍下来,发给曾经在西藏山南工作过的同学同志们,让他们也看看山南的变化,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与我有同感有共鸣。


山南市夜景

 
13日上午十点来钟,记者们带我到藏医院门口,与藏医院老院长格桑平措院长,强巴丹增大夫和年轻的扎西次仁院长见面,大家都很兴奋。格桑平措院长今年75岁,强巴旦增78岁,但两个人与我走时变化不大,一点不显老。藏药里一定有什么灵丹妙药,让他们永葆青春。


藏医院门口与格桑平措院长、强巴丹增等会面

 
格桑平措院长原来是老山南人民医院藏医科的头,给人感觉四平八稳不大喜欢言笑,大大耳垂有点像尊佛。因为平时科室打交道少,和他熟识起来还是在我内调后他去北京看病,我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尽管微不足道却让格桑平措院长和他的爱人永远记在心里。
 
强巴丹增大夫我们就很熟了,因为我刚到山南人民医院时曾经是外科大夫,同在一个科室工作,严格的讲他应当算是我的老师。当时医院只有三个外科大夫都带我做过手术,另一个任大夫外号叫牦牛,内调后因肺癌去世了。真没想到那么健壮的一个人会得这种绝症,都是吸烟惹的祸。刘主任也内调了,他曾经是老志愿军,后来才有机会学医。他在西藏工作几十年,据说走时掉过多次眼泪很舍不得离开。

强巴丹增大夫给我的印象之所以深,是听说他小时候当过喇嘛精通藏文学,民主改革后第一批到山南人民医院来当大夫,后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外科。他手术细致对病人负责,工作兢兢业业,永远是第一个到病房,最后一个离开病房,因此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格桑院长家中合影

 
我们去看了山南人民医院的旧址,但这个“旧址”已经完全没有我在时的痕迹,三十多年的变化让原来我们工作的医院平房变成了楼房,唯一能见到的是当初我们病理科和放射科共用的一排平房还在,再晚来一段时间这也要被拆了。我们曾经工作的房间仍在,和那些大楼相比它显得格外低矮狭小。想当初我带着女儿在这里上班,还觉得比我刚建病理科时,在传染病房挤出的两间工作室不知强了多少倍。这排房子中病理科虽然只占两间,一间技术室一间诊断室,但在这里工作了几年却很难忘。
 
格桑平措院长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家喝酥油茶,好久没喝了很想喝。进门就吃了一块奶渣,这也曾经是我们当年最喜欢的零食之一。可惜太硬,现在牙不行了,没容我吃完就开始拍照,只好鼓着嘴巴……

在格桑院长家中看照片

 
大家一起看照片,现任藏医院的院长扎西次仁在座,我当初在医院时,他还是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大夫,如今已经是院长级别的领导了。刚开始真没认出来,后来才想起他原来和我们科的多吉次仁小胖子是同学,是好朋友,所以常一起在我们病理科玩。多吉次仁现在已经到拉萨藏医院当了外科大夫,而与我工作多年的赤来格桑,尽管我走以后他在业务上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但却早早去世了。
 
格桑平措院长的爱人,原来在我们医院妇产科当护士,人很朴实不多言多语,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北京格桑院长住院期间,她常去我科里坐坐,有时伤心难受也在我面前掉几滴眼泪。这次见面她也非常高兴,倒茶,敬糖,看照片。出门时一定要送给我一份礼物,在大家的劝说下我收下了,回到宾馆我才看到是品质极高的泽毡尔羊绒围巾。很高兴我们两人在小院门口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

格桑院长夫人次仁卓玛合影

 
参观了藏医院展览厅和销售部门,看到这原来只有十几个人的藏医科,如今发展为有200多张床位,400多职工,附有制药厂的藏医院。其规模完全可以和拉萨藏医院相媲美,而且很多大夫都轮换到北京藏医院工作,将博大精深的藏医学贡献给全国人民。更令人高兴的是,据说山南人民医院旧楼址将全部划归藏医院,那它的前景更不可限量。

