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 | 傅思:我与乔家大院、闯关东、走西口

傅思 新三届 2022-05-22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傅思,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78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硕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原题

豪情壮志写春秋

——我创作《乔家大院》
《闯关东》《走西口》




作者:傅 思



2004年6月,我被央视调整到文艺中心影视部做副主任,随即将主要精力转到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中去。

一、蓦然回首乔家院

那时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台领导安排我作为总制片人创作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也许因为我是人大党史系78级毕业的缘故吧,因此给我一个好上手的机会。

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配合下,我和编剧孟冰、王元平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宋业明、董亚春等一起完成该片的创作。在创作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在山西祁县参观乔家大院时,一下子被大院主人公乔致庸吸引住了。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他一生娶有6妻,留下6子11孙。因乔家有不许纳妾的家规,所以都是续弦。当清廷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乔致庸经商之道:“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他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其执掌家业时事业突飞猛进,家资达千万银。先以“复字号”称雄包头,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成为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全省富户前列。

乔致庸尤善于用人,这是他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即以信誉徕客,以义待人,信义为先,利取正途。乔致庸还把亲拟的对联让人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

乔致庸一生干了三件大事。一、货通天下,二、汇通天下,三、在晚年将一生积蓄的八百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赎买下山西祁县的一座稀有金属的矿山。他是一位怀揣着信仰、凭借着“信、义、利”经商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

我暗下决心,一定使其成为CCTV 的2007年开年大戏。

我开始通读祁县的县志,同时与编剧朱秀海一起创作,将它结构成这样的故事:清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大东家乔致广生意失败病重去世,大太太立即命人召回在太原参加科举考试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并强迫他放弃青梅竹马的恋人江雪瑛,迎娶绰号“山西第一抠”的陆大可之女陆玉菡,并接管家事成为了乔家新任的大东家。江雪瑛、陆玉菡都是我们虚构的人物,在其6个妻子中,根本就没有陆氏。但是她们俩是贯穿剧中情感线中的主要人物。

乔致庸本不愿意做生意,更不愿意与富家小姐陆玉菡结婚,但面对乔家众人的跪求和希望,背负着乔家大院的兴衰荣辱,乔致庸忍痛答应。他针对包头各分号欺蒙客商等行为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变更并制订了新店规,保证了乔家生意稳定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以“诚信”为首的商业秩序。他以“信、义、利”赢得了包头众商家、股东的支持和信任,乔家的生意又重现了生机。

乔致庸回到祁县,陆玉菡的温良贤惠感动了乔致庸,夫妻二人最终如胶似漆。而此时的江雪瑛却因伤心过度,大病不起。


此时乔致庸从一个叫花子身上偶然买到了一张百年商路地图,潜心研究后发现,因太平军作乱而封锁多年的茶路上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乔致庸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带着各商家的股银南下前往产茶胜地——武夷山。

半年之后,正当大家盛传乔致庸在南下途中遇难,准备瓜分乔家家产的时候,乔致庸带着为各家采办的茶叶回到了祁县。随后乔致庸又北上恰克图直至中俄边境,凭借着“信、义、利”和俄国商人签署了长期合作贸易合同。至此,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图的这条封锁了多年的茶路被他疏通了,并由此提出了“货通天下”的口号。

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了解,乔致庸不顾众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前往北京力排众议开设票号,同时又响亮提出了“汇通天下”的口号,随后前往江南四省开设票号,并希望可以帮助朝廷汇兑官银。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能够兑换官银,才能真正地做到汇通天下。

此时的江雪瑛早已嫁入并掌管何家,对绝情绝意的乔致庸恨之入骨。江雪瑛的丫环翠儿偶然看到了乔致庸偷偷埋葬太平军将领的事情,江雪瑛得知后,一纸诉状将乔致庸打入了天牢。

乔家上下无奈,朝廷下令圈禁乔致庸,并要求一笔数量巨大的银两,此后的乔致庸心灰意冷,在家一躺就是十年。

十年后太平军覆灭,朝廷对乔致庸的圈禁令解除。但由于时局动荡,乔致庸依然无法出山经商,只能继续地韬光养晦。在一次灾民潮中,乔致庸毅然决定砸锅卖铁,为十万饥民开设粥场,然而当大清的巡视官员前来奖褒时,他却躲藏了起来。

