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断裂性想象——2023年美国科幻研究协会年会(上)

科幻巴别塔工作组 科幻巴别塔 2023-09-22

2023年8月15到19日,2023年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SFRA)年会暨德国奇幻研究协会(Germ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the Fantastic,GfF)年会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顺利举行。会议共有87个英语和德语专题,3次主旨演讲,邀请到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学者以詹姆逊的“断裂”(disruption)概念为基础,共同讨论推想类作品中的“断裂性想象”(disruptive imagination),同时还组织了各类创作工坊、艺术展览、SFRA颁奖典礼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SFRA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英文系德罗伊讲席教授史蒂文·夏维罗(Steven Shaviro),以嘉奖其多年来在左翼政治哲学、思辨实在论以及科幻文学、影视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下面,我们将会议的部分内容,以专题汇总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限于篇幅将分为上下两期推送~感谢老吕、旦雪、思齐和小王所做的工作!

  • 本期内容提要如下:

  • 主旨演讲1:极右翼历史与保守派世界建构

  • 主旨演讲2:乌托邦与性别正义的重构

  • 主旨演讲3:月球登陆与月球想象

  • 专题8:颠覆科幻范式

  • 专题10:北欧科幻

  • 专题15:物与物质

  • 专题17:断裂的生态政治

  • 专题18: 多模态亚洲未来主义

  • 专题20:恐怖与哥特

  • 专题28:推想经济


  • 主旨演讲1:极右翼历史与保守派世界建构

    在会议首个主旨演讲汇中,美国安柏瑞德航空大学(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大卫·希金斯(David Higgins)从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的角度出发,聚焦后殖民主义科幻文学的政治批判性,并介绍了他2021年的新书《反向殖民:科幻文学、帝国奇幻与极右翼共同体》(Reverse Colonization: Science Fiction, Imperial Fantasy, and Alt-victimhood)。在此基础上,他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的极左翼文化运动,并将其与当下暗流涌动的极右翼运动相联系。他指出,美国极右翼团体正试图建构一种“极右翼历史”的政治话语,认为在目前公认的历史之下,隐藏着更为“真实”的历史,而这种真实的历史却因为左翼政府的阴谋而被遮蔽。这些阴谋论的蔓延速度很快,接受程度很高,很容易成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导火索,这也成为60年代社会运动的“镜像对立”。

    在希金斯看来,这样的话语建构,与科幻文学中的“推想叙事”如出一辙。他以电影《亡命国度》(Death of a Nation,2018)、《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2014)以及纪录片《希拉里的美国:民主党秘史》(Hillary’s America: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Democratic Party,2016)为例,讨论了自由法西斯主义(Liberal Fascism)等理念在右翼影视作品中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示出科幻或然历史的叙事元素。


    在这里,Higgins向所有人发问,在怎样的语境下,阴谋论才会得到如此多的受众?才会变得看上去如此可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希金斯介绍了安·莱基(Ann Leckie)的新作《译域》(Translation State,2023),介绍了作品中对于“土豆”定义的争论,并由此出发,支出“定义”和“分类”本事即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实践。而对于极右翼团体来说,他们所做的抗议行为,是在试图重新争取演绎历史的权力,以达成某种政治意图。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尝试需要大量的受众基础,而这样的群众基础自里根时代以来愈发壮大。在最后,Higgins指出科幻文学的发展是大众文化及媒体技术发展的缩影,而极右翼话语的兴起,或许也是类似过程的产物。


    David Higgins
    Reverse Colonization: Science Fiction, Imperial Fantasy, and Alt-victimhood


  • 主旨演讲2:乌托邦与性别正义的重构

    在大会第二个主旨演讲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德语系教授普丽西拉·莱恩(Priscilla Layne)讨论了德国非裔女性推想小说中的性别与酷儿议题。她首先问道,在未来社会中,如何解决性别暴力问题?在她看来,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科幻作者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路径。对前者来说,性别隔离在经典科幻作品中非常常见,比如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她乡》(Herland,1915)以及雪莉·泰珀(Sherri S. Tepper)的《通往女儿国之门》(The Gate to Women’s Country,1988),在这两部作品中,来自父权的权力关系依然存在,只是女性通过某种渠道,取代了男性在政治语境中的位置,但这样的简单替换,掩盖了更为核心的问题,表面上的性别乌托邦,实际上只是男权社会的翻版。

