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如何发扬高考拼搏精神超越自我
小镇做题家如何发扬高考拼搏精神
超越自我
罗立祝
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高考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考试招生制度研究。已出版《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专著1部,已在《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课程·教材·教法》《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期刊与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小镇做题家是指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从小勤奋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全面发展有所欠缺的寒门学子。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在社交能力、格局视野、思维方式以及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差距,于是对大学新环境无所适从,甚至在求职或职场中经常受挫、较难适应,有的还会陷入自我怀疑、迷茫无望的困境。
笔者也是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实现了从寒门子弟到大学教师的身份转变,其中经历了大学学习的迷惘和职场的艰辛挫折,最终选择回归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看到小镇做题家这一热门论题,不禁心生感慨,特撰此文,希望对处于困惑迷惘中的小镇做题家有所启发。
一、高考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捷径
小镇做题家论题的实质是寒门子弟的社会阶层流动问题。布迪厄、柯林斯、吉登斯等社会学家提出的阶层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是一种分层的结构,不同阶层位置的人所拥有的资本类型与数量大不相同,一个人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结构与数量决定了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那些具有丰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人往往高居社会上层地位,拥有令人向往的财富、威望与地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渴望不断向上层流动。那些在既存阶层结构中占有优势或特权地位的阶层,为了维持自身的优势和特权,会利用其所占的优势权力和资源,通过其他各种社会选择机制维护自己的阶层地位。处于社会结构下层的工人或农民阶层较难跨越阶级界限流动到社会的上层,只有在中间阶层的内部和中间阶层与下层阶层之间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大量的社会流动现象。
阶层再生产理论指出,教育所包含的各种文凭和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获得更高收入和权力工作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激烈争夺的重要场域,作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机制的高考自然成为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竞争的焦点。
一个人就读于何种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往往与其社会出身关系密切。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子女,凭借从家庭继承较多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等优势,往往能获得更多优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作为在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均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子女,大多只能获得较低层次或冷门专业的入学机会。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指出,一旦更高一级的教育成为英才阶层的客观标志,而中等水平的教育成为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的身份标志,那么在一定的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将会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为持续优势,而原先的优势仅成了平均水平。
文化资本是指个体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所获得的可以促进学业成就的语言与文化的能力。一个人所掌握的文化资本不仅与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也可以通过个人的后天努力学习获得,那些文化资本积累越丰富的学子越有机会在竞争中胜出。城市子女拥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那些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通过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以及对孩子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进行有益指导等途径,使子女在学业成绩、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更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但农村子女可以通过个人勤奋努力学习,一定程度上克服自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获得一定的文化资本。
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关系的国度,为了有效抵制人情关系、权力、金钱等对人才选拔的侵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应运而生,坚持采用“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一客观、公平、刚性的人才选拔标准,选拔了像范仲淹、欧阳修等这样一大批出身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确保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高考是一种以文化知识与能力为标准的选才制度,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将在高考竞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获得越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就越需要获得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资本。难能可贵的是,小镇做题家经过长时间的勤奋学习和拼搏奋斗,突破了家庭条件和学校教育的劣势,凭借高考这一公平通道考上了一流大学,成功实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阶层向上流动。倘若没有自身的努力拼搏,倘若没有高考这一公平的制度通道,寒门子弟要想实现阶层流动就犹如梦中花、水中月。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认为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不仅是防止人情泛滥的筛选器,还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国家通过命题专家遴选、试卷命制、考场监控、阅卷管理等严密环节确保了高考成绩的客观、公正与可比,使得高考成为诸多高校招生制度中最公平的选才制度。
