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洲 等: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高考制度改革——评李木洲著《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考试 Author 吴根洲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5期第90—94页。
作者
吴根洲,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授。
摘要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的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考领域一个崭新的研究主题。《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一书全面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揭示了高考制度现代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基于国家治理理念不断优化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以现代化的高考和教育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最终促进国家的良治。该书是学术界对“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回应。
关键词
高考制度;高考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化理论;高考研究
正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技术层面进入制度层面。作为国家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的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考领域一个崭新的研究主题。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总目标,李木洲博士所著《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一书即是学术界对实现这一总目标的重要回应。
1 高考制度改革与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性结合
自1952年创立至今,高考制度已走过整整70年的历程。在一定意义上,高考制度70年的改革发展与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高度同频。高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有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1]。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高考制度进行现代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在现代化理论视野下探讨高考制度改革,从而为高考制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思路。
1.1 现代化与高考制度现代化
理解现代化离不开对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的剖析。在构词法上,“现代”是二者共同的词根,“性”代表一种性质或状态,“化”则代表一种趋势或过程。“现代性”是在“现代”的基础上赋予其性质或状态等意蕴,呈静态;“现代化”则是在“现代”的基础上赋予其趋势或过程等含义,呈动态:两者高度依存,现代化是现代性不断拓展与增长的过程[2]11-13。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易于高度关注技术、经济因素而忽视制度因素。实际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形式,制度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实质与关键。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单纯追求技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开始转变为关注治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相应地,高考现代化的重心也需要从技术层面进入制度层面。
高考制度现代化是高考制度现代性不断增长、扩展和实现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高考制度理念现代化、高考制度形态现代化、高考制度技术现代化3个维度[2]40。高考制度理念现代化主要取决于改革主导者与广大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主导改革的政府管理部门力图在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使高考制度契合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提升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等现代化属性,同时引导民众客观判断高考制度的现代化程度,全面认识高考制度的现代化目标;广大民众则通过肯定、否定、质疑等方式不断形塑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理念。形态的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的外在表现,高考制度存在的形态是广大民众直观可感的高考制度,因此,高考制度形态的现代化程度一直受到各利益主体的高度关注。技术是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衡量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比如,20世纪80年代标准化考试改革实现了高考由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转型[3],2008年开始试点并迅速推广的平行志愿投档,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把高考录取的程序公平性瞬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理念、形态、技术三者并非相互分离而是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推动着高考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1.2 现代化理论与高考研究的制度取向
统一高考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主渠道,一轮又一轮的高考改革引发了舆论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随着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如何构建现代化的高考制度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探索高考制度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作为长期致力于高考改革研究的学者,李木洲博士选择现代化理论探讨高考制度现代化这一宏大主题,不仅显示出其对高考改革前沿的敏锐度,也代表其对高考制度研究拥有了相当深厚的学术积累。
高考制度的创立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57,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因此,作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全方位剖析高考制度现代化改革之路。通过探究1300年的科举史、民国高校招生制度变迁与高考制度的演化发展,得出高考制度是中国内生制度的结论,影响中国高考制度的外部因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及历史继承性。高考制度现代化总体上沿着初级现代化、基本现代化、总体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方向发展[2]247。中国高考制度目前处于基本现代化向总体现代化的过渡阶段。通过深入剖析高度现代化阶段的高考制度特征,作者着重挖掘了内部因素、内外部因素互动方式对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趋势与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规律,有助于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地推动中国的高考制度现代化。
2 国家治理中的高考制度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要用整体的、普遍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考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而教育制度又是国家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高考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涉及社会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把高考制度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
2.1 高考制度改革与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
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命题的具体化。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4]。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而高考制度作为教育的“牛鼻子”“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离不开高考制度现代化。高考制度现代化有利于推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时,高考制度现代化也离不开与教育系统、国家治理系统的良性互动。高考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加快高考制度现代化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5]。只有基于国家治理理念不断优化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以现代化的高考和教育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最终促进国家的良治[2]39。
