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年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市大团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新场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作业反馈语文试题


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2021年上海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课内文言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填空。

(1)多少绿荷相倚恨,____________。(______《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______,何也?”写出秦朝不施行仁政的后果。

 

二、选择题

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李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朋友鼓励说:“君子荡荡,小人长戚戚。”

B.班级球队冲击冠军,同学们拉出横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队员们加油。

C.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其不要再工作。

D.高考前夕,班主任在班级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标语激励大家。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

①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

②依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比喻

③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

④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

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①②④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主席:作为主持人,在我两边雷声贯耳的同时,眼前也交织着两组截然不同的世纪画面,忽而是伤感的咏叹调,忽而是激荡的主题曲。对20世纪的回忆会是凯歌高奏还是摇头叹息?让我们再听听双方的总结陈词吧。

②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在这里指出对方辩友的是,从我方一辩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今天我们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讲座的前提条件,您不能以此来作为它的论据。而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喜事,有什么忧事啊!

③对方辩友,世纪回眸,有喜有忧。我方辩友与对方辩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到您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一旦人类自身走向了终结,那么所有的发展与成就都将灰飞烟灭,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取决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啊!

④很高兴对方二辩在陈词中,就已经替我们明确地区分了什么是恐惧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而且承认了忧患意识确确实实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那么,我在这里应该告诉大家,我们就是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患意识使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在这里,我想提出,老子曾说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喜忧之事常常是同一立场的两个方面。乐极生悲,满常招损,不可不察。

⑤另外,明确发展是主流,并不能直接得出喜大于忧的结论,应该分析主流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确立的以及如何继续保持这种主流。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灾难性的问题,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忧患吗?

⑥下面,我将从正面总结我方观点:

⑦首先,回顾历史,忧大于喜。20世纪可谓成就巨大,但也损失惨重:历史上战乱不休,但哪个世纪的战敌杀人比得上20世纪?人类历史上暴君迭出,但哪一种武器比得上20世纪的原子弹能在瞬间夺走十几万人的生命?所以我们在看到了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万不可沾沾自喜。其次,立足现实,忧大于喜。富国愈富,穷国愈穷,贫富差距越拉越在。每年有8亿人在挨饿,还有几百万人被饿死,我们能不忧患吗?当霸权主义四处横行,甚至把导弹扔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能不忧患吗?当人口在膨胀、环境在恶化,宝贵的地球在呻吟的时候,朋友们我们能不忧患吗?第三,审视发展,忧大于喜。人类可谓越跑越快,可谓越飞越高。正如对方辩友所说,人类一直在进步。但是我们在攀登高峰的同时,也恰恰把自己置于危崖之上。我们创造力越强,破坏力越大,巨大的财富与高精尖的技术在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潜伏着灭顶之灾。世界的一体化造成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险局面,不能不使我们居安思危。第四,我们在相信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指出,20世纪众多忧患的根源。纳粹集中营、原子弹、战争、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而这一切,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我们不得不把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控制自己当成是最大的历史使命。最后,我们说世纪回眸忧大于喜,更因为这是一种可取的价值态度,它比报喜不报忧更客观,比重喜而轻忧更冷静,比满足于过去而不正视挑战和困难更为理智。

⑧当人类第一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我们发现它不过是一个脆弱的星球,而它的美丽已经被人们或多或少地有所破坏。所以我们的结论是,锐意进取,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居安思危,忧患是发愤的起点。谢谢大家!

⑨正方三辩:我也想感谢对方三辩,他在陈词中说让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我想如果明天是更加美好,那我们又何必忧大于喜呢?黑格尔曾说:“历史的前进需要激情,但激情后隐藏的是理性。”听了对方辩友充满激情的发言,我很感动。但我也想起两位老先生,一位是杜甫,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说心态的不同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评价。今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让一个刚刚失恋的小伙子或姑娘来回眸世纪,岂只是忧大于喜,简直是没有忧没有喜。所以说世纪回眸,我们需要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我们应该提出一个科学的标准去评判忧喜,而不是一头扎进苦海里说有忧就是忧大。第二位老先生是刘禹锡,他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什么意思呢?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是用静止的眼光。可对方辩友只说到人口问题,没有看到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只说到核武器问题,没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核裁军。让我们大家想一想,既然我们大家注定要远航,何必空守那艘已经沉下去的破船,低唱凄凉的晚歌?我们要看到损失,但更要看到损失正在被弥补;我们要看到问题,但更要看到发展带来的问题必将在发展中解决。

