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独特的‘中国式浪漫’”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高考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略解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中国古代监狱演变——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钱穆

古代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鉴赏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行稳致远”写作指导和示例

古诗分类鉴赏例析

咏史怀古诗知识专题汇编

如何读懂“诗家语”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事物形象

思辨性表达在作文中的运用

高考古诗比较阅读答题方法阅读

古人写诗如何炼字?

古诗比较阅读鉴赏方法

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

高考作文审题偏差成因与对策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语言增色+5分

高考作文5年高频词:青年、世界、时代、现实、人生……备考必看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寓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风格

诗歌中的情感鉴赏大全集

中国古代官职升迁任免类词语汇集

中国文化中典型的谦词和敬语

热点素材在说理运用时的“四求”

成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结合记忆

2021新高考各地文言翻译试题汇编(一)(1至20,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而爱之;状与我异者,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智,未可也。(节选自《列子·黄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           (2)智不必而状童  童:通“同”,相同

(3)圣人取童智而童状  遗:丢开,丢下     (4)状与我童者,而爱之  近:亲近

(5)状与我异者,而畏之  疏:疏远           (6)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

(7)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见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8)而众人守一状以求智  至:最大的         (9)未可也  几:通“冀”,希望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牙齿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高才大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其民,燕人皆争之矣。燕王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之。”乃使人齐师,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招亡民,亡民首鼠,齐将士久欲而惮,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释其俘而其民  吊:慰问,安慰       (2)燕人皆争之矣  归:归顺,投奔

(3)燕王之  患:担忧,忧虑       (4)请以计之  中:使……中圈套

(5)乃使人齐师  阴:暗中 道:从,由  (6)降者于途  要:要挟

(7)乃使招亡民  间:离间              (8)亡民首鼠  首鼠:犹豫不决

(9)齐将士久欲而惮  禁:禁令

[参考译文]齐国讨伐燕国,使用田子的计谋,允许民众互通往来,严禁(将士)侵占掠夺财物,释放了燕国的俘虏,并安慰那些受压迫的人民,燕人都争着归降齐国。燕王对此很忧虑,苏厉说:“齐王不是一个能施行仁义的人,肯定是有人教他这么做的。臣知道齐王是一个急功近利且多疑的人,而不是一个能够虚心受教的人;他的将士又都是很贪婪的人,不可能长期接受这个禁令,请允许我用计策来使他们中圈套。”于是(燕王)暗中派人从齐军中来,在途中要挟归降的人,强抢妇人并掠夺他们的财物,于是归降者都害怕起来,不敢前往。又派人从中离间招收逃亡的百姓,逃亡的百姓们犹豫不决,齐国的将士们长久以来就想抢掠但又害怕禁令,就假借燕人犹豫不决为由,向齐王进言说道:“燕人反叛了。”齐王见投降者不再来了,果然非常相信他们说的话,下令没收降民的财产并拘禁其家属。田子进谏,齐王不听从,将士趁机肆意抢掠,燕人从此就不再想归降齐国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世颍川。由进士第,擢累起居郎、史馆修撰。以劳迁司封员外郎,凡岁,以吏部郎中为翰林学士。庄恪太子在东宫,夷行兼侍读,五日一谒,为太子讲说。数迁至工部侍郎。

开成二年,夷行进平章事。杨嗣复、李珏相次辅政,夷行介特,不与合,每议论天子前,往往语相侵短。夷行不能堪,辄引疾求去,文宗遣使者慰劳起之。以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使,议皆出嗣复。及夷行对延英殿,帝问:“二镇当否?”对曰:“苟自圣择,无不当者。”嗣复曰:“若用人尽出上意而当,固善。如小不称,下安得嘿然?”夷行曰:“奸臣数干权,愿陛下无倒持太阿,以柄授人。”嗣复曰:“古者任则不疑,齐桓公管仲于仇虏,岂有倒持虑邪?”帝以其面相触,颇不悦。(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〇六》,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其先江左诸陈也,世颍川   客:寄居,客居   (2)以劳迁司封员外郎,凡岁  再:

(3)夷行介特,不与合   雅:素来          (4)每议论天子前,往往语相侵短 议论:议论朝政

(5)以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  会:恰巧,恰逢    (6)帝问:“二镇当否?”  除:任命,授予

(7)奸臣数干权  比:近来          (8)齐桓公管仲于仇虏  器:起用

[参考译文]陈夷行,字周道,他的祖先为江左诸陈姓中的一支,世代客居颍川。陈夷行考中进士后,多次被提拔担任了起居郎、史馆修撰。因其功劳升迁为司封员外郎,两年后,凭吏部郎中做了翰林学士。庄恪太子在东宫,陈夷行兼任了皇太子侍读,每五天去拜见太子一次,为太子授书讲学。多次升官担任了工部侍郎。

