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国家在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 ,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科技选种育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
B.作物的生产性能会随着遗传性状的改良而不断提高。
C.同等播种面积的水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产量更高。
D.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于1986年取得了成功。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可使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不受海拔限制。
B.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可使粮食产量增加。
C.覆盖塑料薄膜可以使土壤增温200~300℃。
D.遥感技术可预报农业灾害,又能消灭害虫。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 )
A.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
B.化肥农药带来了粮食品质问题。
C.缺乏保障储粮品质的绿色技术。
D.国际合作中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法需借助于生物遗传学知识。
B.卫星导航对无人驾驶播种机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绿色肥料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升粮食品质。
D.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取决于供求关系。
5.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手段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独何与B.为长者折枝C.刑于寡妻D.舆薪之不见
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复于王者曰 复:禀告
B.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各个
D.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量
8.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⑤以及人之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9.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子之谓也B.舆薪之不见C.王请度之D.彼且奚适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既还,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三、名著阅读
15.阅读下面《论语》二则,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分别解释句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未足与议也”的意思。
(2)这两则中,孔子强调了什么主张?对你有哪些人生启示?
16.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曾评价过贾府中的几位主子。以下两段文字评价的分别是哪两位女性人物?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画线部分的评价。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吴潜②
红玉阶前③,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7.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全词处处洋溢着铿锵的报国之志,与岳飞的《满江红》格调相近。
1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五、句子默写
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2)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某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7)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鑿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风源,用碎石泥塞紧老鼠洞,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勒一扇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三九天气,还是寒气逼人。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拔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快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或者回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婉约:文气,雅致。B.短粗:形容火苗微弱。
C.筋骨:使泥火盆成型的骨架。D.培:包围、拥堵。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既引发了美好的回忆,又象征了一种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3.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2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七、微写作
25.学生会《悦读》刊物准备出一期“名著阅读推介”专刊,请从你读过的《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本,以“一句话”推介的形式,介绍这本著作,吸引大家阅读;再写出推介理由。要求:结合作品,理由充分,语言流畅。150字左右。
26.班级举行“健康生活”主题班会,请你简要介绍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27.请以“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八、材料作文
28.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九、命题作文
29.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①粮食供应的对象是所有的人。我国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确保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获得粮食。②粮食供应的时间没有限制。我国重视粮食仓储工作,在非收获季节一样可以保证粮食供应。③粮食数量充足。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确保耕地面积,重视进口粮食,确保粮食充足。④粮食质量有保证。我国重视完善仓储基础设施,使用绿色储粮技术和绿色肥料,保障粮食品质。⑤粮食种类能满足人们的偏好。我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口紧缺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
6.D
7.C
8.A
9.C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与”同“欤”,呢。
B.“枝”同“肢”,肢体。
C.“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活用为动词,做榜样。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诸:各个”错误。句意: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诸”,兼词,之于。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秋毫”古今意思一致,秋季新生的鸟兽细毛。
②“禽兽”古今意思一致,鸟和兽。
③“百姓”古今意思一致,人民。
④“妻子”古义妻儿;今义,男子的配偶。
⑤“以及”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之夫子也”。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