与藏医院几位院长合影 

 
中午几个院长请我吃湘菜,饭店干净,菜肴精致,饭前和几任院长拍照留念,还专门和强巴丹增大夫单独拍了一张。第一次喝了听装的青稞酒,大家笑谈了很多往事,憧憬未来的藏医院的发展,边吃边聊并建立了微信群。

与强巴丹增合影

 
下午四点多钟在记者的安排下,与老山南人民医院的班巴大夫和江阿次仁大夫一起去了雅鲁藏布江边,他们两个原来印象中都是帅小伙子,瘦瘦高高的班巴一头卷发,他和我爱人老胡都在内科工作,老胡多少也算是他那茬大夫的老师。他胖了,但我一眼还能认出来。前几年他当了山南人民医院的院长,现在已经退下来了,受聘在一个民办医院坐镇,发挥余热。

江边与班巴、江阿次仁合影


江阿次仁原来是个特别活泼的小伙子,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他刚来医院工作不久,我们曾在一起工作。但是刚一见到他还真有点不敢认了,沧桑了许多。现在也是主任一级的大夫,已经退休了。


年轻时的作者(左2)与班巴、江阿次仁(左3)

 
这段江面是雅鲁藏布江最宽的江面,现在设了观望台。对于雅鲁藏布江我又有多少回忆,这里曾经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我们水葬解剖的工作地点,我虽没有游过雅鲁藏布江,却有幸坐牛皮筏渡过那宽阔的激流。江边上我们看了当年栽种的一片嫩绿的小树,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高大参天的树林。在航拍下更显得壮阔。那可是我们山南泽当职工年年春天在此植树造林的成果。

年轻时的江阿次仁和我跳舞


站在江边背靠成片的树林,记者们为我拍摄了一段对老胡的怀念。想起当年,江边林地留下我和老胡多少足迹,唱歌、放风筝、采蘑菇、植树造林,他背着气枪打野鸭子的样子仍历历在目。我说着说着不由一阵心酸,真希望此时此刻老胡能在我的身边……

视频:记者航拍的雅鲁藏布江边和森林
 
14号这一天准备办去列麦的通行证,那里曾经是我和老胡下乡近一年的地方。因为隆子县属于边境地区,据说当年达赖喇嘛就是从这个方向跑到印度,所以办理边境通行证势在必行。看来现在去列麦不是说去就能去的。中午饭后记者一行陪同我去邮局买了明信片,准备给内地的家人朋友们发个明信片,不仅有山南风光同时有泽当的邮戳,挺有纪念意义。
 
整个下午的安排是参观新的山南市人民医院,并和老同志见面。我特意拿上了4盒从北京带来的巧克力赶到新医院。新山南市人民医院它的建筑与内地的三甲医院从条件设备完全没有任何区别,院区绿化卫生已经非常到位,白色的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


视频:新建山南市人民医院

 
参观前先见了老同志,除了强巴旦增、班巴,江阿次仁和他的爱人仓决卓玛。她原来山南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现在是老山南人民医院唯一留下的大夫,并担任新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拉萨藏医院外科工作的多吉次仁特意赶来,献了哈达送上了礼品。他原来是我们病理科的新大夫,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总不安心搞病理工作,最后调到外科去了。当年我总是批评他,但他不记仇,还说:“严师出高徒嘛!”

多吉次仁(左2)提供的旧照片


当年的小胖子淘气包,现在已经是有模有样的外科大夫了。大家在一起畅谈过去,看了我带来的老照片,并分享了有关照片的故事。我把4盒百年义利的巧克力送给了他们作为礼物,虽然礼轻也是一份心意。


与老同志看老照片 


与老同志看老照片 

 
之后我们去参观新医院,重点是病理科。现在的病理科规模、条件、设备太好了,一条宽宽的走廊,两边有技术室,诊断室、会议室、资料室,还有远程病例讨论室。想当年,初建病理科时的简陋怎能与之同日而语。

与老同志看老照片 

 
现在病理科有援藏大夫带着几个本地同志一起工作,业务量目前一般,不做解剖,疑难病例可以做远程会诊。病理科本是一个不容许有错误的科室,想当初我为每一例“拿不准”的病例跑拉萨或寄北京医学院会诊,是真难呀!远程医疗及时的解决了边疆地区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真为年轻一代医生感到高兴。

