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写作,为什么有天然的职业优势?

雷磊 知鸦书舍 2022-03-19

👆 扫码了解活动详情 


为什么我们会说,律师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新媒体「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指出,这是因为律师天然处在社会信息交汇的节点上,是体制外所有职业中,最能接触到核心事实、材料的职业。
而这,奠定了律师拥有长期写作能力的基础。
恰逢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每位律师都有传播,提升品牌效应的需求。利用好律师这一职业天赋的故事材料,进行非虚构写作便成为了扩大影响力的绝佳选择。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观看雷磊关于律师如何进行非虚构写作的精彩讲解。
我们也将直播的文字整理附在了下方,快来一起阅读吧~



各位律师朋友,大家好!

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雷磊,是真实故事计划的创始人。

我在2011年左右毕业,在《南方周末》担任调查和特稿记者。差不多在2017年左右,我创建了真实故事计划,是一个专注于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平台,试图
以真实故事的内容去打动更多人。

■ 雷磊

我在网上查阅,想知道有没有人既是律师,同时又是作家。最后我发现,纯律师出身,进入到叙事类畅销书的作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

这是因为律师行业和写作分隔得比较远?还是说因为律师有大量的案头写作工作,于是和文学性的写作相去甚远?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律师如何进行非虚构写作」这个议题开始进行探讨。


 律师为什么要进行非虚构写作?


我觉得第一个要探讨的问题是,律师为什么要进行非虚构写作?

第一,我觉得这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要求。

前一阵子我和一位律师朋友聊,他现在主要做一些和新媒体、文化版权有关的业务。这块业务其实和知识产权的兴起比较有关系的。相对来说,国内在这一块业务上还没有发展到最兴盛的状态。

所以,他就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一系列创作。他会讲述案例,或者就社会热点中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进行法律解析。这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也为他带来了比较多的客户。

如果我们觉得律师是一个职业,或者说律所是一个企业的话,其实每位律师,都有一定的传播需求。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尤其如此。

如果能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借助大众传媒的方式,来传播自己所做的事情,这对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特别有帮助。

而且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情况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开通自己的公众账号,或者简单地开通一个抖音账号,对着镜头开始自己的讲述。

第二,对于律师朋友来说,好的写作能够提升律师的品牌效应。

我们的法律文本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在传播上自然受到诸多限制。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之前有一篇特别火的文章,叫做《疫苗之王》,是由公众号「兽楼处」撰写的,讲述了中国疫苗企业使用过期的一些疫苗,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药品安全问题。

《疫苗之王》这篇文章没有太多新采访的内容,最初就有一些基础的、分散的报道存在。但是通过叙事的串联,他们形成了一篇非常圆满的文章。这样文章的传播量极为惊人,比起过去基于某一案件的简单陈述或消息报道,能量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好的写作可能包含更丰富的意涵,传播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真正能够产生长期写作能力的朋友,往往会处在一些社会节点上的职业当中。

这种职业必须要掌握信息。如果不掌握信息的作者,他往往只能够写作自己的人生经历。

那么,处在信息交汇节点上面的职业有哪些呢?

第一个是公务员,特别是警察,对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得最多。

另一个是老师,老师会掌握一些学生的情况,但是相比警察来说,资料会差很多。

还有医生。无论是谁,在医院的环境中都会退去自己的很多伪装,比较能露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毕竟,「聆听祷告声最多的地方,不是教堂,是医院的墙壁。」

这些都是所谓的体制内的一些职业,但有一个例外是律师。

很多律师要介入到一个案件,必须要掌握案件的来龙去脉,这些资料也不是其他普通职业可以接触到的。这样的职业特征,就使得律师同样处在信息的交汇节点上。

一般来说,我们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写出来更多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决定你能否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律师有天赋的写作条件。它是体制外所有职业中,最能够接触到核心事实、核心材料的职业。


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大家都负有一定的义务。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去呈现很多普通人看不到的信息,这也是律师需要写作的重要原因。

第四,对于律师朋友们来说,写作是比较好的尝试。

写作是一种自我的探寻,它会不停地使人向内探求。它始终要问我们一些问题,我是谁?我在这个社会上处在什么样的节点上?我人生所处的环境中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在当下,所有人都处在一种碎片式的生活中。大家很多时候生活都没劲儿,碎片化的时候比较多,写作恰恰就是一个有效的自我发展契机,能够支撑大家的自我探求。

以上四点,希望各位律师朋友可以借鉴,如果说愿意去写一写,当然是很好的。


 律师应该写些什么?


