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哈晓斯:写在77级大学生毕业分配40周年之际

沃言斋 新三届 2022-02-17

  

作者简历

        

哈晓斯,广西桂林人,生于安徽合肥。1968年到安徽省宿松县插队,1971年返城进厂。安徽大学中文系77级。曾任《中国劳动保障报》新闻中心主任、首席记者,《中国劳动》杂志常务副主编、高级编辑,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题

挟拨乱以生,沐改革以长

——77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记



 

作者:哈晓斯


1978年2月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七七级新生“入学教育”课堂,原照黑白版
 
“文革”后恢复高考首届大学生,是谓“七七级”。七七级是在文革之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第一届名实相称的大学生。如今,七七级大学生报效社会已届40周年。

1977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一年后,停顿11年的高考招生重启。这一年全国有570多万学子从工厂,从农村,从军营报名参加高考,最终录取27万余人,高考录取率不足百分之五。安徽省当年15万多人报考,录取8000余人。如今,七七级这个挟拨乱以生、沐改革以长的大学生群体,与稍后半年的七八级,作为政教两界率先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已经整体退出一线岗位。

40年前的年末岁首,亦即1981年与1982年交替之际,七七级大学生毕业分配进入倒计时。据本人日记记载,自1981年11月17日系里公布毕业生分配三人小组名单开始,到分发“派遣证”,毕业分配工作历时整整两个月。1982年1月18日,头天刚过完小年,安徽大学七七级毕业生领到“派遣证”,各人工作去向“揭晓”,七七级学子由此各奔东西。查当日日记:

1982年1月18日星期一 下午领派遣单,始知被分在(安徽)省劳动局,后即去省劳动局报到。


这一天为辛酉年腊月廿四,2天后便是辛酉年大寒,距辛酉年除夕只剩6天。不独安徽大学七七级,全省乃至全国各高校七七级大学生均为1982年1月毕业。理由如次:

其一,1977年教育部文件要求,七七级新生不晚于1978年2月底入学。是故,七七级各专业学期设置基本一致,春节后入学,春节前毕业,修满四个学年。

其二,此时尚在计划经济时期,粮油副食品等物品仍需凭票证供应,毕业生分配、工资增补、户籍变动等劳动人事计划更由国家统一严格掌控。

其三,1982年1月24日为辛酉年除夕,又值寒假期间,故七七级毕业鉴定、分配计划、毕业典礼乃至调整补充等一应工作,须在年前即1月24日除夕前完成。安大1月18日毕业离校已属较晚,距除夕只剩6天。按当时规定,凡15号之前去机关报到,可拿当月整月工资,15号之后报到只能拿半个月。我1月18号接到派遣单后当天即去报到,机关也只发给半个月工资(上半月由原厂发给,标准有差距)。据说安徽劳动大学七七级在1月15号之前派遣报到,拿了1982年1月的全月工资。

因为我属于带工资上学,去安徽省劳动局报到的第二天,又去上大学前所在的安徽丝绸厂转工资关系。这时已是腊月二十五,还有5天便是辛酉年除夕。局里让我年后来上班。据日记:

1982年1月19日星期二 晴 上午去厂里转工资关系,从本月起我将按行政22级干部领工资了。下午去局里送工资关系,与人事处桑同志谈了一会,……桑发给我2张电影票(省委机关礼堂电影《明天回答你》)。


当时春节放三天假,1月28日大年初四上班,被分配到保险福利处,当天领到安徽省劳动局“工作证”。

我们中文系七七级毕业分派工作,尽管按既定计划分配,多少还有若干调剂转圜空间。七七级学子可以说是史上年龄差距最为悬殊的一届,当然后面还有七八级。这时年长的已届而立之年,年轻的不过二十三四,平均年龄二十七左右,正当婚恋阶段,分配牵涉到各人的具体情况,比“文革”前的毕业派遣要复杂得多。当时我们中文系七七级全年级100人,女生不过34人,而同班同学情侣就有9对之多,几占女生总数三成。与本系其它级(那时除七八级外,七九级、八零级同在校),以及其他系或外校谈恋爱的亦有不少。故而七七级毕业派遣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并无消息外泄。同学间关心和议论此事的很多,但大多抱着听凭分配的态度,依旧泡图书馆,抓紧最后的读书时光,每天借书还书,该干嘛干嘛。