在新医院病理科与多吉次仁合影

 
有的老同志介绍了我曾是山南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创始人,人家还是挺尊敬。小胖子多吉次仁看到了一台双镜头的显微镜,开玩笑说:“林老师,你的显微镜! ” 那时候条件差,他们只能用单筒显微镜,所以他才开这个玩笑!多吉次仁在一个老保温箱前认出了是当年我们用过的,为此我们还在显微镜和温箱前拍个照片以示纪念。


在新医院病理科与多吉次仁合影

 

从科室里出来,山南市人民医院现任年轻漂亮的院长接见了我,她是安徽医疗队的,人精干有能力。我敬上一封感谢信,表示对医院邀请我这老职工回来的一份谢意。之后在几个院长的带领下一起会餐。医院的宴会厅富丽堂皇,菜很丰富,同样是湘味儿的。回想在老医院时,逢年过节能杀一头猪或者一头牛,能从各科职工种植的菜地里分些蔬菜,那我们就皆大欢喜了!更值得怀念的是几个山南的老同学凑在一起,有从沃卡电站带回的鱼,有从老乡那儿买的鸡和蛋也是相聚甚欢!

边防通行证

 
15号是令人激动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要去列麦。九点钟吃过早餐与记者朋友们汇齐,分两部小车出发。南山市人民医院B超室主任格桑旦增大夫是列麦人,他父亲曾经也在列麦当过书记,有他带路会比较方便。一路上除了看风景,就是看他列麦的老照片,聊起很多熟悉的人。

列麦老照片


更巧的是我想到列麦找两个曾与我们共同工作了近10个月的赤脚医生,一个是次仁卓玛,一个是这赤列崔成,后者正是格桑旦增的岳父大人,只可惜已经过世了。
 
路况很好,车子也好,技术过硬。除了因为开的快有一个“超速限时”的规定,必须停车等一段时间。另外在检查站进行了边防检查,可以说一路顺畅。在停车时拍了几张雪山草地的照片,后来记者同志发给我的照片比我的技术强百倍!

路上风景


雪山远眺

 
十一点就到了隆子县,这段路1976年我们坐救护车走了七八个小时,如今走了不到三个小时。这里的变化也让我愕然,记得那个年代我们在小县城里连一个像样的商店都找不到,更别说饭馆儿。我和老胡想买点东西带到列麦去,在一个落满尘土的小店里,据说是县供销社,除了一些布匹、茶叶、盐巴外,就是几听过期的带鱼和青豆罐头,尽管如此,我们还真买了一些。

通往列麦的柏油公路

 
现在的隆子县各类商店相次毗邻,有楼房有平房,货源丰富,干净亮堂,不输于内地任何一个县城,因具有民族特色更显得红火。我们把车停在一栋大楼前的一个停车场,去了一家川味餐馆吃中午饭,我特意在街上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饭不错纯正川菜。想当初我们下乡医疗队在隆子县时,只能在县招待所吃馒头喝粥。

隆子县城

 
饭后到县医院找到列麦卫生院院长扎西罗布。让我感慨万千的是隆子县医院高大的建筑让人难以置信,想当初43年前,我从列麦半夜背着一个一岁的孩子,同他的母亲走三十里山路,赶到县医院为孩子做疝气手术。那时的县医院比我们山南人民医院还破旧,只有一排低矮简陋的平房。尽管手术成功,但已饥肠辘辘的我们,只有在县医院外科大夫家里才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真可惜时间长了,我记不住这位大夫的名字了,但这种友谊却永远留在心里。我在现代化的医院门前拍照留念

隆子县医院

 
车往列麦开,十几公里一路畅通,看到的是正在修建的飞机场和高铁。想当初我们第一次到列麦,是突击队长开手扶拖拉机沿着隆子河北岸的一条土路接到列麦的。后来几次进县城全是走路,往返60里地,沿着隆子河走绝不会走错。现在的新建公路路改道了,在隆子河北面较远的地方,所以我没有见到曾经那么熟悉的隆子河。据说隆子河的新电站早已为隆子县和周围乡里提供了充足的电能。

