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1年 北京各区初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1 西城一模】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2-14题。(共7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指通豫南 才通人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B.达于汉阴 不求闻达 词不达意 知书达理
C.渤海之尾 跳往助之 汝之不惠 何陋之有
D.无穷匮也 日暮途穷 无穷无尽 理屈词穷
13.文中两处画线句意思相近,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比较,你认为下列选项中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认为:愚公年龄太大,力气太弱,曾经不能削减过小山丘,甚至动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怎么可能去移山呢?
【乙】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不支持愚公移山:妻子是因为愚公年龄太大,力气太弱,家离渤海又太远;智叟是因为他觉得愚公是在做傻事。
【丙】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移山的土石问题产生了疑问:妻子是担心土石无法安置,事情做不成;智叟是嘲笑愚公办事不切实际。
14.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运用对比来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果。请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寓言,完成文后表格。(3分)
弈秋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②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多言何益
子禽③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④,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清)孙诒让《墨子后语》
[注]①弈: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被称为弈秋。②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③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④黾(měng):金线蛙,蛙的一种。⑤擗:同“敝”,困、疲劳。
题目 | 对比对象 | 寓意 |
《愚公移山》 | 愚公和智叟 | ① |
《弈秋》 | ② | 专注是做成事情的基础。 |
《多言何益》 | 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黾和按时啼叫的雄鸡 | ③ |
答案:
(三)(共7分)
12.答案:D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3.答案:丙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4.答案要点:①做事要目光长远,不畏艰险,并坚持不懈。②专心听弈秋讲学的人和另一个不专心听讲的人 ③说话要切合时机。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021 海淀一模】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4题。(共7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 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 ②[伏]同“服”,信服。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为公 不以为然 为众所伏
B. 讲信修睦 小信未孚 背信弃义
C. 女有归 云归而岩穴暝 殊途同归
D. 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作奸犯科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指出每个人除了敬爱亲人、疼爱子女外,还应该按照社会要求承担起照顾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B. 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翻译: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过
的村落)了。
理解:文章写李庭想再次寻访去过的地方,却难以实现,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
源”再难觅得异曲同工,暗示了这都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会。
13.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理念,这种“和谐”在两文中共同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 (1) 。不同的是,乙文还发展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念,关注到了 (2)__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宁静,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空限10字以内)(3分)
答案:
(三)(共7分)
11.答案:B(2分)
12.答案:A(2分)
13.(1)答案: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2)答案:人与自然 (3)答案:人们不随意杀生
(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021 朝阳一模】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3-15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毕力平险 群贤毕至 毕生精力 原形毕露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许为佳作 只许成功
C.寒暑易节 贞良死节 开源节流 高风亮节
D.始一反焉 适得其反 举一反三 易如反掌
1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理解: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带领大家移山,工程艰难,工具简陋,路程遥远,可谓困难重重。
【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智叟)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理解:智叟说北山愚公不聪明,愚公很生气,他认为在这一点上智叟还不如寡妇和小孩。
【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报告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理解:愚公挖山、移山的行动给天庭也带来影响,众神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最终,愚公门前的大山被移走了。
15.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愚”,但他却比常人更有远见。结合上文和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有远见”在愚公和不韦之妻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
越人寇,不韦①避兵而走剡②,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③之下,得大木而庥④焉。
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
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⑤,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而不吾凓⑥,雷雨晦冥而不吾震撼,
谁之力耶?吾当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犹惧其不蕃且殖也,而况
敢毁伤之乎?吾闻之,水泉缩而潜鱼惊,霜钟鸣⑩而巢鸟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
鱼鸟且然,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郁离子•不韦不智》)
[注]①[不韦]人名。②[剡(shàn)]古县名。 ③[天姥(mǔ)]山名。 ④[庥(xiū)]居住。