⑩我想第二次感谢对方辩友,因为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给我们找到了发展的前进的动力。正像马克思所说:“问题正是时代的口号。”世纪问题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呢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说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忧大于喜,我不要长大,因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成立,从此传播革命大幕拉开;69岁那年他看到阿波罗号腾空而起,从此人类可上九天揽月;85岁那年他看到内罗毕宣言发布,从此女人真正撑起了半边天;92岁那年他看到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召开,从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好,时钟在此刻停步,这个孩子转眼已经99岁了,不过我们不必担心他即将老去,即将走向灭亡,因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类。我们祝愿,我们也有理由坚信他必将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⑪回眸世纪,现代社会取代传统社会的趋势不可逆转,民主法制取代专制人治的趋势不可逆转,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们有足够理由以一种所谓穷极了悲观原因的乐观主义来瞻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当第三个千年钟声响起之时,我们会看见这蓝色的星球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航程。我们希望,我们也相信,在那一刻对方辩友会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个时间、空间、尘世间斗转星移的世纪,这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沧海桑田的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大家!

4.双方辩论的辩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章②一⑤段中,反方三辩从哪四个方面对正方的结论予以了否定?

6.正方三辩在总结陈词中两次“感谢”对方辩友,目的是

A.找到了对方总结陈词中漏洞,表达对反方三辩的拥揄和嘲讽。

B.为对方精彩的总结陈词喝彩,表达对反方三辩提出问题的重视。

C.是辩论中的常用语,既展现自己的风度,也表达对对手的尊重。

D.为双方观点能趋于一致感到欣慰,表达对即将赢得辩论的喜悦。

7.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方认为忧患并不等同于悲观,忧患意识恰是人类在新世纪持续发展的保证。

B.正方认为反方的总结陈词中夸大了20世纪人类遭遇的问题和灾难,太过悲观。

C.正反方辩论的焦点汇聚在人类在新世纪发展的前景上,对人类前途充满希望。

D.双方的总结陈词都不否认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问题,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8.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不再生冷的微风,从一沟沟屋檐上抚摸而来,又在村前屋后刮瘦的杨柳枝条间游走,收拾着残冬腊月散落的枯枝败叶,而后又不停地向前搜索。这风,仿佛村姑手上的木梳,轻盈地把乡村蓬乱的鬓发梳理得柔顺而舒畅起来。这时候,人们也明显感觉到白昼在一天天增长。哦,春天来了!

②瞧!身着绿衫的春姑娘仿佛从天空与大地的交界处轻盈地走来,她带来的绿色的风,染绿了山,染绿了水,也染绿了起起伏伏的天涯路。田垄港汊间,残冬凝结的腐败气息消然融化,渐行渐远。几只不知名的鸟,轻轻地从天空飞过,身影如一朵朵花绽放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偶尔几声清丽的鸣叫跌落在大地上,溅起一片寂寞,一片空旷,吵醒了浓睡而灰暗天空,也唤醒了小草的梦。田埂上、溪头边,一片片、一簇簇绿紫相间的小草己破土而出。一场春雨打湿了屋檐下吊了一冬的干椒蒜头。渐渐的,太阳也变得暖和起来。那透亮的是披挂在毛茸茸的草尖上的清露;赤条条的枝丫上的绿色便是苞芽在骨节间吐绽。小狗也欢快起来,满院子围着小朋友们乱蹦乱跳。小鸡、小鸭在窝里“叽叽嗄嗄”乱叫,似乎在等着它们的小主人放学回来。暖阳和春雨就像两个赛手,你一程我一程地往前赶。受到滋润的万物,一个劲地摇旗呐喊。

③早些时候,父亲参军在外,家里的农活便落到母亲一人身上。每年二月,母亲便开始整理家里的农具。锄头、铁锹、犁耙、鸡公车等耗力大的有时就叫我叔叔来帮忙,自己便把粪箕、竹扁担、草锄,翻捡出来,掸除灰尘,而后开始盘算一年的农活安排。捡粪、浸种、秧田、耕田、栽禾,到了夏季还要栽油莱、种棉花,一年下来,便是她一生的缩影。二月,看似无所事事,在乡村,一年的希望也就在二月埋下了伏笔。那个时候,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母亲都喜欢扛起磨得发亮的锄头,很勤快地往田畈走,不仅是看秧苗的长势,也修缺补漏。有时,锄掉些小草,看看菜畦,抓几只小虫。有时,边任由着牛儿喝水,边去扒那油莱地里的栏粪,疏浚田边的流水沟。这些,都是在母亲不经意间完成的。二月,真正的农事还没到来,但什么事都得慢慢地向主题靠拢,你看那日头,也是在寒意渐消的云层里,学会了放快节拍,才把晴朗的日子拉长的。