    而在黑人女性的科幻创作中,性别议题并不是简单的二元替换,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她提及杰米辛、尼迪·奥科拉弗(Nnedi Okorafor)等英语世界的黑人女性作者,认为她们在殖民议题方面的讨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在此基础上,莱恩进一步介绍了非裔德国女性作家的推想类文学和影视作品,包括丹尼尔·科乔-施拉德(Daniel Kojo-Schrade)的《非洲宇航员》(“Afronauts”,1999)、迈克尔·戈廷(Michael Götting)的《对位》(Contrapunctus,2015)、奥利维亚·文策尔(Olivia Wenzel)的《德国和其他星系的玉米》(“Mais in Deutschland und anderen Galaxien”,2022)以及西蒙·阿伊维(Simone Dede Ayivi)的(First Black Woman in Space,2016)。随后,她详细讨论了施瓦茨·隆德(Schwarz Rund)的《比斯开湾》(Biskaya,2020)以及沙伦·奥托(Sharon Dodua Otoo)的《阿达的世界》(Ada’s Realm,2023),藉由哈曼的“物导向本体论”(OOO)等理论,强调了性别、身体、族裔以及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认为小说蕴含了强烈的政治颠覆性,显示出不同于白人女性作品的叙事潜力。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Herland,1915


  • 主旨演讲3:月球登陆与月球想象

    在会议最后主旨演讲中,美国纽约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学院助理教授罗·科诺(Lou Cornum)从2022年NASA的阿尔忒弥斯1号(Artemis I)探月项目出发,介绍了美国自20世纪中期以来对于月球和火星的探索。自Lucian,到凡尔纳,再到爱伦坡和威尔斯,人们对于New Worlds的期待和刻画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但同时,以NASA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在某种程度上与19世纪初以来兴起的博物学、洞穴探险等项目一脉相承,都有着浓厚的殖民色彩。在世界文学的谱系中,来自原住民和非英语世界的太空想象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以太空为代表的技术未来并没有均匀的分布在世界各地,而是根据不同的等级秩序厚此薄彼。

    在此基础上,科诺介绍了中国和印度在近些年在探月方面的努力,并讨论了许多非英语太空探索的科幻影视和文学作品,包括电影《非洲宇航员》(Afronauts,2014)、纪录片《黎巴嫩火箭协会》(The Lebanese Rocket Society,2012)、西蒙·奥尔蒂斯(Simon Ortiz)的科幻诗歌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的太空霸权,更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强调了根植于“地方经验”的太空想象。她指出,如果真的有“月亮”存在,那一定是某个人、某个文化在某个时刻,站在某个地点,通过某种媒介观察到的月亮,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有种种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介入。

    The Lebanese Rocket Society,2012


  • 专题8:颠覆科幻范式

    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写作与修辞研究副教授丽莎·德托拉(Lisa M. DeTora)围绕蒂利·沃尔登(Tillie Walden)的《阳光之上》(On a Sunbeam,2018)和莫莉·奥斯特塔格(Molly Knox Ostertag)的《海之女孩》(The Girl from the Sea,2021)两部作品,讨论了它们如何试图打破主流顺性别异性恋浪漫叙事以及科幻和奇幻的特定流派惯例。科幻和奇幻通常被视为一个可以对新世界或其他世界进行推演的特定空间。德托拉认为,《阳光之上》将科幻与私立学校系列等其他体裁相结合,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几乎超现实的旅程,同时打破了各个流派以往的惯例。相比之下,《海之女孩》似乎遵循了标准的浪漫小说情节;然而,小说的结局点名“出柜”不仅重新解构了它对于家人和朋友的概念,还解构并重构了主人公的物种。这样的叙事致力于拆除传统流派之间的壁垒,从而颠覆叙事协议和读者期望;此外,它们还在文本和角色的本体层次上进行了干预,有时甚至超越了后现代作家最激进的尝试。

    Lisa M. DeTora,The Girl from the Sea,2021

  • 意大利罗马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意大利研究博士研究生大卫·卡尔内瓦莱(Davide Carnevale)讨论了意大利漫画家帝诺·巴塔格里亚(Dino Battaglia)在诸多作品中对于经典文本的再创作。他认为巴塔格里亚对于奇幻名篇的“改写”绝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它还揭示了他对颠覆传统页面构建的决心,以及对图像蒙太奇的拒绝,这是对空间和时间的完全解构。在试图超越传统的页面“结构”时,图像的有序排列形成了一个序列,给人以时间流逝和空间移动的错觉,巴塔格里亚从而采取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图像重构,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单个场景转移到整个页面,从而加强了故事的氛围和内在的节奏。而这种节奏根据叙述的需要通过构图形式的调节不断变化,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




