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论语》练习37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论语》练习33

2020北京各区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作文议论文例文

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20北京各区高三散文阅读汇编

2020北京期末高三各区作文、微写作、语言运用汇编

2020北京高三西城区期末记叙文例文

2020北京高三期末丰台区议论文《我看流行语》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2020北京各区期末《论语》习题汇编

2019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论语》习题汇编

2020北京各区期末《红楼梦》6分试题汇编

2020北京高三各区语言运用题6分汇编(最无聊的新题型)

《论语》综合练1—6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北京市2020高考高三一模试题门头沟、平谷、延庆文言文汇编

北京市延庆区2020年高三模拟考试试卷语  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64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校正版)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顺义区、通州区2019年高三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朝阳高三6校4月联考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论语》练习36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清华附高三语文统练试题2020 年 4 月 22 日

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

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2020北京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丰台区2020高三语文第二学期一模语文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一模试题语文

2020年西 城 区 高 三 二模语 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语言基础运用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微写作、作文

《论语》练习39

《论语》练习40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北京八中高三(下)自我检测(二)语 文


海淀区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议论文标杆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一模范文

2020年北京高三朝阳一模作文范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一模标杆文(议论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议论文范文

2020年北京市高三西城一模记叙文范文


2020年(14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15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道   “读作ěr       意思

B.      “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 肯:     “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首穷经: “读作gào      意思是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 然后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 人之才              兼:超过

D. 其蔽也贼                贼:偷窃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 广之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 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 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文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1. 将下面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之风》)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①注:久要:久处于穷困。

12. 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13.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1]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2]。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3],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4]。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5]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 【1】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2】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3】高台:超然台,旧称北台。【4】联拳:(鸥鹭)群聚的样子。【5】使君:此作者自指。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 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 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 本词抒发了作者在即将离官别任时对密州山水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些许人世沧桑的喟叹感慨。

15. 下列词句中“回首”的含义与本词中“回首便他年”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无因转还泛,回首眷前贤。(鲍泉《江上望月》)

D.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 本词下片表现手法多样。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苏轼登超然台,感慨人事变迁的凄凉。欧阳修游醉翁亭,享受畅游欢饮的乐趣:“______,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②《江城子》以“碧连天”描绘一碧万顷的天色,范仲淹的《苏幕遮》中也以:“______,黄叶地,秋色连波,___________。”写出水天一色的秋景。

③苏轼离官之际作《江城子》以抒情怀,诸葛亮出征前夕上《出师表》以明志愿:“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1)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2)人来人往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3)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寻常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让人无味。

(4)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约的外观,像是一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

(5)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很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2007年春天,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经历的影子,暗暗让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许多讲究。”我揣测“木心也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野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让人知晓许多上海旧事。”

(6)那时候不知道木心其人,不知道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测的心境很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大陆出版作品的时候,大家以为他(指木心)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7)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是在读者圈中知晓。仅此而已。

(8)乌镇东栅有木心故居,西栅有木心美术馆,都不引游人注目。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

(9)“大家看门前的大狮子,传说王母娘娘……”总是如此。劣质的导游词不知道谁写就,所有的景点都充斥着虚假的传说。游人们心底没有神话,对传说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10)木心美术馆里并没有传说。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说。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说。传说有时候就是这不能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候就是遗失不再有的情怀吧。

(11)我们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些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谁?”转身走了。

(12)木心是谁?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抵如是。

(13)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首次于大陆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2011年,木心去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14)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乌镇,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会不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终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房子?

(15)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曾经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大量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悉的读者晕头转向。童明曾评价:“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原因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有时候,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这样的词语,会突然怔住,觉得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突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16)推门进去,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去,沉浸,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柜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17)图书馆里收藏木心阅读过的大量作品。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有丝毫觉得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18)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很明显。在他对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亦庄亦谐点评中,可以看到,木心真是一个调皮的老小孩。他说:“卡夫卡就像林黛玉,肺病,也焚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谈到哪吒,“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武功上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这哪里是文论者有过的论调?

