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谷
赵季平:艺术世家四代传承,好教育不如好家风
△ 《文化十分》中秋特别节目宣传片
中秋来临之际,“CCTV文化十分”推出“月圆同心”系列推文,为您送上中秋的祝福。今天和我们一起过节的,是作曲家赵季平和他的儿子赵麟。
赵季平先后为数十部影片配曲,众多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是目前我国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尽管他如今几乎不再涉足影视音乐,但那些声音与影像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 赵季平和赵麟
并肩创作的父子
中秋前夕,74岁的赵季平仍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忙着排练最新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
这是一部献礼改革开放40年的作品,取《诗经》的风、雅、颂之乐调,分为《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和《国风》五个乐章。
作曲家 赵季平:
也是表达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音乐来展现中国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在新时代应该像国风一样浩荡。
作曲家 赵季平:
他还行,赵麟还行。一般他写东西我会听,听了以后会有一些商量,在技法上,或者在风格上,会互相切磋。
突然“开窍”的儿子
作曲家 赵季平:
赵麟小时候并不是那种特灵光的人。
陪他弹琴,我就说,你怎么老断,你就不能把谱子背熟?孩子那时候学琴挺苦的,他注意力不在那。
没想到,就是在这时候,赵麟突然对音乐产生了兴趣:“突然特别想弹琴,突然想我要是能写出一个旋律该多好。”
△ 儿时的赵麟和父母
作曲家 赵麟:
我爸也说,你现在也上初中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们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初中一年级,就想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就想玩,天天玩。然后到了初二,突然对音乐感兴趣了。
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不管他,不约束他了,而是采取了更智慧的方式。
作曲家 赵麟:
有一次我跟父亲说我写了一首歌,然后我爸说,好了我知道了,他就把谱子拿走了。在北京录音的时候,他顺便把这首曲子的旋律重新又编配了一下,然后又找当时的著名歌手把这首歌录出来了。
录出来以后拿给我,他说你听听你自己写的作品。这件事情对我是极大的一个刺激,你写的东西,不是在纸面上,而是一个声音,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学作曲的想法。
赵麟说,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非常智慧。孩子叛逆的时候,他没有跟孩子起正面冲突,而是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修正。
作曲家 赵麟:
还有一次是考学的时候,专门赶到北京来。那时候备考,上考前班,发现自己比别人差太远了。
我妈给我爸打电话,说你得来一趟。我爸来了以后,用他自己的方法教我,怎么样去听和弦连接,怎么样去听节奏等等。
一下我就知道,原来是这样去做,原来是这样去听。他等于是在关键的结点上,他才帮助你做很多。
在赵麟的记忆中,这样手把手的教导并不多,更多的是耳濡目染的感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红高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都给了赵麟很大的冲击,“夏天看到一身鸡皮疙瘩。”
而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将他带上了作曲这条路。作曲家 赵麟:
后来自然而然地就选上了这条路了,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就选择这条路,就想做这个东西。
其实对作曲这个职业,父亲就是做这个的,唯一印象就是很辛苦,确实很辛苦,那个时候我记得,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父亲的工作间,有时我就在那睡觉。有时候我在睡觉的时候,我父亲就开始在写东西,一看确实是,睡的时候听着他写,等醒了还在写,我自己都觉得他很辛苦。
就像现在,74岁的赵季平仍然和年轻的时候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创作,即使是今年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没有中断创作的脚步。
作曲家 赵季平:
这是我的习惯,也就是这种创作,我坐在那就开始,而且很奇怪,创作过程中间,并不像有些人会很痛苦。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愉悦。
扎根生活的艺术
大学期间,赵麟在父亲身边主要是打下手,没有独立作曲。大学毕业后,赵季平开始让赵麟自己作曲,那个时候的赵麟就如初生牛犊,充满了雄心和抱负。
作曲家 赵麟:
开始就觉得自己可牛了,可是到后来越写越觉得,我父亲这种才华,他在音乐上的这种造诣,确实是我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赶得上的。
真正从事了这份职业,赵麟才开始理解了父亲数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勤奋,因忙碌而缺失的陪伴。对于那些父亲曾经讲给自己的采风见闻、还有爷爷的创作故事,赵麟也有了新的体会。
△ 赵望云
作曲家 赵季平:
赵麟他爷爷,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册页,册页的封面就写的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真理,你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要扎根这块土地。
我从艺近六十年,深有这样的体会。
他是面向大众,面向生活的先驱,所以我往往在看到我父亲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就常讲,他是从生活中间过来的,我实际上是他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的思想上,在音乐这方面,在他这棵大树中间伸出来的一枝。
