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我们输不起
近些年不断有富士康撤离大陆的消息,随着河南今年一季度外贸数据大幅下滑,富士康搬离郑州的消息再一次甚嚣尘上,虽然富士康坚决表态要留在河南,甚至放言“再造一个新富士康”,但数据不会说谎。
今年1-5月,河南省出口额1635亿元,同比下降22%,减少约460亿;巧合的是,同期手机出口额445.6亿元,同比大降54.5%,减少约543亿。自打2011年郑州富士康第一部苹果手机下线,在此后的12年里河南一直牢牢占据“中部外贸第一省”的宝座,但今年一季度,这项桂冠已经落入隔壁安徽的囊中。
就是说,作为苹果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可能仅凭一己之力拉崩了河南外贸。
前几年,郭台铭曾说过一句非常刺耳的话,“富士康随时可以撤离大陆,在大陆建厂是在赏饭吃。”当时这让很多人不爽,感情在你郭老板眼里,我们就是跪着要饭的。你不就是只会吃人口红利、压榨我们的资本家么。加上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及郭老板的某些立场,这些年富士康在大陆口碑并不好。
但他仿佛又是在用行动表明,我们就是跪着要饭的,离开大陆富士康在越南印度照样可以吃人口红利,比如在越南富士康已有6万名员工,就在刚刚又投资20亿建了一个厂;在印度的员工和业务投资计划2年内要翻倍。
但若没了富士康,上百万的底层打工人就失去了饭碗,一些地方就失去了财神爷。就拿已经人去楼空的贵州富士康来说,员工曾高达3万人,年产值达500亿。现在几万人的就业岗位没了,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几十亿的税收也没了,要知道厂区所在地贵安新区2023年的税收收入也就16.7亿,这失去的可是一条大鱼,还留下一堆棘手的不良资产,这还是表面上的。
围绕厂区的上下游产业链,及衍生的餐饮、零售、物流等需求也都消失了。据不完全统计,富士康在大陆共有259个工厂,有不少都已在慢慢缩减。比如富士康曾让重庆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但现在只剩3000名左右员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富士康很有可能会彻底放弃重庆工厂。
而富士康之于郑州,就像华为之于东莞松山湖,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有再造之恩。富士康之前的河南,虽坐拥五千多万的劳动力,但在新兴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上,可以说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据说郭台铭第一次到郑州时,省长亲自到机场接机,并陪同其去烧香拜佛。后来成为各地方座上宾的河南老乡许家印,都未曾享受过这种待遇。郑州给了富士康足够的诚意,但这就像“千金买马骨”,大账怎么算都不亏。
郭台铭也没让河南失望,不仅带来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富士康,还带来了2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此后13年间郑州外贸增长17倍,郑州富士康成全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曾一己之力贡献了郑州进出口总额的80%、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河南郑”一举蜕变成“国际郑”,甚至人称“郑姆斯特丹”。
在高峰时,富士康对郑州的GDP贡献率高达25%。且跟着富士康的步伐,华为、中兴、创维、OPPO、比亚迪等也都相继进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子产业链,产值已占到郑州工业总产值的70%。这些冰冷的数字对于没什么能力的底层打工人来说,就意味着养家糊口的生计。这些人没有其他的本事、没那么多选择余地,富士康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能在城市里有个立足之地。