解决了写作意愿的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第二个问题:

作为律师,我们应该写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其实就是选题问题。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找到一个选题是你开始一切写作的根本所在。

今天大家总说我想写作的时候,是因为我内心有所感触,想把这个情绪宣泄出去。其实我觉得所有写作的原点都来自于选题。哪怕你有一个情感,本质上也是一个选题触动了你。

如果我们把写作的源头描绘得太不可知,大家也是没法写作的。

在内容行业有一句话叫做「文好题一半」。其实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选题可能占到了70%的比重。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都是面向大众的写作,在这样的基础上,选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的写作如果要面向大众,就要写大众更感兴趣的一些话题。

那么如何把自己所关心的和大众所关心的东西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选题所需要考虑的。

我先和大家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来自知名的非虚构写作者 Peter Hessler,中文名叫做何伟。

很多律师老师可能也读过何伟的书,包括《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等一系列作品。

何伟非常早的时候,其实是美国普林斯顿创意写作课程的一个学生。他毕业之后,跟随美国公益组织「和平队」来到中国支教,被分到了当时还是四川,现在是重庆下的涪陵,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何伟来到中国这个县城,发现没有什么事值得写。他觉得很多事都好小,就像我们每天面临案件或者案牍工作的时候一样,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

他就把自己的一些困惑汇报给了他在普林斯顿的写作老师。这位老师在回信中说,他应该立即开始写作,涪陵这个县城本身就是写作对象,是一个选题本身。他应该围绕这个县城里的环境、氛围和人,开始书写。

我们后来就知道,由涪陵这一选题诞生出了《江城》这本书。

 《江城》
作者:何伟

出版年: 2012-1


一直到今天,《江城》也是关于中国当时所处时代的很好的一本书,是很多非虚构写作者或者新闻学学生都会阅读的文本。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美国的一位非虚构写作者,盖伊·特立斯。

他写过《被遗忘的与被仰望的》,纽约这座城市就是他的选题。

前几年在国内引进了一本书叫做《邻人之妻》,翻译比较文雅,其实核心主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人家的老婆》。

 《邻人之妻》
作者:盖伊·特立斯

出版年: 2018-7


这样一个通俗的议题,讲的是美国人在性这个问题上的发展沿革。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的社会观念一直在发展,人们也获得了所谓的「性的解放」,但是关于爱,关于什么是好的感情这样的话题,仍然处在困惑之中。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一些选题,有时候和我们通常的认识并不一样。

我们一般会认为,非虚构写作是不是一定要是某个人物的传记?或者讲清楚一个案子的起承转合?其实不仅仅是这样。

何伟的写作可以是一个中国的县城,盖伊·特立斯的写作可以讲一种观念的变迁。对这样的选题方式,我们的认识还不充分、不充足。

大家只要记得一点,非虚构写作选题的取向是特别宽广的。只要是我们对一个议题有切身的观察,有切近的理解,实际上很多内容就可以纳入到写作当中。

在国内一系列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中,也有几个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好的选题,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些简单介绍。

在过去非常长一段时间之内,《南方周末》在新闻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说代表了传媒黄金时代最高的高度。

《南方周末》是如何奠定它在新闻行业的地位的呢?《南方周末》有一句Slogan叫做「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的编辑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解释,这和《南方周末》的选题是密切相关的。

《南方周末》编辑部的选题遵循了
「根目录法则」

什么是「根目录法则」?

