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机灰犀牛第一篇:新生儿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能拥有一个平淡的晚年
本文属于科普性质,尤其前半段会解释一些很基础的概念,所以如果读者有对人口问题研究的,可以快速浏览,欢迎私信后台斧正。对于觉得老龄化、人口负增长是好事,至少对个人是好事的朋友,笔者默认您是本文的主要读者。笔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让这部分读者对未来10-20-30年可能发生的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测算方法比较简单直观,不同计算方法口径上会有一些出入,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请各位读者见谅。
1.先说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笔者想从一个概念的刷新开始写作本文,希望从一开始就打破部分读者的传统观念,方便后面全文的展开。所以这里笔者先抛出来一个事实:
日本在东亚所有国家、地区里,目前是生育率最高的。
是的,你没看错!那个被嘲笑了几十年的、被全世界也包括国内的媒体、政界、经济界和学术界贴上根深蒂固的少子化、老龄化标签的日本,是目前包括中日韩、港澳台以及新加坡这个华人国家在内的东亚文化圈里,生育率最高的。而且日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稳住有所回升,这一切都是在没有大规模引入移民的情况下做到的。与此同时,正在为总量超过日本而越发无视日本的中国,以及虽然人口规模远小于日本但人均GDP增长快速追赶日本的韩国,生育率都是低于日本并且依然持续下跌、深不见底的。
所以,过去你头脑里积累的那些传统观念请统统放在一边,笔者会从说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开始。
(1)少子化: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词源自于日语(日语:(しょうしか),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低于每年离世的老年人的数量,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
公式:人口净增长=新生人口-死亡人口
就中国而言,新生儿童数量在解放后到1993年一直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即使3年自然灾害时也没低于1500万。而同时,除了1949年内战尚未结束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国每年死亡人都均低于1000万,62年后到1997年,因为生活水平改善,人均寿命延长,每年死亡人数长期低于800万。也就是说在解放后至90年代中期的40年多里,中国每年新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都要多1500万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有中国人工成本低、就业压力大的印象,甚至2008年之前国内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也是从这个就业压力倒推的。
建国以来年出生人口
但一切都在2000年后发生了骤变。1994年后中国每年新出生人口就低于2000万,而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了1500万左右。
今年2月8日,这个数字在2020年公安部的统计上进一步下降到了1000万。即使存在出生到报户口的时间差,相比公安部去年统计的数字,这个跌幅也达到了15%左右。这意味着即使按照统计局口径,2020年的新出生人口也会下降到1200万左右。这个数字也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即使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的1961年,这个数字也有1343万。
更关键的是死亡人口。1963年时,中国人口只有6.91亿,老龄化程度非常低。当年中国死亡人数只有663万,所以虽然只出生了1300多万婴儿,但人口净增长依然有680万。
而2020年中国如果只有1200万新生儿,那么参考2019年中国死亡人数——998万,意味着中国去年只有200万人口的净增长了,而2019年这个数据还有467万,一年之内直接腰斩!
人口不增长就完了?远远没有!