△ 交响音画《大秦岭》创作期间,赵季平走进秦岭地区,四处探访民间艺术
作曲家 赵季平:
我告诉赵麟,你要像你爷爷一样,你爷爷那时候那么艰苦,深入到生活中间,他到祁连山去写生,一走就是半年,非常艰苦,坐个驴车,最好的交通工具了,那种精神是一种信仰。
△ 赵季平和赵麟
采风回来后,赵麟写了一部大提琴和笙双弦协奏曲《度》。这个曲子,被纽约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依次奏响,大提琴家马友友、笙演奏家吴彤和指挥家余隆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对于儿子这次采风的成果,赵季平非常满意:“回来以后我就发觉他的创作不一样了,我说你看,要到生活中间去,艺术的这种美学思想和这种观念,实际上这种就是家传的一个重要的一点。”
△ 笙演奏家吴彤(左)、大提琴家马友友(中)、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右)
作曲家 赵麟:
对民歌我喜欢青海花儿,父亲就鼓励我:“你应该去那个地方去听,专门去听,专门去看,看看那块的风土人情,去听一听那些民歌手演唱。不要老在卡带里听,去现场去感受。”
鼓励我去,那时候我还真是去了。我可以说,那一阵去那采风三个月,其实对我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很深的一个基础。就是说,真正开始接到泥土的气息。
△ 赵麟
代代相传的家风
节目中,赵麟为女儿伴奏,一同演绎了他最新为青少年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使至塞上》。这首歌的歌词采用王维诗词《使至塞上》的原文内容,短短的40字的一首小诗被重新编曲创作,空灵而悠扬。
△ 赵麟和赵珈婧云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演出谈及儿子赵麟,赵季平总是一脸严肃,他觉得儿子无论谱了什么好曲,“那都是他应该的”;而提到孙女,赵季平则哈哈大笑,“那我就觉得,她唱什么都好。”
赵珈婧云的表现,也着实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
作曲家 赵季平:
在生活中学习,你的艺术才能有收获,赵麟是这样做的,我看在《经典咏流传》中,九儿(赵珈婧云小名)也说,我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到生活中间去,很好,这就是一个家传。
△ 赵季平、赵麟、赵珈婧云参加《经典咏流传》
常年忙于创作,父子两人聚少离多,谈创作、谈音乐成了他们最多的交流。今年的中秋节,父子俩都在为自己手头的创作忙碌,没法团聚,而赵麟也会像往常一样把最新创作的音乐发给父亲听。
作曲家 赵麟:
从音乐里边能听到你的状态,听到你的生活,听到这种互相之间的爱,都能听到。所以不管过节能不能在一块,但是我们专注于创作的这种心情,是永远在一起的。
“艺术源于生活”是赵望云家传的创作珍宝,赵季平一直牢记并在生活中、创作中践行着,在一代代的言传身教之下,如今这句话也成为了儿子赵麟遵循的创作原则。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世界中,用音乐相互问候,在音乐中倾听彼此的生活。这是他们特有的交流方式,也是他们的幸福和满足。
△ 赵季平、赵麟、赵珈婧云
龚仕建 王 钊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作曲家凭借对旋律炉火纯青的掌控力,让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坚持旋律写作,坚持音乐的可听性,坚持为大众写作,这正是赵季平作品雅俗共赏的关键所在。
雅俗共赏 与时俱进(作品品鉴)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启示
张 萌
2019年伊始,在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致敬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苏州民乐团演出了作曲家赵季平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风雅颂之交响》。这部融合赵季平经典艺术歌曲和新谱写的交响性乐章的大型作品,以《诗经》和唐诗中的传世篇章为蓝本,借传统文学经典或古朴典雅、或恢弘绚烂的意境,表达作曲家对延绵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遐思以及对新时代祖国美好的祝愿,使观众为作品精心营造的音响世界深深触动。年逾古稀的作曲家所展现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精神令人感佩。
作为一位知名作曲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季平凭借众多经典影视配乐为广大乐迷所热爱。影视配乐难度在于,此类创作都是依附于剧情发展、角色塑造的命题作文,很难让音乐家充分展现个人独立的艺术构想,这为创作套上无形的框框。然而,无论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苍劲炽烈、《好汉歌》的豪迈侠义、《远情》的百转千回、《笑傲江湖》的洒脱不羁,甚至是《大话西游》中看似毫无章法的混搭,一首首个性鲜明、令人过耳难忘、拍案叫绝的佳作,不仅成为烘托剧情、刻画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为原剧所试图表达的艺术内涵拓展出全新维度。难能可贵的是,赵季平影视音乐作品往往能脱离原有载体,成为一部部具有独立生命力的作品,广为流传,甚至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镌刻在人们的文化记忆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赵季平创作重心逐渐由影视音乐向交响乐创作转移。在继续保持与姊妹艺术亲密接触,创作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及大量影视配乐的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音乐创作中,并在题材上呈现出两条清晰的文化脉络:一条是以《第二交响曲——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交响音画《大秦岭》等为代表的紧扣时代脉搏、抒发历史的幽思、感怀祖国巨大变迁的“宏大叙事”;另一类则以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艺术歌曲《幽兰操》《关雎》等为代表的追求典雅隽永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艺术特有人文气质的作品。此次演出的《风雅颂之交响》的标题,恰恰能概括作曲家在艺术创作上的这一转变——从着力于表现影视作品中特定人物角色、特定场景风物的“小我”刻画,到书写时代风貌、民族精神的“大爱情怀”,从而完成自己在创作上的蜕变与升华。