高考与国运相连,高考制度改革要着眼于国家民族的未来[6]。有何种教育样态,就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考试形态。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相应地,高校招生就要实现从唯分数录取向综合评价录取的转变,在理念、形态两个维度都充分体现出高考制度与教育现代化趋势的高度一致性。从经验式命题、阅卷转变为标准化考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介入,这两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是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的两次重大飞跃。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考试技术从计算机化向智能化迈进,这也意味着高考制度现代化水平将会再次跃迁。
2.2 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作为一个内容复杂、牵涉甚广的运行体系,高考制度70年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彻底改变高校招生人才选拔效率低下的局面是新中国启动单独招生向统一招生制度转型的主要出发点,也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从传统迈入现代的关键节点,因此,高考制度的创立标志着高考制度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正式起航。在1952—1965年的简单现代化阶段,高考制度在效率、民主、科学等维度的现代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初具现代化基本形态。高考制度经过短期的恢复、调整,1983年进入频密改革、快速发展的基本现代化阶段,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法治化、公平化、人性化、多元化、自主化等现代性实现了极大增长与扩展[2]101,高考制度的权威地位得以确立。2010年,高考制度改革进入向总体现代化过渡阶段,单兵突进的改革已让位于综合改革、协同推进。高考制度科学、公平、多元等不同维度的冲突必须化解抑或兼顾,更为关键的是,高考立德树人第一原则的确立要求高考制度现代化理念、形态实现全面转型,技术现代化则要求全力撬动高考制度的转型改革。
从高考7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政策、教育发展、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高考制度现代化的进程。完整的高考制度包含考试制度、录取制度和管理制度3个主要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制度子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高考制度的现代化水平。此外,高考改革的理念指导着高考改革的实践,决定着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对高考制度的现代化同样重要。换言之,高考改革理念的选择在实质上决定着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基本方向[2]123。纵观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每一个政策的推出都意味着改革理念的调整或改变,因此,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考改革与时俱进理念的选择。从毛入学率角度看,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逐步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从发展模式看,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入分类质量保障,提高高考制度现代化水平要求从管理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变,尤其是要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导向的回归。相比于理念驱动,技术进步驱动的高考制度改革更容易取得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作支撑,仅靠理念驱动的高考制度改革往往面临极大的风险。
3 高考制度现代化与高考研究
制度现代化是21世纪的一个关键词。面对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高考制度实现现代化转型已经不容回避。作者通过对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特征、实现路径的逐一探讨,构建了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则使高考制度现代化标准趋于清晰。此外,高考制度现代化之路也是高考研究的纵深推进之路。
3.1 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属性,现代化是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国家性质与国家治理目标决定了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高考制度是国家治理和教育制度的子系统,高考制度现代化目的之一是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推进高考制度现代化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双重需要。高考制度现代化既具有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高考制度结构性、功能性的个性特征,简言之,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目标就是通过高考制度设计的合理化安排实现高考制度实践的功能性要求[2]215。作者运用要素分析法,将高考制度现代化特征转化为高考制度具体组成要素即科学性、公平性、多样性、自主性、专业性、综合性、民主性、法治性等现代化特征[2]221,提出高考制度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教育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健全教育考试法治体系、重视教育考试研究与大数据开发、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4个方面。应该说,实现高考制度现代化目标这一任务异常艰巨却又别无选择。不过,直面这一矛盾恰恰是作者的一个重要贡献。
3.2 构建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体系
厘清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确立高考制度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而构建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才能使高考制度现代化目标落到实处,全面、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有利于审视高考制度的改革成效,有利于评价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有利于把握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对推进高考制度现代化具有现实意蕴。在高考改革历程中,成本过大得不偿失、缺乏论证仓促上马等一些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可归于高考制度评价体系的缺位。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不仅要符合教育评价的基本规范,还要符合高考制度的自身特点与功能指向,基于此,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要瞄准价值引导、系统诊断、普适可比3个目标[2]236-237。高考制度现代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应采用综合评价法,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引导评价与预测评价相结合、国内评价与国际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厘定了高考制度现代性与高考制度形态清单,并创新性地构建了包括高考技术、高考测评、高考录取、高考管理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的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体系[2]239-244。
3.3 高考制度现代化推动高考研究
作者直面高考制度现代化这一崭新的宏观主题与高考现代化制度转型带来的诸多难题,归纳总结出一个方面的“老”问题与两个方面的“新”问题。“老”问题是指,高考综合改革中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及推广等热点难点问题。“新”问题是指,与高考制度现代化、高考制度转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关于高考制度现代化及高考制度改革评价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高考制度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密切关系,不仅一系列新问题亟须学界予以重视,考试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如何共同提升、招生计划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如何兼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结果用于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可行性等“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愈加急迫。如何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统筹破解制度转型的难点以快速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进程,如何不断完善高考制度现代化及高考制度改革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成为高考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主题。高考制度改革如何实现科学、公平、效率等维度更高水平的兼顾、提升,需要高考研究领域的学者持续发力,不断推动高考制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一书把高考制度改革与现代化理论进行创新性结合,开高考制度现代化研究之先河。作者运用现代化理论,在勾勒我国高考制度现代化历程、深入剖析高考改革诸多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高考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愿景目标、实现途径、评价体系,并为高考研究领域带来高考制度全面转型、高考制度现代化评价两个新的研究主题。该书体现了作者长期专注高考研究的学者品质,是一部契合新时代高考制度改革需要的研究佳作,对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更多精彩阅读: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