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丨易桂鸣:老校长司徒雷登,一波三折的魂兮归来

易桂鸣 新三届 2021-12-30


作者简历

易桂鸣,曾下乡插队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曾经编辑青年刊物近十年,后自费留美居美。2018年起在自媒体推送文章约四十篇。


原题
魂 兮 归 来
女总领事与司徒雷登之葬



作者:易桂鸣

 

比阿特丽斯·肯普退休时,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手里接过嘉奖证书


比阿特丽斯·肯普女士是一名资深职业外交官。几十年的外交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她世面见得多,接触过无数大人物。迎来送往的名流,不计其数。从访华的里根总统、奥巴马总统,到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电影明星阿诺·斯瓦茨内格等名流,还有那些慕名访华的企业老总、美国教师,她甚至于直接参与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展馆的筹备工作。她接触过的人真是太多,但是,唯独司徒雷登大使骨灰归葬中国一事,给肯普领事留下最深刻印象。她临近退休前特意撰文写下她的回忆。

肯普女士年轻时在泰国清迈大学当英语老师时为学生改作业

2008年秋季,肯普女士从泰国清迈调往上海,出任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二十多年前,北京是她开始漫长外交生涯的第一站。在北京、台北、清迈等地区转悠一圈后,是年秋天,她重返心心念念的中国。上海领事馆因其特殊经济和地理位置,业务量特别大,在美国驻华领事馆中地位比较重要。

“肯普女士,我把‘大使’藏在保险库了。”这一天,刚到位不久,领事馆的工作人员通知她。肯普领事心知肚明“大使”指的是谁。上任后的某日,她收到国务院管理局副秘书长帕特·肯尼迪的电子邮件通知:巳故司徒雷登大使的遗骸,已经通过外交邮包,从华盛顿空运中国上海。司徒雷登最终如愿归葬中国,真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美国国务院外交邮包样版


司徒雷登的名字,至今仍然在中国使人产生联想。这位1946年至1949年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一文,被定义为“完全失败的美国侵略政策的像征”。

别了中国之后,司徒雷登回到美国一病不起。三年后自动退休,与私人助理傅泾波一家,住在美国首都郊外,安度晚年。虽然中风病后行动不便,但是,由于得到泾波和家人的悉心关照、打理,加上良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他一直活到86岁高龄,于1962年去逝。临去世之前,司徒雷登表示希望死后遗骨与亡妻一起葬在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

可是,毛泽东的文章,无疑等于给司徒雷登判了永久政治死刑。司徒雷登的遗愿成了敏感政治问题。由于美、中两国多年来外交上的互不信任,司徒雷登大使骨灰的回归出生地,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纽约时报》这样评论此事:“司徒雷登先生本身的历史,反映了美国与中国自晚清以降共产主义兴起后,两国关系如流动的沙海一样变幻无常的关系。”

病后的司徒雷登与傅泾波、傳履仁在家中庭院散步时合影


然而,随着“乒乓外交”的旋风,推开中国封锁了数十年的沉重大门。美国与中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互派大使,新一代美国大使重返中国。民间交流恢复,司徒雷登回家安葬似乎有了可能。司徒雷登去世前,傅泾波曾经应允,一定遵嘱把他的骨灰送回中国下葬。为了兑现承诺,傅泾波四处奔波,找关系托人与中国政府高层联系。1973年,他接到老朋友周恩来的邀请,来到北京住了10个月。可惜当时中国正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请求有如泥牛入海。1984年,傅泾波二度访华,亦是无疾而终。

1986年,年届86岁的傅泾波,深知自己年老体衰,时日不多,仍然忍不住又亲笔上书邓小平,吁请中国政府考虑准许司徒雷登骨灰归返中国安葬。同年8月,傅泾波意外收到中国驻美使馆转来的北大公函,通知他:中共中央书记处做出了批示,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安葬于他在燕大时的故居临湖轩旁。这个消息令傅泾波兴奋不已。可是,考虑到司徒雷登墓碑设计方案待定,当时又接近冬天,年迈的傅泾波远行有困难。临时决定待次年5月4日再举行安葬仪式。当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还亲自告诉接洽办理此事的人:“同意司徒雷登回葬一事,巳经由党中央书记处圈阅同意,是不会改变的。”