(2)老龄化: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果按照65岁作为老龄人口的定义,2019年这个数字是1.6亿。如果我们把过去十年每年死亡人口除以老龄人口的总数作为老龄人口的死亡率的话,这个比例如下图所示,这个比例基本上维持在6%左右:
那么未来老龄化群体的增长会是怎样的呢?其实不用太复杂的计算。我们看下过去几年的数据就知道了。2019年我国死亡人口998万,而当年65岁的人口都是在1954年出生的,当年的出生人口数是2232万(前文说过,1993年之前都是高于2000万的),也就是说2019年,我国净增了超过1200万老龄化人口。
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判断下未来中国人口的走势了。
2020年,新出生1200万,参考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8岁,那么意味着这些新生儿的母亲大多数是1992年前后出生的。
下面说一个恐怖故事:
1998年中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还在1900万左右,从1993年首次跌破2000万后还比较稳定。但5年后这个数字会第一次跌破1600万,10年后跌破1500万。12年后,也就是今天,就只有1200万了。而1992年到2020年这28年见出生的女性,会是未来30年中国新生儿的母亲。而这些未来新生儿母亲的数量,会稳步地下降,不可逆转。
换句话说,如果不考虑过去几年放开2胎的效应和未来进一步的生育政策变化,从现在开始5年后,新生儿数量会下降20%,只有不到1000万,肯定会低于2019年的死亡人口数量。12年后,这个数字会下降到800万。
但是每年死亡人口会继续增长:
如前文所述,我国至少每年新增1200万老龄人口,10年就是1.2亿,相对于当年的1.6亿增长3/4,接近翻倍。如果按照这个人群6%的死亡率粗略计算,意味着我国10年后每年死亡人口会达到1700万以上,相对于每年新增800万人口,代入上面的公式就是:
每年人口净减少900万=新生人口800万-死亡人口1700万
(3)生育率雪崩:
比每年减少900万人口更恐怖的故事是:
2017、2018、2019年这几年我国新增人口中,二胎及以上占比已经超过一半。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出生了不到1500万人口,但过去5年我国育龄女性,尤其是生育一胎的这些年龄相对较低女性(主要出生于1989年到2001年)的生育意愿相比于大她们的不到10岁的姐姐们,出现了雪崩式的下滑。
这届年轻人很多根本不想生,或者根本不结婚。
那么当开放二胎政策后,生了二胎的家庭解决完二胎需求后,到了结婚生育年龄的女性不但数量会年年减少,她们也更不愿意生孩子了。中国的新生儿数量会比我们上面的粗算以更快的速度下滑,死亡数量则是老天定的,只会年年增长。
2.如果中国延续目前的生育率,80/90后老了的中国会是什么样?
还按照上文的算法。
未来5年,每年出生1000万左右,每年死亡1000万左右,人口不再增长,基本维持在14亿的峰值。而5年后就是:
每年人口净减少900万=新生人口800万-死亡人口1700万
如果这个趋势延续10年,从2025年到2035年,中国的人口会从14亿下降到12.3亿。延续25年,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会从12.3亿进一步下降到不足10亿。
是的,我们还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印度,远高于美国。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养老基金、消耗医保的老龄人口会越来越多,而在职工作缴纳社保的人会越来越少。具体而言会怎样呢?还是按照上面的假设进行分析,并且新增几个假设:
1、假设全国儿童7岁上小学,按照目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6年计算,意味着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龄为21.6岁,也就是说2020年参加工作的人,主要是出生于1998年的。
2、假设延续目前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的政策,平均按57岁计算,这意味着2020年退休的人主要是出生于1963年的。
好的,以下开始推算:
按照2019年两会工作报告讨论时披露的数字,我国劳动力总数为9亿。那么未来15年,一共将有1999到2013年出生的2.45亿人参加工作,同时有1964年到1979年出生的一共3.01亿人口退休。这意味着,到2035年中国劳动力总数会下降0.56亿,变成8.44亿,只有目前的94%。
到2050年,2029年出生的人将开始参加工作。他们的母亲大体上出生于2000年,如果她们保持在目前韩国和日本之间的生育率,大概1.1左右,这意味着2030年出生的中国人差不多还会维持在800万左右;如果她们延续目前一胎出生率的状况,这个数字低于600万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悲观一点计算,从2035年时21岁即2014年出生的人到2050年21岁即2029年出生的人参加工作,这期间一共会有差不多1.6亿人参加工作,同时会有1979年出生到1993年出生的届时57岁的一共3.04亿人口退休。那么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总数会进一步下降到7亿,只有目前的77.78%。
注:为简化问题,本文只做简单测算,会有一些不同算法之间总数对不上的情况,再此特作说明。
也许这个劳动力总数下降幅度不大,但如果看下同期有多少退休人员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恐怖了。
不考虑人均寿命延长,来算下到2035年有多少人超过57岁领养老金。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1.6亿,加上目前57到64岁的人口按其出生年份出生人口累计是1.25亿,这是当前已经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总数。目前在职到2035年到达57岁退休年龄的,是3.04亿人。以上累计5.89亿,减去未来15年每年1000万死亡累计1.5亿,到2035年57岁以上退休年龄的人群估计将达到4.39亿,也就是说需要8.4亿工作人口养接近4.4亿退休人员,差不多2个养1个;
同样算法,到2050年,57岁以上人群大约会有6.23亿(粗算每年死亡1000万,累计1.5亿,新增退休按年龄累计3.3亿,净增1.8亿,累计4.4+1.8=6.2亿),也就是需要7亿工作人口养6.2亿退休人员,差不多1个养1个。
很简单的问题,1个劳动力养1个退休人员,养的起么?