它认为中国很多的社会生活或者是人们所发生的行为,实际上都和一些大的根本性问题结合在一起。

比如说公权力监督,实行依法治国,实现教育公平,要有良好的医疗保障,城乡二元体系下面的户籍制度等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构成了社会问题的根本目录,所以叫做根目录。

我们所做的每个选题,都是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例证。我们所写的每个新闻报道,都是这样一些根目录问题上的注脚。

《南方周末》风行了很多年,但是选题核心法则没有变。我们今天来看,特别对于律师的工作来说,是完全符合根目录法则的。

比如说依法治国里的很多问题,包括个体的权利应该如何得到保护,或者说司法是否公正等等这样一些大家经常在聊的议题,可能都是大议题里的一个小议题,都是非常关键性的一些问题的新注脚。

我认为,律师在选题上有天然的优势。很多律师参与的案子,都符合《南方周末》根目录选题法则,值得新闻媒体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公共层面探讨。


在真实故事计划的实践中,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选题法则。

《南方周末》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大众媒介,或者说是一个公共媒体的鼎盛时代。不过最近这几年,很多内容生产、报道或者说社会议题的推进者,更多是从一些新媒体机构或者内容上延伸出来的。

新媒体现在被称为赋权时代,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述你所见到的社会事实。当然其中也有问题在于,不再具备公共媒体的架构。

所以对于真实故事计划这样的新媒体来说,我们很多报道是去新闻化或者说去媒体化的内容生产形式。很多内容仍然有一些社会议题在,但是这些社会议题的核心指向不再是公共探讨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情势之下,我们延伸出来的选题法则是有针对人群的。

现在绝大部分新媒体其实都是商业机构,商业机构很难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于是也就转到了第二个责任,就是服务客户。

和律师服务当事人是一样的道理。在服务客户的基础上,新媒体机构得去想自己的客户是谁,他们在关注什么。


所以我们的选题法则,在内部也称为「人群选题法则」

我们认为当下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我们要写作的内容,基本上是以下四类人群面临的真问题。

第一群体是年轻人。

年轻人面临着从毕业到工作,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有诸多挑战。除此之外,年轻人还面临着婚恋,代际关系调整,城市选择等等方面的困境和困惑。

第二个群体是女性。

这一两年,女性主义思潮在网络上比较繁盛。很多人出来陈述女性在当下社会里受到的一些限制,以及她们对自我意识的发掘,所以女性意识也是我们当下撰写内容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个群体是中年。

不仅仅是家庭、婚姻,还包括现在所谓的三胎等等,以及35岁职业困境等等一系列议题,这些都属于中年的话题框架。

第四个群体是老年人。

老龄化是现在中国社会非常严重的趋势。中国老龄人口现在已经世界第一,而且所占的比例、深度也前所未有。

我们编辑部在这一块一直有很多发掘。我们讨论了老年人,特别是8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如何洗澡的问题,就是谁来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洗浴,帮他们清洁身体,让他们晚年活得更有尊严一些。还有老年人的情感问题,以及一部分老年人在60多岁的时候,还有一些生育问题,这些可能都是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面临到的一些议题。

我们整个社会现在的舆论风向比较讨好年轻人,不太关注老年人,觉得老年人没有什么消费能力。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紧张,于是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一块。

所以你会看到《南方周末》的法则是偏向公共价值,偏向共同探讨,面向的事比如说是司法公正、教育公平等等。

而我们真实故事计划这样的新媒体机构,更多的是面向人,是每个人群面临的真正的问题。

因为法律是社会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其实和这些选题都会有比较多的结合,可以找到非常多的议题。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职业当中的案例,判断它是归结到某一个社会议题里,还是归结到个人的真问题中。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公共选题和个人选题的角度,找寻可以写作的话题。

第一个方向,个体案例可以上升到公共探讨中。

前一阵子我读了徐昕老师的《无罪辩护》,讲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很多企业家被司法或者被相关法律打击的现象。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这类事情在社会上发生了很多,我觉得它可能也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社会的重要议题。

这也就意味着,某个企业家的个人叙事,其实也可以被纳入到公共叙事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例。

第二个方向,将社会热门议题与自身结合。

作为律师或者作为普通人,大家可以有一个思考路径:当下社会热门议题当中,是否能够结合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找到一个立即可以动笔的选题?