列麦老照片

 
列麦的变化也很大,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完全找不到“北”!在扎西罗布院长带领下我们先去了列麦乡卫生院。这里有座两层小楼和一排平房,一个小院落种着些花草。院里有24名大夫,很多人分别下到各乡村,这样百姓看病就方便多了。我记得当时列麦公社6个生产队,有的很远,上午巡诊出门爬山涉水,走到中午才到。真有急重病人确实救治困难。而且现在列麦乡也扩大了,原来我曾去接生过的嘉玉也归到了列麦,大夫多是必须的。

当年在列麦卫生院为孩子们讲课 

 
医院里有几个年轻漂亮的藏汉族女医生,他们热情的招待并与我们简单座谈。我也讲了1976年3月我和爱人北医毕业后分到山南地区人民医院,1976年10月到1977年9月曾派到列麦做赤脚医生。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巡诊送医送药。我的《西藏十年行医路》书中专门写了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医生们像听“天书”一样听我讲过去,我答应寄24本书过来,与现在的医生共同分享为西藏人民治病救人的体会。之后参观了医院各科室,资料室、住院部,一切井井有条。但我更希望去找我曾经工作过的旧卫生院。
 
非常巧,路上遇见一位60岁左右的乡亲,听说我们在找旧卫生院,马上热情的带我们去,原来旧卫生院现在就是他的家。在他的带领下我终于找到了那一道熟悉的土坡,如今因为是住家,他装了两扇木门。走上去我马上认出了三间北房正是原来我们工作的地方。第一间是我和老胡的起居室;第二间是药房,当时是次仁卓玛住的地方;第三间是住院部,里面有4张病床。房子的框架结构一点没变,就连东边的一堵土墙还是原来的。

当年在列麦卫生院为孩子们讲课 


我们在这里工作时,墙那边是工作组的驻地,水电局于局长、老刘和所谓的下乡干部澎措就住在那边。卫生院前面的平台依旧,这曾经是我们给孩子们讲课的地方。下面一层是当年列麦公社的一个小仓库,我们这几个小鬼常跳到下面拿炸药和雷管去隆子河炸鱼,有一次还意外的捡出一堆鸡蛋来。
 
多年的变迁后,能找到我们曾经工作的地方已经非常不易了。当我向房子的主人介绍我和爱人曾在这里工作时,他马上笑着说:“你们就是当年唱,‘山也笑水也笑’的两位大夫!”那时候他十几岁至今还记得我们。这太让人吃惊,四十多年过去了,人老了,人变了,但这往日的歌声居然仍留在这些乡亲们心中。

这个惊喜,对我如同当年去参观“晋察冀博物馆”时,一眼看见妈妈在抗敌剧社演出《溪涧与洪流》时的比真人还大的剧照一样,给人的惊喜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列麦老照片

 
去列麦展览室,可惜修整不开馆,记者们从门口介绍中了解到列麦公社曾经是西藏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以及他的事迹。想当初我们在列麦时,很难忘的有清华北大4个插队的大学生,还有从南方来的两名复员军人,以及山南水利队的姜工程师两口,现在都已内调,但在列麦结下的友谊是很难忘却的。
 
下一个目标就是列麦最有名的“革命坝”,这是当年青年突击队战天斗地的地方,也是我和老胡同次仁卓玛和几个学生常来送医送药的地方。汽车带我们沿着一路盘山的柏油公路曲折向上,我心中的往事似乎仍历历在目。想当年,列麦公社在老书记仁增旺杰的带领下,学习大寨精神削去一座山头,平整出列麦最大的一片土地,引水灌溉种上庄稼,年年丰收。

