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情景默写汇编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让梦想飞越大山

徐元锋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这位乘客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地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取材于《人民日报》20201211日同名文章)

1.根据选文内容,作为第二部分的小标题,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B.“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C.“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D.“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2.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对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之所存,之所存也。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于此乎?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取材于韩愈《师说》)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之所存也       犹且从而问焉

C.之所存       之不传也久矣

D.其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5.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A.惑不从师B.吾从师之

C.择师教之D.则群聚笑之

6.用原文填空。

韩愈在第二段中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了社会上“______”的不良风气。首先,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得出“______”的结论;其次,以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作对比,得出“______”的结论;最后,以“______”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揭示出尊卑贵贱与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浩荡江水起笔,“浪淘尽”一句,则把眼前的江水与历史人物巧妙联系起来,引出怀古之意。

B.上阕描绘江水腾涌的壮阔景象,让词人不禁赞叹这大好河山,更引起他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的向往。

C.下阕描绘了周瑜的英雄形象,写“小乔初嫁了”是为了表现周瑜生活幸福,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

D.“故国”三句,词人以自嘲的口吻叹惋自己与周瑜相比,光阴虚掷,抒发被贬谪后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8.词中上阕“乱石穿空”,有的版本写作“乱石崩云”。“崩云”意为崩裂的云彩,形容波涛飞洒的样子。你觉得这两个版本,哪个更切合词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情景默写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秋天,你若看到红叶满山,可能会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若登山远望,看到山脚下隐约可见的村落和袅袅炊烟,你可能会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若漫步江边,看到秋风劲疾、落叶飞舞,可能会想起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浪滚来”。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引出曹操,继而又感慨人生短促,发出“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表现了琵琶女演奏出的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冕些,可以称之为“进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时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不敢走进门,是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是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掉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以及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yǔ)       残羹冷(zhì)       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B.冕(guàn)       (sè)       摩登,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

C.脑(suǐ)       如(pì)       玄虚,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D.徘(huái)       头(chàn)       国粹,本意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糟粕,这里是反语。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B.第⑩段划线句使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句式整齐,气势充足,总结了全文的观点。

C.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D.本文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和幽默犀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请结合文章第⑧⑨段的内容,分条概括“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

13.本文借助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正逢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运用这种写法,谈一谈在校园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要求:观点鲜明,比喻合理,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扰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章》等能成了传统的最畅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足球比赛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超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到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14.根据选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地位是否重要,与其所掌握的法律种类、数量相关。

B.在乡土社会中,负责地方秩序的官员依靠折狱维持教化。

C.作者用足球比赛为喻,说明遵守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D.乡土社会中采用的“连坐”,是所谓“礼治”的具体表现。

15.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乡土社会“礼治”的特点。

六、命题作文

16.读完介绍张桂梅老师的新闻通讯《爱让梦想飞越大山》,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想?

请以“厚重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7.《故都的秋》写出了当年北京的“秋味”,展现了故都之秋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代的北京又有了怎样的“秋味”?请以“这,才是北京的秋味”为题目,写一篇叙事或写景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D

2.示例一:语言描写。如“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表现了她无私奉献,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体现了她关爱学生。

示例二:侧面烘托。“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用朱静怡写给张桂梅的信烘托张桂梅甘为人梯的精神。“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用校办主任张晓峰的话烘托出张桂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 第二部分主要写张桂梅严格要求学生,并鼓励学生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用“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能概括这一内容。

 

3.B

4.B

5.A

6.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名词,疑惑。句意:谁能没有疑惑?/形容词,糊涂。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B.名词,老师。句意: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名词,老师。句意: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C.名词,道理。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名词,风尚。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动词,超出。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动词,产生、出现。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 “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错误,应是“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连词,表转折。

A. 表转折。

B. 表递进。

C. 表顺承。

D. 表修饰。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韩愈在第二段中批判当时社会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7.C

8.观点一:“乱石崩云”好。“崩云”,把浪涛比作“云”,再加一个“崩”字更加有动感有气势,险峻峭拔;并且此句侧重于“崩”的瞬间,意境稍胜。而后者的“穿空”,陡峭的石壁刺向苍穹,表现了一种常态。

观点二:“乱石穿空”好。“穿”写出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突出的是山势的陡峭;穿”字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同时此句与后句“惊涛拍岸”呼应,一个视觉一个听觉,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从而衬托出词人婚姻的不幸”错。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此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分析时可以从修词运用、词语特点、意境特点,与上下文的衔接等角度鉴赏。

如认为“乱石崩云”好,可以鉴赏比喻修辞,把浪涛比作“云”,无论从颜色还是质地都很形象;可以鉴赏“崩”字的动感和力度,烘托出古战场的气势;

如认为“乱石穿空”好,可以鉴赏“穿”字,有“刺穿”之意,更突出山势的险峻和陡峭,突出古战场的险要地势,为下文少年英雄的出场做了必要的渲染;而且此句写“空”,后句写“岸”,拓展了空间,视觉和听觉结合更有力地写出江山之壮美,为下文“江山如画”做了注脚等角度分析。

9.     层林尽染     暧暧远人村     无边落木萧萧下     乌鹊南飞     羡长江之无穷     别有幽愁暗恨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染、暧、萧、羡、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0.C

11.B

12.(1)“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既不会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也不会盲目排斥,更不会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2)“拿来主义”主张先“拿来”“占有”,然后“挑选”;(3)“拿来主义”会区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的加以吸收利用。

13.整本书阅读,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茁壮成长。“碎片化阅读”就好像零食,看着丰富热闹,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甚至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整本书阅读就好比 “正餐”,虽然表面看来花样不多,但却包罗万象,可以提供给我们成长所必须的营养。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辨析词义的能力。

A.“自诩”的“诩”应读作“xǔ”;

B.“冠冕”的“冠”应读作“guān”;

D.“孱头”的“孱”应读作“càn”;“本意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糟粕”错,“国粹”的本义是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排比”错。“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两句都只有两句,构不成“排比”;“总结了全文的观点”错,应当是进一步说明了“拿来”的意义。

 

14.D

15.(1)“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2)“礼治”是利用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习惯,注重修身,注重克己;(2)“礼治”实行“连坐”制,来惩罚那些不知礼的败类及相关的责任人。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律师地位是否重要,与其所掌握的法律种类、数量相关”错。原文是“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扰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可见律师地位重要是因为在都市社会生活需要懂得法律,而不是“与其所掌握的法律种类、数量相关”;

B.“依靠折狱维持教化”错。原文是“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可加“折狱”维持的是“礼治秩序”;

C.“说明遵守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错。原文是“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可见以足球比赛为喻是为了说明“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2022北京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 文试卷

2022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部分区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年北京各区九年级期末试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2年北京各区九年级期末试题默写汇编

北京市部分区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汇编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年北京各区九年级期末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