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丨陆耀文:纠缠我大半辈子的档案疑惧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陆耀文,1952年上海出生,江苏省溧水县柘塘乡艾园村插队九年半,1978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做中学教师当校长,至2012年退休。

原题

纠缠我大半辈子

的档案疑惧





作者: 陆耀文


1964年暑假,我和几个玩伴蹲在地上磨螺蛳壳。螺蛳壳磨出洞眼,用绳子串成手链状,可以来玩“造房子”的游戏。

 

一个小朋友突然说:“这里有反动标语。”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在墙拐界石的低处,有粉笔写的四个字,第一个是“打”,空了一段距离,后面是“毛主席”三个字,“席”字写得很长。

 

大家莫名地激动起来,有人就报告去了。

 

吃过午饭,我被带到了“老巡捕”家里。“老巡捕”是解放前我们弄堂业主雇佣的看门人,平时也穿着巡捕的服装,相当于现在物业的保安。解放后,他还管着我们弄堂的治安,老的称呼一直沿用了下来。。

 

两三个人围着我,要我说说发现反标的经过,然后拿报纸,让我抄写上面一段话。整个过程是平和的,几个人都是老邻居,和颜悦色,我也没有什么不舒服。

 

晚上,父亲下班回家,不知道在哪儿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发作,要我和妈妈去说清楚,问问凭什么要我抄报纸对笔迹。

 

我当然不愿意去。我的感觉,人家根本没有为难我的意思,就是走个过场。再说我的字体跟反标的字迹完全不像,怎么都不应该怀疑到我头上。现在去找人家闹,是没事找事。父亲就咆哮起来,“你晓得伐,这是不得了的大事体,是政治事件。和这种事情搭上了,你一辈子就完了。”

 

我说,“搭上了,去吵去闹就不会搭上了?”他冲过来要打我。我豁出去了,说,“要去你去,你为什么不去?”他愣住了,“我为什么要去?”“你是我爷。”我说。他语塞,嘟囔着“我去做啥。”

 

我知道他再也不会去。他就是个“门档子里面狠”的人,在外面见谁都客客气气,面子看得比天大。我整理好语言,跟父亲说:“侬叫我和姆妈去,去讲人家了解情况不对,还是排查怀疑对象不对?给人家的感觉有点做贼心虚,你就不怕引火烧身?阿拉窝里又不是反革命,为什么要恨共产党?再说,我的字跟那个字一点也不像,到哪儿也没有理由怀疑我。”他再也没有说话。

 

我离开了家,在外面晃了一个多小时才回来。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反抗父亲,也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吃瘪,不免有点心潮澎湃。

 

隔天,父亲回家跟我说,我想了一下,你讲得有点道理。这个事算了,勿要去寻伊拉了。过了几天,他跟妈妈说,能不能想办法到派出所找人,把反标的照片拿来看看。妈妈横了他一眼,说:“你本事大,你怎么不去?”他说:“我就这样想想。”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对我说,“他们没有再来找你,不一定说明这件事就这么了了。把你当怀疑对象,在你档案里记一笔,也是有可能的。”

 

好像听说有档案这种东西,记录你的言行,你本人永远也不知道上面的内容,但关键时刻它又会决定你的命运。我也有这种可怕的东西吗?

 

小孩子没有常心,恐惧感只能笼罩我几天,就消失了。但是,关系到人生去向的节点,它就会顽固地跳出来,再次让我害怕。

 

考初中,填报了一个重点中学,老是在想会不会不录取我。

 

学校里报考飞行员,检查身体视力2.1,参加复审,没过。因为什么,不知道。

 

文化大革命,跟几个要好的红五类同学参加了一个组织。父亲说:“你跟着人家混,好吗?你有理智伐?”

……

 

我的档案里究竟有没有留下父亲担心的那种记录呢?

 

1973年,我被村子列入推荐上大学的名单。村上搞推荐工作一直是学校的谢校长。他那天跑到我家,嚷嚷要我请客,说搞你的政审,忙了大半个月,明天就交上去了,他拍了拍鼓鼓囊囊的黑色人造革包,“为你的外调,我跑了两次上海了,还丢了皮夹子。”我连忙炒几个菜,陪他喝酒。

 

那次是我第二次被推荐,那时我挺“红”的,两次被评为知识青年优秀代表。

 

谢校长跟我说,他那天皮夹子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回不去了。正好前几天去过的三叔单位就在附近,他去找了三叔,三叔把他送回了旅馆。

 

谢校长醉醺醺地走了。收拾碗筷的时候,发现谢校长的包放在灶台上没拿走,迟疑了一下,果断地打开包,里面正是我的政审材料。我迅速浏览了一下,有我原来学校的、街道的和上海亲戚所在单位出具的材料,大多简单到了敷衍的程度。大队和知青办公室的材料内容丰富,都是肯定和鼓励。唯独父亲单位是个特例,还专门开了座谈会,我熟悉的几个与父亲要好的同事,说了很多鸡毛蒜皮的坏话。后来父亲退了休还在和那几个同事热络交往,一起去钓鱼、郊游,几次犹豫想要跟父亲说,还是忍住了。

 

谢校长大概是睡了一个午觉,晃晃悠悠地又来了,把包拿走了。

 

事后几次回想,那里面没有任何我所理解的“档案”里出来的材料,更不要说关于“反标”的内容了。要是档案里真有这个记录,政审会不去摘抄、盖章,形成材料?