④奶奶从不放弃房前后的瓜墩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是它让奶奶的残年多了等待。去年的瓜藤,干枯得只剩下轻飘的筋丝,挺过了狂风的横扫,依然贴在二月的土地上,不愿离去,断断续续中,极力表现出生命旺盛时期的姿态。奶奶一墩墩地深翻,埋肥。奶奶说瓜藤去年结的南瓜冬瓜,大又多,一家人吃不完。奶奶说这话时,去年留来的瓜子正怀孕在苗床里。

⑤乡村的二月,一切都从残枝败叶中向着自然的常态而来,没有逆转,无法阻拦。上古歌谣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我读出这是先民对世间万物各行其道,一步步走进生命怀抱的诉求。时令中降临的二月,便是对这一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的开始吧!

⑥乡村的二月里浓淡相宜的色彩,尽染了田野的空旷,融解了的土壤,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气息,它的水嫩、多汁、清新、轻灵、芬芳,是一年中令我最留恋的时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透过轻薄的雨帘,我的眼前分明展开了一幅画卷,那是二月乡间的闹春图

9.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抚摸”的表达效果。

10.第②段从多种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的景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11.有人认为第④段与第③段的内容有相似之处,第④段有些多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明理由。

12.第⑥段“闹春图”中的“闹”字内涵丰富。试结合全文内容,对其进行分析阐释。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D.旷达闲适

15.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西郭先生传

[明]冯从吾

①先生姓姚氏,讳显,字微之,咸阳人。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言王振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佛本夷狄,信佛得祸。若梁武帝足鉴。时上欲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言,上遂罢行,名震天下。

②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令齐东、武城二县祀名宦,循政详山东通志中。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生自赞其像曰:六尺长躯,尺五长发,学古人官,读孔孟书,躯兮发兮,五十三年而知五十二年之非。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官至太仆寺丞。

③冯从吾曰:师友之益大矣。先生之寓居长安也,以与李介庵讲学,故介庵以理学鸣关中,而先生与之为友,交砥互砺,俱成名儒,是先生之气节盖从学问涵养中来也。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选自《冯从吾文集》)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藩臬诸公之  (_____)   (2)当时民之曰  (_____)

17.故介庵以理学关中(   )。

A.B.使发出声音C.有所表达或抒发D.著称、闻名

18.对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B.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C.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D.正统九年/乡举在太学/三上封事/皆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之谋

19.以下四位人物与姚显品性和遭遇最为相近的是(   )。

A.苏武B.贾谊C.魏征D.屈原

20.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虚矫恃气者,视先生当赧然愧矣。

21.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迹、内容

性格、形象


大公无私、忠诚报国

藩臬诸公造之,食以蔬粝,无弗饱者



谦虚反省

 

22.分析第③段内容对于表现西郭先生形象的作用。

 

读通鉴论·五代上·二一

王夫之

①李存勗(1)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

②奚以明其然邪?麏(2)之走也捷于虎,卒为虎获者,数反顾也。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已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存勗知此□

③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勗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決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3),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4),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我们看泽、潞的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5)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6)、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④纳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御;投其身于外,则内虽未固而自可无虞;大略可以不倾,则姑置之,而纵横游衍,无不可以自得,此处身之善地,即安心之妙术也。鸣呼!知此者鲜矣。项羽急返西楚,而汉追之;唐置太原听刘武周、梁师都(7)之侵犯,以亟攻东都,而三寇皆夷;得失之机,決于此耳。庸人怙其所已得,志士忘其所已能,志量之不齐,善败之所自殊也。知此者,可与立功,可与定乱,可与进善,可与广业。明此者哲,昧此者愚,岂徒用兵为然哉?