比如前段时间,西安疫情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且是核心议题。

有网友在网贴里说到他的妹妹马上怀孕八个月要生产了,但是医院却以她核酸时间超限的原因,没有及时就医,导致大量出血,小孩流产。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议题,但是我觉得可能和法律结合得也比较紧密。

医院是否有权以没有核酸的理由拒绝处在危急情况下的病人,或者说这样一个孕妇,这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

第三个方向,是个人的议题。

平时大家容易忽视这点,其实个人议题引起的讨论,不一定会比公共议题小。

很多时候,我看到律师朋友们写了很多文章,可能都更加偏向社会或者是公共价值的探讨,但是在个人,在人性的层面,相应是有所忽视的。

这里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真实故事计划在2018年举办了非虚构写作大赛,其中有一个女孩子,也是一个上海的实习律师,她在大学的时候一直跟进一个在精神病院做康复治疗的精神病人。这是一个精神病人一直试图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的故事。

故事蔓延的时间也很长,前后超过十七年。这位情绪比较激烈,我们现在也说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的病人,因为和哥哥继承了父亲共同的一套房子,其间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被他哥哥以「弟弟是精神病人」的形式送进了精神病院。

弟弟因为被判定为精神病人,就失去了民事行为能力,当然也不具备财产继承权利。他哥哥从而获得了完整的继承权。

在这个过程中,弟弟一直试图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他在精神病院里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卖东西攒钱,想要逃脱。这个过程中,他还在精神病院认识了一个因为离婚被送到精神病院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两个人还谈了恋爱。

在精神病院准备了十一年之久,弟弟攒了三万块钱,决定要逃出精神病院,结果因为太过兴奋,被社区和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抓回去了,此后一直采取各种上诉。

他作为精神病人,没有完整的民事行为能力,所以他要上诉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必须要起诉他的哥哥。但同时他哥哥是他的监护人,所以他必须要征得他哥哥的同意起诉他哥哥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所以就陷入了一个特别大的僵局。

但是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又奋斗了差不多七年,最后上海市高院判定他虽然患有精神病,但是有完整的民事行为能力。他最后和自己的女朋友一起走出了精神康复院。

这是新的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后第一个通过自诉走出精神病院,自己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不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艰难,现在已经在拍电影,叫做《逃出青春里》,肖央和春夏主演,更加集中于人性方面。

■ 《逃出青春里》海报

这个案子在法律上作为新的《精神卫生法》实施的第一个案件,有它的里程碑意义,但是这个点很容易被民众所忘记。

恰恰是故事背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以及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人对自由的追求,使得这个故事有非常大的流传价值与商业价值。

律师的很多写作,可能更偏向于公共价值,但是我们在个人价值上,是否也可以有更多的展现,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呢?

我觉得法律案件里的一些人,其实他们处在非常大的冲突之中,呈现出来的人性也是特别丰富的。

第四,和大家介绍几个找选题常见的具体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体人的方法。

媒体人的方法很简单,过去在《南方周末》,我们这些记者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办公室里,交往的人群多数是同事,拥有的线人或者说机会是比较少的。我们是如何去找选题的呢?

在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全国各地的市场化媒体比较丰富,我记得每一个地级市可能都有一个晚报或者说是都市报,生产当地的新闻。所以我们那时候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一直在翻阅地方性的媒体,会发现其中有些豆腐块,可能只是作为一个消息写出来,但是我们去判断可能会有更大的公共价值,我们就立即过去采访,把这个新闻做大。

差不多在2012年,我写过一个安徽农妇自杀案。当时在新安晚报上可能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只有一百字的通稿,讲一个农妇为了不牵连她的家人,患有尿毒症四年了,很是痛苦,于是在医院卫生间自杀的故事。

我们当时作为《南方周末》,看到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足的情况之下,个体特别是患有重疾的群体的生存是非常艰难的。

当时我们在最后的时候,其实写了一个比较大的报道,这个报道有五千字,这个报道又是一个专题中的一篇,另外一篇稿子是深圳的医生遵循自己的医德原则,将一个脐带绕颈的婴儿救活了,但是他的家庭,因为这个孩子大概率会是一个脑瘫儿,当时就打了这个医生。

所以你会看到,在医疗保障不足的环境下,人们病不起的心态。这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得到了非常极致的体现。

把一个简单的消息稿,上升到更加有社会议题价值的方向,这是我们作为媒体人日常找选题的方式。


现在传统的都市报已经消失了,非常多的普通人,会在微博或者微信等社交媒体上面登出一些他们的个人信息。过去在都市报上看到的一些事情,现在我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去替代,去找相关的报道或者故事线索。

