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十一)

仝钦,吴子怡等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2023-04-02

“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教育增权优化策略研究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摘要


遗产化与旅游化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遗产地旅游的探索中持续发展,先后探索出许多成功的开发模式。依托世界遗产开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情况中,“村落型”遗产地由于村民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受教育水平、社区参与度低等问题,部分“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并未得到恰当的保护,其文化内涵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承。本提案正是基于此背景,以世界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案例地,运用“旅游增权”理论对区域内的社区参与问题与村民教育增权问题之间关系进行探索。本提案运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村民教育水平、旅游参与程度与意识以及村民参与促进侨乡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等内容进行探索。本提案预期研究结果将对通过教育增权的方式促进区域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水平和能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提供可借鉴的实践价值,也对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还可以丰富“旅游增权”的理论内涵。


一、团队简介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旅管学院的“惟石能言”队!队员分别是运筹帷幄的仝钦、专业素养杠杠的谭怡津、乐于思考的黄韵琪、技术担当吴子怡、悉心撰文的庄淑明。来自不同的专业,却有着相同的兴趣与信念。当有趣的灵魂汇聚,秉持着对遗产的赤诚,对开平碉楼进行深入的考察,成就我们的提案。

图1 团队合照


二、案例地选择

在旅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村落型”文化遗产地旅游由于各种原因,自身特色发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文化背景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落型”文化遗产地的防护措施不足,当地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原生态地区的向往与喜好,具有着文化气息游客的造访旅行在给文化遗产旅游地区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当地的风俗和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典型的“村落型”遗产旅游地,在发展乡村旅游、遗产旅游的当下面临此类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开平碉楼主要景区周围都是古典低矮的典型村民区。碉楼与村落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景区特色。村落里矗立着错落有致、布局和谐、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这些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


图2 开平碉楼主要景区空间分布图


图3 开平碉楼基本建筑格局


开平碉楼的建立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政治、自然各个因素的原因,碉楼建筑体现着侨乡文化特色,是中西合璧的重要产物,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开平碉楼在抵御外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契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碉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让许多游客慕名而至。固然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发展基础,但是当地居民对其的了解和参与感不高,节事和解说等方面上不能较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图4 中西合璧,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碉楼


对于参观碉楼的游客来说,对他们影响更大的只是当地特色的侨乡文化,而这些在当地社区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较少,村民难以将侨乡文化展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由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当地村落留居村民大多数为老年群体和妇女儿童。此类接受教育水平有限,并且目前社区关于遗产、侨乡文化相关教育匮乏,相关知识多从家族内部口头形式相传,极易造成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的遗漏与流失。


对于碉楼村落居民来说,他们从遗产旅游开发中获得的更多是分红,对遗产本身的价值了解不深入,对于发展遗产旅游保有距离感,持不主动参与和不主动了解的状态。现阶段急需扩大当地的旅游教育影响范围,提高他们对旅游知识和节事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提升居民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旅游教育增权途径,让当地居民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民都能够了解碉楼文化与故事,掌握基本的导赏和策划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就是我们选择以开平碉楼为案例点的分析。


三、发现问题

“村落型”是一种特殊的历史遗存,背后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其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高度整合的系统。但我们主要是通过两个客体视角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现状与困境。


第一,“村落型”遗产地游客印象。我们运用了内容分析法从游客对当地旅游的相关评价与认识角度出发,探索游客对于当地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现状的感受,同时试图分析游客对于当地社区与当地旅游开发保护关系的认知程度。可以明显发现游客对于当地的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评价总体较好,仍然存在几个方面问题:门票价格不合理、旅游吸吸引物单一、交通不便等等。同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游客对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的感受较浅,当地社区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对于游客来说,对他们影响更大的只是当地特色的侨乡文化,而这些在当地社区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较少,村民难以将侨乡文化展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


由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当地村落留居村民大多数为老年群体和妇女儿童。此类接受教育水平有限,并且目前社区关于遗产、侨乡文化相关教育匮乏,相关知识多从家族内部口头形式相传,极易造成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的遗漏与流失。关于当地村民如何参与到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中来,以及其参与的程度应该如何,在已有的对游客的调查中,可以明确这是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调查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村民的参与程度在游客的反馈中很低,村民参与到旅游中的能力如何通过教育增权的方式提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接下来的进一步探索。


第二,“村落型”遗产地村民旅游参与。旅游地村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缺乏了对旅游地的保护意识,甚至自身都开始淡忘了遗产地的文化,更提不上对外宣广或教育下一代,逐渐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导致了社会教育与文化活动参与缺失。职业教育与旅游就业参与缺失也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因为一方面边自身难以培养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当地村民人才不断流失。另外,也存在着观念教育与社区整体参与缺失的问题,当地村民多为留守的老人及儿童,参与旅游开发时受到能力层面的制约。最后也面临着文化传承教育与村落文化继承缺失的问题,社区内部缺乏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年轻群体倾向于外出务工求学,所以文化传承有断层风险。


综上所述,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发现,“村落型”遗产地村民旅游教育现状问题主要包括文化缺失、旅游环境“恶性循环”、旅游人才缺失。明显发现游客对于当地的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评价总体较好,仍然存在几个方面问题:门票价格不合理、旅游吸吸引物单一、交通不便等等。同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游客对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的感受较浅,当地社区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村民如何展示碉楼文化、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我们去思考。