根据笔者的研究,除高考外的其他招生制度都会不同程度受到社会资本、权力资本或经济资本的影响。在高考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1倍,而在艺术院校招生、独立学院招生、高考加分制度、自主招生制度、保送生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3倍、3.4倍、7.3倍、8.2倍、17.2倍。新高考“三位一体”“强基计划”“体育与艺术特长生”等综合评价录取项目更不利于寒门出贵子,国家为此加大了面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和农村子弟的“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农村专项计划”招生力度,保障农村子弟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
由此可见,高考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小镇做题家不必因被人讥笑善于高考刷题而自卑,因为高考是一种智力测验工具,高考成绩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小镇做题家能克服重重困境考上一流大学,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证明。
7月29日,笔者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就有关小镇做题家的论题进行深入对话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以下图片中的二维码打开腾讯新闻,查看节目回放。二、小镇做题家要勤奋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是一个分层结构,一个人所获得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结构和数量决定了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同时,在同一个阶层中存在由不同运行规则所主导的学习或职业场域,如行政场域、商业场域、学术场域、娱乐场域等,每个场域对一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的结构和数量要求大不相同。
相对而言,学术场域对于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领域则对经济资本有更高的门槛;行政场域不仅需要较丰富的社会资本,也需要一定文化资本。与此相应,一个人若拥有较丰富的文化资本(如获得博士学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等),但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相对匮乏,则更适合在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场域中发展。同理,一个人若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则可优先选择进入银行、证券、贸易公司等商业场域发展;若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一定的文化资本,则可以考虑进入行政场域发展,等等。如下图。
大多数农村子弟受制于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既没有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没有文化资本,只能考入较低层次的本科或专科院校。但小镇做题家凭借从小学到高中的刻苦学习和个人拼搏,不断积累文化资本,并成功进入一流大学,实现了人生首次阶层破局,这最起码说明了小镇做题家在获取文化资本上具备较强的能力,如果能继续发挥这种优势,则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有影响力的学术奖励等方式累积更加丰厚的文化资本,然后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学术场域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则更有利于发挥小镇做题家的优势能力。
但小镇做题家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主要是因为小镇做题家缺乏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这与其获得丰富文化资本的强大能力形成强烈对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既包括一个人内在的眼界、格局、思维方式、情绪管控、时间管理等,也包括外显的言辞表达、社会交际、⼈缘口碑、危机应对等能力。小镇做题家进入一流大学后,突然发现他所面对的大多数来自大城市子女不仅拥有跟自身一样的文化资本,还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自己不仅在服饰穿戴、手机电脑、消费水平等方面,还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活动组织方面与大城市子女存在巨大差距,于是顿生重重困惑和自卑心理,个别人甚至自暴自弃。
殊不知,城市子女所拥有的丰富社会资本是他们从小到大在家庭熏陶、学校培养以及大城市的阅历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而农村子弟缺乏这样的环境和锻炼条件。其实,有些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不断积累而逐渐获得。进入一流大学的小镇做题家需再次面临人生重大的转型,与其自卑自弃迷失惘然,还不如振作起来,继续发挥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精神,学会手机管控和情绪管理,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学习、演讲、竞赛、娱乐等活动,尽量多考些职业等级或资格证书,并不断提升自己论文写作能力。同时,小镇做题家在大学要学会谦虚无我、乐于助人,并时常到养老院、医院、社区等做义工、志愿者,不断强大自身的心理正能量,逐步缩小与城市子女在社会资本方面的差距,实现从小镇做题家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转变。
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内在禀性,每个人都是生而有别的。小镇做题家对自身的内外部条件要有清晰的认知,结合现实条件和兴趣专长,从新高考高一选科,到高考填报志愿,再到考研或考博,直至选择就业单位,做好每一步的生涯规划,尽量不要选择专业含金量不足的专业或职业,而是选择自己学有专长的学科,选择就业前景较好、需要持续学习积累、哪怕是较为艰苦的大学专业,最终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专长且主要依靠自身不断努力就能稳步发展的职业,如学校教师、医生、财会人员、计算机编程人员等。
小镇做题家只有秉持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努力拼搏这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可贵的核心品质,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稳步上升之路。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