(注释):(1)李存勗:即李存勖,后唐庄宗。(2)磨:一种鹿。(3)裴约:后唐将领,战死泽州。(4)杨刘:黄河上的一个渡口。(5)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6)友贞: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7)刘武周、梁师都:两人都是隋末的割据军阀。

23.填入第②段方框里的汉字和标点,最恰当的是(   )

A.矣。B.哉!C.乎?D.者。

24.对第③段内容的叙述,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当时的战场形势,李存勖选择了向汴、雒(封、洛阳)进军,而不是回防救援太原。

B.泽州、潞州的失陷对后唐影响很大,是李存勖的一个失策。

C.李存勖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是他舍得放弃。

D.李存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堪比韩信。

25.对于本文的理解,以下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称赞了李存勖的军事才能。

B.提到麏和虎,是为了表明“恃其穴、“护其穴”往往遭致失败。

C.“纳其身于内”、“投其身于外”中的“内”“外”指的是“心内”和“身外”。

D.作者意图把一个军事领域的观点扩展到其他领域。

26.从论证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2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参考答案

1.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默写时的易错字有:背、隳。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作答时,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要求后,对所给的诗句从意象、用词等角度揣摩诗句的含义,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A项,“君子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句中用于鼓励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的小李,使用错误。
B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句中用于为队员们加油,使用正确。
C项,“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意思是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这句话是杜甫对自己的激励,言外之意是“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句中用于家人劝退休后想再就业的老刘,语意相反,使用错误。
D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句中用于高考前夕激励大家的标语,使用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作答时,分析各句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排序。③中“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与①中“却是”紧密相连,构成句子的主谓语;③①“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是紧承前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内容而说的,与前句构成转折关系,故③①放在前面;④“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与后面“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紧密相连,以“树”做比喻,对个人生命与家族生命的关系进行解读,故④应该放到最后。
故选D。

 

4.世纪回眸喜大于忧还是忧大于喜

5.今天的发展进步是讨论的前提条件而非论据;不能回避人类自身走向终结的可能性;正方自身已承认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明确发展是主流,不能推论出喜大于忧的结论。

6.C

7.C

8.支持正方的思考角度如:采用层进式结构,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在肯定双方共识“有喜有忧”的基础上,聚焦“喜忧何者更大”的分歧,有的放矢,相比之下,反方有“一头扎进苦海里说有忧就是忧大”之嫌:多用修辞,或引用,或比喻,形象生动,颇具文采,等等。

支持反方的思考角度如:先驳后立,层次比正方丰富:善于捕捉对方的论证漏洞,甚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忧”的内涵界定准确周密,相比之下,正方开头的驳论偷换概念,对“喜”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以“祝愿”和“有理由坚信他必将先福永享”回应“人类自身可能走向终结”的质疑,缺少理性依据:多用问句,声声追问启人深省,更容易触发共鸣,等等。

 

9.用比拟(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二月春风的轻柔、温暖,赋予春风人的情感特质,作者喜悦(欣喜)之情。

10.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天地之间充满绿意、草木萌发、露水晶莹等景象(写出点即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各种动物在春天到来时的鸣叫声;从触觉的角度写了太阳的温暖和煦。全方位(立体)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生命力强、欢快热闹)的情景。

11.第四段不能删去,是上一段内容的深化(或深华、递进、提升)。第三段主要描写了母亲在春天的劳作(或准备农事)。而第四段提到了田里的植物成了奶奶生命中的寄托(或表现了奶奶对生命的期待、或以瓜藤象征奶奶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提到去年留下来的瓜子怀孕在苗床里,)揭示了万物各行其道,生命周而复始的哲理(二月孕育新的生命力等)。

12.“闹”字运用比拟(如果写通感,必须点出化听觉感受为视觉效果);景色闹的场景概括、人的活动概括;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二月)到来时自然界万物萌发(天地之间充满生机的感觉;同时人的生命力在春天的蓬勃萌发(或人的活力、勤劳、辛勤、勤快)。

 

13.D

14.B

15.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解析】

1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诗中用“芙蓉枕”与“竹叶杯”点明新春将至,主人公因思乡而借酒浇愁的状态,而非“格调高雅”。

故选D。

14.本题考查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

《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

 

16.    到……去。 造访、拜访    编歌、赞美    

17.D

18.A

19.D

20.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21.直言进谏、节俭廉洁、躯兮发兮,碌碌庸庸,不能做邦家之基

22.第③段通过冯从吾的议论,显现了西郭先生交友为学的价值观和思想互益人生态度,进而与“虚矫恃气者”对比更加突出西郭先生的宽阔心胸和做人气节。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句“后寓居长安西郭,藩臬诸公造之”,这是说姚显住在长安西郭时,藩司和臬司的各位长官都来拜访他,“造”是动词,意思是“造访”“拜访”,今天还有“造访”之意。