又一个十年后,朝廷出兵北伐。左宗堂代表朝廷希望能向乔致庸借银两助军,久居家中的乔致庸欣然同意。战争结束后,因人陷害,朝廷竟然要吞掉这笔银两。他气不过便上京讨要,再次被捕入狱。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给朝廷捐银避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票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几十年又过去了,陆玉菡去世,乔致庸和江雪瑛都已是垂暮之人,两人再次相见。一生的恩怨情仇,竟然在三言两语中融解冰消。其后他在捐出家藏的八百万两赎矿的白银后,坐在躺椅上与世长辞……

该剧由胡玫导演,共45集。2007年元月2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作为开年大戏在CCTV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收视率一路飘红,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许多大奖。


二、峰回路转闯关东

2007年2月,在完成了《乔家大院》这一“晋商”的题材后,我又将创作方向指向了“徽商”,同时规划着下一部“浙商”的创作。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指导配合下,与安徽省作协主席季宇合作,开始进入了45集《新安家族》的创作。但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遇到了重重困难,很难达到我的预期标准和效果。为此我及时调整方向,将创作的矛头指向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移民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闯关东》。

清代初期,通过康雍乾三代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已突破三亿大关。当时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去“闯关东”“走西口”或“下南洋”,由此形成了近代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浪潮。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影响巨大的历史人文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为一次大的移民壮举。从清朝的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有两千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富饶的东北地区,历尽艰辛、创业谋生。“闯关东”不仅为祖祖辈辈无数的山东祖籍人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后人们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清代初期,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率百万大军横扫中原。在一个强盛的满族崛起的同时,东北地区则留下了巨大的人口空间。因为在清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为保持其“龙兴之地”的纯洁,曾多方禁止内地百姓迁至关外。

到了清朝末年,山东地区连年大旱、农田大片绝收,百姓苦不堪言。清光绪年间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又反手剿灭义和团,山东地界上又多了许多“朝廷钦犯”。在这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山东大批百姓拖儿带女,历尽艰险,千里跋涉前往东北谋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大移民。

为此,我一方面大量通读有关历史,同时与编剧高满堂、孙建业一起创作。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以朱开山一家人从山东老家来到了白山黑水间谋生为基线,以他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妇的传奇经历为故事主线,通过他们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一次次的幸福喜悦、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以及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为观众讲述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幕幕难忘的传奇。

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根据年代的发展分为四大章节,一是艰难闯关东,二是种地求温饱,三是开饭店奔小康,四是修建煤矿发展致富。并通过朱开山和他的家人在闯关东的历史事件中所参与的淘金、伐木、农耕、放排、土匪、开矿、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片断的描写,展示了这个普通的山东家庭在广袤、荒凉的白山黑水间,在悲怆、苍凉的命运中倔强扎根、生息繁衍,最终成为一个坚忍大家族的经历;透射出闯关东人为了活命而“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顽强精神;展示了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也就是“闯关东精神”。

我们将它结构成这样一个故事:朱开山当年是一名朝廷的钦犯,因参加义和团险些被朝廷砍了头,逃到东北时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凭着他的勤劳、勇敢、智慧和韧性,当他把一家人接来时,已经是个有着两垧好地和一个院子的大屯落。

他后来进山淘金、吃尽了苦头,又险些丢了性命,但他还是完成了作为一个富裕农民的原始积累。在其后的抗旱用水、防霜护青等情节中,他与当地人的处事原则都是“义”当先“情”为重。在遇到自然界的困难时,他则奋力拼搏;在遇到“人为”的压力时,他则隐忍为先、低调处置。这个来自孔子家乡的山东大汉,完全有力量在关东打杀出一片天地。但剧作中为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个尽力以邻为善、与人为善的低调处世、行事的男子汉。