半年之前,也就是1981年夏天,全国部分高校专业招考研究生,当时安徽大学中文系尚无研究生招生资格,可以报考的院校有限,录取者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年级也有同学报考,结果录取5人。黄德宽(现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导)和朱晓华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山林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袁曙宏、胡世凯考入本校法律系。捎带说一句,黄德宽至今仍在第一线工作,算是我们中文系七七级的唯一。后来,继这5位出类拔萃者之后,我们年级先后考入北大、南开、复旦等高校读研读博的有七八位,其中北大博士就有三人。北大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就是毕业当年先留校,后考入北大读研,读博,留在北大任教的。

从日记中看,当年安大七七级分配工作大致分三个阶段:

先是启动阶段。各系成立毕业生分配小组,具体负责本系七七级毕业生派遣工作。据日记:

1981年11月17日星期二 多云 下午课后杨书记宣布系毕业生分配三人小组名单——徐文玉、杨一清、刘元树。

日记中提到“课后”,表明这时还在正常教学中。直至12月10日,日记中仍有上课的记载,当然已经临近结课之时。尽管毕业分配“兹事体大”,但是仍须让位于教学,相关工作只能安排在“课后”。这是七七级的“惯例”,在安大四年中,除去刚入学到校办农场帮助夏收一周外,没有因为政治活动或其他事务影响过上课。

派遣工作启动后,12月4日,填写“毕业生登记表”。隔一周,12月13日,小组同学去省城照相馆合影留念。这里有几个细节颇足回忆,先看日记:

1981年12月13日星期日 晴 下午和全组同学去长江照相馆毕业留影一帧。晚在家邀全组同学聚餐,尚称满意,晚9时20分始告结束。


12月14日 星期一 多云 因昨天照片拍坏了,下午全组同学又去照相馆重拍一次。昨天的照片已洗出一张,我照得还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贫困还很普遍,吃饭是头等大事,照相机绝对属于奢侈品,拍个人照集体照还得去照相馆。长江照相馆在合肥市中心长江路上,往返来回乘公交得个把钟头,再加上拍照等候,半天就过去了。周一早上我去照相馆取照片拿回学校,记不清是谁闭眼了,大伙儿商量当天下午去补照。有趣的是,头天照片题词是几个男生“卧谈”选定的,叫作“苟富贵勿相忘”,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去照相馆补照路上,有女同学提出“苟富贵勿相忘”似有江湖气,最好换一个。商量结果换作谢庄(南北朝)《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末注“辛酉岁末”。那张“苟富贵勿相忘”的照片当初没舍得扔,或许还夹在某本藏书里。

先前那次去照相馆恰逢周日,事前我跟小组同学约定,下午去市里照完合影,晚上去我家聚餐。那会儿我家住在安大西门外三里庵,距学校不远,头天我就跟父母说好,专门去买肉买菜作准备。那时候很少请客吃饭,即使要请也是在家里,买肉买副食品乃至买酒买烟都须凭票,更不消说粮油。大学四年,我虽说带工资上学,每月有三四十元,也和同学聚过餐,但都是在家里吃,印象中没有上过一次饭店。这时我已结婚,住在市内,三里庵这边是父亲平反后,安徽省民政厅为他建造的一处独栋住宅。当晚我把小组同学请到家里聚餐,我陪男生喝白酒,妻江虹陪女生喝红酒,临别赠言,互道珍重。日记有“晚9时20分始告结束”,当很尽兴。

