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波:我没让爹娘见最后一面

黄堡书院
2024-09-24

1974年6月,焦波第一次为爹娘拍照,直至2004年他为娘拍下她生前最后一张相片。30年弹指一挥间,焦波为他爹娘拍了12000多张照片,平均一天一张多。这些照片,记录着“俺爹俺娘”的点点滴滴,或温暖,或悲情,或爽朗大笑,或含情脉脉,直到焦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这对鲁中山区的老两口成为了全中国最出名的“爹娘”。

焦波《俺爹俺娘》书里精选了其中近300张相片,20余万字,记录的是至诚至孝,至纯至真,至善至美,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里挥不去的乡愁,是20世纪后三十年乡土中国的生命书写。

父母还在,家乡才是家乡;

父母走了,家乡就成了故乡。

没了啥,也别没了牵挂。

今天是感恩节,感恩每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俺爹俺娘”。以下是焦波《俺爹俺娘》中的部分内容——

俺爹走了

昨夜,慈父入梦。朦胧之中似在通往泰山的山路上。在三三两两的上山人群中,爹依旧穿着娘给他做的那件对襟的黑色棉袄和那条黑色棉裤。父子俩相对而视,老人的脸上竟无任何表情。

爹娘在泰山十八盘上歇息  (1998年)

“你是俺爹吧?”我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问道。

“我不是你爹!我不是你爹!”老人连连摇头摆手,很快便消失在上山的人群之中。

爹走了10天了。

我给爹照的最后一张照片,一个月后,爹便去世了。(2002年)

2002年12月8号早上,我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爹夜里突发脑溢血,昏迷了。当我赶回家时,爹已躺在了医院里。任凭我怎么喊,他都不醒。

我每日每夜守候在爹的病床前,在静静的夜里,我仔细地端详着爹的脸,爹的脸色红润,与病前相比,也没消瘦多少,如果没有插在鼻腔里的输氧、进食的管子的话,就跟平时睡熟了一模一样。我不断摸摸他那并不发烧但却滚烫滚烫的胸脯,爹的心脏还在有力地跳着。

爹的生命力是极强的,村里的老人都说他命大。在爹的身上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爷爷奶奶共生了十一个孩子,十一个孩子中,爹是老大。后边的弟弟妹妹两年出生一个,也基本上两年死一个。爹15岁时,流行瘟疫,他的弟弟妹妹一天中死了三个。患痨病的奶奶痛苦得昏过去三次,当木匠的爷爷打了三口小棺材。

爹很小就跟奶奶下地干活,八九岁就跟在爷爷屁股后边拿斧头、递凿子,11岁就开始拉大锯。艰难的生活,摔打得他结结实实像个木墩子。

爹从11岁开始拉大锯,一直拉了70多年。(1976年)

一天,本家的一个老姑来我家玩,她细细打量了一番在院子里玩的爹和两个弟弟,指着爹的两个白白净净的弟弟说:“甭看这俩长得好,我不喜欢。他俩都是来要账的。”说完拉过我爹,搂在怀里:“这一个我喜欢,用石头砸也砸不死。”她还真说着了,过了些时候,爹的两个弟弟相继死去。待到我娘嫁到我家时,奶奶还生了两个孩子,也都先后死了。爹共十一个兄弟姊妹,就剩下他一个。

爹长大后,遇到过几次险情,都躲了过来。30岁那年夏天,他去东山里买木头,那里流行霍乱,和爹一块去的三个人,都得上了病,回来死了两个,唯独爹没事。还有一次,爹在外村做完木匠活,天已黑了,一人抄小路往家走,不小心一脚踩进路边的水井里,幸亏肩上的大锯横卡在井口上,爹手抓着结实的锯梁,才没掉进井底……至于他50多岁时的那次遇险就更玄乎了,一天,爹在坡里给生产队干活,休息时,到一个僻静的石堰下解手,刚蹲下一会儿,忽听得不远的采石场里有人喊:“放炮了!”他提上裤子就跑,没跑出两步远,炮就响了,一块碗大的石头落在了他刚解下的大便上。爹说,当时他的腿发软,出了一身冷汗。