第二个找选题的方法是知识分子的方法。

我也和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在GQ报道组工作。当时提出的一个选题是一本书带来的,书名比较烂俗,叫《我爱偷窥》。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很多普通人愿意特别热衷于暴露自己的隐私,去获取关注量。

为什么?因为你只要获得了关注,就有比较大的流量。

在美国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卡戴姗家族通过曝光自己的大量隐私以及特别狗血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美国顶流社交媒体达人或者说是流量核心,他们的成功就引起了非常多人的效仿。

在这样一个探讨中,作者就延伸讨论到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样一个社会风气?他就说,这个实际上和真人秀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或者说大众流行文化文本登上舞台是有关系的。

落实到中国,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变形记》或者《爸爸去哪儿》这种真人秀节目的时候,我们开始没有意识到它怎么可以那么火。真人秀真正表现的是人临时的反应,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也成为了大家去延伸探讨的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在全民社交媒体的时代,这套娱乐方式就被扩大了,我们不仅仅娱乐名人,还娱乐普通人。

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爸爸去哪儿》这种真人秀节目才刚刚开始,我觉得中国的流行文化可能也进入到了这么一个时代和状态。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实在有必要挖掘一下,真人秀这一娱乐内容是不是有问题。

当时我们在GQ做了一个稿子叫《变形计》,就是讲《变形计》如何利用贫富差距,富人小孩的对差,来消费这些处在穷人家庭的孩子。这种真人秀时代,会通过贬损人的尊严完成娱乐上的效果。

■ 《变形计》2017片头

运用这些社会学方法,找到选题,我觉得对于律师朋友们来说,这个方法也是非常实用的。

第三是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选题。

我很难和大家举具体的例子,但很多时候,议题都是从我的生活或者我朋友们的生活中聊出来的。

比如去年的时候,因为我呼吸堵塞,最后去看了睡眠门诊。大家可能更多知道的是鼾症,就是你的鼻孔出了问题,但是我不是,我是在咽喉下面。

我在看这个病的时候才发现,看这个病的人非常多,在睡眠当中发生窒息的情况非常多,其中相当部分的群体现在必须依靠呼吸机,呼吸机辅助睡眠。

这是一个不太大的病,也没有太大的生命风险。但是如果一直发展的话,还是可能发生窒息死亡的状况。

我觉得这是年轻人的身体和工作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问题,我们也会把这样身边发生的事情,延伸为一个大的主题和议题,作为一个选题写出来。


 律师如何进行写作?


关于如何去写,首先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我们工作久了之后,都知道要面向目标去工作。只有在知道目的地以后,才知道大概应该怎么走;否则可能会发生很多的纠葛。

所以我们现在要弄清楚:什么写作是好的?我们的写作应该以什么为目的?

我们有很多朋友,写作是为了娱己,这种相对比较自我的写作,不在今天的探讨范围之内。

我们讨论的始终还是面向大众的写作,那么你写的文章,至少是大众喜欢读的。

写作是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利己的。你看到很多人阅读自己的文章的时候,会产生正向的反馈。这也是很多人能够坚持写作的动力。


我们要知道,好的文章一定是其他人爱读的。树立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真实故事计划对于好的非虚构写作有三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非虚构写作必须要讲究故事具有真实性。

你所写作的事是真的,你的素材是真实的。非虚构写作有一个基本定义,要基于事实素材写作,你所写的5W信息,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要素必须得是真实的,而且不可以拼凑。

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普遍要求,但是很多人认为只要收集的素材是真的,文章就一定有人读。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

我觉得在真实性原则之上,一个好的文章必须要有「真实感」。

你所提供的真实,必须是可以被感受的。如果说你的语言乱糟糟,特别干巴,那也不能被称之为一篇好文章。

第二条标准是叙事性。

我认为一篇好的写作,必须符合故事的结构,必须要放在一个故事里讲出来,人们才可以记住。


人类大脑是非常线性的,没有办法接受非常多的概念或者枯燥的知识排列,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叙事把它包裹起来。

我们历史上很多哲学家枯燥的论述,大家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神话传说,包括希腊神话或者中国远古的一些神话,这些故事都留下了。

比如中国的尧舜禹的禅让,这样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因素,或者说是道德原则,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是故事的核心作用,人类的文明,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认为,是和故事要素有很大关系的:大家理解了同一个故事,往往就理解了其中很多的观点和概念。

我们还可以把故事再剥一层。故事里面是什么呢?