1981年12月14日安大中文系七七级二班三组毕业合影,后排左一为本文作者

接着是派遣分配阶段,个别谈话,填报志愿,毕业鉴定等,也包括欢送等临别纪念活动。冬至刚过,12月24日,安徽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公布毕业生派遣日程。据当日日记:

1981年12月24日星期四 多云 据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公布的日程安排,元月8日公布分配方案;元月9日、10日系里确定并上报分配方案,11日、12日学校调整方案并上报高教局;元月13日、14日、15日公布派遣决定,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


这里说先公布的“分配方案”,准确说是“分配去向”,即省直单位多少人,某市多少人等,并不与具体哪个人挂钩。而系里据此“确定并上报”的“分配方案”,则是具体到某市某单位某个人,当然这是保密的,同学间包括未参与毕业分配的老师们无从知晓。经学校综合调整,上报高教局批准后,才会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凭此证转移户口和向新单位报到。

派遣日程公布后,毕业生分配工作迅即按下快捷键。12月25日,上午全校七七级毕业生整队前往安徽省农学院大礼堂,出席全省应届毕业生分配报告会。下午系总支杨书记找小组同学逐个谈话,询问各人的想法。12月26日星期六,这天已是腊月初一。当天下午,中文系举办欢送七七级毕业生茶话会,系领导和全体任课教师与七七级同学参加。

1982年元旦刚过,1月4日,上午作毕业鉴定,全组同学逐个通过。1月6日小寒,下午学校提前2天宣布分配方案,由各人填报志愿,每人可以填写3个。1月7日星期四,下午全校数百名七七级毕业生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合影后举办毕业典礼。当晚中文系七七级同学在系办公室察看校系两级毕业鉴定意见,并签字同意。至此,七七级毕业生分配工作全部程序走完。剩下的事不消我们做,系里酝酿制定具体分配方案,学校审查调整,最终上报省高教局批准。

10天后进入派遣离校阶段。1月18日下午,各系向七七级毕业生分发派遣证。此次七七级毕业生派遣,就中文系来说,除分到北京国家部委2人外,基本上都在安徽省地市以上机关或事业单位,其中留在省城合肥和省直机关者居多,还有省报、出版社和留校任教的。安徽省直机关大多在省城长江路两侧,当年有同学戏说,站在长江路上吼两声,会有几个同学伸出头来打招呼。此前考研被录取的5位同学,在办理毕业手续,参加毕业典礼后已先期离校,并未列入派遣名单。他们入校后每月有津贴40余元,相当于七七级毕业生月薪的80%。

2007年4月安大中文系七七级毕业25周年芜湖聚会

同窗四载,让人依恋。离校前一周,不少同学拿来笔记簿相互留言。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然妙语连珠,满纸烟霞。有填词的,有写诗的,刚刚中榜、先期离校读研的赵山林和黄德宽率先命笔,赵山林口占四句:“诗人气质,慷慨心肠;治世干才,云锦文章。”黄德宽敦厚有加:“我敬慕你的勤奋和多才,遗憾的是四年我们交往太少,但愿此别是我们新的友谊的开始。”同组桑波拟句:“君常使我开颜,要愁哪得功夫”,后句巧用辛弃疾《西江月》词。蒋维扬题“伴随着困难的是容易,只要你有闲暇,就应努力。”题后附识:“别回族同窗哈晓斯君,特以《古兰经.开阔章》之一言相赠,意在望汝有更大成就也。”项纯文题“艺海文坛出新秀,漫道前贤畏后生”,末附长序。外语系吴小力当初正与我班胡君热恋,已是男生宿舍熟客,她欣然以英汉双语写道:“我第一次认识你是在校报上,那是写外语系的小说《女囚》……”。最诗意朦胧的要数毕无非,后来曾任黄山市委秘书长,黄山市政协主席,这位才华横溢的徽州同窗在临别四天前写道:“以合肥为圆心,以合肥至上海为半径,划弧!”腾逸洒脱,高深莫测。殊不知这是数学公式,抑或人生公式。屈指四十载,至今未解。