第二句“当时民歌之曰:‘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从语法关系来看,“歌”是名词,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后面跟了代词“之”,当名词加代词时,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再从后面语境来看,“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来看,这是赞美姚公的内容,由此可知,前面的“歌”应是百姓编歌来赞美姚公,“歌”应解释为“编歌赞美”。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故介庵以理学鸣关中:以前介庵凭借理学而在关中闻名。鸣:著称、闻名。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正统九年”是时间,发生的事情是“乡举”,就是说姚公在正统九年参加乡试,后面是说姚公“在太学”所做的事情,这是两件事,所以应在“乡举”和“在太学”之间断开,排除CD两项;

“三上封事”意思是“多次呈上密封的奏章”,这是发生在太学中的事情,“在太学”是“三上封事”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且后面“辟异端”“崇正道”“安社稷”结构一致,B项把“安社稷”给断开了,排除B项。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姚显品行端正崇高,正直讲道义,有安定社稷的谋略,直言进谏,名震天下,大公无私、忠诚报国,官至太仆寺丞。后被皇帝疏远,寓居在长安西郭,自感庸碌无为,壮志难酬。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由此可见,姚显的品性与遭遇与屈原相似。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虛”,虚假,“矫”,矫情,“恃”,仰仗,凭仗,“者”,……的人;“视”,和……相比;“赧然”,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愧”,形容词意动,感到羞愧

参考译文:

先生姓姚,名显,字微之,是咸阳人 。正统九年参加乡试,在太学三次上奏密封的奏章,全都抨击怪异不合常理的事,品行端正崇高,正直讲道义,有安定社稷的谋略。景泰五年四月,上疏说王振修大兴隆寺,皇帝不时临幸,佛教本是少数民族大道教派,信仰佛教会招致祸端,像梁武帝被围困饿死的前车之鉴足以值得借鉴。当时皇上想要临幸隆福寺,太学生济宁杨浩与先生相继上书劝阻,皇上于是罢休没去,由此而名震天下。

后来寓居在长安西郭,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诸位大臣造访,用蔬菜粗粮招待他们,没有不吃饱的。让齐东、武城两座县城祭祀有名的官宦,他的善政在山东通志中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百姓为他作歌说:“先有子游,后有姚公,学道爱人,同一古风。”而先生自己在画像旁题字说:“六尺长的身躯,就有一尺五的长发,学古人做官,读孔孟之书,身躯啊头发啊,五十三年而懂得五十二年的错误。身体啊头发啊,庸碌无为,就不能作国家的根基。”他的官一直做到太仆寺丞。

冯从吾说:老师和朋友好处大了。先生在长安寓居,就和李介痷讲学,以前介痷凭借理学而在关中闻名,而先生和他成为朋友,相互磨砺,全都成为名儒,这就是先生的气节大概都是从学问中培养得来的。那些虚假矫情恃才傲气的人,与姚先生的(高风亮节)相比应当脸红羞愧啊。

 

23.A

24.B

25.C

26.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项羽的反例与后唐的正例对比,论证了要敢于出击,反而更能守护国家安全的道理,使得论证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

27.文章首先提出观点,认为李存勖是个将才;接着以麏和虎为喻,反面论证“恃其穴”“护其穴”往往遭致失败;然后以历史事件为例,用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李存勖军事策略的正确性,得出他能与韩信媲美的结论,呼应开头;最后得出论点,并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强化论点,并将道理从军事领域的观点扩展到其他领域。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就全文内容而言,作者对李存勖的用兵才能是肯定的,而第二段是用鹿打比方,说明用兵的错误做法;然后第三段是用历史事实证明李存勖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所填句子是陈述语气。排除BC;而D项的“者”一般用于上半句结尾,不能用于句子最末尾。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泽州、潞州的失陷对后唐影响很大,是李存勖的一个失策”错。原文是“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決矣……急攻杨刘,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文章先分析一般人的做法,回护泽州、潞州,但结果是失败的,“太原其委命之墟矣”;再说李存勖的做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称赞其为“神”。可见“决策失误”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内’‘外’指的是‘心内’和‘身外’”错。原文是“纳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御;投其身于外,则内虽未固而自可无虞”可知,这里的“内”“外”应当是指“国内”“国外”。