我和老胡在列麦

 
如今我看到的却又是一番景象。这里几年前响应号召还山为林,种上了成片的树木。小树还很稚嫩,但有良好的灌溉系统,这也是当年突击队员们引水上山的大工程。因此尽管秋意渐浓,但茁壮的树苗将秋季的山野披上一层金黄。树林茂密,我完全找不到当年曾经的一场“六月雪”,三队的伯姆(姑娘),因车重雪滑而摔断了腿。我是在哪条路上进行的现场止血、包扎、固定后,老胡又是在哪里把她抱上拖拉机赶到县医院,转上救护车送往山南泽当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车子下山了,唯一遗憾的是当时没请记者对这片山林做个航拍。他们不了解列麦的过去,如今的变化并不会同我一样引起太多的感慨。

我们和孩子们在列麦,后排右手边赤列崔成

 
下山后我们去找次仁卓玛,这成了我来列麦的最大心愿,我怕错失这次机会,以后恐怕再难相见,还好,在幼儿园找到了她。也许是听别人讲有人找她,特意在园门口等。她人胖了老了,如今也是67岁的人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位美丽的藏族姑娘,而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老阿妈。一开始她认不出我了,当我说:“我是林珊,林大夫!”这让她万万没有想到,因此我们俩都很激动,一时满肚子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去了她临时住的小单间,是幼儿园库房外的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她解释说因为女儿在拉萨妇产医院工作并带外孙,她仍一个人独居,虽然山上有自己的家,但不是休息,不过年过节很少回去,她住这小屋便于上班。


我们和孩子们在列麦


幼儿园的领导向我们介绍她是一个工作勤勤恳恳的人,从早到晚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无论是上课学习,还是晚上睡觉起夜,她是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她的工作态度我早有了解,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她亲亲热热的说话,就知道他们平日的感情很深,我为老年仍孑然一身的次仁卓玛感到欣慰,这里给了她生活的乐趣。
 
我带来了过去在列麦拍的一些照片,有我和她的,有和老胡及学生们的。她从没有看过这些照片。次仁卓玛告诉我,当年我们教过的这群孩子,如今没有一个是学医的,我有些遗憾。但是当年在革命坝上救治的三队摔断腿的的女孩现在恢复的很好,又让我感到欣慰。我留下了一本我的书《西藏十年行医路》,里面有很多关于次仁卓玛的故事。留下一张我们俩在列麦公社大门口拍下的合影,尽管很不清楚,但也是很难得的纪念。我答应她回北京后把其它照片冲洗出来寄给她,这里饱含了我们的青春和友谊。

我和次仁卓玛在列麦


记者们为我们俩拍照留念,并采访了次仁卓玛。问到她的心情时,她还是那样实话实说,她说这一辈子从没有这么多人来看望过她,找寻过她,当她看到我真的很高兴!
 
我们参观了她工作的幼儿园,孩子们天真的表演让人动容,太可爱了!墙上贴着孩子们的画,反映了这个乡里的幼儿园相当正规。教师、教具和院子里的攀登架、滑梯都很现代化,那年我们在列麦时,这样高规格的幼儿园可能是连想也想不到的。
 
送别时她的一句话让我泪奔:“再见,再见,恐怕再也见不到了! ” 这话很实在,我们都老了,我72岁,她67岁,两地相隔万水千山,高原气候使我再难进藏了。而她一个大山深处的乡村老太婆,文化水平及汉语水平都有限,女儿女婿的经济能力也不可能送她到北京去旅游。我有些伤感,只有祝她身体好,待遇工资只要够生活就知足了,把心态放平好好活着。

她从1976年就在列麦当赤脚医生,为列麦乡亲治病送医送药几十年,光孩子就接生了多少。如今中年上下的人多少都是她接到这个世界来的。我和她一起工作时就接生了好几个孩子。列麦人应当记住这个平凡的藏族妇女,何况她至今没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我从认识她就一直为此遗憾的。这是一场43年后的相见,后续还会有什么故事不得而知,她不会微信,我留下了她的手机号。

我和次仁卓玛43年后的重逢

 
离开列麦、隆子一路向回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看到了我原来工作的地方,见到次仁卓玛是我最大的收获。另外让我感慨的是,几十年前去一趟隆子县列麦乡,要八九个小时的盘山公路。也正是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便,阻隔了我和列麦与次仁卓玛的联系。