    Dino Battaglia

  •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法律系访问学者迈克尔·拉尔森(Michael Larson)介绍了瑞克·雷蒙德 (Rick Remender)的末日科幻漫画《地面之下》(Low,2014-2020)。在这则故事里,膨胀的太阳辐射整个地球的表面,迫使大多数人类生活在海洋中。小说中的大多数角色关注的是生活必需品,比如修复失修的基础设施,与被放逐的海盗作战,或者捕捉海洋生物作为食物。在拉尔森看来,这部作品是对我们当前生态危机的自觉寓言,而更有趣的是,关于灾难/乌托邦的观念通过不同人类群体对地球危机做出的反应而变得复杂:一个群体的社会理想往往建立在对另一个群体的拒绝和谴责之上,而另一个群体与此同时也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拉尔森将其中的生态批评理解为对帝国终结的隐喻。从这个角度来说,《地面之下》对环境破坏、社会扰乱,以及对人类世或后人类的描绘,实质上是将美国霸权的终结与世界的终结进行了等同,因此,文本中充斥的一种普遍的失落感实质上是作者对帝国未来的失落.


    Rick Remender,Low

  • 专题10:北欧科幻

    独立影评人,罗马尼亚巴比什-博雅依大学(Babeș-Bolyai University)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波格拉卡·安吉拉·法尔卡斯(Boglárka Angéla Farkas)以2018年瑞典科幻电影《安尼亚拉号》(Aniara)为例,介绍了该电影与1956年 哈里·马丁逊(Harry Martinson)创作的同名长篇史诗之间的联系,由此讨论了希腊神话母题在科幻叙事中的重要作用。她从生态批评的立场出发,指出Aniara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悲伤”含义,展示了影片对于盖娅、弥玛斯,以及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等神话叙事的呼应,强调了人类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深刻链接。

    Aniara,2018


  • 美国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英文系副教授安迪·哈格曼(Andy Hageman)聚焦挪威科幻影视剧《过来人(Beforeigners,2019-2021),讨论了“时间穿越”框架中的时代错置(anachronism)。在《过来人》中,来自石器时代、维京时代和19世纪的人们突然同时出现在21世纪的奥斯陆,其中蕴含的张力也反映出人类活动和城市空间对于环境和地貌的深入影响。哈格曼详细讨论了奥斯陆比约维卡(Bjørvika)地区在过去二十年中的生态变化,以及这一地区在《过来人》中的呈现,通过奥斯陆歌剧院、戴奇曼公共图书馆、蒙克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借詹明信在《政治无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1981)中的观点,强调了晚期资本主义话语在城市空间中的影响。

    Beforeigners,2019-2021

  •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系副教授杰瑞·马塔(Jerry Määttä)讨论了当代瑞典敌托邦小说对于福利社会的反思和解构。他首先指出,当代瑞典主流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和场景非常多样,从气候变化和疫病流行到人工智能、监控、移民、仇外心理等主题都有涉及。通过解读杰克·维尔德博(Jerker Virdborg)的小说集《卢克斯加坦避难所》(Skyddsrummet Luxgatan,2015)以及两部小说——阿萨·艾维迪(Åsa Avdic)的《隔离》(Isola,2016)和杰希尔德(P.C. Jersild)的《游乐园》(Tivoli,2017),Määttä借助汤姆·莫伊兰(Tom Moylan)的“批判性乌托邦”以及莱曼·陶尔·萨金特(Lyman Tower Sargent)的“批判性敌托邦”(critical dystopia)等概念,介绍了集权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瑞典未来主义叙事中的呈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三部作品均由主流作家撰写,由瑞典最大的几家出版社(Albert Bonniers 和 Natur & Kultur)出版,拥有相对广泛的中产阶级读者群,因而小说中内在的对于希望和乌托邦的呼唤也能产生更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力。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1981