没料到夜长梦多。翌年4月,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又突然通知傅泾波,因为北京大学有人联名上书,反对司徒雷登归葬燕园,司徒雷登骨灰下葬一事暂缓办理。据悉,领头上书反对者,就是司徒雷登校长早年一位秘书的遗孀。理由是:毛泽东点名批评过司徒雷登,把他的骨灰埋葬北大未名湖,有损该校名声……

1988年10月,傅泾波带着未竟心愿与世长辞。未能入土安葬的司徒雷登的骨灰,只好由傅泾波的女儿傅海澜女士供奉在家中。

傅履仁少将

傅泾波之子、第一位华裔美军少将傳履仁,在父亲去世后,很自然地接过了接力棒,子承父志,继续为司徒雷登葬回燕园一事奔走请愿。傳履仁少将身为华裔美国人精英,同时担任以促进美中两国交流为宗旨的一百名杰出贡献华裔美国人组成的“百人会”第一任主席,致力于打造中美友好合作关系。凭借“百人会”在两岸政、经和企业界的影响力,傅履仁将军始终不离不弃。1995年从美国军队退役后,他出任麦道公司北京分公司总裁,他觉得自己最有希望把司徒雷登归葬中国。因为司徒雷登身后已无直系亲属在世,他的独生子也在上世纪80年代在密西西比州去世。

傅履仁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通过向克林顿总统访华先遣人员、美国驻华大使馆说项、通融,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出面指派麦克海公使亲理,多次与中国外交部商谈此事。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此事仿佛出现转机。大概因为中国政治的风向开始转了。细心人注意到,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关于司徒雷登的注释改了。1956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对司徒雷登的注释是:“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但是1991年最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里,这条注释被删掉了。

傅履仁(右一)与胡锦涛主席、布什总统夫妇

1999年北京大学校庆,政治嗅觉敏锐的北京大学管理层,重新研究了司徒雷登回葬燕园一事,得出结论:“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应予同意,但是宜低调进行;并且同意再次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同年5月8日,发生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美中关系骤然恶化。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的骨灰下葬北大燕园的事情不得不搁置下来。

物换星移,转眼又到了2006年,作为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访问美国。在华盛顿的一个宴会上,应邀出席的傅履仁,主动抓住这个机会接近习近平攀谈,并以个人名义向习近平提出安葬司徒雷登骨灰的请求。不久之后,傅履仁因公务回访中国,浙江省外事办主动提及司徒雷登骨灰一事,向傅履仁确认,司徒雷登可以归葬他1876年的出生地杭州市。

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但是,当傅履仁把消息告诉燕京大学校友会的人时,许多人坚持要遵守司徒雷登的遗愿,将老校长归葬北大燕园的临湖轩。经历数十年的反反复复、种种波折后,傅履仁将军的态度很明确:此事应尽快办理,以免节外生枝!况且,1952年燕京大学被并入北京大学,司徒雷登夫人艾琳的墓地亦在文革中迁移、被夷为平地,艾琳的尸骨至今下落不明。司徒雷登已经无法与亡妻合葬。司徒雷登不仅出生在杭州,他亡故中国的父母和两个弟弟,也埋葬在西湖之滨。所以,司徒雷登骨灰安葬杭州是不得而求其次的最佳选择。

傅履仁将军后来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半个世纪后,许愿终于实现。司徒雷登大使和我父亲终于可以安息了”。

履仁夫妇和军中的同事夫妇合影


获悉司徒雷登大使的遗骸已经抵达上海领事馆的消息后,肯普领事顿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素来对美国外交界中国事务的老前辈司徒雷登大使敬仰有加。肯普领事与另一著名“中国通”谢伟思是奥伯林学院先后校友。她1980年后即是奥伯林-山西农业大学(太谷)友好协会成员,与中国也算有点渊源。司徒雷登大使不平凡的历史,终于在她的见证、呵护下,得以顺利地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是,一直到骨灰安葬仪式的这天,在从上海领事馆的保险库领出大使的骨灰,并一起用箱形车护送到杭州的路上,肯普领事才亲自从傅履仁将军口中了解到更多、更详尽的司徒雷登遗骨遭遇的波折。

在从上海驱车前往杭州的路上,同时在一辆车的人中,除了肯普领事和她的丈夫,还有傅履仁少将和夫人。傅履仁将军本人无疑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物。就是因为司徒雷登大使,傅履仁才有可能在16岁那年,与其母一起,于1950年2月离开中国大陆,辗转香港来到美国,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肯普女士在车上饶有兴味地注意到,傅将军的夫人,仿佛有点面熟的样子。后经一细问,原来傅将军的夫人,就是美国新闻界家喻户晓的著名记者宗毓华的姐姐宗毓珍——傅将军这一家子,全部都是著名华裔美国人啊!