⑤[不吾灼]即“不灼吾”,烤不着我。 ⑥[凓]因寒冷而瑟瑟发抖。
答:
答案:
(三)(共8分)
13.答案:A(2分)
14.答案:甲(2分)
15.答案示例:
愚公懂得,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移山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发展的眼光体现了他的“远见”。不韦之妻劝告丈夫要保护给他们“庇身”的大树,她懂得树死荫无,于己不利的道理。
(共4分。愚公,2分;不韦之妻,2分)
【2021 丰台一模】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8-10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不为苟得 温故知新 明知故犯 一见如故
B.患有所不辟 敌国外患 有备无患 防患未然
C.得之则生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来之不易
D.所识穷乏者 穷冬烈风 理屈词穷 穷途末路
9.翻译文中画线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么)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理解:文章从“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谈起,以此类比,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由此展开下文对“义利之辨”的论述。
【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这是对上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天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这种善良的品性。
【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这句话表明,即使是“一箪食,一豆羹”也是对品德的考验,行道之人和乞人“弗受”“不屑”,可见他们的品德比别人更高尚。
10.孟子认为人要坚守本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李元纮和杨震是如何坚守本心的。(4分)
【链接材料一】
李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①,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②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元纮传》)
【链接材料二】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碾硙wèi]石磨。②[希]迎合。
答: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8.(2分)B
9.(2分)【丙】
10.(4分)答案示例:李元纮不畏太平公主的权势,坚持公正严明判案,将石磨“断还僧寺”(2分);杨震拒绝王密的重金贿赂,坚守清廉,刚正不贪(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把“清白”的美名当做丰厚的馈赠留给后代)(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2021 通州一模】
(三)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13题。(共7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词语“通”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常用义项:➊通行,通过,通到;➋通报,传达;➌畅通,没有阻碍;➍通晓,精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通”的义项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2.一位同学阅读《岳阳楼记》后写下一段文字。其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填序号)(2分)
①当被贬谪的官员来到洞庭湖时,湖中或阴或晴的景象会使他们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进而触发不同的心理感受。②只有具有“古仁人”一样的高尚品德,才会超然物外,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感到“悲”或“喜”。③心怀天下的“古仁人”是作者学习的对象,但作者也同时感慨很难找到具有这种情怀的同道中人。
13.“以天下为己任”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以天下为己任”在苏轼和李贤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材料一:
(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①大狱,汉、唐灭亡之兆。今西方用兵②,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取材于《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二: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③,清锦衣狱④,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取材于《明史·李贤列传》)
注:①[大兵]大的军事行动。②[西方用兵]指对西夏的战争。③[江南织造]为宫中织造丝织品的皇商。④[锦衣狱]明朝特务监狱,由锦衣卫管理。
答:
答案:
(三)(共7分)
11.C(2分)
12.②(2分)
13.示例:苏轼面对国家大兵大狱,力劝在外做官的王安石,即便违背君臣常理,也要积极进言献策改变局势。李贤面对边疆战事和国内水灾,对外筹划边防策略,对内提出宽恤百姓之策;国家稳定后,又不惧皇权,多次提出宽恤政策。(共3分。苏轼表现1分;李贤表现2分)
【2021 顺义一模】
(三)阅读《醉翁亭记》,完成10—12题。(共8分)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朝而往 朝晖夕阴 朝思暮想 朝花夕拾
B.作亭者谁 泠泠作响 一鼓作气 作奸犯科
C.佳木秀而繁阴 山清水秀 一峰独秀 后起之秀
D.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 负荆请罪 如释重负
11.翻译文中划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事,领会于心间而寄托在酒上了。
理解:从山水中感受到快乐,作者无以言表只能寄寓在酒中,这是在借酒含蓄地表现当时被贬的心境。
【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作者此时身心愉悦,陶醉在这和谐的氛围中,获得了平静自然、旷达恬淡的感受。
12.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欧阳修一样,身处逆境,却能积极有为。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概括说明这种品格在苏轼和曾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明年春,又减价粜①常平②米,多作饘③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复发橐④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⑤钱粮待之。
(取材于《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曾巩)知福州……福州无职田⑥,(官府)岁鬻⑦园蔬收其直⑧,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取材于《宋史·曾巩传》)
注:① [粜]:卖出(粮食)。②[常平]官家粮仓③[饘]zhān,稠(粥)。④[橐] tuó,(苏轼自己的)口袋。⑤[畜]通“蓄”积蓄。⑥[职田]作为俸禄的田地。⑦ [鬻]yù,卖。⑧ [直] 通“值”,这里指薪俸。
答:
答案:
(三)
10.A
11.【乙】
12.示例: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遇到饥疫灾荒,他减价售粮,筹备救灾物资,又拿出自己的钱帮助百姓求医问药。曾巩在福州做官时,不卖园蔬增加个人俸禄收入,坚决不与民争利。这些都体现了苏轼与曾巩身处逆境中依然积极有为的责任担当精神。
【2021 平谷一模】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9-11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甲】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图谋不轨 与虎谋皮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
C.跳往助之 拔苗助长 爱莫能助 拔刀相助
D.汝心之固 固执己见 顽固不化 固若金汤
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且焉置土石?