再来看下目前这个数是多少呢?9亿养3.1亿,3个养一个。而从2013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已经开始出现缺口,需要财政补贴才能打平。到2018年,缺口已经达到大约6000亿,占当年我国25万亿财政收入的2.4%,目前看起来压力不大。
社保包括很多内容,其中和老龄化主要相关支出是养老金和医保。
养老金:收入5.5万亿元,支出4.7万亿,但这里面财政补贴了1.2万亿,实际收入4.3万亿,实际缺口超4000亿元。
医保:收入2.1万亿、支出接近1.8万亿,目前尚有盈余。
但这种收支状况都是建立在9亿养3.1亿,3个养一个的基础上的,2035年2个养1个,2050年1个养1个会是什么局面呢?首先先说下计算方法。收支预测笔者分别按照在职人口、退休人口总数来计算,不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毕竟社保基金都是当期收入、当期支出,经济增长也好、通货膨胀也好,对于收入、支出两条线的影响也差不多。其次,为简化问题,笔者不对15、30年后的GDP做预测,只在2018年的数字上做简单计算。
如果到2035年工作人口下降6000万亿到8.4亿,退休人口增加1.8亿到4.4亿,那么意味着养老金、医保收入分别下降到4.01万亿和1.96万亿,同时支出分别增加到7.95万亿和3.04万亿,缺口分别3.94万亿和1.08万亿,一共5.02万亿,相当于目前我国2019年公共财政收入的20%。
如果到2050年工作人口再下降1.4亿到7亿,退休人口再增加1.8亿到6.2亿,那么意味着养老金、医保收入分别下降到3.34万亿和1.63万亿,同时支出分别增加到11.21万亿和4.29万亿,分别缺口7.87万亿和2.66万亿,一共10.53万亿,相当于目前我国2018年财政收入的50%。
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大约在3%左右,如果给2050年的社保填坑,简单计算意味着赤字率会上升到53%,在主要国家的财政里,即使目前仰仗全球货币霸权的美国在疫情期间也不曾接近这个高度:有分析认为2020年财年美国各级政府支出9.9万亿美元、收入7.2万亿美元,赤字率37.5%),而这只是在疫情期间的紧急状态,到2022财年随着疫苗普遍接种、疫情得到控制,这种状态就会退出。
而对于2050年的中国来说,如果任由人口老龄化发展下去,那么这种状态就会成为常态,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支撑的。
2020年美国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预估
2020年美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预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不可能放弃老人,但又不可能维持这种财政赤字,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局面。先不考虑促进生育的问题,假设未来中国纯粹被动应对,可以在收支两条线各能采取哪些措施,以及这会进一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笔者下面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财政、社保,开源节流
收入方面:
首先是税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是20%(已包含土地出让金),假设这个比例提高到25%,那么倒是可以解决2035年的20%的缺口,以及部分解决2050年50%的缺口。但是简单看下2019年税收收入结构就会发现这不可行。
目前我国前5大税源是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前两个对应企业的税负,后两个对应个人的税负,进口关税则是对应进出口。羊毛出在羊身上,提高税率要么增加企业负担,要么增加个人负担,在全球化时代提高关税更是不可能。总之,税收提高的空间必然有限,更别提过高税收扼杀消费、企业活力等负面因素。
