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 | 梁作民:当年我们编印“大学毕业纪念册”

梁良良微思想 新三届 2022-02-17


作者简历


梁作民,笔名梁良良,1958年生于安徽,当过插队知青和采煤工人。安徽大学哲学系77级,北京大学哲学系83级研究生,退休前是江苏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二级教授。著作有《走进思维的新区》《我思故我狂》等。


原题

四十年前编印

大学毕业纪念册




作者:梁作民


  

1977年12月,我作为安徽省濉溪县插队知青,参加十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幸运地录取到第一志愿——安徽大学政治系。


1978年2月底,我们77级新生进校。一年半之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安大政治系分成哲学和经济两个系,我们39位同学分到了哲学系继续学习。


大三时赴马鞍山二中


1981年底到82年初,我们四年本科即将结束,迎来了忙碌的毕业季。在那个人生转折点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让我们难以忘怀。根据现有的记忆和保存至今的片段文字,下边简略地回顾我亲身经历的编印“毕业纪念册”的曲折过程,算是献给本科毕业四十周年的小礼物吧!

 

大约在1981年12月,我们班委会决议,编写一本“毕业纪念册”,油印装订,离校前夕全班同学人手一本,作为同窗四年的永久纪念。


这个决议确实很有价值,在当时还是挺新鲜的。我不知道这项创意最早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只知道最后转了一圈,班长把实施决议的重任交到了我手上。


我们班长名叫方宁,和我同宿舍,比我大三岁。他进校前是公社(乡镇)书记,毕业时进入省直机关从政,后来到宣城市先当市长后当书记,退休前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当时我对方宁说,纪念册的设计、编辑和印刷我可以负责,但是其中的内容必须由你牵头,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撰写。


按照我们的构想,纪念册的主要部分是,每个同学用自画像的形式,展现个性化的精神风貌。那么自画像应该包括哪些侧面才能充分展露一个人的整体风貌呢?我设计了十几个栏目,在本宿舍议论修改过几次,最后方宁班长拍板确定了九个栏目:平生志向,人生态度,专业爱好,业余喜好,性格气质,恋爱观,崇拜的人,爱读的书,理想职业。


除了这些栏目,开头需要写一段文字,介绍自己的年龄、家庭、经历、地址等,结尾还有“分配单位”和“临别赠言”两项。以上内容构成一位同学比较全面的自画像,全班39幅自画像,再加上一篇“前言”、一张毕业照、两个“附录”(任课教师和班级干部),就合为一本完整的“毕业纪念册”了。


为了省去解释那些栏目的麻烦,方宁对我说,“你先把你自己的自画像写好,当做模板,让其他同学参照着写就方便多了。”于是我稍作思考,按照当时的真实状况,很快绘出自己的“自画像”——


平生志向
耻为蓬间雀, 仗剑更远游;
专业爱好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
业余喜好
宇宙中的一切;
恋爱观
但愿君心似我心;
爱读的书
《鲁迅全集》;
理想职业
侠客或者探险家;
……


参考我这个模板,班上同学陆陆续续把他们写好的“自画像”交到我手上。其中各种观点和描绘真是五光十色、恢诡谲怪,充分反映出当时每个同学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请看我们如何阐述自己的“恋爱观”——


“理智的命令和感情的向往,二者之间的统一。”

“没有爱情则永远独身,有了爱情则忠贞不渝。”

“失恋是人生最辉煌的一章。”

“宁可不爱,绝不盲爱;宁可不婚,绝不草率。”

“假使我的妻室:贤、娴、闲,我就说有个美妙的上帝真实地存在着。”

“受命于自然。”

“它是自然规律,是社会义务,也是个人需要。”

“爱情是心灵的结晶,婚姻是社会的重负。”

“互补。”

“不轻易地爱,也不轻易地不爱,爱一个有可能爱得上的人,爱他一辈子。”

“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最个人的,是爱情的痛苦。”

“离开了事业,爱情只不过是一种无聊的游戏。”