一个好的写作一定有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里面必然有价值比较大的变化。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说一个人从头至尾都是好的,这里价值的变化越小或者越不明显,这个故事就一定越糟糕,好的故事一定是有价值变量在的。

比如一个人想做好人,结果最后成了一个坏人。这之中从好这个价值跌荡到坏这样一个区间之后,就会使得故事本身更加有意思一些。

我们经常看到好莱坞最典型的故事结构,就是好人和坏人打,拍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失手过。

开始坏人把好人一顿揍,揍完之后,好人想各种办法,最后通过某些因素变强,又把坏人打倒,最后好人一定胜利。这种结构一直是这样的,但是大家每次都乐此不疲地跑到其中。

所以说,一个好的故事里面必然有价值比较大的变化。

第三条标准,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线条清晰、语言简洁的。

线条清晰很简单,就是要沿着一条线把它写下来。

比如沿着一个时间线或者跟着一个人的经历,把故事写下来。否则的话,整个故事会比较杂乱。

以《天龙八部》为例,金庸的小说里面出现了非常多的人物,但是表面的线索是段誉这个花花公子的江湖游历经历,核心线索是乔峰命运线的一点点揭开,两条线索一直联系在一起,使得故事的吸引力非常大。

语言简洁指的是,要用比较简单的语言,少用术语,少用成语。短句子、短段落,简洁的语言有利于降低阅读门槛,适合不同的人,只要认识字,都能在你这儿读到东西,这样的话,你的读者群体就会最大。

有了标准之后,我们再谈谈在文本上怎么去具体写作。

第一点是,你必须要有一句话可以清晰描述的主题。

比如这是一个好人打败坏人的故事,很简单,整个故事的主题就在这个地方,你一直在描述这件事情。

有的人往往要用很多句话才能讲清楚自己故事的主题,就意味着他对这个故事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你只有凝练出来一句话概括故事主题的时候,才可以开始写作。这时候,你写作一定不会迷路。

所以我觉得在主题上,大家一定要去认真想一想。

人物杂志以前写过关于大S的故事,那篇稿子是我认为所有写大S的人物报道里最好的,标题叫《大S下凡》。

这篇文章讲的是大S这个人,在三十多岁结婚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如何控制自己的体重,如何控制自己的婚姻关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其实讲的是一个关于控制的故事,讲的是控制和失控的关系。

这个主题被作者处理到极其简单,但是刷新了一个明星的形象。所以说,主题的梳理,要找到非写不可的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是,把你的文章展开在一个结构上。

我认为我们有了好的一句话的主题后,应该再把这句话分解到结构当中。

大家可能都有过最基础的认识。比如说一个逻辑,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段式组成的。

其实非常多的文章结构也是如此,也就是把你那个议题展开在这个结构上。这个结构非常多的时候就是三段式的,叫做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构。

只有结构极其简单,你才可以很好地run这个故事,写作的时候不会跑掉。

结构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时间上展开的结构,其实就是时间顺序。

当我们不会写一个故事,也没有掌握逻辑结构、因果关系这些的时候,你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去写一个人的故事,或者去写一件事情发生的秩序。

一般来说,你都可以得到一个六七十分的稿子,至少它是非常非常清晰的。

有的人会质疑这是否有效,但是我认为,因为按照时间顺序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可以和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划等号的。他们是彼此嵌在一起的。

人是被时间所捕的一个生物,所以我们不可能使得很多东西逆流,一定是前面的原因导致了后面的某个结果或者某个变化。

所以说,时间结构或者说是经典的三段式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叫做触发、冲突和解决。这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应该可以被用到99%的或者95%以上的故事写作当中。

如果我们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几乎都不用想,用最简单的结构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写作结构是在逻辑上展开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是按照因果再去导很多的事情,这个时候有可能是要把时间和空间折叠在一起。为了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其实是沿着事发生的,所以这个当中的话,又有一个词叫做起承转合,其实和刚刚我说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本质上也是同构的结构。