回想那年医疗队撤回医院时,我刚好怀孕,搭乘的解放牌大卡车在五千多米的雅堆山上抛锚了,修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几个医疗队的同志在寒风和冰雪中坐在卡车斗里冻得实在受不了,下车在山上转圈儿跳着脚取暖。半夜赶回医院我就感冒发烧了,还好孩子没有受太大影响。而如今一天时间往返了个来回,有充足的时间在隆子县吃饭,在列麦参观。西藏、山南、隆子、列麦的变化和四十几年前相比恍如隔世。

山南市的公交车
 
晚上累了,在朋友圈发了我在隆子、列麦的所感和照片就睡了。第二天一早看手机,收到了80多条朋友的点赞和评语,让我体会到什么叫手机“爆棚”之说。看来大家对我昨天列麦之行很感兴趣,同我一样都对西藏变化之大无限感慨,为我和次仁卓玛的再次相见由衷的高兴。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语言,几十年来,伴随祖国各时期的风云我们都经历过蹉跎,也见证了祖国今天的强大。西藏尽管是边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尽管他曾经非常落后被称之为不毛之地,但是今天西藏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发展,让国人向往,让世界瞩目,正是体现了党的各项政策在西藏的落实、开花、结果。

 中共山南市委

 
一上午没有太多的事情,给家人和内地的朋友写了30多张明信片。中午山南市人民医院饶军同志来了电话,说返程机票之事。因为回去就我一个人,所以希望能直达首都机场,这样对我而言可以方便一些。机票很快有了结果,定在10月18日上午9:55,感谢之余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记者朋友们。

山南市人民政府
 
下午的工作是对我最后一次总结性的采访,地点是在宾馆的5楼咖啡厅内。主要内容是这次重返西藏的体会、收获、希望,以及最感动的事情等等。我也是怎么想就怎么说。首先感谢能给我安排这样一个重返西藏的机会,从心里讲很多老同志比我更有资格,只是年龄身体的原因不允许进藏,而把这个机会给了我。对我来讲是一生中的幸运,能回到西藏第二故乡山南泽当,亲眼看到西藏的变化,山南市的变化,医院的变化,这一切都令我震惊,令我兴奋不已。

山南市影剧院
 
其实从一进藏看到藏族群众的穿戴就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印象中的藏族同胞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着都很破旧油滋滋的,头发乱蓬蓬的。而现在藏族群众个个衣服干净整齐,有的相当讲究,鞋帽崭新,一看就知道生活水平大不一样了。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建筑规模绝不输于内地任何一个三甲医院,完完全全现代化。只可惜从我离开已相隔三十多年了,老同志几乎没留下几个人,让我有一种遗憾,仿佛曾经与这里的亲情血脉断了。但我也相信现在的藏族年轻的一代医务人员,在援藏安徽医疗队的帮助下,会把医院建设得更美好。

山南市烈士陵园
 
这次能回到列麦,首先是没敢想,没想到一切安排的这么好。没想到一天打了个来回,而且看到了“革命坝”和我工作的旧医院,见到了老朋友次仁卓玛。我真心希望现在的年轻大夫,能像当年次仁卓玛一样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热心,踏踏实实为乡里的群众服务。次仁卓玛就是西藏大山深处的一朵淡淡无闻的小花,芳香过,盛开过,尽管无人呵护,但她却留下了美丽和善良。

山南市烈士陵园
 
问到我,在此行中是否真实感受到了与老胡同行。我笑了,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我们在这里付出过青春,这里是我们共同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会和我一样看到西藏山南泽当的变化,看到崭新的山南市人民医院、藏医院,他也会和我一样看到成片的林海,隆子县,列麦乡和我们一起工作过的次仁卓玛。他会和我一样对往昔有着深深的怀念,对今天的变化发展有着同样的欣慰,应该承认,我们和千千万万在西藏工作过的人们,就是今天辉煌西藏的铺路的石子。

山南市区的高层建筑
 
采访过后,年轻的记者朋友,山南小伙子边巴次仁开车陪同我把山南市的一些机关,重要的有特色的建筑拍了照片。因为小伙子腿脚比我利落,拍照技术也比我好,后来我索性求他上车下车帮我拍了一系列照片。晚上我发了朋友圈后,原来山南水利队的小崔回信,让我给她拍一下她原来的工作单位水利局。因为原来的单位已经分成若干个单位,所以,还是请边巴次仁托他的朋友,我们去列麦时的司机同志帮我分头拍了几张,发送给小崔去识别吧!

