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人民币升值超2000基点,中沙货币互换背后的意义
进入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节节攀升,相比于10月底最低点的7.3190已经飙涨了将近2000基点,在周三更是创下了7.1256阶段性的新高。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我们大A的表现,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虽然在肉眼可见的消退,但是却依然阻挡不住外资流出的步伐,周三北向再次净流出超35亿。
在内资信心逐渐恢复的节点外资却铁了心的往外撤,也让我们目前的指数下一步的走势再次增加了不确定性。
人民币汇率这个事情怎么看?首先给大家说一个研究的结论,就是这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涨跌其实和我们国内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都是弱相关的。
因为现在充斥着很多声音,说人民币汇率随着我们内部越来越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推升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比如可以预期中的财政刺激力度加大还有货币政策的放松。
虽然这个逻辑没问题,但是从这几年汇率的表现看,影响美元/人民币走势的其实仍然以美联储的预期动向为主,所以下一步人民币能否持续保持住升值的趋势还要以美联储对通胀和就业数据的发声为“锚定”。
汇率的走向其实可以总结成一句话:长期看经济增长,短期看央行之间的博弈。
周一我们与沙特签订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一度也曾助推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虽然这次互换规模仅为500亿人民币,有效期为三年,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首先,什么是双边本币互换呢?货币互换的本质是两国央行交换双方的信贷而不是现金。
比如假设我们和英国如果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央行以一定利息借到人民币,英国央行以一定的利息借到英镑;双方借到等价值的本币后把各自的信贷互相交换,这样中国就获得了英镑,英国就获得了人民币。
当然网络上传出过货币互换协议会由于某一方的汇率暴跌导致另一方吃亏的声音,但是我们不用因此过于担心,因为我们的货币互换协议本质上是央行间的信贷互换,期满后互换回本金,也就是说我们借出去多少人民币,后面就会收回多少人民,这一点之前央行已经做出过澄清。
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这次中沙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署的意义上,而不是纠结于我们这样做会亏多少钱。
首先,如果没有本币互换协议,我们与沙特间的所有贸易都需要一个中介,就是美元。
世界外汇运行的机制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后转向牙买加体系,但却无形中再次加强了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如果我们想和其他国家做生意,我们都需要先换成美元,然后才能完成对方货币的兑换;如果对方想跟我们做生意也是如此。
而本币互换协议的推出一定程度上绕过了美元作为中间“代理人”的角色,打通了两国的贸易通道,这其中的意义远比由于汇率风险造成的亏不亏损更深远。
何况我们与沙特签订的互换协议只有500亿规模,就算有汇率风险也不会对整体影响太大。
更重要的是,货币互换协议也让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日渐完善,一旦其他国家在人民币使用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便利性(没有了以往美元中间商步骤),对人民币也就更加依赖。
在全球局势从美国一家独大逐渐向多极化过渡的阶段,以往高度依赖美国的中东各国也逐渐认识到曾经的“石油美元”体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与局限性。
前有“俄乌冲突“后有“巴以事件”,中东地区的地缘秩序也在重塑,当中东意识到美国曾经许下的维护地区安全的承诺不再靠谱时,自身也有对冲战略风险的需求,而在一带一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便成了最佳合作伙伴。
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度期待人民币能够在短期内完全国际化,显然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我们的货币政策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货币政策是以数量约束为核心的,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以预期引导为核心的。
美元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呼风唤雨,靠的就是其货币政策能够以一种信号的方式快速传达到全球各国从而通过对离岸美元体系的影响作用于全球各国经济实体。
我们平时也会感受到,一旦美联储有什么超预期或不及预期的动作,全球股市,汇市,债市都会不同程度的做出迅速回应;
但是这一点在我们的人民币上其实并不具备,全球资本市场并不会因为我们央行的一个超预期动作就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本质还是因为我们的货币体系是以数量约束为核心的机制,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调节的根本只能对我们在岸实体经济发生影响,并不会牵扯到全球离岸经济体,所以我们人民币目前的体系其实也不具备国际化的硬性条件。
所以现在就说可以看到美元霸权衰落还为时尚早,不过随着我们金融体系的优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日拱一足”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往期精彩回顾:
房地产相关:
中国宏观:
产业链:
海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