四、调研过程

在探究“村落型”遗产地游客印象现状及问题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显性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化分析,并对其加以量化描述。本次调查注意游客评价的时效性、多平台与内容完整性,主要在“携程”、“驴妈妈旅游”、“马蜂窝”的游客评价进行收集整理,将收集到关于游客游览感受的数据整理到TXT文本文档,导入ROST CM 6.0软件中,随后进行分词和词频分析,挑选出合适数据以达到整理游客对该目的地旅游形象认识的目的。提取后的关键词虽然较好覆盖了关于开平碉楼的原创旅游评价的关键信息, 但研究仍很难从庞杂的词汇中直接解析出旅游者对遗产的个人态度或遗产价值认知状况。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它们之间语义网的关系,来进一步挖掘这些词汇背后所表达的真实涵义。


表1 词汇与词频一览表

图5 高频词汇标签云图


采取ROST CM 6.0软件“语义网络分析模块”,进行处理的语义网络图如上。语义网络分析反馈的结果十分丰富,根据需要从旅游者的个人态度与对遗产与社区的关系认识两大维度中析出若干语义路径, 作为研究的关键数据来源。


调查结果中我们明显发现游客对于当地的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评价总体较好,仍然存在几个方面问题:门票价格不合理、旅游吸吸引物单一、交通不便等等。同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是:游客对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中的感受较浅,当地社区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对于游客来说,对他们影响更大的只是当地特色的侨乡文化,而这些在当地社区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较少,村民难以将侨乡文化展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由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务工,当地村落留居村民大多数为老年群体和妇女儿童。此类接受教育水平有限,并且目前社区关于遗产、侨乡文化相关教育匮乏,相关知识多从家族内部口头形式相传,极易造成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的遗漏与流失。关于当地村民如何参与到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中来,以及其参与的程度应该如何,在已有的对游客的调查中,可以明确这是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调查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地村民的参与程度在游客的反馈中很低,村民参与到旅游中的能力如何通过教育增权的方式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五、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在开平地区“村落型”遗产地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村民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受教育水平、对旅游开发及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其在当地旅游开发及遗产保护方面的参与度较低,从而导致了部分“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并未得到恰当的保护,当地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基于此背景,本提案针对不同的主体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教育实践,希望通过这些实践实现社区居民的教育增权,加深当地居民对本地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的了解,提升他们个人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参与相关工作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升当地社区与居民在本地旅游开发、遗产保护等的参与感,实现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图6 实现教育增权的方案框架



研学活动教育实践面向当地学生群体

通过在课堂内加入文化遗产、侨乡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的知识传授,在课外增加遗产保护、文化探索等体验课程及服务实践等,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发现、体验本地文化,潜移默化地加深其对本地文化及遗产保护的认识,从小引导树立其主人公意识以及文化自豪感。


就业培训教育实践面向当地劳动力群体

通过就业知识培训,使村民掌握基本的旅游服务规范、旅游专业知识、卫生标准、商业常识、相关政策法规等,有能力胜任不同的就业岗位,为有能力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人才的输送完善当地的景点解说系统,加强当地游客中心的建设,并挑选出精英群体成为当地的决策者,提升当地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能力与话语权。


传承文化教育实践面向当地老一辈群体

“碉楼”作为建筑是有形的,但其背后蕴含的碉楼文化与侨乡文化是无形的。当地老一辈群体见证了这片土地的风雨与发展,其见闻及经历是最真实与立体的文化体现。通过纪录片、专题展览等可视化形式对老一辈经历、记忆的记录与展示,能够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提供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宝贵“教材”,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


节事活动教育实践面向社区全部的居民

通过当地特色碉楼文化活动的打造,发展适合当地居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以节事的形式引导居民主动学习和了解当地的碉楼与侨乡文化,促使社区居民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到旅游可能给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由社区居民做出关于旅游参与方式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图7 实现教育增权的“三位一体”组织模式


同时,在“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的教育增权中,各界协作也有相应的地位与责任。政府机构应明确方向,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与鼓励;学校社团应该配合当地教育增权项目的实施,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具体教育活动方案;社区组织则应根据相关政策及引导积极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解释及宣传,配合活动开展;而作为村民,则应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相关的活动。政府、学校、社区、村民构成的协作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够发挥提案机制,实现真正的教育增权,挖掘“村落型”遗产地的社区经济发展路。


六、团队感悟

一直以来,我对遗产就持有一种尊敬的态度。看似道理都懂,但是却不能深刻把握,例如遗产保护利益相关者关于权责的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今年,有幸参加了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和一群专业实力很强的队友组队,感到非常荣幸,也为我们队伍能获得冠军感到开心。教育增权,看表面意思并不难懂,但是在方案撰写与展示过程中,我才了解到这是社区增权中心理增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暂未形成系统性的模型,因此,这也成了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契机。在这个团队合作里面,团队每位成员都能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思想,对我影响很深远,我想,这也会是我未来思考的重要启发节点。


往期精彩:

世界遗产教育 | 世界遗产教育:源起与发展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遗产保护论坛优秀提案系列展示(一)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遗产保护论坛优秀提案系列展示(二)

世界遗产教育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三)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四)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五)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六)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七)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八)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九)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教席
面向各界广泛征集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优秀案例了!
具体要求参见: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优秀案例”征集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