综观赵季平艺术创作,无论题材体裁如何变化,创作技法上做出怎样的探索与创新,始终贯穿着一些从未改变的品格。首先是对于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赵季平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是“站在泥土地上写作,与民族音乐血脉相通”。无论是年幼时对民间戏曲的痴迷、多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的经历,还是延续至今深入民间采风的习惯,都使他将民族文化的精气神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当中,使他的创作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作曲家相比,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仍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为例,无论是《大宅门》中地道纯正的京腔京韵的艺术再现,《白鹿原》中原汁原味的陕西秦腔与影像艺术的奇妙拼贴,还是《水浒传》《乔家大院》中不同地方音乐元素的信手拈来,西北的苍凉、冀中的淳朴、胶东的豪爽、京城的洒脱,经过他的剪裁揉捏、融合再造,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伴随着创作观、美学观上的日臻成熟,赵季平在民族音乐语汇的运用上也逐渐达到新的境界。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中,我们较少听到对民族曲调的直接运用和模仿,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更为世界性的技术手段,在文化气质、美学神韵的层面来展现中国品格。从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运用,进而逐渐将这些民族文化的营养融入自己的文化血脉。
其次是对“旋律”的坚守。“旋律”这个在当代音乐创作中有意无意被逐渐边缘化的元素,在赵季平创作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作为其从影视音乐向交响乐创作过渡的代表作品,二胡协奏曲《心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范本。这部2006年受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由作曲家根据1995年为孙周的同名电影配乐扩充发展而成。其突出特色在于,旋律不仅是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乐曲更是通过旋律的连缀衍展来完成这部16分钟作品的主要结构力。这是在一般交响性作品中很少有人使用的铤而走险的写法,但作曲家却凭借对旋律炉火纯青的掌控力,让作品神不散、形亦不散。坚持旋律写作,就是坚持创作的可听性,就是坚持为大众写作,这正是赵季平的作品始终做到雅俗共赏的关键所在。
再次是不拘一格、敢为人先的品格。生活中温文尔雅、平和淡定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将“特立独行、敢为人先”的品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如他最早为人们所熟知的《红高粱》的配乐中,破天荒地起用36支唢呐、4支笙、一面大鼓所营造出的震人心魄的音响,宣泄出民众心底的力量,不仅为影片增色不少,而且至今回响在人们记忆当中,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神来之笔。这也是赵季平作品自成一格、少有雷同的关键所在,更是他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创新的原动力。
自萧友梅、黄自、谭小麟等以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已历经数代音乐家筚路蓝缕,留下众多载入史册的作品。时至今日,当代中国音乐家们已经越来越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但无论技法如何创新,观念风格如何开放多元,中与西、古与今、雅与俗、形与神这几对关系始终是作曲家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社会文化传统使然,亦是艺术创作寻求自身个性之必然。拜民间为师,寻生活素材,拾厚重历史,写华夏新风,以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赵季平以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走出一条雅俗共赏、与时俱进的创作之路,更展现出一位艺术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文化发展主流保持同步的文化自觉。这也是赵季平音乐创作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附二:和谷《音乐家赵季平》《音乐家赵季平》
内容介绍
音乐家赵季平
赵季平,中国音乐的掌门人,一个活跃在世界乐坛为数不多的中国音乐家。音乐人生几十年,无论在顺境与逆境中,他始终不渝,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美妙的声音。
作家和谷,以灵性而沉郁的笔调,从“才情与作品”、“性情与艺品”、“亲情与人品”三个方面,向读者揭开了赵季平音乐生活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音乐家赵季平》主要内容包括:长安遇,黄土地,陕北行,女儿歌,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人间与神话,秦颂与刺秦,好汉歌,国际电影音乐节等。《音乐家赵季平》资料翔实,文字优美,图片丰富,制作精美,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拥有精品读物!