当年我和杨丽合影

 
17日这天让我又兴奋了一天:上午我一直在宾馆里等杨丽,她原来是我们山南人民医院化验室的大夫,因为我们共同的爱好是唱歌跳舞,所以老胡在医院里抓青年工作,组织了合唱团舞蹈队中都有她和我的身影。记得当年她和公安局帅小伙结婚时,婚礼上我被这些年轻人灌了14碗青稞酒,因此至今对他们的婚礼仍记忆犹新。

当年我和杨丽跳舞

 
昨天她来电话说她女儿女婿开车陪同她从拉萨过来,让我非常感动。当初这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如今也已经是五十几岁的人了,有了4个孙儿孙女。看到她人没大变样只是胖了。一见面我们就聊得很开心,仿佛时间没有这几十年的相隔,坐在宾馆里有说有笑回忆往事,介绍这些年各自的生活。

我和杨丽合影

 
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礼品,还说和女儿女婿一齐请我吃藏餐。我并没多想,入乡随俗吗。可到饭店真让我惊掉了下巴!饭店叫“先祖故都”,大概是纪念神山猴子祖先变化成人的传说。与其说是饭店,更像一个古代传说的博物馆,或者说是一个古朴庄严的殿堂。

“先祖故都”饭店装饰

“先祖故都”饭店装饰

一进门就是古神山的雕像,宽敞的餐厅里四周墙壁更展示了神猴传说的大型浮雕。厅内有佛像、佛塔,有各种法器、神兽让我目不暇接。


“先祖故都”饭店装饰

更让人高兴的是见到了杨丽文静端庄的女儿,懂事的佳婿,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外孙。大的七八岁戴一副小眼镜文文静静有些羞涩。小的两岁左右很活泼好动,一双大眼睛格外招人喜欢。

杨丽抱着小外孙

 
杨丽点了有特色的菜肴,牛舌,炸羊排等等,更吸引我的是她从家里带来了亲自打的浓浓的酥油茶,我一下连喝了三杯非常醇香。我们在祥和的气氛下,庄严肃穆的环境中边吃边聊,格外开心。
 

我和妮娜告别


记者妮娜来电话,他们今天下午就要赶往拉萨去拍摄下一个主人公,几个人要到宾馆和我告别。我和杨丽马上结束了“战斗”,起身赶回晶都酒店。并把准备到邮局寄30份明信片的任务拜托给了她的女婿。也许是路途遥远,寄平信非常慢,直到今天这些明信片都没有收到。我只有拜托江阿次仁大夫去帮我查询。

我和几位记者朋友合影

 
刚进宾馆没多久,妮娜、刘利、小赵、小李和山南的小伙子边巴次仁全来了,大家畅谈这几天的友谊与收获。正在聊天之中,山南市人民医院江阿次仁大夫和他的爱人,新医院的副院长仓决卓玛也来为我送行。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这位有心人仓决卓玛送了我一套美丽的藏装!让我万万没有想到,高兴得不亦乐乎。

仓决卓玛送我的藏装


记得前两天,老朋友刘爱民从微信中看我每天都那么高兴收获颇丰,还说如果我能穿着藏装拍一张照片就更好了!我何尝不想,但又谈何容易。没想到今天真的梦想成真了!