上图为黄德宽同学题词,下图为毕无非同学“朦胧体”题词

1982年1月,正值改革大潮拍岸,好戏连台之际。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为“包产到户”正名,史上第一个1号文件诞生;1月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提出企业经济利益与生产经营成果挂钩,动摇了“大锅饭”的传统分配模式;1月11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1月18日前后,亦即辛酉年大寒前夕,七七级学子离开学校,投身于改革大潮之中。因为高考中止多年,当时机关乃至各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需求炙热。我到安徽省劳动局上班刚两个月,就被局党组选送省纪委参加省委工作组,参与大要案审查处理工作。4月1日起去省纪委上班,直到当年国庆节后,在省纪委干了半年,而当时我还不是党员。

遥想1978年1月20日,恰逢大寒节气,安徽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在七七级考生档案上签署“可以录取”印章,故此日当为七七级大学生入学纪念日。而辛酉大寒前2日领取“派遣证”,此日即为七七级大学生毕业纪念日。七七级学子从丁巳大寒里走来,百废待兴,“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辛酉大寒里出发,改革大潮初起,“位卑未敢忘忧国”。从丁巳大寒到辛酉大寒,既是七七级这个“晚产儿”争分夺秒、苦读勤学的历程,也是七七级迥异于历届同窗,在中国高教史上创造的独特记录。

1977年12月安徽马鞍山市考生芮必峰准考证,后被安大中文系录取为七七级新生。曾任安大新闻学院院长,博导。当年准考证“年龄”栏内居然填写为出生年月,足见七七级招生的仓促和凌乱

而今,四十年过去,七七级老了,七八级老了,他们已先后退出历史舞台,而江湖上还在流传着他们的传说。七七级和七八级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标志,伴随拨乱反正而生,沐浴改革开放而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七七级之翘楚各业,固与七七级学子之拼搏相关,亦系人才断层十余载,嗷嗷待哺之渴求给七七级以广阔舞台所致。如今,属于七七级、七八级的时代已告结束,而新的时代还在继续。2017年,在安大中文系七七级毕业35周年聚会上,我曾写有一诗,题为《同学,你老了吗》,由本班同学王勇勇(曾任蚌埠市委宣传部长)朗诵,谨抄录如次,以资纪念。

聚会在即,同学群挂出倒计时牌

2017年5月6日,安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聚集鄂西恩施


同学,你老了吗?
——献给我的七七级同窗
 


作者:哈晓斯

 
同学,你老了吗?
抚着鬓角的白发,
你常说,咱们已是“白发三千丈”,无处不秋霜;
挺着嬴弱的身躯,
你自嘲,年华将晚,“望不尽冉冉斜阳”。
然而,
你的从容寻常,你的潇洒倜傥;
你的奇思妙想,你的恣韵激扬,
哪里找寻些许衰情老态,
分明是“踏花归去马蹄香”。
 
常言道,
人生快事,无非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故知遇他乡,
我要说,
此生最快乐的时光,
莫过于你我那四年的同窗。
 
记得么,
唐诗宋词曾是我们朝夕必诵的功课,
你喜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万籁静肃;
我欣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坦荡。
记得么,
中外文学名著的解禁,让我们欣喜若狂,
夜半三更早早起床,
南七书店门前,队伍总是排得老长,
急切地争抢《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欧也妮.葛朗台》,
《家》《春》《秋》《骆驼祥子》和《三家巷》。
 
记得么,
毕业前夕,
咱们曾照过集体相,
记不清谁写的题字,“苟富贵勿相忘”。
 
记得么,
那时节男女生情窦初开,暗里相恋,
一次大醉后,你坦承,某女生曾与你约会在教学楼后的那片空旷。
 
此刻,在鄂西巴盐古道的村寨里,
燃起篝火,拥抱着你我阔别三十五年的同窗。
这一刻,时光的胶片仿佛正在回放,
又回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325阶梯课堂。
说不完的别情,
诉不尽的衷肠。
 