  • 专题15:物与物质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SFRA青年学者(2022-2023)诺拉·卡斯尔(Nora Castle)从经典科幻作品中的吐司和面包机出发,介绍了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的《非法面包》(Unauthorized Bread,2019)、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garet Atwood)的《羚羊与秧鸡 》(Oryx and Crake,2003),沃尔特·特维斯(Walter Teviss)的《知更鸟》(Mockingbird,1980)、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的《贝蒂》(Bête,2015)等小说,以及《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1978-2004)、 《旺达幻视》(Wandavision,2021)等影视剧,分析了作品中作为“破坏性力量”出现的面包机和其他厨房电器,并由此揭露了食品工业的资本压迫和权力结构。例如,在《非法面包》中,利比亚难民的面包机只能烘烤“经过授权”的面包,他们代表的边缘社群也称为“市场选择”首当其冲的牺牲品,由此呈现出技术乌托邦想象与新自由主义“技术专政”之间的张力。


  •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Bayreuth University)博士后研究员米歇尔·路易斯·克拉克(Michelle Louise Clarke)则以“算法”为中心,聚焦非洲推想小说对于计算机代码的想象,并将其解读为抵抗、改写殖民历史的反抗性力量。在Clarke看来,世界的运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她借助Mbembe在《死亡政治》中的相关论述,并通过解读劳伦·伯克斯(Lauren Beukes)的《动物园之城》(Zoo City,2010), 塔德·汤普森(Tade Thompson) 的《玫瑰水》三部曲(Rosewater Trilogy,2018-2019), 尼迪·奥科拉弗的《宾蒂》(Binti,2015), 以及非洲未来主义电影《海王星霜冻》(Neptune Frost,2021)等作品,认为这样一种数字化的进程将我们引向一种“数据殖民主义”或是“数据本体论”的未来。



    Tade Thompson,Rosewater Trilogy,2018-2019

  • 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文学与语言学院兼职讲师弗朗西斯·吉恩-罗(Francis Gene-Rowe)以罗伯特·基利(Robert Kiely)的 《凝胶隐喻》(Gelpack Allegory,2021)为例,讨论了科幻诗的实验性和讽刺性内涵。吉恩-罗首先分享了他与基利之间的邮件往来,指出Kiely的创作初衷实际上来自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伊恩·班克斯(Iain M. Banks)和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作品会受到伊隆·马斯克等企业家的喜爱(或误读),而像塞缪尔·德拉尼(Samuel R. Delany)、杰米辛等作家却鲜被提及。为此,基利强调了展示了战后西方太空歌剧与太空乌托邦小说的长期衰退,而在他的科幻诗中,基利建构了一种批判性乌托邦诗学,试图在以太空为背景的宏大叙事下,融合新浪潮时代科幻文学的内在批判性。


  • 专题 17:断裂的生态政治

  •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英文系博士研究生汉娜·马修(Hannah Mathew)通过英国作家约翰·温德姆(John Wyndham)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三尖树时代》(The Day of the Triffids,1951),介绍了冷战时期英国文学的未来主义叙事。Mathew认为,温德姆对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尤为着迷,他经常在小说中反思、挑战并重构我们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以高度原创性和前瞻性的方式创造、想象了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未来,通过外星人、食肉植物、异类、怪胎等形式,展示了这些非人类或非规范的生物类型如何掌握权力、重建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


John Wyndham,The Day of the Triffids,1951

  •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茱莉亚·怀特(Julia M. Wright)同样探讨了温德姆的作品,她聚焦《海怪苏醒》(The Kraken Wakes,1953 ),并以此为进路,强调了石油和深海资源开采,以及由此显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与《三尖树时代》类似的是,《海怪觉醒》中的非人生物以一种三尖树的方式,威胁着人类正常的政治秩序和贸易往来,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温德姆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了石油带来的“流动性”,以及石油开采对于深海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怀特也强调了报纸、电视等媒体在传播“真相”时的政治性和选择性。