后来他到了哈尔滨。面对着热河人潘五爷的挤压,他以大局为重、以和睦为重、一再地退让谦和,终于以他仁义的情怀和智慧的手腕,使潘五爷对他捐弃前嫌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第39集中,朱开山当众撕毁了赌契,并责令自己的儿子朱传杰认潘五爷为干爹。在朱开山的大仁、大义、大侠的精神气质感召之下,好胜斗狠了一生的潘五爷终于与朱开山抱拳和解了。这“和”的一幕非常地感人。

此后朱开山的小儿子朱传杰在跑马帮的途中,意外地发现了甲子沟煤矿,于是他们聚集了哈尔滨的商界同仁,集资成立了“山河煤矿”,寻求发展民族的煤炭工业。

正当准备大展鸿图时,日本帝国的森田物产也盯上了这一煤矿。他们先是假借朱家养子一郎之手渗透、暗中入股,进而动员军队切断铁路运输,其后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满铁运输权抬高运价。他们妄图以卡、压、打等卑劣的手段,把这刚刚萌芽的中国民族煤炭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实现独霸满洲、侵占中华,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帝国之梦。

面对日本列强的软硬兼施,朱开山一家并没有屈服。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中国民族煤炭工业发展的机遇,而他们则代表着民族的正义、光明和未来。为此,朱开山一家全力拼死抗争。到本剧的第52集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炮声在哈尔滨响起。

在法庭上朱开山对森田说:“中国还得是中国人的,你们终究得回去。到你们回去的时候,留下的将是成片的尸体。”他的这番话讲出了百年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不屈不挠、反抗到底的精神境界,讲出了历代仁人志士为抵御外敌入侵、前赴后继,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坚定决心。不仅表现了闯关东的山东人在逆境下决不向恶势力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德,是非常悲怆的,非常有生命力的,也是非常强悍的,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自强。同时这种原生状态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生存状态,使得一代代的闯关东人在生存与尊严的天平上称衡着自己的灵魂与血肉。

我们在创作之初,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处理历史与传奇的关系。如果你侧重“史”的话,传播的收视效果难免会降低;因为你以“史”为鉴,就必然会越写越沉重。如果你侧重“奇”的话,剧作的品位难免会沦为二流剧;因为你以“奇”为本,就必然会越写越飘虚。但如果你处理得好,浑厚的历史加上传奇的人物的命运,那就是如同抽到了一个上上签,那就一定是握到了一部精品力作的“敲门砖”。

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连续剧的情节,它的核心元素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悬念、悬念的核心是危局,危局的核心是死点,死点的核心是有效化解,有效化解的核心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一情节链,是我们创作剧作的核心体系。我们在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中,则有效地运用这一剧作创作的原理。

在剧情情节设计上,我们搭建四个章节:在这些章节中,前后相连、首尾相应,中间还穿插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同时每次矛盾的设计都很合理,每个起伏都为朱家设计了强有力的对立面。在这种对立冲突中,使电视观众始终带着求知结果的悬念,跟着情节走下去。这一点,构成本剧剧情设计的一大特色:剧情故事化,故事传奇化,传奇危局化。

同时在这线性结构中,抽出任何一个故事,都能编成一部情节起伏跌宕、故事丰富、吸引观众、独立成篇的电视连续剧。因此该剧把这情节同时展开时,精彩的故事使得电视观众应接不暇。这不仅增大了故事的张力和信息量,同时也使得大多数的转场,都在“悬念弧度的高峰”完成。本剧的情节设计,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个电视连续剧剧作的核心要素运用到了极致。

导演是我启用的山东影视中心新人张新建、孔笙、王滨等,他们在摄制的过程中,率领剧组发扬着“闯关东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和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摸打滚爬,搭建和拍摄采矿、淘金、伐木、放排、农耕等场景;两上黑龙江并且穿越山东、上海、江苏等地区,行程了数十万公里,跨越夏、秋、冬三个季节,最终圆满完成了摄制任务。行话说得好:“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够感动他人”。