翻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无处放置土石,这只是困难之中较小的一个,所以她反对愚公移山的决定。
【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以“子孙无穷而山不会增高”来回击智叟的质疑,表现出愚公移山态度的不可动摇。
11.“愚公精神”指为正义事业,不惧困难、坚韧顽强的大无畏精神,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愚公精神”在项羽和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秦朝末年,大将章邯率四十万秦军,包围钜鹿)项羽乃悉引①兵渡河,救钜鹿。皆沉②船,破釜甑③,烧庐舍,持④三日粮,以示⑤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九战,绝⑥其甬道,大破之。
(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天汉元年,武持节⑦使匈奴,单于欲降③之。乃幽⑨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杖汉节牧羊,卧起⑩操持,节旄尽落(终不降)。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汉书·苏武传》)
【注】①[引]率领。②[沉]凿沉。③[釜甑(zènɡ)]炊具。④[持]携带。⑤[示]表示。 ⑥[绝]截断。⑦[节]旄节。使臣所持信物。⑧[降]使……归降。⑨[幽]幽禁。⑩[卧起]睡觉、起来,指时时刻刻。
答:
答案:
(三)(共8分)
9.答案:C(2分)
10.答案: 乙(2分)
11.答案示例:
项羽为了推翻秦朝的残酷统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战胜秦军,体现了大无畏的愚公精神。苏武为了完成自己的汉使的使命,不惧拘囚之苦,饮雪咽毡,十九年如一日,手持汉节,誓死不降。体现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的愚公精神。 (共4分。项羽表现,2分;苏武的表现,2分)
【2021 大兴一模】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0题。(共7分)
文段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段二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
文段三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⑤。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⑦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⑧之登于山。……噫!以兹丘之胜,致之镐地⑨,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而我独喜得之,书于石,所以⑩贺兹丘之遭⑪也。
(取材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①企水:口渴思饮。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③荡累颐物: 消除疲劳,怡养性情。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⑤鱼梁:拦水的石堰,中留缺口,可供捕鱼。⑥突怒偃蹇(yǎn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⑦嵚(qīn)然:山石高耸突出的样子。⑧罴(pí):棕熊。⑨镐地: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⑩所以:用来……的。⑪遭:遇合,运气。
8.读懂文言语句,要学会关照语境,善于“邻里相推”。例如,文段二中“孤峰入汉”,“汉”在这里指“天河”,即“银河”,“入汉”就是直达天河的意思。据此,请你说说“绝壁干天”中“干天”的意思。(2分)
答:______
9.阅读文段一,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先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再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3分)
【甲】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再现了山川美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乙】作者虽然向往和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结交,但他也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阅读三个文段,我们不难发现,景语多为相似,情语同中有异:三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都抒发了 ① 之情;而文段二② “______,______”两句更礼赞了山水的作用;文段三则以山水自喻,借助描述小丘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凸显了他 ③ 的情趣。(3分)
答案:
(三)(共7分)
8.答案示例:直插云霄
(共1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
【甲】
判断:√
理由:原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描绘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突显了有生命气息的山川美景。与【甲】句表述相符,所以【甲】正确。
答案示例二:
【乙】
判断:X
理由:原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但流露出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而且表达出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更传达出“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与【乙】句中“他无法欣赏景物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意思不同。所以【乙】句表达错误。
(共3分。判断1分,原文语句1分,分析1分)
10.答案示例:①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 ②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③高洁、清雅
(共3分。每空1分)
【乙】译文:
故彰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
【丙】译文:
向钴鉧潭西面(走)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鱼梁。鱼梁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骤然突起,破土而出,竞相展示着奇怪形状的,几乎无法数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棕熊在攀山。......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镐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而我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
【2021 门头沟一模】
(三)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10—12题。(共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与友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 殷切期待
B.时年七岁 时隐时现 时不我待 审时度势
C.日中不至 仁至义尽 无微不至 实至名归
D.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国怀乡 去意已决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了大门,不再顾及他。
理解:“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