开成二年(837),陈夷行以本官职位任同平章事。杨嗣复、李珏相继入朝辅政。陈夷行性情孤高,素来不与他们合流,每次在皇帝面前议政,往往在言语上互相冒犯非难。陈夷行不能忍受,就称说有病,请求离职,文宗派遣使者前去他家慰劳,继续任用。恰巧朝廷委任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使,都是由杨嗣复一手筹划的。等到陈夷行在延英殿应答策问时,文宗皇帝问陈夷行说:“日前委任的两个藩镇节度使,恰当吗?”陈夷行说:“如果是圣上的选择,没有不恰当的。”杨嗣复说:“如果用人都是皇上的心意就恰当,当然人心都满意。如果说这件事有办得失当的地方,臣下们怎么会没有意见?”陈夷行说:“近来奸臣多次干预朝政,希望陛下不可倒持太阿宝剑,授人以柄。”杨嗣复说:“古时任用了就不怀疑,齐桓公从仇虏中起用管仲,难道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忧虑吗?”文宗对陈夷行的话感到不高兴。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且希忠无勋,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部事,受指居正,为删其稿。有年力争,以原奏上。居正不,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诏禁邻境闭,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济急六事,中请稍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职归。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年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举:考取  (2)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张懋例乞赠王   援:援引

(3)大学士张居正之  主:同意      (4)功臣,公赠王  殁:死亡

(5)受指居正,为删其稿  易:改变      (6)以原奏上  竟:最终

(7)居正不  怿:高兴      (8)十二年稽勋郎中  起:起用

(9)南畿、浙江大  祲:灾荒      (10)有年疏济急六事  陈:陈述

[参考译文]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同意他的请求。陈有年坚决不赞同,起草奏章上言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亡,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不符合规章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的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代理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他被起用为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请托。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陈有年援引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遇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放宽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陈有年的官职令他回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归。服阕,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颓圮,仓猝聚米桶,土石,比次甃筑,墉堞屹然。贼焚牛卫镇,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贵州按察使。时群苗煽,军事方,古州姑卢朱洪文诸叛案,德荣治,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苗亦人类,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织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诏允行。六年,疏陈杉,得六万株。七年,开野蚕山场百余所,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被温旨嘉奖。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粮。冬寒,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以为己之学。十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 ①陴:附属的土墙。②甃(zhòu):修砌。③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湖北枝江知县       授:任命    (2)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归  忧:指父(母)之丧

(3)服阕,威宁府  署:代理     (4)土石  实:用……填充

(5)城三十里  去:距离     (6)时群苗煽  交:勾结

(7)军事方  殷:盛、频繁  (8)德荣治,详慎重轻  鞫:审问

(9)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能  见:通“现”,显现   (10)转相仿效,可以有  成:成效

(11)疏陈课民杉  树:种植              (12)益粮  囚:储备

[参考译文]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被(皇帝)任命为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陈德荣)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代理威宁府知府。不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前往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仓促间(他)赶忙(命人)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在离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的援军到达后,叛贼败逃。不久,陈德荣因母丧卸任。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奏推荐,(陈德荣被)提拔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正是军事行动频繁之时,古州姑卢朱洪文等叛乱的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他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驻守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显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张广泗很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

乾隆四年,(陈德荣)代理(贵州)布政使,上奏皇帝说:“贵州山多水足,可以疏松土壤改成农田。如今在邻省雇佣召集种棉、织布、饲蚕和纺织的人,在此地选择田地进行试种,设立专门机构教授百姓(养蚕缫丝的办法),使百姓相互效仿,就可以有成效。”皇帝下诏允许实行。乾隆六年,陈德荣上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乾隆七年,(陈德荣)开野蚕山场一百多所,临近住户的机杼声可以互相听到。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被温和恳切的诏书称赞奖励。(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内外城墙、坛庙和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照顾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和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儒学中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乾隆十二年,(陈德荣)在任上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旨不。宦官、贵戚皆惮而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李广,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许,赐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经刚介方正      方正:端方正直,品行端正    (2)虽重旨不恤  忤:违反,抵触

(3)宦官、贵戚皆惮而之  疾:憎恨,厌恶   (4)帝得朝臣与馈簿籍  遗:赠送

(5)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暗中勾结   (6)昨科道劾廷臣奔李广  竞:争逐,投靠

(7)臣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如果    (8)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把……作为

(9)许,赐驰驿  报:回复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端方正直,喜欢竭力劝谏,即使深深违反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您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是否曾经谈到我。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一寸金、一尺帛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四类。


(一)名词的活用(将加点词的词义填入“解释”一栏)