税收是一个复杂问题,横向比较没有意义,因为中国的税制和财政功能定位与西方国家都不同,所以还不如去看我国税收的历史数据。回溯过去2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0年不到15%提高到2016-2017年的22%左右,之后随着近两年的减税而略有下降。因此,从实务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税收强度应该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大幅提升税率的难度较大。
如果我们假设未来税收/GDP能在提高到25%,那么相对于放在2018年静态计算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增加25%,大约5万亿,可以覆盖2035年5万亿的赤字,以及部分覆盖2050年10万亿的赤字。但如果只能提高到之前高点的22%的水平,即增加2万亿左右的税收,对弭平赤字的贡献就相对有限了。
那么非税收入,尤其是国有资产的获利有没有空间呢?国有资产的获利主要包括包括出售国有资产带来的收入和国企的分红。
先看分红,2019年全国国企收入62.6万亿,税后利润2.6万亿,归属国有股东的利润大约是1.5万亿。即使不考虑国企自身积累将所获净利润全部分红,也只有1.5万亿,只能填补2035年社保和养老金缺口的1/3,2050年缺口的1/7。而根据中金公司2018年的一份年报,国企分红率只有16%,也就是说实际上能填补的只有2035年缺口的1/18和2050年的1/36,可谓杯水车薪。当然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获利并增加分红,如果能较好执行自然会有所帮助,但即使参考国际上较高分红水平的国家,这一比例提高到50%,那么能增加7500亿的收入,能给填补社保和养老金造成赤字做出的贡献,也不过是2035年的1/6、2050年的1/13。
再看国有企业股份以及国有资产出售。目前我国的企业类、金融类国企总计国有资本权益为85万亿,假设未来全部上市,按照2倍市净率估值,对应170万亿市值。公有制是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核心支柱,不可能一卖了之,所以必然有进有出,有买有卖。那么按照每年换手10%,即17万亿买卖,在目前A股过去一年差不多200万亿的总成交量中占比也在10%左右,对市场的影响会相对可控。假设每年交易额的回报率是5%并全部上缴财政,那么意味着8500亿的收入,相当于2035年、2050年社保和养老金造成赤字的1/6和1/12。
上面说过进一步提高税率很难,一方面会增加企业负担,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消费税或个人所得税会抑制个人消费,而且对于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的中产阶级和中低收入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毕竟高收入者尤其是拥有大量资产的高收入者来说,他们的资产增值比如房地产、股权等,一直都没有在持有环节有效征税。但向富人征税尤其是其所持有的资产征税,是难度极高的,包括征税的技术问题、税收成本以及富人的游说能力和避税能力等。所以这块未来会有一些变相的“富人税”,即通过将富人海外消费部分引导回国内,再由国企专营或者税收等为财政做贡献。
这部分的主力会落地在海南为主体的自贸岛,主要针对当前中国人海外消费的大头回流。如果仅考虑旅游(每年超过2500亿美元境外旅游消费,其中超过一半,不少于8000亿)、奢侈品购物(国人境外旅游8000亿消费中包含了每年4500亿海外奢侈品购买支出)、留学(按照每人每年20万支出、70万人留学,意味着1400亿以上的消费市场)等支出,就是一个每年上万亿的市场。
如果未来能通过建设海南自贸岛,吸引旅游、奢侈品购物(免税店已经在做)、高等教育(自贸岛规划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独立办学),实现其中一半的消费留在国内,其中再一半通过国企实现专营,那么将意味着近万亿的消费、数千亿的税收(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几百亿上千亿的利润上缴或分红。
如果要进一步向富人或资产征税,房产税无疑是难以绕开的话题。房产税征收收入更稳定,也有利于社会公平。但房产税征收的技术难度、政治难度都很大,而且也需要避免对房价造成影响以及对地方经济以及金融体系安全构成太大冲击。因此,在15年、30年尺度上用房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收入,也许是可行的,但难以预判怎么加以实现,故此暂不做讨论。
