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STEM教育?当学生缺乏思维,它就无法真正落地
这些年,STEM始终是教育界关注榜上居高不下的一个热词,因其跨学科及在真实场景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属性,它成为很多学校落实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载体,但面对这样一种教育的热潮,我们更应该认清何为STEM教育,把握STEM教育真正的内核与方向。
“STEM教育一定不能是产品导向,而必须是学生素养导向的,开设STEM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各项素养。”4月13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一届粤港澳促进STEM教育大会”上,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所受邀的本次大会由粤港湾大湾区STEM教育联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及联盟各发起单位联合举办,旨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的有效落地与科学实践。
胡卫平认为,虽然现在中国的STEM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缺乏思维的参与依然是目前STEM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STEM教育如果不做正确的引导,非但没有正面影响,还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如果将STEM 沦为手工,把制作过程教给学生,让他去完成,这就是一种没有思考的学习,而没有思考的学习便是无效的学习。”
在他看来,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操作,而是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是思维。最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包含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四个层面,而构思和设计是其中更为核心的内容。
STEM教育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设计在STEM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设计的核心便是发现问题。纵观世界每一项伟大的发明皆由一个问题产生。比如当今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的诞生就是源于美国的一位计算机学家在当时想到的一个问题“能否将大型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在胡卫平看来,STEM教育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而提问同样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思考。
4月12日下午,在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举行的“学思维”活动课程主题观摩活动中,面对现场近300位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张蕾示范了一节关于“提问”的课堂:
她在屏幕上呈现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将提问分成了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时间这几类。比如提问的对象可按照“什么、谁、哪里、如何、为什么”5W原则进行划分。
在学生懂得了问题的归类,张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件特定的物品进行提问,然后将它填在一个树杈状的思维导图里。通过这节课的训练之后,学生从一开始对一样物品只能提出几个问题发展到能有序地提出十几个乃至二十多个问题。
这堂课是“学思维”活动课程四年级的内容。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问题具有多样性,并对此进行分类、发现,使得学生针对一个物体能用不同的视角进行流畅、灵活地提问,初步建立起了学生的“问题感”。
“提问的价值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胡卫平说,“一方面,提问是创新的源头,没有提问就没有创新。另一个方面,没有提问就没有质疑精神,没有实事求是的批判性精神,而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是国家所提倡的。”
因此,作为教育者一定要鼓励孩子多提问,让孩子具备提问的意识,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
要进行STEM教育,首先要“学思维”
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STEM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容乐观。
200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从小学到初中,中国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年的调查显示,在各项创新素质中,初中生不如小学生,而若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创新素质理应呈上升趋势。
这一切背后的根源是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早在20年,胡卫平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带领团队历时近20年研发出了“学思维”活动课程,涉及从幼儿园中班到八年级的儿童青少年,螺旋式上升地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动机,动机是人类进行某一项活动的基础。以学生而言,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那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性便会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在国际PIZA测试中,上海学生曾蝉联了两届全球第一,但PIZA对参赛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上海学生中想从事STEM领域相关的学生仅占16%,而美国这项数据是38%,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也达到了24.5%。
“这是一件必须引起警惕的事情,STEM领域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科学、农学、医学、技术等等,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却鲜有学生愿意从事这些行业。”胡卫平指出。
2017年的一项调查更是显示,中国学生中想当科学家的仅有占.3%。可以看到,虽然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提倡STEM教育,但学生对于STEM本身的动机却并不强烈,而动机会显著影响创造力。
而“学思维”活动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一年的课程之后,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动机有了显著的提升。
最后,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能力,“学思维”活动课程便融合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生活等跨学科领域,在跨学科的活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多种层面上而言,“学思维”活动课程都能为STEM教育的落地实施奠定良好的根基。
“学思维”活动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细分了20种思维方法,对应相应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涵盖观察、联想、分类、空间认知、辩证、推理等在内的15种基础思维方法和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创新设计等在内的5种综合思维方法。
胡卫平认为,每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工作的和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训练孩子多种思维方法不仅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
比如培养孩子观察能力。观察本身不是一种思维,但对于思维非常重要,观察可以分为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分步观察这三种方法。
胡卫平举了一个真实情境中的例子,如果要求孩子将五样东西中的其中两样组合在一起,经过顺序观察训练的孩子可以按照顺序列出所有的情况,而没经过训练的孩子很可能会丢掉一种情况。
再说分类思维,如今成年人中缺乏分类思维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出门找不着钥匙,将大量时间寻找随身物品上,这就是平时没有养成将物品归类的思维习惯。如果从小就受过分类思维的训练,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胡卫平指出。
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法是联接个体与世界的桥梁,当学生掌握了思维方法之后,他就能内化为思维习惯,迁移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具备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这是社会性人才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号 外
思维智汇今年将继续推出“思维方法”系列文章,每一个系列聚焦一种思维方法,从思维方法的意义、运用及培养的方式等角度作详细阐述,让读者对该种思维方法有全方位的认识。
往期回顾:
相关推荐
独家 |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于晓雅——如何让stem教育真正融入到科学课堂中
环球 | 以色列前教育部部长:让孩子学会提问,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精选原创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联系我们:135219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