The Kraken Wakes,1953

  • 德国科隆大学(University of Cologne)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艾琳·瓦尔德(Aylin Walder)对比了布兰登·桑德森(Brandon Sanderson)的奇幻小说《伊岚翠》(Elantris,2005)以及N.K.杰米辛(N.K Jemisin)的雨果奖作品《破碎的大地》系列(The Broken Earth,2015-2017),探讨了作为破坏性力量出现的地理环境。在《伊岚翠》中,与城市和地方的连结,是建构身份认同的核心,同时也是伊岚翠居民的魔法来源和经济基础。当这种连结因地质变动而中断,人们也因失去魔法而患上某种精神分裂症,只有修复地理环境,才可以恢复正常。而《破碎的大地》系列的叙事基础则是一种活力物质主义(vital materialism),迫使我们反思非人类物质与生命与我们的关系——物质并非单纯地受人类意志控制,而是能够生成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 专题18: 多模态亚洲未来主义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UC Riverside)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SFRA青年学者(2023-2024)范轶伦介绍了吹牛者的《临高启明》(2009),并以此为案例,探讨了群体时间旅行网络小说中的劳工问题。这个小说讲述了500名21世纪初的现代人类穿越到1628年(明末崇祯年间)的海南临高,他们建立了一个工业社会,甚至开始向东南亚殖民。时空穿越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历史与未来之前的动态关系,也引发了关于现代技术在传统社会再生中的作用等问题。借助叙事学、技术文化和后殖民研究的理论,范轶伦的分析强调了研究“群体时空旅行”(group time travel)网络小说中的劳工问题的意义。该小说通过设想前现代中国更早的工业革命试图回答乔瑟芬•李约瑟(Joseph Needham)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展?” 虽然这个小说提供了一个平等主义的愿景,将集体福利置于个人成功之上,但也与小说中内化的殖民主义和沙文主义(Chauvinism)的意识形态相矛盾。


  •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诺拉·沃尔芬(Nora Wölfing)研究了两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陆扬和曲渊澈(Vvzela Kook)如何参与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她以佛教和特定的历史地点如香港为例,通过艺术作品去构建与过去的联系,以展望未来的形象。在曲渊澈的《机密录》(Confidential Records)中,她将香港历史和九龙城寨的研究投射到一个科幻故事中,以视频和沉浸式装置等形式呈现,将过去转化为未来叙事。陆扬的作品大量取材于佛教图腾,他用数字人来表现对未来的看法。沃尔芬认为,按照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Guin)的“虚构的背袋理论”(Carrier Bag Theory of Fiction),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在一起的故事讲述技巧是指向一种临时的时间制度(tentative temporal regime),这种制度与阿莱达·阿斯曼(Alaida Assmann)质疑的现代时间制度(modern temporal regime)相反。


  • 独立作家和电影制作人吉田肯里克(Kenrick Yoshida)以电视连续剧《小蜂与狗猫猫》(Bee and Puppycat,2013)为例研究了土著的声音如何在殖民主义、流散和同化过程中幸存下来。这个系列的动画片是由冲绳-玻利维亚裔美国动画创作者娜塔莎•阿莱格里(Natasha Allegri)创作,虽然她在佛罗里达出生和长大,但她的冲绳祖母对她产生了影响,让她接触到了日本漫画和动画故事,这也造就了《小蜂与狗猫猫》的独特。虽然这个动画短片收到了日本超现实主义动漫的英雄,比如《猫汤》(Cat Soup, 2001)和《福星小子:绮丽梦中人》(Urusei Yatsura: Beautiful Dreamer, 1984)等的影响。吉田认为,阿莱格里的风格和叙事技巧中蕴含着冲绳侨民的声音。


Bee and Puppycat,2013

  • 专题20:恐怖与哥特

  •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媒体研究系高级讲师玛克辛·吉(Maxine Gee)以亚瑟·梅琴(Arthur Machen)所著的《大潘神》(又作《潘恩大帝》,The Great God Pan,1894)的剧本改编为例,讨论了科幻与民间恐怖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古老的自然力量与科学这两条相交映的线索。而当代剧本改编则将这个经典文本带入21世纪,探索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改编版本将危险的女性海伦·沃恩(Helen Vaughan)重新塑造为一款源于古老神祇和人类试验对象的人工智能沃恩,旨在为用户得到想要的一切,不计代价。Gee认为剧本中融合了这些元素,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界限突破的行为。剧本和编剧实践可以被视为后人类的行为,使它们成为探索这些问题的适当工具。通过原始文本融化和消解,改编版本跨越乡村与城市、有机与技术以及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通过重新塑造主要角色来适应当代观众的关切和兴趣。超自然变为超技术,揭示了我们与算法和技术崇拜的日常互动方式如何映射出古代神祇的崇拜。