我们的拍摄跨越了夏、秋、冬三季。东北夏天的景色是最迷人的。在广袤的肥田沃土上,盖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东北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山林间的橙黄色、橘红色、深绿色,丰富的色彩将层林尽染;东北冬天的美景是最典型的。在本剧中无论是院落中、街道上、深山里,那纷纷飘然而下的鹅毛大雪令人神往。

凡是观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仿佛去过了一次东北。树挂的冰霜、皑皑的雪山、皮靴皮帽皮袄,这种“冻”出来的美才能够使人真正的体味到冬天的魅力。

审看过本剧的很多专家学者,都为这部剧的艺术张力而感叹。有许多人认为:这部52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连续剧剧作中少见的“精品力作”。


著名实力派演员李幼斌领衔主演,萨日娜、朱亚文、牛莉、宋佳、高明、王奎荣、鲍国安、马恩然、丁嘉丽等,均在剧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主人公朱开山由著名演员李幼斌扮演,他那犀利的目光、沉稳的做派、低沉而沙哑的嗓音,他那常常微低着头抬眼看人的状态,活脱就是一个豪气冲天而又非常内敛的山东汉子。他从不惹事、但是又不怕事,每临大事时都能表现出惊人的镇定。他识大体、顾大局,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爱国心,这也是他从影创作以来的又一个新的峰标。

2008年元月1号,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大连电视台联合出品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作为CCTV开年大戏播出了。观众反响强烈,媒体高度关注,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据CSM城市测量仪数据,至20日已逼近11%。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0.9%,平均收视份额达到19.3%,最大市场份额达27.5%,即超过全国1/4开机的电视用户在看《闯关东》。该剧故事的发生地东北三省及华北等地收视尤其火爆,前38集平均收视率都是在9.7%以上。

《闯关东》在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收视表现也相当突出。2008年1月20日,该剧在上海平均收视率比开播第一周增长120.1%,在广州平均收视率增长70.9%……

《闯关东》在35岁以上成熟观众中极具吸引力,最大收视率超过8%;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群体中收视率突破5.2%;在中高等收入观众中的最大收视率超过8%;在全国的青少年中也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闯关东》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制作精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的精品力作。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这样批示:“这是一部大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电视剧的艺术高峰”。

该剧在这年荣获并囊括了中国、亚洲电视剧界颁发的全部一等奖。

我在给亚广联《闯关东》寄语中这样写到:“衷心感谢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对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评选与厚爱。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影响巨大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为一次大的移民壮举。《闯关东》中所表现的闯关东的山东人,在逆境中决不向恶势力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德,是非常悲怆的、非常强悍的,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自强。

也正是这种闯关东人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原生状态,使得一代代的闯关东人在生存与尊严的天平上,反复地称衡着自己的灵魂与血肉”。


三、自强不息走西口

2008年在《闯关东》播出后,我就将创作的矛头指向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移民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走西口》。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大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山西人走西口的历史前后延伸了几百年。在当时的山西,土地贫瘠、雨水稀少、导致了农业状态十分落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口外”到蒙古一带谋生。这是一条谋生之路,也是一条冒险之路,亦是一条生死之路。这条路上,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就变成一堆白骨;有多少发财的梦想,在几经起落后变成了幻想。

为此我一方面大量通读有关历史,同时与编剧俞智先、廉越一起创作,将它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末年至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山西祁县大户人家的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走西口的传奇经历。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表现了梁满囤、豆花、王南瓜、翠翠、傻大个等几个年轻人在闯荡西口的曲折故事,还表现了徐木匠、田耀祖、刘一刀、淑贞几个上一辈人在动荡年代起伏不定的坎坷人生,并通过偌颜王子、徐木匠等人的革命活动,彰显了中国民主革命前进的步伐。

