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上架“生咖系列”,Tims天好咖啡新增低因咖啡选项,永璞推出低咖啡因新品“自然系列脱因意式咖啡液”。
6月,星巴克推出多款“生咖”单品。据官方介绍,“生咖”是指从未经烘焙的阿拉比卡生豆中萃取出来的生咖啡液,再添加不同的水果元素,将其定义为“轻咖啡因产品”,单杯咖啡因的含量约为同杯型美式的1/3。其实,星巴克的门店早已存在低因咖啡,顾客可以在点单时要求更换低因咖啡豆。前段时间,Tims天好咖啡也上新“低因咖啡豆”。在门店下单时,可对美式、拿铁和不止拿铁3款饮品选择“低因”选项(低因产品价格和正常饮品价格相同)。
也就是说,轻咖啡的“轻”,主要体现为咖啡因含量:脱因、低因咖啡,都能被定义为“轻咖啡”。一批区域品牌也在做轻:广西的植物猩猩现磨咖啡、福州的村野咖啡、云南的莓探咖啡等品牌,都上新了不同形式的轻咖啡因饮品。在零售端,也有头部品牌在将咖啡做轻,比如蓝瓶咖啡推出低因咖啡豆“暮光”,永璞推出低咖啡因新品“自然系列脱因意式咖啡液”等。供应端中,有厂家表示,今年来询问轻咖啡(脱因生豆)的客户确实比往年要多一点。但有研发告诉我,“轻咖啡”并不算新形式,国外早就有类似品类出现。国内每年都有咖啡品牌做类似尝试,只是多未被作为正式概念提及。在过往咖啡市场不够成熟时,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让不够了解咖啡的消费者改变对咖啡‘苦涩、提神’的刻板印象,反而会混淆咖啡的真正定义”。他说。但在今年,当瑞幸、库迪等品牌开始下沉,消费者对咖啡有了更具体的概念认知时,咖啡品牌开始坐不住了。市面上的“轻咖啡”有哪些形式?
先来明确市面上的轻咖啡都在怎么做:
1、脱因生豆
目前,常用的脱因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瑞士水处理法、二氧化碳高压处理法和溶剂法。Tims天好咖啡的低因咖啡豆系列,就采用了“瑞士水处理法”。
瑞士水处理法:把生豆浸泡在水中,将咖啡味道的固体粒子和咖啡因提取出来,再把咖啡因通过碳过滤器从水中滤去,只留下含有咖啡味道的固体粒子的水,再重复浸泡、过滤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能将咖啡豆中99.9%的咖啡因除去。
这种方式易操作且无化学成分添加,是目前主流降因法。对不少大型工厂来说,多加这一道过滤工序也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大幅增加。
二氧化碳高压处理法:将咖啡生豆浸泡在液态二氧化碳中,高压状态下,二氧化碳能主动与咖啡因结合,最后被抽风式活性碳滤器滤除。
溶剂法:将咖啡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溶剂会吸附咖啡因,随后将溶剂与咖啡因分离。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会影响咖啡豆风味。
除此之外,还有游离水脱因、离子交换法脱因、微生物法脱因等等。
虽然脱因方式有很多,但从国内咖啡饮用场景看,使用渠道依旧不够大,且会为商业咖啡工厂增加额外的加工过程,所以对于咖啡工厂来说,只会选择储备少量脱因生豆。
2、简单粗暴的方式:少加浓缩液
对于连锁快咖啡模式来说,想要降低咖啡因含量,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形式就是少加浓缩液。
这种产品思路可以节省成本,同时达到低因效果。
具体应用思路上,有研发推荐“用饮料的逻辑做咖啡”:选择一杯大众认为好喝的饮品,再加入咖啡液,具体浓缩用量以整杯饮品的口感为准。
3、以口感为主:舍弃尾段咖啡液
除此之外,还有在萃取咖啡时,只萃取前中段,舍弃掉尾段咖啡液的方式。但这种形式更多是为满足口感:尾端咖啡液风味更苦涩,咖啡因含量也更高。
“咖啡比奶茶有成瘾性,喝多后还有耐受度,只会让消费者想喝更多。”据研发说,从底层逻辑看,咖啡要比奶茶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复购。“就像茶咖、果咖一样,轻咖啡出现的本质,就是为给曾经不喝咖啡的人一个尝试的理由,要抢夺奶茶用户,就要先让他们喝第一口。”快咖啡:随取随走,比如瑞幸、挪瓦、库迪,满足白领提神需求;慢咖啡:主卖场景,比如星巴克、精品咖啡店,打造商务/聚会场景。轻咖啡的出现,就精准契合了慢咖啡的部分消费人群,给了一个咖啡的非功能性消费选择。市场端的数据也能佐证这一观点,咖门发布的《2023中国咖啡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在统计的9个咖啡品牌推出的291款产品中,非咖啡产品共有93款,占总数的32%。轻咖啡的出现,也可以看作咖啡品牌正在细分消费人群,并根据其属性打造不同品类产品。让人人都有能喝到的咖啡同时,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咖啡店“3点以后没生意”的难题。从发展路径上看,这正代表了咖啡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细分市场。采访中发现,有品牌表示了对轻咖啡的看好。在他们看来,如今的咖啡不仅是喝提神,还要喝场景、喝关系。在供应链端,有厂家认为轻咖啡只是一种“现象”而并非“趋势”。在他们看来,咖啡的核心就是苦涩复杂的风味与咖啡因所带来的提神效果,把这些舍弃后,咖啡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轻咖啡,还是茶咖、果咖,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让咖啡真正变成日常饮用品,给消费者“喝第一口咖啡”的试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