有消息称富士康工厂在河南的员工有30万左右,甚至占到了河南全省民营企业交“五险一金”员工的一半,算上上下游企业,涉及就业人数没有百万也有大几十万。要知道整个郑州的常住人口约1300万,适龄劳动力850万左右,不夸张地说,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和富士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
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根本无法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残酷,更别指望他们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有高亢的情绪输出:“赶走富士康,抵制苹果”、“谁谁谁滚出中国”。我只能把他们称为幼稚的爱国者。
他们不会想到,他们要赶走的其实是自己和同胞的生计和饭碗。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前段时间访华抛出“产能过剩论”时,指向的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业。手机产业并不在其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因为根本不需要。老美打不过的它才会指责,打得过的它连提都懒得提。中国的手机产能早已从高峰期的占全球80%,下降到60%左右,且往印度、越南的转移还在继续。
一个富士康员工在网上的自白:“逼走富士康到底是谁开心了,反正肯定不是我们这种普通的底层打工人”。还有一些是盲目的乐观,觉得离开富士康也无所谓,反而给了中国摆脱低端制造业的机会。他们认为没有富士康,还有欧菲光、比亚迪、立讯精密这些“国产替代”。
问题是,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国产替代和留下富士康也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你见过有老板嫌弃自己客户多、员工嫌弃自己工资高的么?目前情况下给底层打工人多些吃饭的机会不好么?产业真的升级成功之后,富士康如果不是这块料,自己就被淘汰了。
为什么富士康们要离开,主流观点有二:一是降低用工成本。不可否认,中国劳动力确实在丧失成本优势,目前大概8美元/小时,相当于越南印度的2到3倍。但做过生意的都知道,只盯着员工工资这种显性成本,无视效率、基础设施、融资、政府服务等隐性成本,无异于捡芝麻丢西瓜,以郭老板的智商不会干出这么没有格局的事。
中国打工人可以任劳任怨、玩命加班,越南印度当地不少人可是拿着非洲的收入、过着欧洲的生活,穷不要紧,快乐最重要。中国内地的工资虽然不算最低,但关键是事少,“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企业可以随意裁员,随意根据订单的弹性而改变用工的弹性。30万员工你裁掉20万,换到国外你试试?当地群众保证把你的厂房都拆了。基础设施就更不用说了,在越南连基本的电力保障都做不到。
去年夏天因电力紧张,越南政府直接对富士康拉闸停电,造成超数亿美元的损失。要知道富士康在大陆一年的净利润也不过30亿美元左右。到今年越南官方更是公开喊话富士康减少用电量以免再被断电。在咱们这,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你只要能给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当地能把你供起来,像郑州富士康,政府多次亲自组织招工和培训。其实现在不少韩国日本的厂商已经开始反悔了,韩国半导体公司推迟了投资决定,日本商会一些成员正考虑将生产设施转移出越南。
所以就企业运营成本来说,我们的综合优势依然明显,退一步来说,虽然东部沿海地带中国人工成本较高,但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便宜呀。因此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外迁,我觉得站不住脚。
第二种说法是中美脱钩下,被美帝胁迫着往外迁,企业也很无奈。但仔细想想,越是这样,我们应该越要加大筹码让企业舍不得离开,就像刚才所说,我们有自己剧本的“产业转移”,由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和几大中心城市腾笼换鸟、搞产业升级,中西部和中小城市接纳转移的产业、保障就业。若坐视对方离开中国、甚至煽风点火、制造矛盾,岂不是正中了美帝奸计?所以这种说法逻辑上也不成立。
那唯一的可能是什么呢?
