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域外丨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行者老侯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侯杰,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从事纪录片工作。


原题

从布拉格到柏林墙
——NHK与自由有关的纪录片




作者:侯杰

原载微信公号行者手记3



NHK一般不太触及意识形态的话题,但是,一部关于冷战的纪录片,却成为经典。

冷战的话题,庞大芜杂,厚重乃至沉重。NHK却从浩繁的历史碎片中,找到一个轻松载体——一首歌,一首歌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异见抗争史。

浩繁的历史变得单一,厚重的话题似重若轻。这就是《“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

故事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但是,却要从西面的德国说起。

1989年11月,矗立了28年的柏林墙正式拆除。欧洲九大乐团的精英,在伯恩施坦率领下,于围墙两侧,两次奏响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好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柏林墙《欢乐颂》的歌声还没有散去,东邻布拉格又悄悄唱响了另一首歌。柏林在拆墙,东边也在拆墙。柏林拆掉的是实体墙,东边拆掉的是一座无形的墙。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一场“天鹅绒革命”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天鹅绒革命”是相对暴力革命而言,指这场革命像天鹅绒一样,顺滑、轻柔,没有对抗,没有碰撞,革命就成功了,社会就转型了。

1989年11月,几个NHK记者听说布拉格正在发生天鹅绒革命,他们来到这座城市,切身感觉到了天鹅绒的含义,革命犹如天鹅绒般,顺滑,轻柔,无声无息中就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他们惊讶发现大街小巷都在传唱一首披头士的歌曲《嗨·裘德》。


但与披头士不同的是,歌者是个女性,歌词也不相同,也就是说,这不是披头士的《嗨·裘德》,而是一个捷克山寨版。

NHK记者疑惑:披头士和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有什么渊源吗?

答案是:有。

在这个国家的记忆里,《嗨·裘德》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歌里有这个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也有它的失败和失落,那就是“布拉格之春”。

1968年,自由主义之风在捷克兴起,一时呈现文艺繁荣,言论自由之象,人们称之为“布拉格之春”。偶像歌手玛尔塔·库碧索娃制作的MV《祈祷》,风靡大街小巷。

玛尔塔库碧索娃的MV《祈祷》

但是,某天清晨,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大街被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及随后跟进的苏联坦克占领,“布拉格之春”被苏联坦克碾得粉碎,总统杜布切克被捕。

文艺工作者们被要求必须做出两个选择:流亡或效忠。但歌手玛尔塔和她的导演丈夫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抗争。

玛尔塔抗争的方式是歌唱,她将当时风靡欧洲的披头士《嗨·裘德》歌词加以修改,制作了一个MV。

《嗨·裘德》本是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写给列侬儿子的,但是,玛尔塔版《嗨·裘德》传递的是另外一种情绪:歌词是以两个少女对话的形式,一个激励另一个要有勇气,“虽然人生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痛苦,但不要烦恼,要相信自己的人生。人生多么美好,有时却很残酷”。

歌曲最后鼓励裘德要用歌声正视人世间的黑暗。

玛尔塔的抗争吸引了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哈维尔也在她的MV中扮演一个德国士兵。

左上扮演德国兵的是哈维尔

捷克版《嗨·裘德》发行单曲达60万张,《嗨·裘德》的歌声传遍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它是对捷克人的自由启蒙曲,它给强权下的捷克人打开了一条摆脱极权,走向独立的心理通道。籍着歌声,捷克人唱出心中对民主的向往,这为柏林墙坍塌之后的巨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回应是禁止她的演艺活动,收缴唱片并在大街上销毁,一些人不得不把唱片埋进地下。

失去演艺权利的玛尔塔不得不靠在家里糊纸盒谋生,丈夫则匿名写作剧本。事业的不得志,生活的穷困潦倒,逼迫她的丈夫选择流亡,而她则选择留继续在国内。

离婚后,她迫于生活压力,嫁给一个捷克高官之子,借此找到一个做打字员的工作。

1979年,“77宪章”发起人哈维尔被判刑五年,宪章运动找到她,希望她出任“77宪章”发言人,期冀以她的知名度,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玛尔塔•库碧索娃与哈维尔

罗莎·卢森堡说: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时,这个人必定是女性。

玛尔塔印证了这个断言。她犹如圣女贞德般,以自己的影响力,凝聚着捷克异议群体,并向国内外传递捷克人自由的呼声。

1983年,哈维尔出狱,她辞去发言人职务,回归自己的生活。

1989年,捷克天鹅绒革命爆发,一夜之间,乌云散去。人们重新又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嗨·裘德》唱片被从地下刨出,布拉格之春抗争的歌声,开始在城市四处回响。

已经年过五旬,形容憔悴的玛尔塔·库碧索娃被学生们请到学校,她重又唱起《嗨·裘德》。

天鹅绒革命成功,玛尔塔·库碧索娃被请到学校,重又唱起布拉格之春的声音《嗨•裘德》

从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偶像歌手到体态臃肿的老妪,画面的直观对比,诠释了个人命运的沧桑和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

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压轴节目,保罗·麦卡特尼一曲《嗨·裘德》,引来全场数万人应和。

看过《“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再看那万人齐唱的场面,我感觉,可能只有欧洲人才理解那首歌的特殊含义——那不是歌唱,那是对自由的呼喊。

对中国人来说,《嗨·裘德》只是一首摇滚歌曲,对欧洲人来说,那是布拉格之春的声音,是柏林墙倒塌的声音,是天鹅绒革命的声音,也是苏联修正主义阵营崩溃的声音。

伦敦奥运开幕式,保罗麦卡特尼压轴曲《嗨·裘德》,引来全场数万人应和。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侯杰写字楼

侯杰: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侯杰:嫁了日本军官的腾冲女人

侯杰:重返滇西“战场”的鬼子兵

侯杰:邱钟惠与滇西抗战

侯杰:照片背后的南洋机工牺牲史

侯杰:从电影《芳华》看反战情绪

侯杰:文革"第二炮"取消高考,
是中国教育史之殇

侯杰:尘世的大师,爱美人更爱江山

侯杰:流氓的最高境界是自残

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灾难记忆,北川的鸽子树
邻居老顾与邻里左右纷争
我不怕死,就怕高
日月山,那不能忘记的3000随从
神秘的巫溪
伊斯兰国度的基督文明

侯杰:我们战胜疫情,并未战胜SARS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