类型

例 句

解 释

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鸿门宴》)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状态、方式、工具等,译为“像……一样”“在……”“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朝廷上

表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劝学》)

每天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名词作动词

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登记

名+名(代)

假舟楫者,非能也(《劝学》)

游水

能愿动词+名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使眼色

副词+名

沛公霸上(《鸿门宴》)

驻扎、驻军

名+补语(介宾补语)

寻向所,遂迷。(《桃花源记》)

做标记

所+名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鸿门宴》)

使……为王

(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翻译方法:①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吾从而之(《师说》)

把……当作老师

鱼虾而麋鹿(《赤壁赋》)

以……为侣、以……为友

 [针对训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译文:                                                                 

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参考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参考译文]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个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二)动词的活用(将加点词的词义填入“解释”一栏)

类型

例 句

解 释

规律总结

动词活用为名词

逐北(《过秦论》)

逃亡者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殚其地之,竭其庐之(《捕蛇者说》)

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动词的使动用法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使……起舞、使……哭泣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

使……活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为……而死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后人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为……哀叹

 [针对训练]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                                                                  

                                                                        

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将加点词的词义填入“解释”一栏)

类型

例 句

解 释

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

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具,二并(《滕王阁序》)

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向之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喜爱

所+形容词

(项伯)素留侯张良(《鸿门宴》)

与……交好

形容词+名(代)词

不知东方之既(《赤壁赋》)

显出白色

副词+形容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足也(《劝学》)

使……快速

 

大王必欲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骘其才(《张衡传》)

以……为奇

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师说》)

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特别提示]

围绕动词巧辨使动和意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

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

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针对训练]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                                                                  

                                                                        

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参考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下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类 型

例 句

解 释

规律总结

数词活用

为名词

犬坐于前(《狼》)

一匹狼

数词用作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数词活用

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从属二主

数词有时用作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数词活用

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岳阳楼记》)

全,满

数词有时用作形容词,陈说事情的状况

 

(颜)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渥。’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译文:                                                                  

参考答案: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参考译文]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中这样讲,‘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歧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大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惭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像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贱为贵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例 句

判断句的类型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

“……者……也”句

①同游: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劝学》)

“也”字句

①臣本布衣(《出师表》)

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无标志词判断句

不知木兰女郎(《木兰诗》)

“是”字句

①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④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鸿门宴》)

⑤此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用“则、皆、乃、为”等词表肯定判断,用“非、不”等词表否定判断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1)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译文: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译文:                                                                  

(3)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者,……也”式判断句)

(2)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也”式判断句)

(3)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者,……也”式判断句)

[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如果)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告诉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二)被动句

——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例 句

被动句的类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师说》)

“于”字句:谓语+于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字句:见+谓语

(或:见+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人(《赤壁之战》)

“受”字句:受+谓语+于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字句:为+动词

①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被”字句

而刘夙疾病(《陈情表》)

无标志词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例 句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大王来操?(《鸿门宴》)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然而不王者,未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读不知,惑不解(《师说》)

②唯利图(成语)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参考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例 句

省略句的类型

①(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主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谓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宾语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介词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省略兼语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参考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后面就没有再出现“经书题”,在翻译时要补出来;“入耳”应为“入(于)耳”,省略介词“于”;“辄塞耳……”前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主考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他的都划归高等。

(五)固定句式

——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何?

对……怎么办?

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与……相比,谁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太行、王屋?(《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

怎么……呢?”

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

怎么……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1)若为佣耕,富贵?(《陈涉世家》)    译文:你是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之有?”(《勾践灭吴》)

译文: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译文: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

(5)沛公不先破关中,公敢入?(《鸿门宴》)     译文: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

(6)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师说》)译文: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1)曰:“不可,不百步,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无他,手熟。(《卖油翁》)

译文: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手熟罢了!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

得无……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么?

……庶几……与(欤)?

……或许……吧?

(1)无乃尔是过?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览物之情,得无?(《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奇怪么!

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其……邪(耶),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译文: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正色远而无所至极?(《逍遥游》)

译文: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还是它太远无法达到尽头呢?

6.表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祝酒完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没有什么掠取的,妻妾没有谁受宠幸的,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在小处啊!