“爱情=性爱+友爱,≠权势+金钱。”

……


有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和我同宿舍的余涌,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同学,进校前还在读高中,从未谈过恋爱,面对“恋爱观”栏目有点犯难。有同学建议他,“你可以写:情窦未开,不知恋爱为何物。”我说,“那样写显得太直白,不如写:等到满山红叶时,多浪漫啊!”这句话是一部很流行的爱情电影的名字;余涌感觉不错,高兴地把自己的“恋爱观”写成“等到满山红叶时”。余涌毕业时留系任教,然后和我一起考进北大哲学系读研;再毕业时进了中国社科院,终于等来了他的“满山红叶”。后来曾担任哲学所党委书记,现在听说常住加拿大。


安大教学楼我们的教室


这几十幅自画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正应了莱布尼茨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若干特点,很值得认真研究,本人打算以后专门撰文分析。


当时面对这些个性十足的“自画像”,我的编辑原则很简单,除了格式和错别字,其他地方不做任何改动,完全保留每个同学的原汁原味。


纪念册的主体部分完成了,还需要一篇前言。我让方宁自己写,我说“你是班长,写前言最合适!”他不愿意写,而是约了张炳九和胡建明两位同学,各写了一篇交给我。


张炳九写的那篇“前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但是内容有些空泛。张炳九也是和我同宿舍的,比我大11岁。他进校前在淮南化肥厂宣传科,毕业后先考入南大读硕,再考入北大读博。他进北大时我还在读硕,我俩又相逢在未名湖畔,纵论天下一年半。不幸的是,那年春夏之交的暴风雨把他打翻在地,……后来只能下海经商,奔波数年;正当财务自由准备重返学界的时候,却突发脑溢血,身心遭受永久性损伤。一代英才,竟落得如此光景,让人不胜唏嘘!


胡建明写的那篇“前言”风格大不相同,读起来文采飞扬、花团锦簇;更像中文系的口吻,未达哲学系的高度。胡建明毕业后回到家乡芜湖,在市委做秘书。有一年我去找他玩,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几天芜湖各单位都在学习我的思想!”原来,他给市委书记写讲话稿,偷偷塞进了自己的一些私货。后来他辞职下海南,参与房地产开发,赚到第一桶金;在房地产大崩盘前夕,鬼使神差般地移师上海,转而经营多家药品连锁店。胡建明应该是我们班从商最成功的亿万富翁吧?


我把两篇“前言”交给方宁,让他做选择。最后他说,“干脆这样吧,你把两篇前言揉在一起,取长补短,压缩成一篇。”于是,1982年1月2日,我把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综合缩写成一篇新的“前言”,全文如下:

 

同窗四年的学友,即将毕业分别了;我们编辑了这本纪念册,作为四年大学生活的珍贵纪念。

不必企求这本小小的纪念册能够描述出大学生活的全貌,只希望她能采撷其中的精华,从一张表格提供的自画像中反映出每个同学的特征,通过记述新一代大学生来反映十月金秋历史事变的巨大影响,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若干年后,她将成为一条友谊纽带,把我们从天南海北连接起来;当你对三十八位同学的形象渐渐淡漠的时候,她将开启你记忆的闸门,使你忆起那大学时代的沸腾生活……

这本纪念册并不仅仅是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留恋,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当你在事业的登攀中春风得意的时候,请看看这里面的赠言吧,三十八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在督促你继续奋进;当你在生活的道路上坎坷困顿的时候,请听听这里面传出的青春脚步的回音吧,它会使你勇气增添,信心百倍。

时间的洗涤将更显示出这本纪念册的意义。

朋友,当你两鬓染霜、回首往事的时候,面对你的自我设计,你能交出一份成功的答卷吗?