12.“诚信为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竟为元方这样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不齿。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诚信为人之本”的信条在蔡璘和季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一
蔡璘,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
(取材于《清稗类钞·敬信》)
材料二
季扎将使于晋,带宝剑以过徐⑤。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⑥,徐君已死。于是以剑带⑦徐君墓树而去。
(取材于《新序·杂事卷七》)
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 ②[亡]通"无",没有。 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④[致]送给,给予。⑤[徐]国名。 ⑥[反]通“返”。返回。 ⑦[带]围绕,环绕。这里指挂。
答:
答案:
(三)(共8分)
10.D离开 A 约定 日期 约定 期望
B 当时 有时 时光 时局
C到达 极致 到 达到
11.甲 译句中应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
12.蔡璘和季扎都恪守了诚信做人的人生信条。友人将千金不立字据寄放蔡璘处。友人死后,蔡璘将其子招来归还千金,并用车送归。表现了蔡璘不负友托诚信做人的高贵品质;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表现了季扎对诚信仁义的珍视。
【2021 房山一模】
(三)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6-8题。(共8分)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丈夫之冠 既加冠 怒发冲冠 勇冠三军
B.父命之 苟全性命 自命清高 惟命是从
C.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聚族而居 深居简出
D.威武不能屈 不可屈伸 首屈一指 不屈不挠
7.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因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叱咤风云、威震一时,所以景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理解:孟子认为,“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并以此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懂得顺应潮流,学会随机应变 。
8.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大丈夫的选择一定是将国家兴衰安危铭记心头、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蔺相如能否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4分)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群臣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②,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材料二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于是舍人④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两则材料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减)
注:①[严] 尊重,敬畏。②[列观(guàn)] 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③[急] 逼迫。④[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答:
答案:
(三)
6.答案:C(2分)
7.答案:丙(2分)
8.答案示例:蔺相如能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①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面对强秦,蔺相如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不仅痛斥了秦王的傲慢无礼,而且持璧倚柱表示秦王若逼迫,自己便与璧一起碰碎。②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不计较个人的荣辱,不仅不与廉颇相争,反而选择了处处忍让,这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共4分。材料一体现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死2分;材料二体现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荣辱2分。)
【2021 燕山一模】
(二)阅读《左传》文言文段节选,完成后面10-13题。(9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左传》)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⑵成列:指摆好阵势。 ⑶既:尽,全部。 ⑷司马:官名,指子鱼。 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⑹门官:国君的卫士。 ⑺重: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一致的是(2分)
A衣食所安 寝食难安 安步当车
B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从风而靡
C一鼓作气 欢欣鼓舞 擂鼓助威
D忠之属也 忠心耿耿 志虑忠纯
11.翻译句子并依据上下文作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是(2分)
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吃肉的人出身卑微,不能谋划长远。
理解:这些人太多的计算个人的利弊得失,不能从国家百姓的角度长远考虑。
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件件察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进行评判。
理解:鲁庄公力所能及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审理案件,表明百姓在庄公心里占有一定地位。
1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摘录原文句子回答。(3分)
⑴[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
13.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答:_____________
答案:
(二)
10.B; 评分:2分。
11.乙; 评分:2分。
12.(1)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评分:1分;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乃“忠之属也”。 评分:1分。
(2)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时;楚人既济未成列时。 评分:1分。
13.根本原因在于,最高决策者对正确的建议是否能够接受并付诸实际行动。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抓住有利战机作战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宋襄公没有听取司马子鱼的建议错失战机,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 评分:2分。
更多语文问题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