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域外丨袁晞:寻找哈维尔,我景仰的艺术家和政治家

袁晞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袁晞,祖籍沈阳,生于北京,在成都上小学初中,后在四川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现已退休。出版有《〈武训传〉批判纪事》《渐渐清晰的世界》《社论串起来的历史》等书。


原题

寻找哈维尔





作者:袁晞


把所有事都归咎于历史,
会削弱今天我们每个人
所要面对的责任
——哈维尔


瓦茨拉夫•哈维尔是我景仰的当代艺术家和政治家,他写下许多传世的文字,他用和平的方式引导一个国家走向民主。

2016年我去捷克旅游,穿行在布拉格的大街小巷,我很想看到哈维尔的印记。却没想到寻找去世不久的前总统的纪念地并不容易。在网上查了半天捷克旅游攻略,仅有一个哈维尔图书馆的简介,许多条信息转来转去,查下来都是同一位网友写的,内容只有一句话和一个地图上的地址,还说每天中午开放。

到布拉格的第二天,我和同伴先去了著名的查理大桥,看地图网友给的哈维尔图书馆地址Retezova(字母上还有几个捷克语注音符号我打不出来,下文中的捷克语地名均有注音符号——本文注)路7号,也就在桥东两三百米处。穿过克莱门特学院就到,原以为前总统的图书馆一定建在大街上,结果是一条小巷,7号门口贴了一张哈维尔图书馆的招贴,12点过了并没有开门。正好是午餐时间,对门有一家叫文艺之家的咖啡馆能提供简单的食品。我们坐下,在布拉格之春的阳光下,品着美味的捷克咖啡,静候“哈维尔”。


过了不久,发现对面开门了,过去打听,一位女士说,图书馆搬走了,迁址在何处,她不知道,她在这里教儿童学吉他。得知我们的问题,美丽的咖啡馆女店员说,布拉格的文化景点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等她忙过就帮我们查找。一会儿她查到了,并记在一张纸上,图书馆迁至Ostrovni路13号。旁边一位小伙子顾客热心帮忙,用英语说他知道那个地方,仔细地告诉我们要怎么走。感谢他们的帮助。

下午,在老城散了会儿步,拦下一辆出租车,准备再去找“哈维尔”。递上纸条,司机说,这个地方不远,走路不用十分钟,打车要两百克朗(约人民币五十几元),让我们考虑乘车与否。想想布拉格的路弯弯曲曲,我们又人生地不熟,还是打车吧。

上车几分钟,就到了“13号”,还是一条小街。敲门,门开处露出一位一手端着水果托盘的姑娘,她指了指门上一张不起眼的A4纸,看到上面打印着几行字,说今天有活动不开放。她说明天可以来,上午九点开门,怕我们没听明白,又放下托盘,伸出双手,弯下一个拇指。我们谢过离去。这里离我们住的瓦茨拉夫广场不远,用手机照下路口的景物,想再来时不至迷失在布拉格的街巷。

女歌手玛尔塔·库碧索娃拍摄捷克版《嗨·裘德》MV,左上扮演德国兵的是哈维尔

又一个布拉格的早晨,细雨潇潇。打着雨伞,步行来到Ostrovni路。九点过了,没开门。我们在附近的小街小巷里走走,人很少,四周是清新的气息,这是布拉格悠长的雨巷。再次来到13号,门仍然关着。细看门框上有一个不大的对讲门铃,我在上面一个按键下发现了一行小字——“哈维尔图书馆”。使劲按了几下,终于有人应答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表扬自己。

只听见门里“咚、咚”的声音,接着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女士,门对着楼梯,刚才声音大概是她高跟鞋跑木楼梯发出的。同行的朋友用英语向她说,我们从中国远道而来,想参观这个图书馆。她回答的大意是,这里是由非政府组织办的,她只是这里的志愿者,是否能接待我们,她需打电话请示,让我们在门廊稍候。她跑步上楼下楼,做手势请我们进入。

第一间是活动室,教室般大小,有四五十平方米,正面墙上有哈维尔的大幅照片,书架上陈列着哈维尔的著作,门两侧各有一个展示柜,是出售给参观者的物品,一个柜里是有关哈维尔的印刷品,有他的著作、传记等,另一柜是明信片、纪念章等纪念品。还有几张沙发和折叠椅散乱放在四周。女士说这里有时举办与哈维尔有关的活动,也办其他活动。想必沙发和椅子是办活动时用的。

第二间屋子很小,十几平方米,用图片和两台电子显示器介绍哈维尔的生平,一台注明“1989年之前”,一台写着“1989年之后”,划分哈维尔人生的两个阶段。显示器可以随意选择想看的时间段,有图片、视频和捷、英两种文字说明。

“1989年之前”主要介绍艺术家的哈维尔。有他的青少年时代和1960年后的创作情况。1963年他以剧本《游园会》成名,资料中有不少剧作的演出剧照。哈维尔是20世纪知名的作家、艺术家,他有多部戏剧作品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和上演。遗憾的是因为意识形态的误解影响了其艺术在中国的介绍,大陆没有一本他作品的中译本,也从没有一部戏上过舞台。我在布拉格进过多家书店,书店大多有一架或一格哈维尔的作品,以捷克文、英文和法文的剧本为主。


1968年8月苏联等华约五国出兵占领布拉格镇压“布拉格之春”时,哈维尔加入自由捷克电台,每天评论国家的现实情况。胡萨克被苏联坦克扶持上台后,昆德拉、库贝利克等许多知识分子流亡国外,哈维尔选择了留在祖国继续斗争。他因此受到本国官方的公开批判,作品从图书馆消失,家中被安装窃听器,他还被送往酿酒厂工作。但是哈维尔仍然持续写作并公开要求特赦政治犯。他与各界人士要求本国政府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的人权条款。1977年后多次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刑入狱。