他们说我像拉萨贵妇


杨丽马上帮我换上了藏装,非常合身。美得我不知如何表达激动的心情,摆了几个舞姿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杨丽送了我一条火红绣花披肩,她让我披上,很有一种高贵气质,大家开玩笑说我像当年拉萨藏族贵妇。

江阿次仁和仓决卓玛两口与我告别合影

 
记者朋友要赶往拉萨,我们一起拍照,相拥告别,约她们到北京时一定来我家,我还请他们吃“红烧鲈鱼”“三杯鸡”,这是我们第一天见面一起吃的。我明天也要飞回北京了,直到分手时,面对年轻的记者朋友,面对江阿次仁和仓决卓玛两口,面对老朋友杨丽真有万语千言诉说不尽……


杨丽、我和江阿次仁两口合影

 
送别新老朋友,细心的杨丽临走时还下楼帮我买了两瓶矿泉水和一包泡面,晚上我就省事儿不用出去吃饭了。好朋友不言谢,但她和她的友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山南市体育场
 
晚上吃了一半的泡面后,和山南市人民医院饶军联系明早车子问题,退房问题。这几天饶军代表医院给了我很大帮助,他给了我司机的电话,我和司机约好了明早七点在宾馆门口见面。

山南市体育局
 
18日一早上一切收拾好,吃了半个泡面,提早十几分钟下楼。大堂里服务员、门卫都在休息。服务员睡在柜台后,保安睡在门口的沙发上,弄得我还挺不好意思打扰了人家。办完手续差十分七点,好在司机也提前十分钟到,我们顺利的出发。

山南市中国邮政
 
一路天黑什么也看不见,八点多一点天也亮了,拉萨机场也到了。谢过师傅进了机场,检查拉萨的健康码后顺利办了登机手续,把箱子背包全托运了,身上只留一个挎包。安检比较严格,不仅脱鞋脱棉衣,还要扫脚底板。我慌慌张张的穿衣服穿鞋,拿起挎包就走,险些把登机牌和身份证落下,好在刚转身想了起来,才不至于惹麻烦。

山南市人力资源市场
 
等待登机,因为飞机是从内地飞来的,需要等人下了飞机,收拾好我们才能上去,这样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十来分钟。顺利登机后心里就踏实了。喝了咖啡,吃了早餐,本想拍雪山风光,遗憾的是飞机出藏一下就拔上万米晴空,所以除了云海根本看不见雪山。离开西藏太久了,我竟然把这给忘了。

山南市水利局
 
就这样,结束了一周的活动离开了西藏。麻烦的是乘务员让我们把北京健康码准备出来,她还帮着我一起搞也未成功,只好等出机场时再说了。幸运的是,出机场根本就没有检查健康码,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可能是这趟飞机从西藏飞来,而西藏本土至今没有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这很让当地的藏族群众自豪。我很顺利提行李打车回了家。

山南市文化局
 
到家后收拾好一切东西,自己沏了杯拉萨藏医院外科小胖子多吉次仁送给我的红曲红茶,品着香茶发了几个报平安的微信,心里仍满是激动,感慨,兴奋,很想把这次重返西藏之旅好好的写写作为纪念。

女儿的微信中祝福我顺利返京,她很羡慕我这次进藏。她是我在列麦时怀上的,并在三四岁时跟我和老胡在山南泽当生活了一年,因此对西藏也是有感情的。

山南市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女儿希望有机会开车带我一起再次进藏,这一下又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一定好好锻炼身体争取75岁之前再次进藏,走最美丽的川藏线,去林芝,看拉萨,到山南泽当后再去列麦!

 
                                2020年11月28日

山南市国家电网

林珊专页
毕业分配,我和先生踏上进藏之路
林 珊:漂亮尼龙衫惹出一场风波
林 珊:参加医疗队到隆子
四位北大清华大学生在藏区插队
林 珊:藏区蝙蝠又大又多
粪便是名贵中药"夜明砂"
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
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林珊:爸妈的故事
朝鲜战火中的中国电影人
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电影往事

山南市公安局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发个新年红包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天路之歌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田文小说两篇:回声 · 随风飘去
龚巧明翻车坠河死亡亲历记

浅浅一鸥:想起龚巧明——清明记事

蒋蓉:海鸥和波涛——忆龚巧明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龚巧明:诗和远方,在雪域高原

蒋蓉:龚巧明及我们的毕业分配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裴庄欣:西藏不是重拾也不是回归

葛有彦:走过万千山水,我心依然少年

葛有彦:青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唐延秋:毕业分配到汶川,

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何砚平:走马观花说西藏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