总体来说,笔者对我国现行大口径财政收入盘子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通过适度提高税率、提高国企分红和加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股票的资产管理操作,并通过海南自贸岛对富人海外奢侈消费回流进行变相地收税,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理想情况下,加起来能有个1、2万亿的收入。再加上税收占GDP比重从目前的20%回升到前期22%的高点再增加2万亿,相对于2035年5万亿的赤字(18%的赤字率)或许能有所帮助、但对2050年10.5万亿的赤字(50%的赤字率)依然无解。
更重要的是,其实都是基于很理想的假设。比如提高税率,在未来老龄化人力成本上升、运行效率下降的社会中,是很难的;国企分红方面,国企规模和利润水平以及分红率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毕竟高利润的行业相对有限,规模大了比如会布局到低利润的行业等等。至于海南自贸岛能否顺利实现规划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就算只看奢侈品消费,2020年在疫情封锁无法出国的情况下才实现了500亿销售,在目前4500亿海外奢侈品消费不过1/10,更别提旅游、离岛留学这些操作难度更大的规划了。
总之,收入上无法乐观,更何况即使很乐观的假设,也对2050年的赤字无能为力。
(2)开支方面:延迟退休
多一个退休人员,同时就少了一个交社保的在职员工,所以延迟退休的收益是双份的。但是拉长来看,延长退休依然要退休,人的生理、智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衰老,老人不退休也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和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所以当延长退休后的人最终退休的时候,赤字缺口依然在。所以延迟退休只能推迟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下面笔者简单做个测算。
如果延迟退休发生在2025年,假设平均退休年龄从57岁延长到61岁,意味着到2035年,将会减少约1亿退休人口,增加1亿劳动人口,总劳动人口和总退休人口会修正到9亿和3.9亿,养老金和医保带来的财政赤字会从20%降低到13.4%。
进一步地,如果到2040年把平均退休年龄进一步拉长到65岁,则意味着到2050年将会减少约1亿退休人口,增加1亿劳动人口,总劳动人口和总退休人口会修正到7.5亿和5.7亿,养老金和医保带来的财政赤字会从50%降低到42.6%。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延迟退休的职工在几年后到新的退休年龄退休,那么这些短期的红利就会消失。而即使在上面两段红利释放的阶段,对财政赤字的改善都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2050年,从50%下降到42.6%依然是一个不可持续的赤字状态。
而且笔者还要说明,这个测算是非常粗略的,只代表了一种思路,但笔者依然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测算。毕竟当前我国3.1亿超过57岁的人口中,有资格领养老金和医保的还是少数。在这些1963年之前出生的人中,只有少数当年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公务员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同样年龄的农民或农民工并无这一资格。因此,中国现在绝对不止3个在职养1个退休,可能是4个或者5个在职养一个退休。那么根据我国当前能够基本实现养老金和医保收支平衡预测的2035年、2050年的赤字率,极有可能是被大大低估的。
所以,不管是想办法开源,还是通过延迟退休节流,或许在理想的情况下能糊弄到2035年,但2050年之前一定是一个迈不过的坎。那么这对于2050年前后达到65岁退休年龄的80、90后们意味着什么呢?