2017年5月7日夜,安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在鄂西恩施二官寨举办篝火晚会

世事如戏,人生悠长,
弹指间,你我已走过人生的上半场。
我以为,人生两个半场,
各有各的华章,
各有各的琳琅。
上半场精彩,
下半场辉煌;
上半场振衰起敝,履险犯难;
下半场择善固执,老骥气昂。 

恩施陡崖绝壁之大峡谷前


看吧,同学们下半场正精彩亮相……
二别居士刘以林,
雕画艺术飘海过洋,
昂然跻身欧洲艺术殿堂;
词曲大家赵山林,
游学美利坚,
探索东西文化之源远流长。
徐海燕《私人版本》新鲜出炉,
项纯文煌煌序言余音绕梁。
教授黄芮鲍梅,祁傅胡章,
天降文曲,桃李芬芳。
当代莎翁国林,羲之再生仕刚,
艺评老枪徐仲,诗歌翘楚蒋黄。
无非黄山,欣欣闽江;
建生芜城,朝贵湖上。
子宜勇勇,江挥武扬,
景煜首萌,曙宏树强,
长袖善舞,为民伸张;
杜李吕凌,一代儒商,
清淮桑波,弄潮逐浪。
加国石刘,美邦郑王,
折桂蟾宫,华界之光。
玲莉恬华,史唐陶杨,
文姬清照,锦绣文章。
七七百人,风采百样,
群星荟萃,惟我同窗。

风流数晚霞 相约醉天涯 

同学,你老了吗?
是的,咱们老了。
大的已近古稀,
小的也将迈入花甲之行。
如今的老辣,
早已看不出当年的青涩,
眼下的深谋,
或许正源自少时的疏狂。
 
同学,你老了吗?
是的,咱们老了。
鲍迟,宗元,仁波,陆林,晓林,
你我的五个好兄弟,
他们太累了,
先后离开我们的队伍去静心卧养。
我们的生命,
也正经受着岁月的磨砺与涤荡。
 

《题徒步攀援四君子》:绝壁凌空立,陡峭挂云梯。偏有四条汉,徒步数阶级。左起芮必峰、哈晓斯、王勇勇、刘以林

然而,
花有花的妖娆,
树有树的俊朗;
春有春的妩媚,
秋有秋的昂扬。
君不见,
暮春时节,花正红,草更长,柳飞扬。
君不见,
下半场上,气轩昂,志愈壮,老弥强。


七七级挟拨乱以生,沐改革以长,
这是我们起锚前行的港湾,
也是我们怡情养心的高山大洋。
如果上天允许每人实现一个愿望的话,
我的愿望就是:
再活四十年,
百岁仍同窗!


恩施土司城留影


2021年12月29日
识于京东沃言斋


哈晓斯专列

哈晓斯:那年冬季的特殊高考

朝内北小街,听夏衍先生说当年

哈晓斯:拍电报,

十万火急事,还须字斟句酌

哈晓斯:粉墨登场排演《沙家浜》

那个当街拦车的红卫兵女孩

1969年,班车被特大山洪围困

茫茫雨夜中掷硬币选了一条岔路

哈晓斯:“宝石花”之恋,

那个年代的手表情结

就地过年,那时也曾提倡过

哈晓斯:刘文典“踹蒋”风波探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沃言斋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77级记忆

戴伟华:致敬,我们的1977级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吴鹏森:日记中的“77级”

苏斐:77级,舅舅与外甥是同班同学

范文发:冬闱77级,赢得久违的公正

何晖:华南工学院数力系77级影像志

浙大77级,神仙友情,归来依旧少年

贾建初:景德镇这群77级的“含金量”

明若水:高考作文没写完就匆匆交卷

周冰:入学半年后我才转上粮食关系

于泽俊: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