爹年轻时一直没长过大病,73岁那年春天,得了黄疸性肝炎。他很害怕,说吃不上新麦子了,但经过治疗,恢复得很快。到了80来岁,反倒更精神了。除了耳聋眼花,腿脚不灵便外,心脑血管和各个脏器都没有什么大毛病。爹非常乐观,他常说:“肚里没病死不了人。”

爹是书迷。他小时候读了4 年私塾,《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开口就是之乎者也,一辈子都是这样。(1996 年)

如今爹患上了这可怕的脑溢血,难道他真的要走吗?我多么奢望他能闯过这一关,在一个早上,他会伴随着太阳醒来,还会像往常一样,笑嘻嘻地对着我的镜头,让我给他照相呢。

爹住院后,娘在家里病得也不轻。在爹住院的第二天,我也把她接进了医院。娘住的病房和爹的病房只隔两个门,娘每天都问:“你爹说话了吗?你爹说话了吗?”我和姐姐都骗她说:“爹说话了,已好了,回家了。”

娘被爹气得肚子疼,爹乐呵呵地一边给娘揉肚子,嘴里一边说:“我这手是妙手回春啊!”( 2001 年)

第六天早上,爹突然有点清醒了。我大声呼喊着:“爹,睁开眼看看我,我回来了。”

爹使劲睁眼,就是睁不开。

为测试一下他的神志,在一旁的我的同学王福国问爹:

“你儿叫啥名?”

“焦波“,爹几分吃力但很清楚地回答。

“他是干啥的?”

“摄影家。”

“给你照相了没有?”

“给俺照了好多相。”

“他办展览了没有?”

“我和俺家里(老伴)上北京剪的彩?。”

“你和老伴结婚多少年了?”

“(结婚时)她19,我17。”

“多少年了?”

停顿了有半分钟时间,爹艰难地吐出几个字:

“72年了。”

说完,又昏迷了。

娘在医院住了6天,肺气肿控制住了,但爹却不行了。为了让娘不受刺激,我和姐姐决定把她送到住在淄博市里的表姐(舅舅的女儿)家去躲一阵子。我对娘说:

“娘,这天还太冷,回家不行,你到俺表姐家住几天,天暖和了咱再回家好不好?”

“不去,哪儿我都不去!我就是回家!”娘很坚决。

“你这刚刚好了,回家后再犯病咋办?”我说。

“我死也死在家里。你爹说了,咱哪儿都不去了,还是在家里好。”娘把爹的话也搬出来了。

“你回去吧!你死了俺也不管你了!你又不听话。”二姐生气地对娘说。

娘不说话了。我们知道,她“同意”得很勉强。

我们搀扶着娘慢慢走出病房,下楼出院。下楼必须经过爹的病房,外甥女桂花搀着娘的胳膊,极力用身体挡着娘的视线,怕娘看到爹。娘缓缓地走着,路过爹的病房时,门半开着,爹仰面躺在床上,闭着眼睛,鼻孔里插着输氧管和进食管。此时,爹娘相距数步之遥。然而,相濡以沫72年的爹娘却没有相见,蹒跚前行的娘和弥留之中的爹不会想到这擦肩而过的永别啊。

2003年农历十月初七,是娘的91岁大寿。此时,娘还不知爹已经去世一年了,三个月后,娘也走了。

这场面是残酷的。是我为保护娘的身体,没让她跟爹见最后一面的。我不知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我不知是否“导演”了一场悲剧。爹呀,娘呀,宽恕我吧!儿子只能这样做呀!……

两天后,爹就去世了。遵照他的遗愿,临终前,我把他送回了家,爹在他亲手翻盖,并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出殡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紧紧抱着20年前为爹拍的照片,嘴里只喊着一句话:“爹,我还想给您照相呀。”

“当父亲背起儿子时,父亲笑了;当儿子背起父亲时,儿子哭了。”(1997 年)