(3)无法退休的80后、90后
先不提没有着落的养老金和医保,就算你有积蓄和商业保险,还有个迈不过的坎——无人照料。
高龄人士必须的医疗和护理支出,不提药费和各种医疗设备的费用,仅医生护士未来就会是成本高企甚至有价无市。先看医生,中国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大约14-15人。到2050年,超过65岁的人口从3.1亿增长到6.2亿。除非医生数量同样增长一倍,那么人均医生数量只会比现在更少。别忘了,医生也是在职人口,在总劳动力从9亿下降到7亿的背景下,医生数量逆市增长一倍,这种预测恐怕是天方夜谭。
护理人员方面,笔者在《100万亿GDP后的新时代:环中国贫困带与人工智能》一文中曾对护理人员进行过分析。日本2016年622万需要护理的高龄人口需要183万名护理人员。而日本由于本国没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在过去五年引入了5~6万外国劳动者,这还不算2016年前已经在日本工作的外国劳工。所以放在中国,这意味着数十上百万的护理工作缺口,需要引入外国人来填补。
所以对于老龄人口亟需的医护人员,到2050年都面临着大量的缺口,即使不谈养老金和医保赤字问题,也会面对有钱顾不到人的局面,除非指望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否则就要面临移民政策的巨大争议了。
从后台的读者年龄分布来看,到2050年,相信本文的绝大多数读者依然在世并且已经或即将开始步入退休年龄。可以说,如果不做出重大改变,能拥有我们那些在体制内工作一生的祖辈、父辈那样平淡的退休生活,对这一代人来说将会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如果中国的人口状况继续沿着目前的趋势下滑,笔者这一代人的退休生活将在不断缩水的退休金和医保、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度过自己的晚年。而这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解释、巨大的个体差异将意味着大量普通人口的晚年生活甚至会难以想象。
3.对中美竞争和与中国国运的影响
笔者以上所作的分析,都是在不挤占现有财政支出的前提所做出的。但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显然无法容忍前文所述局面出现。所以很可能出现的是,我们将不得不减少现有部分财政支出将其转移到填补养老金及医保赤字,而这将对我国的国运以及未来和美国的战略竞争产生重大的影响。
以2019年为例,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如下:
主要的五大支出分别为教育、社保、城乡社区治理、农林水利以及卫生健康。其中社保和卫生健康大体对应笔者上文分析的养老金及医保支出,不在赘述。教育因为每年出生人口腰斩,暂且估计也可以下降一半(1.7万亿)。城乡治理是我国体制的根本优势所在,从这次疫情的广泛动员可以看出其优越性,因此我们暂且假设也不宜缩减。农林水利关系三农问题,姑且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这部分开支也可以缩减(按一半计算,1万亿)。那么就是说在2019年20万亿公共预算支出中,可以节省2.7万亿出来填补养老金和医保赤字。即使如此粗糙的分析,也不过降低了2035年赤字的50%和2050年赤字缺口的1/4。
2018年各国军费占GDP比重
如果从中央财政来看,3.5万亿支出中,军费1.2万亿占了差不多1/3。而从军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仅有1.8%左右,美国在2019年则达到了4%。未来与美国的竞争如果中国不提高军费的占比是不可能赢得这一历史性大博弈的。因此军费开支不但不会下降,在财政中的占比反而会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必然和养老金、医保的这头吞金兽争资源.和稀泥、搞平衡的结果一定会影响军费的投入。这还没考虑过老龄化带来的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不论是对制造武器的军工产业还是使用武器的武装部队,都会极大影响运行的效率。近10年号称下饺子的武器生产和满天星的武器研发都会一去不复返,而类似美国、英国、德国出现的那种项目拖沓、装备陈旧、巨额投入只得到了一艘白莲花的抵消局面也有发生在中国的可能。
所以综合来看,无论怎样开源节流,拆东墙补西墙,如果不对出生率下功夫,2035年也许能糊弄过去,但2050年一定是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中国之前100年工业化努力的一切红利,甚至会影响中国崛起的百年国运。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赢得中美国运大博弈,去看看欧美的生活压力与出生率,再看看东亚诸国如何内卷就知道了,不赢得大博弈,2050就只能靠我们自己闷在锅里熬过这场灰犀牛,大家的个人命运终究无法逃离时代的平均线。
赢得博弈、抓住国运,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怎样不同的未来,其实在历史和现实都能找到很多案例,具体内容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讲述。
长按二维码,关注龙马产研
往期精彩回顾:
【万字深度】从梁孟松动荡看华为造“芯”有多难、作“车”是为何?
Apple Max之余,更重要的是十倍空间的品牌安卓TWS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