  •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 Universität Bochum)的宗教学院讲师亚历山大·施罗德(Alexander Schroder)讨论了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Clark Ashton Smith)短篇小说中的“来生”。对施罗德来说,死亡在本质上对我们是“不透明的”。它是所有可能形式的共同体验的绝对终结。由于我们不可避免地目睹那些垂死和腐烂的事物,死亡的存在得以扰乱了我们的现实。文化依赖于构建意义的象征性网络,因为这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规划、预测和想象的基础。因此,需要用灵性、宗教和哲学术语来谈论死亡这个主题。神话和文学的地下世界似乎可以与我们的世界相比拟,例如,人类或动物、地理、社会等级、分工和/或审判法院。这些意象(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还是虚构出来的)都使死亡在叙述上变得更好理解。施罗德认为史密斯作品中的独特叙述形式将死者置于一个不再完全脱离我们现实的位置,而可以参与跨维度的权力关系。巫师可以迫使死者以仆人的形式复活,扰乱来世的秩序。反过来,死者可能会利用他们与我们领域之间建立的桥梁以附身的方式返回,从而扭曲了生命本身的基本性质。边界被跨越,存在性类别被模糊,基本的二元性受到质疑。
    Arthur Machen,The Great God Pan,1894

  • 专题28:推想经济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英文系副教授,本届SFRA主席修·欧康诺(Hugh O’Connell)通过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两部近作《边缘世界》(The Peripheral,2014)和《代理人》(Agency,2020),讨论了科幻文学对于或然性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想象。O’Connell认为,在这两部作品所建构的推想性世界中,金融资本在经济积累过程中的局限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康诺尔强调了土地和房产在当代资本市场上的中心地位,认为《边缘世界》和《代理人》不同于吉布森的早期作品,它们的核心并不是基于某种“数字超验”(digital transcendence),而是切实地将熟悉的时间旅行题材重新构想为一种新的金融化创新,将其时间动态纳入空间市场扩张的需求之中。在康诺尔看来,时间旅行能够弥合具体/抽象、物质/虚拟和时间/空间断裂,而该系列作品也揭示了金融化时间旅行叙事中蕴含的意识形态限制和乌托邦可能性。

    The Peripheral,2014

  • 丹麦洛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阿里·丽扎·塔斯卡尔(Ali Riza Taskale)则聚焦罗宾逊的《纽约2140》(New York 2140,2017),认为这部小说表现了这部小说质疑了金融资本的“基本动力”(essential dynamic forces),在推想性的基础上,建构了经由金融资本主义抵达的可持续未来。他首先介绍了“推想性”的不同概念,以及布洛赫和詹姆逊的相关理论,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解读了作为整体的纽约城以及纽约的金融资本主义体系在面对灾难时现实的“韧性”(resilience),而正是在这样的韧性之上,一种更为公平、更为均衡的经济体系才能在原有体系之上发展而来。

    New York 2140,2017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英文系教授谢丽尔·文特(Sherryl Vint)从匡玲秀(R.F. Kuang)的《巴别塔学院》(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2022) 以及罗柏·杰克森·班奈特(Robert Jackson Bennett)《铭印之子》(Foundryside,2018)出发,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魔法”作为个体生产力和创造力在商品市场中的交换过程。在这几部作品中,魔法被具象化为一种真实的非物质劳动,被纳入一种种族化、殖民化的资本主义体系之中。通过文本细读,文特强调了“自由主义”(liberalism)在这几部小说中显示出的局限性,质疑了将资本主义与民主混为一谈的“历史终结 ”叙事。


    R.F. Kuang,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2022


    文稿:吕广钊、李思齐、周旦雪、小王
    排版:小王


    会议回顾汇总
    19.会议回顾 | 格拉斯哥大学 X《基础》:变革之际——女性主义科幻研究
    18. H. G. 威尔斯研究会:威尔斯与传记书写
    17.会议回顾 | 2022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攫取主义(Extractionism)
    16.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下)
    15.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 (上)

    14. 伯明翰大学:批判性奥威尔

    13. 2021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科幻——行动与反抗

    12. 世界科幻研究协会(SFRA):未来叙事与社会公倚

    11. 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国际奇幻论坛 GIFCon 2021

    10.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研究会2021年度会议

    9.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

    8.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 : 进行中的项目 (Work in Progress)

    7. 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类型文学及海外接受

    6.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生产性未来: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

    5. 兰卡斯特大学:幻想与身体 (Embodying Fantastika)

    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3.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最终章)

    2.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二)

    1.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