这二十年哈维尔是艺术家和持不同政见者,正是这一时期他逐渐成了著名的政治人物。同时代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评价那时的哈维尔说:“哈维尔主要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家而出名的,接着作为一个有意思的随笔作者,最终作为一个持异议者,一个如此坚持原则的现制度的反对派,为了他的深信准备从事任何事情,包括坐牢。”

“1989年之后”主要介绍政治家的哈维尔。有1989年11月瓦茨拉夫广场成千上万人推翻旧政权的宏大场面,有哈维尔在其中演讲。这就是所谓的“天鹅绒革命”。百度上对此的解释说:“狭义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年11月(东欧剧变时期)发生的民主化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的,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


哈维尔与捷克版《嗨·裘德》演唱者玛尔塔·库碧索娃


想想天鹅绒是什么感觉,是平滑、柔软,还有些许光泽,一句话就是舒服。“天鹅绒”和“革命”连在一起,那是种什么样革命,没有暴力、没有流血,也没有政权更替后的清算、报复。对只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的一代中国人,从未想过“天鹅绒”能成为“革命”前面的定语。“天鹅绒革命”与“暴力革命”是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革命,是社会走向进步、人类更加文明的标志。哈维尔就是这一场世界瞩目的革命的领导者。1989年12月出狱不久的哈维尔当选为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总统。

1990年元旦,在总统的第一份新年献词中,哈维尔明确表示了自己与前任的不同:“40年来每逢今天,你们都从我的前任那里听到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变化:有关我们的国家多么繁荣,我们生产了多少百万吨的钢,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我们如何信任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面临的前途多么辉煌灿烂。我相信你们让我担当此职,并不是要我将这样的谎言向你们重复。”

他是这样号召人民的:“我们不能将每件事都归咎于前统治者,不仅是因为这样做不真实,而且也会削弱今天我们每个人所要面对的责任,即主动地、自由地、理性地、迅速地采取行动。”克里玛认为哈维尔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善于妥协和采取令人惊讶政治行为的人,一个善于从事冒险和为道德动机所推动的人”。


顺应民意,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解体,分为两个国家。哈维尔当选捷克总统,1998年连任,2003年结束总统任期,退隐为普通公民。我在图书馆买了一本捷、英双语的哈维尔生平图册,书名就是《瓦茨拉夫·哈维尔——异议者、总统、公民》。2011年12月18日哈维尔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当时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法、德总统,英国首相,美国国务卿等各国政要和捷克民众一起在圣维特教堂为哈维尔送行。

哈维尔说:“人类若想要生存和避免新的灾难,那么全球的政治秩序必须有赖于各文明、文化、民族或者各大洲之间真挚和双向的尊重,诚实地寻找他们共同拥有的价值和基本道德规则,并将之建立为这个全球联结的世界上共同存在的基础。”

参观结束时,我们问哈维尔的墓地在哪里,女士又跑上楼去查询。几分钟后她下楼将一便笺递给我们。墓园名为:Vinohradske  Hrbitovy,乘地铁A线,在Zelivskeho站下车。她说比较远,是一普通的墓地。我想大概又要找一番,这次来不及了,如有机会再来布拉格,一定要去那里放一束鲜花。


如今的捷克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世界前列,没有任何社会动乱,有健全、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有先进的、高水平各级学校……

在满街各种人物雕塑的布拉格却没有哈维尔的一点影子,一位带领国家完成重大历史变革的政治领袖,一位离任十几年、去世不足五年的总统,在其国家的首都竟难寻其印迹。没有宏伟的纪念堂、没有壮丽的纪念碑,他留下的是国家和平稳定的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这大概正是哈维尔追求的。

我欣赏哈维尔的这段话,并抄在常用的笔记本上:“不,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此,我并不相信一切都会顺利。但我同样也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意味着,我并不会相信一切都会出问题。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这是因为,没有希望,就绝不会有进步。希望,像生命本身一样重要。”

捷克为前总统哈维尔举行国葬


袁晞专列袁晞:阿莉娅和她的时代袁晞:加缪笔下的我们与瘟疫袁晞:我的西班牙内战之旅袁晞:从萨拉热窝到贡比涅森林重光葵的拐掍,透出历史的真实细节袁晞:从小事和细节中发现日本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如影随形的档案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苏东往事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中国学者目击苏联"8·19"事变

“8·19"事变:苏联解体催化剂

马雅:1983年途经莫斯科断想

陈鸿仪:笔友安娜与同事安娜,

苏联易帜后的实证观察

李南央:我的俄罗斯梦及其梦醒时分

蒋国辉:90年代乌克兰货币贬值狂潮

苏联逼债?没有史料能证明这种说法

王骥:破冰苏联,拳击台上无兄弟

中国成为"准北约成员国",
联手美欧遏制苏联帝国
郑异凡:苏共历史上的“告密文化”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交往
蒋经国秘密加入中共,
介绍人邓小平乌兰夫
杨奎松:60年前的“中国道路”
共产国际特工苏子元的九死一生
张国男:我陪江青赴苏联治病
你还记得多少苏联红色遗产?
苏联歌曲合集 带你回到记忆岁月
4821:首批"红二代"的跌宕人生
高岗长子高毅:
4821一代渐次淡出历史舞台
红二代在苏联,
遗落在异域的年少青春
江柳:妈妈在苏联留学的岁月
陈祖莫:寻找父亲陈昌浩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