C.没有特殊句式。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适奚也”。
故选C。
参考译文: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10.D
11.B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同“盍”,何,怎么。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B.“以”,介词,用。
C.“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
D.“乎”,相当于“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于”,介词,对。
故选B。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12.B
13.A
14.B
【解析】
12.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B项,“利”,“利益”名词,错误。应该为动词,译为对……有利。句意: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
故选B。
13.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于”,介词,相当于“对”。
B项,“以”,介词,相当于“凭借”;连词,同“而”。
C项,“乃”,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副词,相当于“才”。
D项,“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连词,相当于“然而”。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B项,“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分析,文章中没有说“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
故选B。
参考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15.(1)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要追求敏捷,说话要谨慎。(或:做事快,少说话);未足与议也:不值得和他讨论问题。意思是不值得搭理他。
(2)人不应过多关注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在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道理这些精神方面上有所追求。我们正处于青年时期,要把心思放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应比吃比穿,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16.王熙凤情节:十二回中王熙凤对贾瑞毒设相思局,表面殷勤相待,暗中设计捉弄整治。六十九回中王熙凤表面对尤二姐关怀备至,暗地里唆使秋桐等人折磨尤二姐。探春情节:五十五回与李纨共同协理家事时,探春训斥管事婆子吴新登家的;七十三回探春软硬兼施,训诫迎春房里的刁奴(迎春乳母的儿媳王住儿媳妇);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掴王善保家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段文字意思是: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打着歪主意,表里不一,暗中使坏。这体现了王熙凤能说会道,对上级善于阿谀奉承,她对下属严厉精明,惯于玩弄权术的性格特征。划线部分“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体现了王熙凤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借秋桐、张华等人之手逼得尤二姐吞金自杀等都可以表现狠毒、奸诈狡猾。考生结合一个情节具体分析这种性格体现即可。
第二段从“三姑娘”“可惜不是太太养的”等可知是探春。“刺戳手”是形容探春果敢、决断、刚烈的性格特征。她兴利除宿弊,实行体制改革,对偷偷懈怠的下人严格管束;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掴王善保家的,等等皆可体现。
17.C
18.B
19.湖海之上,满汀鸥鹭,自由自在;远处烟雨中露出一半远帆,空阔、自然,写出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烟雨”茫茫,也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从全词看,作者并没有想留却胆怯而不敢留的矛盾。“留”是为了给朋友饯行。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A.这首词并非主客问答形式;是上阕用了设问,开篇以“问”写送别,问友人因何事隐去,引出后文“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回答;
C.“世事悠悠浑未了”是指世上还有很多未了之事,“年光冉冉今如许”,意思是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全句加起来是对年华已逝,事业未竟的慨叹。说“美好岁月”欠准确;
D.词句中流露出报国之志,但说“洋溢”“铿锵”欠妥;和岳飞《满江红》格调根本不同。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半帆烟雨”,烟雨苍茫,意境迷离,暗扣作者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20.修我矛戟 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 径须沽取对君酌 天生我材必有用 料得年年肠断处 士不可以不弘毅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谗谄之蔽明也 举类迩而见义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戟”“砧”“材”“酌”“弘”“谄”“迩”。
21.B
22.C
23.【甲】用神态表情描写,写出了爷爷为家人点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乙】用拟人的形式,写出了泥火盆做成后的情态,表现出一家人对温暖生活的满足。
24.示例:“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人民忠于党……”这首歌,旋律昂扬,节奏明快,思想积极向上,从我们的祖辈,唱到我们父辈,如今又被我们放声高唱,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像雷锋那样,把自己融入社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B.“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由“窜着”可知火苗很旺,故“短粗,形容火苗微弱”错误。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错误,文中说“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着重于火盆象征的和美温暖家庭生活对人的吸引,与祖父没有必然联系,说祖父“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没有根据。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艺术表现力的能力。
“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这是写祖父把火盆弄旺后搬回屋里,给家人取暖用。“笑吟吟”描写祖父的神态表情,是爷爷为家人点燃火盆带来温暖后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情感的外在呈现,体现了爷爷对家人的爱。
“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笑吟吟”这里形容火盆做成后的情态,用了拟人的形式,表面写泥火盆,其实这是一家人对火盆的观照,是看到泥火盆后,感到泥火盆带来的温暖后,对温暖生活的满足。情景温馨而美好。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形象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温暖的火盆儿”, 承载了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类似的东西,还有纸元宝、溜圈等老玩具;锄头、木锨等老农具;《我的祖国》 《学习雷锋好榜样》等老歌……选出其中一个,写出相关记忆,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即可。
比如老歌《我的祖国》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引人入胜。这首歌几代人传唱,“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