在剧本的创作之初,剧作还只是写了几个山西的年轻人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从山西到包头谋生发展的故事,戏的核心价值只是停留在田青与梁满囤二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层面。田青行侠仗义,而梁满囤苟且自私。在剧本的创作之中,我感觉到这条线的社会历史含义不足,一定要加重时代变迁的元素,一定要在田青及有关联的人物身上强化时代色彩。

剧作初创时,田青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挣了钱赎回田家大院以光宗耀祖。但是在第四稿后,田青的结局就成为卖掉了自己所有的家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样的改变,既丰富了剧本中《走西口》的时代内涵,又使田青从一个走西口冒险经商的故事,转化为以晋商为代表的旅蒙经商、家国天下的故事。由此,带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人口迁移和蒙汉团结、反对封建军阀的英雄壮举。

田青读书的年代正值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他在私塾中,黄先生以儒家文化的精华影响了他,而来自于奶奶、母亲的祖训教化了他。但原剧作中田青家祖训是:“人生在世——须有在世之功;在世之功——基于每日之为;每日之为——启于时刻之力;时刻之力——源于自我之心!勤奋、进取、思辨、诚信……”。

为此我与编剧、导演间有过一段认真的磨合。探寻的焦点在于:“本剧的思想文化核心是什么?它对今天的关照性又体现在哪”?

既然本剧的思想文化核心是儒家的,那么从“仁义理智信”这一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核心出发,关键是要敢于去重新诠释它。为此我认为在全剧中所贯穿的思想理念应如下,并在给编剧、导演的意见中写到:

1、“仁”:大忠大爱为仁、天下一统为仁、世界大同为仁。
2、“义”:大孝大勇为义、民族兴亡为义、祖国山河为义。
3、“理”:修齐治平为理、自强不息为理、家国天下为理。
4、“智”:大恩大恕为智、福亏自盈为智、刚柔相兼为智。
5、“信”:公平合理为信、以义取利为信、一诺千金为信。

我在结尾处写到:“要努力地将上述思想,从剧中人物的言行融入到剧作之中。请相信我,这是基于我对《乔家大院》的创作经验和教训以及几年来对传播市场与受众群体文化消费需求的研究所得”。

由此,剧中田家的祖训成为了:“大忠大爱为仁、大孝大勇为义、修治齐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信”。这些信条与“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这种中国历代先进人士的社会忧患意识是相通的。在本剧的故事中,在很多关键的情节中,田青的行为都带出了这种儒家文化的精华。

比如:当他从裘家出走时答应裘老板两年不从事皮货生意。他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他和豆花只是开了家估衣店等待时机,宁愿自己身处困境也要信守这一诺言。

又如:他与梁满囤的关系也是这样。梁满囤为了当裘家的二掌柜而抛弃了田青的姐姐娶了裘巧巧,害得田青的姐姐丹丹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就是对这样一个不忠不义之人,田青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牢记这一条,梁满囤是他一起出来走西口的兄弟,他们共过患难、同过生死。

还如:最典型的一笔是田青对当初把家业、妻儿全部输在赌场上的浪荡公子哥他的亲生父亲田耀祖。在最后的情节中、在刘一刀的匪巢里,当田耀祖在临死前用充满期望的眼神希望他相认时,田青满含热泪和忠孝之心认下了这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全剧中,田青的行为在做人上是大仁大义,在生意上是公平诚信。而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本剧中“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又被赋予了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了剧中天青、偌颜王子、徐木匠等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行为信条。

剧中的田青,经商之路异常艰辛。开估衣店刚刚有点起色,伙计侯三的贪财使他的估衣店全部被官府查抄;皮货作坊刚刚有点起色,又被吴玉昆以国家征用的名义再度扣押。在这种几起几落的磨难中,田青没有向命运低头,勇敢坚韧地前行。

以田青为代表的新一代晋商,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以诚信为本,以义为先的经商本质,不仅在口外扎根成长,而且还成为了商贾大户。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地体现出:“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