(19)美术馆里最多的自然是美术作品。那些画作,色彩和线条的想象中,会有一些粼粼的思乡的梦么?或者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的信马由缰?灰白的展厅墙上,一行行镌刻着木心的诗。那韵味,像一颗琥珀,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20)“你这样吹过/清凉,柔和/再吹过来的/我知道不是你了”他写五月,低吟声里没有一丝的呜咽,却在最后让人怅然若失。他写离人:“十五年前/阴凉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诀别/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与枕俱醒/觉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梦中/哪有你,你这样好/哪有你这样你”。

(21)这些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共同的悲凉。

(22)2015年冬天,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18. 根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陈列(摆设)B. 心照不宣(心有灵犀)

C. 乏善可陈(味同嚼蜡)D. 精粹(精到)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提到,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并不为大家所知晓。

B. 文章(9)(10)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说”的解读和导游口中的传说并不一致。

C. 第(19)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心诗歌在时光流逝中更显璀璨夺目。

D. 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

20. 请结合全文,概括木心文字作品的特点。

21. 文章第(14)段中说,“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

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请从《红楼梦》《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一下他(她)是如何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的。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23.作文

一位中国演员在国外出席大型活动时,从来都是穿中山装、唐装,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中国人身份。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哲学:“千万不要学人家,不要认为你跟这个世界一样,世界会接受你,你跟这个世界不一样,世界才会接受你!”

他的人生哲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 D    2. B    3. A    4. C    5. B    

6. 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7. D    8. B    9. B    10. B    

11. 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解析】

【7题详解】D项,“其蔽也贼”意思是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贼:贼害。故选D

【8题详解】B项,都是介词,用。A项,其,前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为代词,他的。C项,之,前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之”是结构助词,起到把宾语提前的作用。D项,前为连词,表递进;后为连词,表转折。故选B

【9题详解】B项,养:修养。句子翻译为: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故选B

【10题详解】B项,“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不是作者提的观点,而是其父苏洵提的观点。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

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残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

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答案】12.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意思对即可)    

13.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答案】14. C    15. A    

16. 答案示例:下片开头巧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先,苏轼化用杜甫名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形象描写了鸥鹭小溪聚集栖息的静谧画面;接着又以动衬静,写鸥鹭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尤其是鸥鹭的翩然飞离,似乎又暗喻作者的即将离去,含蓄地抒写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极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14题详解】C项,不是“懊恼”,而是“留恋、眷念”。故选C。

【15题详解A项,“回首”是回头的意思,其他三项是回顾历史的意思。故选A。

17.【答案】    (1). 宴酣之乐    (2). 觥筹交错    (3). 碧云天    (4). 波上寒烟翠    (5). 庶竭驽钝    (6). 攘除奸凶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8. B    19. A    

20. ①有颠覆传统的意味;②隐约带着作者的经历;③眼界和视野较开阔,怪异;④文字氤氲;⑤在阔大的平淡中见滋味;⑥使用大量生僻字、典故,文白相杂,新意迭出;⑦内容跳跃,衔接自然,引人无尽神游;⑧亦庄亦谐。    

21. 乌镇特质可能会被洗去,人们不认识木心,不了解木心,人们(游人,导游)精神肤浅,心理浮躁,缺少文化修养,馆内零星的介绍缺少时间的沉淀,只是光色声影的拼凑,作者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木心美好的文学特质不能得到欣赏和珍视,反而会被庸常无视和吞没。

【解析】

【18题详解】B.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此处指游客和导游心领神会,又继续赶点去了。选项替换恰当。

【19题详解】A项,“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木心并不为大家所知晓”错误,分析第⑧段“我们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什么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说词远去了”可知,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冷漠和精神需求的肤浅。选项理解不恰当。故选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