一九八二年元月二日夜
于安大文科东楼

我们的毕业纪念册封面

 

第二天,我把纪念册的所有材料整理成定稿,让班长过目后拿到哲学系办公室,请打字员小汪尽快打在蜡纸上;打好后,我又去校对两遍。


在这即将付印装订、大功告成的关口,突然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差点使得这本纪念册胎死腹中。


在编辑“纪念册”的整个过程中,我直接联系班长方宁,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向系领导汇报此事的。只记得蜡纸打好之后,方宁跑来对我说,“糟了!系里胡书记看了纪念册,认为问题很多,要我们必须修改!”


我问“有哪些问题?”方宁转述了几条,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人竟然崇拜拿破仑,这是立场问题!”


我赶快翻看原稿,发现在“崇拜的人”那一栏里,王唯同学填写的正是“拿破仑”!王唯是滁州来安县知青,进校前担任生产大队长(村长)。在新生自我介绍的时候,他站起来说:“我是男人!”大家听着很奇怪,心想“没人怀疑你的性别啊!”接着他又重复一遍,大家才听明白;他说的是“我是来安人”,语速太快,而且“LN不分”,就把“来安”连读成“男”了。毕业后王唯留在本系任教,后来投笔从政,从省人事局科员,一直干到省信访局局长。


听了方宁转述的胡书记意见,我很不以为然:崇拜拿破仑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崇拜希特勒!当时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宁可不印,决不修改;因为修改就意味着失真,如果把“崇拜拿破仑”违心地改成“崇拜马克思”,那纪念册就失去了意义,还有什么好“纪念”的?


但是方宁是个现实主义者,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情怎样才能办成功。经过商讨最后达成的方案是,内容不用修改了,只把“崇拜的人”那个栏目全部删除,不管崇拜的是谁。


于是我又来到打字室,用一种类似蜡油的涂改液,把几十张蜡纸上的“崇拜的人”那一行全部覆盖掉。在覆盖的时候心有不甘,我灵机一动耍了一个小花招:故意覆盖得不彻底,留下一些若断若连的点点划划;作为历史证据,告诉同学们,这里就是你“崇拜的人”被屠杀后的现场遗骸。


请看“毕业纪念册”正文第四页,就是王唯同学的那一页,在左半边的下部留有明显一片天窗;仔细看空白处,“拿破仑”的“拿”字的上边几笔清晰可见。这个残存的“拿”字似乎是一种隐喻:“一”个“人”只剩下“口”的一角,无法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愿,只能久久地蹲在纪念册一隅,默默地抗议那些权势人物及其荒唐行径!


被删除的拿破仑的残迹


删除“崇拜的人”之后,接下来的事情都很顺畅了:油印,装订,烫金封面,插入毕业照,分发全班……“毕业纪念册”工程终于九分圆满地完成了。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


这本“毕业纪念册”伴随我们整整四十年了。今天回头再看其中的“自画像”,各位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得意吗?遗憾吗?是“太幼稚”?还是“太狂妄”?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可否认,那就是当年百分之百真实的“你”!


有时我会设想,如果采用同样的栏目,让今天的大学生再来编印一本“毕业纪念册”,其中的“自画像”将是什么样子?他们会怎样填写“平生志向”和“恋爱观”?他们还有“爱读之书”吗?


人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毕业纪念册”所凝结、所映射的,不仅是真实的77级大学生群体,更是真实的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


确实,“时间的洗涤将更显示出这本纪念册的意义。”


2022年1月19日于南京

 
延伸阅读
梁作民:内乱时期的县城中学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记忆77级
齐放:吐槽那年头的毕业分配
蒋蓉:龚巧明与当年的毕业分配
时代与人物的互动:
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
于向国:西安交大77级的“数据流”
戴伟华:致敬,我们的1977级
哈晓斯:写在77级毕业40周年之际
戴伟华:致敬,我们的1977级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吴鹏森:日记中的“77级”
苏斐:77级,舅舅与外甥是同班同学
范文发:冬闱77级,赢得久违的公正
何晖:华南工学院数力系77级影像志
浙大77级,神仙友情,归来依旧少年贾建初:景德镇这群77级的“含金量”
明若水:高考作文没写完就匆匆交卷周冰:入学半年后我才转上粮食关系
于泽俊: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