田青这一形象中蕴含着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仁人志士生生不息的悲壮情怀,那种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正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中华民族的灵魂。

一部电视连续剧要使观众喜欢,除了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追求外,最根本的是需要一个好故事。用行家的话说:“什么是戏?戏,就是要把“问号”变成“惊叹号”!用观众的话说:“我们想看到的是,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

《走西口》这部剧,在故事的营造上,在危局的设计上,在戏剧死点的构建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形成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高潮迭起的精彩段落。

比如:田青等人在走西口的路上,在被刘一刀绑上山强迫为匪,田青凭着智慧与镇定化解危局。在田青两次入狱,有一次被绑上了刑场在手起刀落的瞬间,若颜王子出现使危局化解。

再如:田青与豆花的恋情所经历的生死考验、翠翠的命运大起大落、田耀祖与田青的见面不能相认的状态、田青与梁满囤之间的恩怨情仇、刘一刀与女儿因乱世阻隔临死才能相见的悲壮情节、梁满囤临死前怀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悔恨和眷恋等等,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本剧中还有很多。

导演李三林在从悬念到危局、危局到死点的情节链的运用中,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行为方式、分寸感和剧情推进的节凑感,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一电视连续剧剧情基本原理,运用到了极致。

他们在创作中严格遵循着这样的信条:“电视连续剧的剧情规律是基础,观众的内需为主导,做出起承转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好故事是目的”。

杜淳、苗圃、富大龙、储智博、侯来天、杜志国、王静 、张晶晶、张嘉文等,这些富有表演创作功力的演员,在剧中都有独具特色的上佳表现。

2009年元月2号,52集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在中央电视台的一套黄金剧场作为开年大戏播出了。这是一部既有恢弘的气势、又有平民视角,全方位展现中国近代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的传奇经历的电视连续剧,讲述的是与“闯关东”、“下南洋”并称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三大移民现象之一的“走西口”的故事,是一部苍凉悲壮的、气壮山河的中华民族的移民史诗。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承袭了2007年央视开年大戏《乔家大院》的晋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延续了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的精神风貌,以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思想内容厚重、艺术追求独特、观赏效果上佳的养眼、养耳、养心、的力作。


52集开年大戏《走西口》在全国电视观众中获得强烈反响。在央视首播之后,全剧平均收视率高达9.60%,平均收视份额为23.13%,其中最高单集收视率高达12.47%。在全国各地收视也非常火爆。在CSM22个中心城市(测量仪)数据中,有16个城市该剧的单集收视率都超过了6%,占73%;最高单集收视率超过8%的中心城市占了一半;有10个中心城市的单集收视率超过了9%;其中收视率最高的城市(也是故事发生地)太原市,最高单集收视率超过了20%。全国好评如潮。

《走西口》热播带来了新的商机,山西开始推出“走西口”旅游线路。故事发生地——右玉县杀虎口遗留的古长城所独具的边塞特色与临近内蒙古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很有旅游开发潜力。晋商文化,西口文化升温,极大地带动了晋商文化游。

2009年,我作为总制片人的央视开年大剧《走西口》荣获了一连串大奖。我写的“自强不息走西口,豪情壮志写春秋”——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获2009年首届飞天电视论文一等奖。


我在两部剧播出之后曾写了副对联:闯关东自强不息 百折不饶民族魂;走西口 厚德载物 豪情壮志写春秋。我当时就有一种灵动,将来在百年之好时,如可以把它作为挽联置于灵堂中,则我此生可以大安矣。

写于2012.4.28


(本文摘自《天高人大——七七八八集续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文章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插图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人大新三届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周其仁:从完达山到朗润园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徐建: 中国不缺当官的,

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林晨:毕业三十年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宋毅:一辆桑塔纳,

吸引我调出农业部机关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孟国治: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刘建生:亲历邓小平最后一次会见金日成

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一百幅老照片里的人民大学新三届
人大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人大新三届同学对母校的感言与寄语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