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峰随笔 ║ 春风秋水我知鱼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春风秋水我知鱼

——“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

闭幕式致辞


刘海峰



20031223日,刘海峰作“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时,台下代表热烈反应瞬间。前排左起依次为: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杰瑞、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俄罗斯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尼康德洛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潘懋元、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阿特巴赫。(厦门大学记者摄)



精彩的闪光往往可以将瞬间变成永恒。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今天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各位与会代表精彩的发言将给大家留下永久的记忆。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论题是探讨中华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要在闭幕式上说几句,那我就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典故来表达。我对这次会议的感受,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即:如坐春风、如鱼得水。

先说“如坐春风”。现在正是隆冬时节,但我却感觉到会场上春天的气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点,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多位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大师,如美国、俄罗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教育研究界的顶尖级人物。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使我们如坐春风。

“如坐春风”这个成语中的“坐”字很妙,但同声翻译可能不容易将其准确传神地译成英语。如换一个较通俗的成语,也可说“如沐春风”或“春风拂面”。会场内充满着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大家有如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春天就在这个会堂中,就在我们心中。

如坐春风这句成语还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家孔子有关。2000多年前,孔子在鲁国办了一所私立大学,他经常采用Seminar的方式进行教学。《论语·先进》载,有一次,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等四位高足在Seminar中讨论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和人生抱负的问题,子路等三人谈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和理想等。

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回答都不满意,只有曾点说自己的理想是社会安宁,希望能在春天与一些亲朋好友到大自然中沐浴,在春风中唱歌跳舞。孔子最为欣赏这个朴素无华的回答,认为自己想法与曾点很接近,于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后人将此故事编成一句诗,即“孔子春风吾与点”。



再说“如鱼得水”。程介明先生在主题报告结尾谈到大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时,将大学比喻为鱼,将社会比喻为水,借用人类学中经常使用的隐喻:“鱼不知水”。我觉得这一比喻非常恰当。不过,报告中将其英译为The fish is the last to discover water,这里将“知”字译成discover很好,比直译为know好得多,但我觉得若译成understand似乎更好。

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大哲学家庄子也有一个关于鱼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庄子和惠子两人散步到一条小河边,见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庄子觉得这些悠哉游哉的鱼儿很快乐,便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则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更进一步诘问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两位哲人对鱼是否快乐的争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辨证思维的著名典范。



后人将这个典故与孔子的典故联在一起,便构成一个绝妙的对子,一个绝对:“孔子春风吾与点,庄子秋水我知鱼。”我再将之提炼一下作为闭幕词的题目,即《春风秋水我知鱼》。

鱼可能不知水,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水也可能不知鱼。现在,社会上的民众对大学的变化也不大了解。但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我们却应该知鱼,“我知鱼。”古语云: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厦门大学紧靠海边,在水一方,自然更应知鱼性,即知晓大学,研究高等教育。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大学比喻为池水,大学中的学者则是水中的鱼。这里有一个鱼水互知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参加这样专门探讨高等教育的学术研讨会时,真是如鱼得水,优游涵咏,岂不快哉?

我们在此研讨中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为了推进学术事业,但对高等教育改革实际也能起一定的作用。曾经有位美国学者说,高等教育研究是“不结果实的树”,意思是大量的研究论著只对作者自己晋升有用,或者只是满足了研究者的自我成就感,而对高等教育实践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我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或迟或早、或多或少会对改革实际起作用,因为有的应用研究很明显的具有立竿见影的效用,即使是高深的基础性学术研究,也可能直接间接地影响改革决策者,这往往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的渐进形态。

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要感谢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各位代表远道而来,使我们得以亲灸名师,一同切磋琢磨共同关心的高等教育问题。其次要感谢香港大学华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同仁,尤其是程介明先生和白杰瑞主任,他们为会议的筹备和召开付出了大量的心智。通过两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和将来的进一步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亚洲甚至是世界的高等教育研究。

最后我也要感谢我们厦门大学高教中心、高教所的同仁和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力图办出一次圆满的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就像厦门大学校训所说的“止于至善”。当然,真正要做到“止于至善”很难。

大约20年前,我读过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自传。到现在我几乎忘了那本书的所有内容,但还记得两点,一是卡特小时侯曾卖过花生,另一点是其书名,即Why Not The Best?

是的,我也应该不时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好的?”我们最好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好的”?我们希望能尽力将会议办得最好,但肯定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代表多多鉴谅和包涵。例如,大会发言的时间都偏短,来不及充分论述和提问回应,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有点遗憾。不过还好,留下一些“美丽的遗憾”,各位今后还可再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学术会议,我们可以怀有旧雨重逢的期待。

中国唐代大诗人王勃在1300多年前似乎就已预知信息化社会将会来临,他在一首送别诗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看,王勃早就知道,空间不是距离,分别不是问题,只要成为知心朋友,远在天边都能够像邻居一样贴近。

确实,当今人们通过“伊妹儿”、电话和现代交通工具,已使地球变成犹如村庄。各位代表回去后天各一方,但我们已建立的联系和友谊,将使天涯若比邻。我们也衷心祝愿大家在返途中一路平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还能再次相见。

后会有期,谢谢各位!


(原载《刘海峰演讲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9-71页)


更多精彩阅读:

  1. 著名进士诗词(5)  立春

  2. 海峰随笔 || 大学不是“由你玩四年”

  3. 海峰随笔 || 无边秋月 秋月无边

  4. 海峰随笔 || 走进西藏 走近理想

  5. 学术论文怎么写?学术随笔又该怎么写?

  6. 海峰随笔 || 里面的世界很精彩

  7. 海峰随笔||学术之美 一头雾水?

  8. 海峰随笔 || “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

  9. 海峰随笔||当高考成为文化

  10. 海峰随笔 ||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

  11. 海峰随笔 || 经典阅读有如与伟人对话

  12. 刘海翔:论读书(《光明日报》雅趣版)

  13. 研究生必读 || 文字与健康:不要让导师折寿

  14. 大学教师:五种类别与三六九等

  15. 谁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有三位!

  16. 教育研究:观今宜鉴古

  17. 考试研究:知今有助于通古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