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论语》阅读汇编(含解析)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微写作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

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统一检测高一语文2021.1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2021年北京卷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古诗、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0-2016北京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2021初三人大附中零模测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年北京语文八年级(下)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19-2020年北京语文八年级(下)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北京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0北京四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1北京朝阳高三期末《冷门与热门》议论文

2020北京东城高二(下)期末语    文

2021年北京市中考真题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语文

2021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语文

2021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语 文试卷及答案

2021北京怀柔高二(下)期末语文


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先是视窗与鼠标,其后是触屏,再后是手机也入侵,入了生活、杀入了头脑,不断膨胀,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达首先带来的是信息民主,是文化民主,是参与传播和有所评议、有所动静的大众普及化,是大众对于权力包括精英们的话语权力的监督,是各种自发舆论的飞速形成。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如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境外的学者以这样的思路研究过语言的霸权,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同样,我们也可以、也需要用这样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和招人喜欢的外表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速成打造成功的。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发达带来的结果的一项是(   )

A.手机入侵B.信息民主C.学风败坏D.信息异化

2.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评价,不属于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B.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造成黑白颠倒的混乱局面。

C.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使用者与工具之间关系颠倒。

D.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字形象地表现出各种信息技术的来势汹汹。

B.“瓦釜”比喻一般化的、平庸的东西,“釜”读

C.“标新立异”在文中是指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喜变化。

D.“如荼如火”,也作“如火如荼”,“荼”,读“

材料二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便利的通讯加之各种搜索,几乎世界上一切信息都能以数据化的形式被我们检索到。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通讯给人们带来的强大计算能力和数据传输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无法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那么多的信息必然需要一定的整合和分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只是接踵而至的文本,而是各种网站、标题索引。在浏览器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超链接。每个超链接都是可供点击的。每当我们点击一个超链接,我们就由现在所处的网页跳转至另外一个网页,从一个阅读环境跳转到一个新的阅读环境。但是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当看到超链接这种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这个链接是否值得我们点击。因为人类对于变化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故而当我们看到文本上的超链接时,这种在阅读文本中有着显眼分别的变化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中断当前的阅读,把处于深度阅读模式的大脑切换至选择判断模式。

当点击某个超链接的时候,我们大多没能好好地阅读当前页面的内容,而就唐突地跳转到新的页面,接受另外一个文本。两个超链接之间的不同文本的差别往往无法为阅读带来连续性。这就导致了对于当前内容理解、思考的不深入。然而更糟糕的是,当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新知识的世界中时,我们往往会对是否要阅读的判断变得浮躁和浅薄起来。读者在那么多的选择面前往往是一目十行,见到觉得更新鲜的超链接时就果断点击。如此周而复始,阅读内容越来越片面,越来越浅薄。

而这两个问题也都同样指向了另一个问题——当前阅读状态的中断,不论只是单纯地判断超文本是否值得被点击,还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本,所带来的大脑工作模式的中断付出了时间上的代价,人们只好再花时间潜入阅读的世界。这就是浅阅读的来源。

不过,当一种新事物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之时,就算这种技术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生活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们人类也难以阻挡这种革新的步伐。所以当口口传颂的知识暂驻笔墨之时,人们接受了这样的学习习惯。那么当如今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吸收信息的习惯之时,我想我们也无法将互联网拒之门外。我们应该做的是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也是我们的大脑的强大之处——它得以让我们审视和分析它的存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效率,拥抱对我们更有利的技术和生活。

4.下面是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的深与浅

B.话说浅阅读

C.浅阅读是怎么来的

D.超链接与浅阅读

5.在“材料二”中,不属于“超链接”特性的一项是(   )

A.提供了页面的选择。

B.引起阅读者的关注。

C.新页面的连续跳转。

D.带来大量的新知识。

材料三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的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D、4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的牛气冲天与丑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

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江河日下,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x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功,还有学识上的成就;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优秀的著作;除了传播上的明星,还有真知灼见的学人……

我甚至想提议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6月24日定为网羞。至少要有人说话。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取材于王蒙等相关文字)

6.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不能够传递足够的信息。

B.人们普遍利用感官刺激接受信息。

C.信息传播是完全能够人为左右的。

D.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各方面的平衡。

7.你如何理解“网羞”这个概念?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巳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荒            就:即便

B.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

C.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孤舟            棹:划桨

9.对下面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悦亲戚情话           胡为乎遑遑欲何

