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教师版)

八月的边塞与田园山水(讲义)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解析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期中期末汇编:课外文言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一模二模汇编:课外文言文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中秋节的团圆与分离(讲义版)

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语言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情感主旨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古诗词分类鉴赏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高三(上)期中语文

怀古咏史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2020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通州高一(上)期中语文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考场中的寒露(试题版)

2021北京首师大附中高三(上)9月月考语文

2021北京首师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场诗词散文里的重阳节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这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魄,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⑩根据蔡襄的描述,北宋时荔枝大概有30多个品种。出产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质最佳,岭南、巴蜀次之。在福建各地中,手屈一指的品种当属陈紫。蔡襄描述说: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也就是说,陈紫这一品种不仅个头大,壳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莹如水晶,入口即化无渣滓。

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蔚为大观。          ,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          ,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          ,荔枝不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取材于赵健《闲话荔枝》,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裂(qūn)脍炙人口B.怨声道(zài)颠沛落魄

C.)大块朵颐D.为大观(wèi)手屈一指

(2)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

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③①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二

①岭南四大佳果之首的荔枝,以其晶莹透剔、甘醇多汁的果肉,清香甜爽的风味和娇艳似火的果色驰名于世。在全球无数名优佳果之中,色、香、味皆极佳的荔枝堪称水果之王

②可惜的是,荔枝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这种生理生态特性,使它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和分布,而不能在全球广泛种植。因此,荔枝的种植地域有极大的局限。另外,荔枝保鲜期极为短暂,果实一旦成熟必须立即摘取,否则过熟的果实将更加难以保鲜贮藏。摘下来的荔枝,红艳的果色在常温下只能保持一天,在这一天中明显可以看出果色不断由鲜红变暗红,再变褐色,紧接着果壳上出现霉斑,霉菌快速繁殖、互相传染,果壳变软,渗出汁液,香味尽失,腐烂相继。成熟的荔枝鲜果,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在常温下二三日便失去商品价值,不可逆地衰败腐烂,被视为世界上最难贮藏的水果。

③荔枝鲜果为什么烂得这样快?这要从荔枝果实本身的结构、成分和生理特性谈起。

④第一,荔枝果皮薄,细胞排列疏松,水分极易散失。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氧和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酚类有机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酮类物质积累聚合,褐色显现,红色消失。

⑤第二,促使果实成熟、器官衰老的催熟激素乙烯,在果实成熟腐烂过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而成熟的荔枝果皮又是形成和释放乙烯的中心。据测定,果皮的乙烯释放量高达果肉和种子的数十倍。果皮大量释放出乙烯是致使鲜果加速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⑥第三,荔枝鲜果富含糖分,甚至高达20%,果肉含水量高,细胞壁薄嫩,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磷、钙、钾等)、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科研工作者已从腐烂的荔枝果实中分离出10多种病原菌,如霜疫菌、炭疽、酸腐、青绿霉菌等等。虽然它们的入侵并非同步,有些菌种早在挂果期就已经登陆,但是只要摘下的鲜果处在陈化进程中,其抗病抵御能力自然下降,一些有害菌就会乘机滋生,暴发作乱。

⑦第四,荔枝收获季节正值高温盛夏。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上升呈正相关。而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又比橙果高二三倍。呼吸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⑧荔枝的鲜果难以贮藏,而且极易变质,这一点古人早有体会。因此在保鲜贮藏方面曾创造了不少的方法。

⑨如明初《耀仙神隐书》载:收生荔枝,将熟时摘,入瓮浇蜜浸之,以油纸封固瓮口,勿令渗水,投井中,虽久不损,此可称之为(甲)蜜浸封坛沉井法。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荔枝谱》载: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枝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借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此可称之为(乙)活竹窍藏法。又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是予终岁皆有鲜荔枝之饱。此可称之(丙)          。还有荔枝在树时并荔叶剪之,置新瓦坛中,泥柊叶封其口,倒沉井中。有佳宴时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此可称之为(丁)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水果产区和大、中城市,在水果保鲜贮藏方面都建有专门设施,如我国现今多用的是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藏库。前者利用库外昼夜气温变化的差异,使库内保持低温进行贮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贮藏效果相对较差。后者利用机械制冷,并可根据果品种类不同,对贮藏温度进行人工调控,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取材于周肇基《荔枝保鲜贮藏古今谈》,有删改)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荔枝极易变质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荔枝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果皮变色。

B.成熟荔枝的果皮能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从而加速鲜果的衰败、腐烂。

C.荔枝鲜果富含糖分,果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

D.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大,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   )

A.荔枝果肉晶莹,味道鲜美,为世人所钟爱。

B.荔枝在短期内极易变质,不易贮藏保鲜。

C.荔枝主要生长于湿热地区,在北方难以成活。

D.荔枝对于文人来说,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参照材料二⑨段(甲)处“蜜浸封坛沉井法”的命名方法,给本段丙、丁两处所述荔枝保鲜法命名。要求每处不得多于7个字。

(丙)

(丁)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致:到达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隔断

D.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3.下列成语中,“强”的意义与“筋骨之强”的“强”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强体壮B.差强人意C.强词夺理D.牵强附会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青,取之        ②而寒

B.①���使然也        ②不如须臾所学也

C.①吾尝终日思矣    ②顺风

D.①积水成渊,蛟龙生    ②圣心备

5.下列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虽有槁暴。

即使又晒干了。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6.下列句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B.君子生非异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吾尝跂而望矣

 

三、文言文阅读

8.读如下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①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妇人。”太笑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基!”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这念悲某远也亦哀之矣已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捉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②贱息:对自己儿于的谦称。③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④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道歉B.而臣衰,窃爱    怜:可怜

C.君之所使之        恣:任凭D.为长安君车百乘    约:备办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赵氏求救        对曰:甚妇人

B.臣衰,窃爱怜之    位尊无功

C.老妇必唾        近者祸及身

D.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秦急攻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4)指出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甚于妇人B.忌不自信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D.四方之士来者

(5)下列各句对本段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触龙认为自己爱子比赵太后更深切,而赵太后认为自己与触龙对孩子的爱存在着根本差别。

B.触龙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用太后自己对燕后的爱告诉太后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子女。

C.触龙旁敲侧击,说赵太后更爱燕后,主要目的就是证明男人比女人更爱他们的孩子。

D.赵太后同意触龙的观点,并且在触龙的启发下意识到自己过去对燕后和长安君的行为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9.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子夏曰:“贤贤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子曰:“吾与回言终曰,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注)①干禄:谋求禄位,②尤:过失。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贤色    易:交换B.其身    致:奉献

C.亦足以发    发:发挥D.尤      寡:减少

(2)以上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  ),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五、情景默写

11.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蓬勃之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3)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4)荀子常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比如《劝学》中的句子:“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在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七、材料作文

13.阅读如下要求,完成如下作文。

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萧索的季节、凄凉的季节、思念的季节。请以“又是秋天”为题,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