爹走后的这些天里,我一直为没有多陪陪爹,没有跟他好好说说话,没有从他的心窝里掏出他一生的智慧和故事而悔恨不已。

爹走了。他正走向冥冥高处。

梦中的爹为何不认儿子,我不得其解,歉疚之中又多了几分痛苦。我单位的同事刘康为我圆梦,劝慰我:

“老人知你心重,他的意思一定是让你尽快忘记了他,以便在世上好好生活。”

那一年,爹的门牙掉了一颗(1976年)

我想也许是这样——这就是俺爹,无论在哪个世界,他都是这么一心想着儿子。

这是爹娘的最后一张合影,一个月后,爹走了。(2002年)

*选自《俺爹俺娘》,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推荐阅读
近300幅相片 20余万字记录
20世纪后30年的乡土中国、父母亲情
俞敏洪余秋雨倾情推荐

本书承载的是我们无处安放的乡土离愁,满纸浸染的是父母亲情,是对20世纪后30年乡土中国的质朴记录和真诚书写。

书中有著名摄影家焦波给爹娘拍摄的12000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近300幅相片,更有作者饱含真情写下的朴实而感人的20余万字。这些照片、文字真实地记录了父母30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作者用他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照片,为父母记录下了一幕一幕的感人瞬间。这是对亲情的最动人的诠释,也是对孝心的最真实的注解。

书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父母,记录的更是乡土中的中国,是对一代人的家族记忆和乡村岁月的珍藏与回望。

作者简介

焦波,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纪录片《俺爹俺娘》获央视评委会大奖等多项大奖。电影作品有《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淘宝村》《川流不息》等。《乡村里的中国》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等23项大奖,《出山记》获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高奖等六项大奖。

2006年元宵节,我与家乡的父老乡亲。看戏的人群里没有了俺爹俺娘。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作家和谷《皇朝背影》序 西安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盘点中国“文二代”:职业很多元 作品须过硬

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红色神府》暖春预告 和谷撰稿/东狮影视出品

趁热——魂牵梦绕孟姜塬之二/郭玉田

人民日报 | 和谷:花土沟

川淮手记 | 唐楷的精神与我们的期翼

底层读者拔高了《平凡的世界》?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

匪性难改卢占魁/刘平安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出版发行

苏东坡游历临潼华清池,留下了四首诗和一首词《华清引》

李国平:由严家炎和柳青的一场争论说起

从西北大学走出的作家群体

唐朝的“背影”与说史的操守——读和谷文史散文《唐朝背影》/张翼

小说得有种粘人的况味——读和谷长篇小说《谷雨》/张翼

博古藏今的喻德江陶瓷博物馆

肖云儒:西京搬家史

柳宗悦(日本)/民艺之美

叶广芩:作为陕军一员我充满骄傲和自豪

读《秋声:和谷〈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张翼

简净中的时光漫溢——读和谷《独旅》/张翼

看了日本、荷兰、美国、中国的养老院,颠覆了我的认知

为什么上纯文学期刊这样难?

铜川市王益区扶持和表彰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

鲁迅这辈子挣了多少钱?
余华原著、张艺谋执导经典电影《活着》完整版

今日西安日报 | 七双布鞋/和谷

2020黄堡书院十四件事

作家和谷2020年作品要目

聆听2021丝路诗人新时代的驼铃声/和谷
三登收获文学榜丨文學陝軍专访弋舟:到世界去
电影文学剧本《石破天惊》和谷/刘平安

“我爱我的家乡”大型融媒体直播 27日12时走进幸福新铜川!

惊回首:陕西文学六十年风云际会,沙场秋点兵

探秘路遥与铜川的不了情

重温电视连续剧《铁市长》惊心动魄!

陈忠实:不能忘却的追忆

陈彦三把火:央视《装台》张艺谋导《主角》新作《喜剧》!

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和谷:归园札记

纺织姑娘/和谷

作家和谷给陕西文学陈列室赠送14卷本《和谷文集》

《金秋》封面人物/金秋娇子:和谷
文学群星榜|诗性和谷
《南凹槐花诗会》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
瓷城散记/和谷
贾平凹:陈炉
玉米金黄/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