②门虽设常关           鸟倦飞知还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A.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B.①向出征的士兵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C.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D.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到达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

11.下列属于“以心为形役”的一项是(   )

A.苏秦“屈首受书”,一心通过读书来获声望、取尊荣。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孟浩然隐居不仕,醉心田园,终日以诗酒为乐。

D.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绝不“矫俗干名”。

12.本文多处情托于物,情寓于景。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真实生命状态。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所追求的生活理想。又如,“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13.周敦颐《爱莲说》中说“________________”,当是从本篇“松菊犹存”及《饮酒》中“采菊东篱下”这些地方而来。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周敦颐看到了陶渊明的归隐不仕,与菊花在深秋之际的傲霜而开有相似之处,所以他说“予谓菊,__________。”这是把陶渊明与菊花等同起来了。

 

 

三、名著阅读

阅读《论语·子罕》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回答后面问题。

14.与这一句的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B.遭逢乱世,君子不改其操。

C.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5.对这一句意义的阐发引申,不当的一项是(   )

A.松柏于岁寒之际而长青,教导我们遇到困难要不畏艰险,勇于坚持。

B.松柏苍翠,无多余的香味和绚丽的色彩,恰恰能做好自己,心无旁骛。

C.天寒,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人遇到难处,才能看出他人的真心。

D.只有处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君子不屈服于困境的非凡品格。

 

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有一段关于《红楼梦》的代表作,其开头和结句如下:

冷雨凄风不可听,乍分离处最伤情。

钏松怎担重添病,腰瘦何堪再减容。

怕别无端成两地,寻芳除是卜他生。

只因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

惹出来宝玉探        

痴心的相公啊,他们二人的双感情。

……

这一回说二人情意重,

下一回说宝玉作祭文前去吊芙蓉。

16.唱词中横线上应填入的人名是(   )

A.金钏B.黛玉C.晴雯D.袭人

17.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应在《红楼梦》中著名情节“抄检大观园”(   )

A.之后B.之前C.之中D.无关

18.结尾处提到的“祭文”,就是后来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在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由此可见在宝玉心目中,这个“女儿”具有________的品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B.万里悲秋作客        常:经常

C.艰难苦恨霜鬓        繁:茂盛

D.潦倒停浊酒杯        新:刚刚

20.课堂上朗读诗歌,按照语意关系,下面四种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艰/难/苦/恨/繁/霜/鬓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艰难/苦恨/繁霜鬓

21.某位同学向游学来访的外国学生介绍“落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飘落的树叶。木,树木,这里指树叶。

B.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C.借鉴了屈原《九歌》中“木叶”的表达。

D.形容四季的树叶,准确精妙而引人回味。

22.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天景色的特点。

B.三、四句用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的凄凉晚景,充满伤感。

D.这首七律,八句四联,皆两两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3.有人说颔联中的“无边”“不尽”二语多余。请你从诗人表达的角度,结合诗句解释这个问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淡之美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正是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自然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⑥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能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⑦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⑧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⑨但是,对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⑩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益。

⑪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⑫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⑬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生活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⑭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⑮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⑯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⑰人处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

24.对文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qièB.jiǒngC.D.

25.下列语句中的“至”,与“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中“至”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孟郊《劝友》诗:“至白涅不缁,交淡不疑。”

B.《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极邪?”

C.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以吾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

D.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京师最重此节。”

2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向清教徒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重的。

27.第15段中划线句写出了追求“浓烈”人生的几种表现,下面成语的意思,与这些表现相近的一项是(   )

A.淡泊名利B.患得患失C.淡然处之D.甘于寂寞

28.第⑤段划线句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结合文意,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微写作

29.优秀的文学名著,往往都有给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警句,让我们从中获得很多感悟。请从《三国演义》《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呐喊》中选择一段你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警句,写出你的感悟。要求:结合作品内容,120字左右。

30.按照中国传统,读书人多依照自己的志趣和追求,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名号,如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的书斋名“三味书屋”。假如你也有一个书房,你将为它取一个什么名号?写出你的想法。120字左右。

 

七、命题作文

31.作文。

对付新冠病毒,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以“免疫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文体不限;语言得体。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C

6.D

7.①很多人是精神的懒汉,不喜欢文字传递的信息;②很多人喜欢浅阅读;③对文学名著死活读不下去,偏爱大众文化,缺少精英搬的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