 

随着1978年考上大学、再工作、入党,档案里究竟有没有那个记录,渐渐淡了。看来大多是没有,因为如果有,它肯定会干扰到我。或者说,即使有也不会对我产生多大麻烦。这种前后矛盾的想法,有时候也会冒出来。

 

2012年我退休的时候,按所谓政策,户口可以迁回上海了,但听到先走一步的邻居在办手续的时候都遇到了种种阻隔,就心意缺缺。后来,父母相继故世,上海房子成了空户,面临着各种麻烦。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户口迁回上海。

 

南京到上海、上海到南京,我来回奔波11趟,才把事情搞定。中间艰难困顿,难以诉说,尤其还遇到了一个笑话,真正活色生香的黑色幽默。我的姓名中间一个“耀”字,在废除了的第二批简化字里曾经改为“左光右夭”,那些证明我前半辈子来龙去脉的材料,有好多都是“左光右夭”的,就一点用也没有了。最后高人指点,在现在的派出所搞了一个“曾用名”的证明,才解决了那个“我”就是我的难题。


查阅档案

 

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让我欣喜的是,我终于亲自查阅到了我的全本档案。

 

我一共去了档案馆三次。那是第二次去,查什么,现在记不得了。工作人员说,没有你要的内容。我说,我上次来,好像还看到的。那人说,那你自己查。说着,就把档案递了过来。我还没拿到手,他又收了回去,说:“慢点,有些东西你还是不能看。”他迅速翻阅,把三处纸页折了角,又拿胶带封好。递给我,说:“不要撕开,惹麻烦。”

 

那次查阅,我还是没有查到我要的东西,只把两页有点相关的内容复印了下来,但是我把档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交代一句,那时候刚好是各单位把档案交给档案馆集中管理的时候,各方面制度都没有健全。我第三次到档案馆,就全是电子扫描版了,要什么,他们帮你查,查到,在显示屏上看,需要的就复印带走。

 

我发现,我档案里没有大学之前的任何记录,无论是官方的还是个人书写上交的,最早的就是大学入学时我的一份登记表。

 

档案的神秘以及对它的疑惧,都不存在了。但是又引发了我对档案工作的腹诽。那里面没有任何重要节点的材料,比如上大学、入党、职务调整时,那些签了字盖了章的外调材料、鉴定、干群意见都看不见,只有看似随意抽取而叠加起来的二三十份履历表、登记表、考核表、述职表。我注意到,那三处被工作人员折叠起来的纸角,都是在表格的最后,常常是安排“负责人意见”“单位意见”等内容的空间,那才是关键的地方。不过,现在对我也不起作用了。我解嘲般地对档案馆的人说:“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东西,你这里就这么一点点。”他说:“你还少?有的人只有两张纸。”

 

不知道我这种干干净净的情况属于比较特殊,还是常常听到的,档案里被塞进了什么阴冷的材料,关键时刻致命一击的情况属于特例。

 

算了,这不是我应该烦的事。走出档案馆,我在想,大半辈子的记挂都白费心了。

 

父亲被恐惧打败了,战战兢兢一辈子,小心翼翼逃过了无数次政治风浪。他把疑惧传递给我,让我担惊受怕半辈子,很难说我没有再把疑惧传递给我儿子。

 

档案馆

陆耀文专列

陆耀文:我在社办企业

公关送礼跑供销

陆耀文:从灾年吃到古稀,

舌尖上的时代风云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昨天的记忆

张曼菱:体育委员被诬写“反标”,
教室就被警方里拷走了
吴景勤:一条“反标”飞来横祸
郝寒冰:1968年刷标语,
发小险成“小反革命”
潘士弘:写反动标语的孩子
潘士弘:我检举了她,
我们彼此把对方往死里整
吕丁倩:四个检举人构陷,
妈妈差点被打成“反革命”
敬源凌:12岁被威逼诱供,
违心认下"反动标语"
郑晶星:“强奸犯”之死,
昏黄路灯下的罪恶
卫林:发小是个杀人犯,
他的蜕变有我一份自责
吕梁山区荒唐事,全村老少改姓毛
 景文:老地主、老红军和老反革命
冷明:父亲被错打反革命,
一家人沦为“贱民”
冯印谱:我跟"反革命"父亲"划清界限"
作家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谢悦:1976年“五一六”这一天
陈辛:我被怀疑"五一六"打入另册
张建旗:最大"5.16分子"而今安在
工作队查抄地主家姑娘“变天账”
丽质天然的京城姑娘,
成了村里舀粪的"臭女"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