故选C

2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画线句“项羽急返西楚,而汉追之;唐置太原听刘武周、梁师都之侵犯,以亟攻东都,而三寇皆夷”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通过项羽返回西楚而被刘邦追杀最后导致自刎乌江的失败结局,与后唐不顾忌敌人的侵犯,而反过来去攻打对方的东都,最后夷灭了敌人,有力论证了“纳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御;投其身于外,则内虽未固而自可无虞”的用兵策略的正确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更有说服力。

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首先提出观点,“李存勗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

接着写麏“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已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以麏和虎为喻,反面论证恃其穴、“护其穴”往往遭致失败;

然后分析李存勖策略的正确性,先假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再说李存勖的做法,“而存勗之计此決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然后对当时的形式稍作分析,得出“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的结论,呼应开头;

最后总结“纳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御;投其身于外,则内虽未固而自可无虞”,并以项羽和后唐为例正反对比再次强化论点,感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并用“明此者哲,昧此者愚,岂徒用兵为然哉?”将道理从军事领域的观点扩展到其他领域。

参考译文:

①李存勗不能当一个好天子,然而他本来就是将帅之才,懂得用兵的谋略,假如能得到一个英明的君主而使用他,是能够与韩信并驾齐驱的。

②凭什么明白这一点呢?鹿奔跑起来比虎迅捷,而最终却被老虎捕获的原因,是因为它多次回头看。它心惊胆战地依靠它的巢穴认为有所依凭,它逃跑偶尔失败,就急忙跑回来守护它的穴,如果它取胜了,又担心人趁机而来因而内心迷惑,于是在内还没有溃败而在外已经失去了可乘之机,敌人再逼迫它使它在穴中自杀,这样一来它就没有不失败的了。存勗懂得这个道理吗?

③从李克用掌权以来,太原是他们的根基,而泽潞是他们的咽喉;太行的天险一旦失去,那么井陉的道路就将要危险了。存勗竭尽全力以谋图东方,澶、郓远隔千里之外,再加上赵、魏的窥伺,潞州反叛,泽州失陷,太原国内形势紧迫,而东出的军队,就像人断了脊骨一样不能再有举动。到这时候,不懂行军打仗的人,一定会暂且舍弃澶、郓来回师去守护西侧,而一旦受其掣肘,匆匆忙忙返回,王彦章这些人,追踪而来趁人之危,太原就只能成为他的葬身之地。而李存勗的计策是如此有决断,李继韬在内叛乱,他看待此事像对待毒疮一样;泽州失去的时候,他只为裴约之死而惋惜,像放弃一个肉瘤一样放弃了泽州;然后赶紧去攻打杨刘,急急忙忙赶赴汴、雒,一战而朱氏就被灭亡,真是神人啊!太原从李克用修缮城墙和护城河以来非常坚固,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攻下的,大兵集结在东方,继韬虽狡滑,梁人虽然凶猛,一定不敢马上就包围,不担忧回师的军队的夹击逼迫,敌军见我看泽、潞的叛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那么敌人更加不敢揣测我的所作所为,胆子先自己吓破了,阻止了他们想乘虚而入的计策,而河上之师想要最终依仗这个认阻挠我军的计划失败,那么他们顾虑我军的情绪得到舒缓,而提防的计策疏漏。这一次行动就偷袭了梁都、夷友贞、平定了黄河以南,谋划出雄图大略。除了韩信,谁还能到这个地步?说李存勗是将帅之才,不是虚夸之词啊。

④整天躲在家里,而在外受到侵犯却不能抵御;勇敢走出去,那么家里虽然还不稳固却自然不用担心;大的谋略不出问题,那么可以暂且放置,而自己从容自如不受拘束,没有不可以自己得到的,这就是把自己放到好的地方,就能够使内心安定的妙术啊。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项羽急切返回西楚,而刘邦追击他;唐放弃太原听任刘武周、梁师都侵犯,而赶紧攻打东都,结果三寇都被夷平;得失的机会,关键就在这里罢了。平庸的人依仗自己已经得到的,有志之士忘掉自己已经拥有的,志向和胆量不同,成败自然差别巨大。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可以跟他一起建功立业,可以与他一起平定战乱,可以与他一起进举贤善之人,可以与他一起开拓事业。明白这个道理的是明智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是愚昧的人,难道只是用兵是这个道理吗?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