 

8.A

9.D

10.C

11.A

12.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隐居田园与亲朋好友畅谈、以读书弹琴为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13.    晋陶渊明独爱菊    花之隐逸者也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三径就荒: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就:将要。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动词,到。

②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顺承。

两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征夫”指行人;“帝乡”,向往中的仙境,这里借指学仙。只有C都翻译正确。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思想内容的能力。

“以心为形役”: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可理解为违背本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A.苏秦“屈首受书”,一心通过读书来获声望、取尊荣。苏秦读书是为了求取声望、尊容,即为名和利读书。属于“以心为形役”;

B.李白不做“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事,坚守了本心,不属于“以心为形役”,

C.孟浩然隐居不仕,醉心田园,终日以诗酒为乐。孟浩然做了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属于“以心为形役”。

D.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绝不“矫俗干名”,保持了本心,不属于“以心为形役”。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表现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可选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等句子;结合“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真实生命状态”句式,对所选诗句进行阐释即可。如选“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意思为“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而且还有琴书可乐。据此可写“隐居田园与亲朋好友畅谈、以读书弹琴为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13.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陶、渊、逸。

参考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或植杖而耘耔。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14.D

15.B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句意为: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为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A.“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出自宋末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正气歌》的一句诗,指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穷”和“寒”“节乃见”和“后凋” 对应。意思相同。

B.“遭逢乱世,君子不改其操”,世道混乱,君子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和操守。乱世不改节操,对应“寒而后凋”,意思一样。

C.“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这和“寒而后凋”精神一致。意思相同。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和“寒而后凋”表现坚韧品质意思不一样。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句意为: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为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B.句意为松柏朴实无华,坚守本色,专心做自己。赞美踏实务实务实的人。不属于题干句子的内涵。

故选B。

 

16.C

17.A

18.高洁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只因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下一回说宝玉作祭文前去吊芙蓉”可知,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写晴雯被驱逐,所以,人物应该是“晴雯”。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选段讲的是宝玉探晴雯,晴雯在抄检大观园以后被逐出,流落到她的表哥表嫂家里。因此宝玉探晴雯应该发生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通过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从前两句概括出高贵、高洁。

故该空填写:高洁之类的表现品质的词语。

 

19.C

20.D

21.D

22.C

23.不多余,“无边”对“不尽”,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词语、内容的能力。

C.“繁:茂盛”错,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多,增多”,句意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节奏的能力。

题干要求“按照语意关系”,“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的意思是“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困苦”指的是“极恨,极其遗憾”;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故按照语意应该是2-2-3结构,即“艰难/苦恨/繁霜鬓”。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词语、内容的能力。

D.“形容四季的树叶”错,“落木”指的是秋天的落叶,符合《登高》一诗描写的“秋”景。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C.“由眼前写到未来的凄凉晚景”错,“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作者眼前的情形,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龄大了,又有疾病缠身,如今独自一人登上高台,有无限的悲凉,可见无“未来”。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诗人表达的角度”看“无边”“不尽”是否可以多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边”言非夔州一地,范围宽广;“不尽”言非此一时,历来如此。正因为有这二语,境界更显广阔,深达,气象更显宏伟。“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

 

24.C

25.B

26.C

27.B

28.“画出来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像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没有画出来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这是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明“淡,是一种至没的境界”的。

【分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的字音能力。

C.“裨益”的“裨”应该读作“”。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至美”的“至”是极、最的意思。

A.句意:最白的东西染不黑,最亲密的友谊象很平淡,但不怀疑。“至”,极、最。

B.句意: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至”,到。

C.句意:凭着我极为真诚恳切痛楚的心意,竭尽全力倡导实行。“至”,极、最。

D.“至”,极、最。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错。结合原文“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这是一个过渡段,由上文比较咖啡之浓和清茶之淡过渡到谈人生之淡。

B.“要向清教徒学习”错,结合原文“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可知,作者反对做清教徒。

D.“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错。结合原文“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可见中国画也有以色彩浓重见长的。

故选C

27.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包括成语熟语)、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加线句并适当扩展:“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得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可见表达的意思是得失间心态难以平静,过于在于名利得失,意即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A.淡泊名利:轻视在外的名声与利益,不追求名利。

B.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C.淡然处之: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D.甘于寂寞:甘愿默默无闻。

故选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