第一个是时间顺序,第二个是因果顺序,两者构成了99%的写作的结构。从最基础的结构开始写作,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在结构上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建议,就是大家平时多研究一些电影,电影里面有非常多的结构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看完一个电影之后,比如你用三句话或者一句话讲清楚电影故事的话,其实你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构。这样训练的次数多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写作这个事情。

第三点是,故事要用细节去搭建。

但是在细节方面,特别是作为我们新闻的消息报道或者说法律上面的一些文书,实际上都是比较干的,有比较大的忌讳。

我觉得好的细节一定需要人有一定的观察力。而且好的细节一定来自于采访、访问。

在我和杜强合著的一本《南方周末写作课》当中,杜强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五感写作法」。

也就是运用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等各种感官去感受你的采访对象或者采访的场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好的写作一定是有画面感的。写作者只是中介,读者才是目的,读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到画面。

你必须要使得读者就像自己亲眼看到这些东西一样,必须要有信息非常充分的细节去完成你整个场景的叙述,使得你整个主题牢不可破,真实感不容置疑。

好的细节一定来自于你打开感官的采访和现场的体验。另外,我们觉得好的细节,也一定是具有张力的。


如何写出有张力的细节呢?需要对峙的一些方法。

对峙是什么?

就是你要写伤感的时候,一定要用比较欢乐的因素去写。人家说好的喜剧一定是悲剧,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峙的说法。你要去写光明的东西,一定要去描写黑暗。要有一个参照、一个对比。

比如你介绍一个事实,一个男的在下班的路上被车撞了,这么简单地描述出来,其实没有办法被读者所感受。这个细节非常弱。

比如说当某某某在中山中路被大货车撞了,失去呼吸的时候,那个时候在他三十公里外的家里面,他的妻子正做好了一桌饭菜,正满怀期待地等待他回家。在这个叙述中,有一个时空对比,这两个场景是不相关的,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张力。

在怎么写当中,我还有一点要和律师朋友们强调一下。

大多数律师们受到过非常职业的训练,在写作当中非常依赖于逻辑或者说证据链,这是一个诉诸理性的工作。

但诉诸理性的话,文章的感染力就会比较差,因为大部分读者其实都不是很理性的。在整个人群当中,能够知道简单逻辑的人,所占的比例都不算很多。

其实对于律师朋友们来说,要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话,大家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大家可以拿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一手资料,又有相关的学识和背景,在找选题方面几乎是不用愁的。

所以,我们的写作如果想要面向大众,而不仅仅是当事人或者法官等少数阅读者,就一定要学会诉诸情感。

情感是人类共同可以理解的东西,这样,你的文章流传出来的基础就会变得更加大,就会更加广阔。

真实故事计划也有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投稿,很大程度上,我觉得律师朋友们的稿件往往题材是非常优秀的,有时候鞭辟入里,能够揭示人心比较幽微的地方。很多时候,哪怕我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其实也能开拓很多眼界。也希望各位老师们在百忙之中提笔去写一写。

现在法律在社会实践当中的运用也非常多,可能不仅仅是写具体的文章,还可以想象有没有一系列文章可以连缀成一本书的形式。比如说前一阵子我们在做离婚律师相关的一系列出版物,当然,这些可能都要结合大家的日常工作,也希望我们未来会有一定的结合。

今天和大家分享到这儿,谢谢。

☟ 加入金槌书友,与徐昕 & 伍雷一起读书,用一个年度,成为更加优秀的律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书友权益」


or

点击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彩回顾:伍雷:律师的公益化成长张磊:青年刑辩律师的自我修养袭祥栋:青年律师的困惑与成长王飞:从冤案推动谈刑事律师的特质徐昕:把控庭审的节奏冯延强:我的执业故事王兴:庭审辩护技巧赵青山律师:以服务的行动获得全方面的提升刘金滨:同步讯问(询问)录音录像在刑事辩护中的价值金宏伟:我的读书和写作方法李长青:刑事辩护中的真相识别王万琼:刑辩女律师的局限与突围李蒙:律师与媒体的合作与共赢伍雷、袭祥栋:申诉的大潮已经到来游飞翥:刑辩对抗与妥协王学明:做好刑事辩护的三大法宝王学明:孙夕庆案是如何成功辩护的


关于读书活动
你想了解的问题都在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