司徒雷登骨灰安葬现场一景


司徒雷登的墓地选定在杭州郊区半山镇水洪庙安贤园生态公墓的“文星苑”。司徒雷登骨灰归葬的当天,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从北京飞抵杭州参加骨灰下葬活动。来到现场后,肯普领事注意到,由中方选定的司徒雷登墓穴附近,有一个“功勋苑”,那里有一座2002年落成的新墓碑,碑主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尉飞行员王伟——他是2001年轰动一时的南海上空,美中两国空军发生撞机事件的中国空军战斗机中尉飞行员王伟。事发后,王伟的遗体并没有找到。美国侦察机也因损坏而被逼降落海南岛。这件事随后迅速演变成美、中政治外交风波。

按照肯普领事的理解,杭州市方面选择把司徒雷登的墓穴,与“海空卫士”王伟中尉的衣冠冢安排在同一个公墓,有其政治考量:要么是一种直戳美国人眼睛的羞辱姿态,要么是一个和解的象征。

肯普领事吃惊的发现,在司徒雷登骨灰安葬仪式上,不仅有几十名不邀而至的“燕京大学”校友参加,而且还响起幽怨低沉的英国圣歌《奇恩异典》,然后是高吭响亮、节奏欢快的《星条旗永不落》。仪式过后,这些垂垂老矣的燕京大学校友告诉她,因为杭州市政府“外办”明确指示,司徒雷登骨灰下葬,要保持低调,不搞大规模宣传。他们猜测,“外办”不会为仪式安排或提供音乐伴奏,所以他们事先把录制好的音带和放送机藏在了附近的灌木丛中。

司徒雷登墓


司徒雷登骨灰下葬仪式并未对外公开,这些燕京大学的校友们如何得知今天的安排?肯普领事永远不会知道答案。这些不请自来的燕京大学校友们对老校长永不泯灭的爱戴,深深感动肯普领事。百年前创办、享誉中外的燕京大学,虽然早巳不复存在,但是,无论家国经历了多少战乱、孤立于世和外交敌意,学生们对往日恩师司徒雷登的感激和崇敬,至今仍是一个持久、牵不可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奇妙像征。

杭州的一份不起眼的小报,这样报道司徒雷登的下葬仪式:“2008年11月18日,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群山环抱 ”—— 司徒雷登大使逝世47年后,他的骨灰终于归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

作者在本文写作前探访司徒雷登在华盛顿DC的故居


延伸阅读

帝国坟场,英军喀布尔大撤退

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世纪风云

李辉:北京大学,
司徒雷登不该被你们遗忘
孔捷生:追缉国家公敌,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50周年
孔捷生:穿越高墙,一切都未曾结束
美国铁案,傲慢权力的耻辱之败
孔捷生:记住国家的污痕,
而不是遮掩或拭净它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亲历邓小平最后一次会见金日成

刘建生:零距离观察曼德拉,

摒弃愤怒和复仇,寻求宽容与和解

俄罗斯阅兵及他们的四个总统
镜头下的强权统治者:金正日与巴沙尔
五套《毛选》打江山的乌干达总统

阿拉伯大饼:穷人救命草 , 社会稳定剂

张讴:被囚印度40年,

中国战俘的归国之路

张讴:在英国当记者,

适应民众的冷淡与回避
马承伟:中国农业教授的朝鲜印象

鲁晓晨:朝鲜亲历记

新华社记者镜头下的朝鲜

王骥:朝鲜纪事,用拳头说话的日子

张大青:谁是最可恨的人?

李榕:在台湾拜见志愿军老兵

沈志华:毛泽东决定志愿军撤离朝鲜

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最后的命运

朝鲜半岛那条三八线究竟谁划的?

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几次严峻表态

朝鲜俘获美军间谍船“普韦布洛号”

林达:战争纪念碑的主题是和平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