作者介绍
作家和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副巡视员、副秘书长。代表作《市长张铁民》《无忧树》《铁市长》分别荣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及电视剧飞天奖、央视优秀作品奖、“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百年油矿》获中华铁人文学奖,散文集《还乡札记》获柳青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6卷等4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编剧。兼事书法绘画。散文作品《司马祠》等收入大学中学教材和北京2009年高考试卷,翻译为英文、法文。
作品目录
第一乐章 才情与作品
01 长安遇
02 黄土地
03 陕北行
04 女儿歌
05 红高粱
06 菊豆
07 秋菊打官司
08 大红灯笼高高挂
09 霸王别姬
10 人间与神话
11 秦颂与刺秦
12 好汉歌
13 国际电影音乐节
14 柏林音乐会
15 踏歌行
16 笑傲江湖
17 大宅门
18 乔家大院
19 狼毒花
20 大漠孤烟直
21 关山月
22 情天恨海
23 和平颂
24 华夏之根
25 大唐乐曲
26 杨门女将
27 大江南
28 中国往事
29 庄周梦
30 秘境青海
31 从舞剧到秧歌剧
32 梅兰芳
33 大秦帝国
34 天地民心
35 白毛女
36 新三国
37 新加坡
38 祓禊谣与铁道游击队
39 孔子
40 白鹿原
第二乐章 性情与艺品
41 音乐的种子
42 娃们乐队
43 少年作曲家
44 大学时代
45 小小红缨枪
46 京城深造
47 秦腔学府
48 指挥与配器
49 歌舞剧院
50 众说纷纭
51 乐坛神笔
52 省文联
53 望云百年
54 青歌赛
55 荣誉与责任
56 身份切换
57 民歌和草根
第三乐章 亲情与人品
58 燕赵血脉
59 移居西安
60 奠基长安画派
61 画风不死
62 父亲的三个徒弟
63 姐姐和兄弟们
64 寒冬之恋
65 夫唱妇随
66 别亦难
67 父子俩
68 新弦
69 幽兰操
后记
《音乐家赵季平》后记
文/和谷赵季平先生出身艺术世家,父亲赵望云是近百年间中国画的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遗传基因给他的是音乐,更重要的是他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传承了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和时代特质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理想。
他是一个幸运儿,同时也是一个不幸者,无论在顺境与逆境中始终不渝,从一个在旧戏园子里爱听戏的孩子,成为一个走向世界乐坛的为数不多的中国音乐家,一个中国音乐的掌门人,向人类传递出中国的声音。古人云,乐以安德。他的才情与作品,跨越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的影视与音乐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赵季平的。他的性情与艺品,是个性使然,也是这个丰沛而驳杂的时代的真实缩影。他的亲情与人品,也同时可以勾勒出百年中国曾经走过的曲折蹒跚的脚印。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征服人的无疑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文化官员,一个仕人,更是一个纯粹的人民艺术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特质与审美理想,人类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关注现世社会,体察自然与人生,表现民间大众的情感,诸多真善美的元素,都在他的音乐创造中得以艺术性的诠释。
在我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写过《市长张铁民》,花甲之年,写了《音乐家赵季平》。官员与艺术家,一个更多的是官德政绩,一个更多的是文化创造,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不是高人一等的神。倘若通过文字,能写出一个在尘世上的人,其心灵的挣扎与快慰,同时感染了周围更多的人,好好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便是文学写作的意义,也是人们与读物之间的意味所在。
作为这本书的主人公赵季平先生,在我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尽管他的音乐创作和社会事务繁忙,总是设法抽空安排时间,在家中与我多次长谈,追忆往事,提供和补充素材,解疑释惑,梳理、核实并仔细校勘书稿,圈圈点点,其真诚和用心的做事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宽厚的胸怀,让我感佩。
对本书主人公的多位同事、朋友、亲属接受采访或提供资料,深表谢意。其中参考借鉴或引用了赵世民先生《乐坛神笔》及陈凯歌、张艺谋等诸位先生的文字,在此致谢。对史晓眉、张宁佳、李强、王薪的协助,对出版方的支持和编辑张建明先生的指教,一并表示谢意。
人总是要老去的,天王老子也抗拒不了这个自然法则,何尝你我之辈。先贤以文延长个体生命之价值,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魏晋时代的才子却也看开功名,随缘自述,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罢了。
是为后记。
和 谷
2011年12月18日
于西安城南来源:CCTV文化十分 人民日报 浅海文苑 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批驳西北大学中文系78级李毅:柳青三流路遥四流陈忠实五流贾平凹六流
《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12期发表和谷/孙阳《孙思邈故乡的三代名中医》
你右下角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