去年《华尔街日报》发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产业转移更多不是去了越南印度墨西哥,而是中国内地。理由是2018年以来中西部15个省份出口猛增94%,同期印度增速仅为45%、墨西哥43%、越南56%。进而得出结论说,中国没有丧失对全球制造业的主导。
但细一品,又有一丝捧杀的味道在里面。要知道越南的面积比云南还要小,人口1亿出头,仅比河南多一点。但2022年出口额达3718亿美元,是内陆出口额排名第一的四川的3.8倍。内陆22个省加起来的总额也不到越南的2倍,这种打群架式的对比,胜之不武。
客观来说,过去几年产业向国外和向内陆转移确实在同步进行。但对内这块,只能说我们的表现勉强及格。比如2018到2022年,中西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1.08%上升为42.71%。仅有不到2个点的变动。
3年前,工信部会同10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但意见只是意见,大家不要觉得有意见就代表成功了,更远远不能因此骄傲自满。
在与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争夺产业转移这一仗上,我们输不起。往小了说,这事关亿万底层打工人的生计;往大了说,这事关我们是否重蹈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覆辙。2016年大选,特朗普意外上台,成为当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此后几年特朗普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把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美国选民为什么要选一个不理智的疯子?正常人很难理解,但从行为心理学上,又不难理解。
因为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国最失意的一个群体——“红脖子”。当一个人长期失意,很容易极端,且容易把自己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为了改变命运或者报复社会,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最近我们也提出要加强社会面管控,重点关注“五失人员”,哪五失呢?投资失败、生活失意、关系失和、心里失衡、精神失常,其实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更何况在美国,“红脖子”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为什么特朗普要执意打贸易战,就是“红脖子”们觉得我们抢了他们饭碗,特朗普只是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其实美国出现大量“红脖子”,主要责任还在美国自己。
过去三四十年,在放任自由主义经济的大旗下,也就是里根主义,华尔街的金融业和硅谷的科技业,在全世界呼风唤雨、独领风骚。但由于对资本和产业过度的放任纵容,也导致了中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曾被视为制造业大本营的中西部变成了凋敝的“铁锈地带”,美国工业的骄傲、汽车城底特律的没落就是典型。曾经斗志昂扬的美国工人阶级,变成了郁郁不得志的“红脖子”。
一本在美国反响很大的书《乡下人的悲歌》中写到: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精英的、富足的、仍然在前进的美国;一个是平民的、贫困的、已经被甩在后面的美国。拜登和特朗普的争斗,其实本质不就是这两个美国在缠斗么?我们虽然不用担心会出现“中国的特朗普”,但确实需要担心出现“中国的红脖子”。
现在的就业问题有多严峻,之前的节目已经讲过。根本原因还是大部分地方拿不出像样的产业,只会搞搞房地产。问题是,房地产是在吸自己人的血,欺负自己人不算本事,能走出去欺负其他人才是本事。制造业是在吸别人的血,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
美国人不暇自哀,但我们应哀之鉴之,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国要搞产业升级,但也不能嫌贫爱富,把中低端制造业往外赶。因为那数亿底层打工人的谋生技能是没法升级的。工资再低,至少也是一份工作,还是那句话,自行车还没骑上,就别嫌法拉利不好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不只有房子,还有一个个饭碗。而且一旦转移出去后,再想让别人回来那是很难的,特朗普折腾了四年,软的硬的手段都用了,也没个什么效果。
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在制造业领域不管从任何方面说仍很有竞争力。企业都是逐利的,政治会影响商业,但商业同样能左右政治。留在中国大陆好,还是去越南印度更好,相信富士康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我们的问题是,有些人、有些地方,总喜欢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但却忘了,口号带不来财富,更加战胜不了经济规律,扎扎实实地搞好营商环境比啥都强。网上很多人打着产业升级的名号,看不起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甚至喊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悲的是大多人明明只是燕雀,却总觉得自己是鸿鹄。
前几天和母亲闲聊,她问我:为什么华为手机系统在美国用不了,而我们却不能把美国的苹果给禁掉?这句话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但其实这个问题含蓄地解释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需要富士康,还是富士康需要我们?更进一步说,到底是我们需要世界,还是世界缺我们不可?
当然,我们也不要非黑即白,生意就是生意,没有谁缺不了谁,大家坐在一起,只是因为这样对彼此都有利而已。但是在当前保就业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最好的结果还是大家能继续坐在一起。
嘴硬改变不了现实,成熟的表现是放下脆弱的玻璃心,接受现实。在没有培养出强大消费能力之前,我们依然是那个生产者,道理很简单,消费者可以轻易抛弃一个厂家,但是厂家却不能轻易失去一个大客户。
白岩松曾说过一句很对的话: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产业怎么走,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我们暂时真的输不起。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