7.表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诚……则……

如果……那么(就)……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1)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8.表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

 

[针对训练]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2)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译文:虽然这样,(道德上)仍有不曾树立的东西。

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乃

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针对训练]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译文: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译文: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赵王岂一璧之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6)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天下之美尽在己。(《秋水》)

译文: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译文: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                                                                  

(3)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                                                                  

解析:(1)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干”,译为“求取”。(2)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3)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译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意。“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

(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3)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老父”。“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3)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除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的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                                                                  

解析:(1)“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2)“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答案:(1)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我们)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解析:(1)“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地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家 谱 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弟,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常不自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解析:选C 责:要求。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事:旧指过去的一些典章制度,或者指例行的事情,文中指家族先人的旧事。

B.家君:古时表尊敬的人称敬辞,指在表示敬重时称自己或者别人的父亲。

C.诸父:原是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或诸侯对同姓大夫的称呼,后用为叔伯辈的通称。

D.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说法战国后期才出现。

解析:选B “家君”只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可用“令尊”“尊君”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译文: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安慰,1分;“私”,偏爱,1分;“诳”,欺骗,1分;句意通顺,1分)

(2)等到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比”,等到,1分;“则”,那么,1分;“相视”,相待的情感,1分;句意通顺,1分)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需要先划分文章层次。本文第2、3两段叙述族人分离情况,第4段论及家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一段总括写作意图。然后根据第2、3段内容和末段的“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可概括出“凝聚族人”;根据第4段内容和末段的“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可概括出“扭转世风”。

参考答案: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参考译文]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在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花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到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得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子女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刑罚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  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  渐:熏陶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4分)

译文: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4分)

译文:                                                                  

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4分)

答:                                                                    

解析:选C 羡:多余。

参考答案:(1)进行教化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2)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解析:本题答题依据在第1段,根据“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分出“小”“大”两个方面,结合“必使其洽于内”等句意思,可以归纳出“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结合“刑罚措”“三公百官得其士”“中材可以守”,可以归纳出“大可以改善社参考答案: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每点2分)

[参考译文]大凡人的起居、饮食、动作这一类的小事,直至修身养性、管理国家的本领,都从学习中得来,而且片刻也离不开学习。那些耳目和四肢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它和内心协调一致;在开始就谨慎对待的地方,必然要把它贯彻到底。根据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用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成功。哎呀!这是多么周到啊。所以良好的风气形成之后,刑法就搁置不用了;那样的人才培养成功,三公、百官就有了可用的文人;把它作为法式坚持不懈,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经历衰败的年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化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之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虽然教育有存留的,但也不是古代的方法了。人们的本性举止,只管随心所欲,当官治理民众的方法,本来就一向没有研讨练习。读书人具备聪明厚道的资质,如果没有受到教育的熏陶,那么他们就不能成才,确实如此。用那些尚未取得成就的人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处在世道衰微凋敝之后,去治理没有受过教化的百姓。哎呀!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宋朝建立几百年了。庆历三年,天子考虑当世的事情,把振兴教育当作首要事务,因此天下各地的学校才得以设立。但这个时候,抚州的宜黄县仍然没有学校。那些读书的学子们都一起寄居在州府的学校里,聚集在一起,讲论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再次废止,学子们也就离散而去。皇佑元年,适逢县令李详到任,才商量设立学校。而县中读书人某某和他的门徒,都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要发奋努力,没有人不互相勉励,争着去做兴办学校这件事。所以所需建材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却有超额。选地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一共采用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到又迅速啊!  当各地学校刚刚废弃,官员在讨论兴办学校的时候,坚定地认为读书人从内心是不想学习。等到看这所学校的创办,在它被废弃多年之后,只是它的县令的一个倡议,全县内的百姓就立即响应,而且付诸实施都像是害怕来不及。那么那些说人们不想学习的话,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中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学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望得到树立,仁爱得到彰显,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的管理又好。趁着好县令在任的时候,如果随着当地崇尚学习、发奋读书的风气,那么,建成的房屋校舍这些场所,以至图书、器物、用具这些必需品,没有不是用来培养具有良好资质的学生的。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但是圣人的典籍依然存世,他们的言论还可以考据,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依然可以求取,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理解它。如果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身,推广到一家,一家的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里、同一族的亲戚中去。这样,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人世啊,能够不受勉励吗?宜黄县的学子来请求说:“希望有一篇记。”我于是就写下这篇记。

道山亭                曾 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出其间  错:交错      B.舟载者昼夜于门庭  属:聚集

C.宫室之  荣:华美      D.以其耳目之乐  寓:寄托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4分)

译文: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4分)

译文:                                                                  

12.请简要概括程公修造道山亭的原因。(4分)

答:                                                                    

                                                                        

解析:选C 荣:繁荣。

参考答案:(1)即使是长久居住在这的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2)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解析:解答本题,需先把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然后找到问题所在的段落进行概括。本文第1段主要写了闽之历史,水路山水之奇险。第2段写了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第3段写了道山亭四周景色的优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第4段主要点破了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可以看出答案在第3段,可概括为“览山水之胜、寄寓欢乐、忘掉闽中的险恶与偏远、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尽览山水盛景;寄寓耳目之乐;忘却闽地险远;升华思想境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长久居住在这的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是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粤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因此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谏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