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绝版4年,二手价贵到离谱,好在它回来了——《南京那一年》,确实贵到离谱,我以为二手书两三百算高的,没想到昨天出版社编辑给我甩来两张图,直接震惊了我:
不过不管网上卖多高价,反正它再版了,对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是好事。
今天继续介绍套装里的剩下7本。其实山东人民出版社预计出版75种红色绘本作为献礼,因为明年是2024年,是我们国家建国75周年。
这个系列叫“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红色经典书系”,是迄今国内出版社原创红色图画书选题量最多的,包含丰富的主题:首先,很多人一想到爱国教育书籍,容易先入为主,认为战争血腥场面一定会出现。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这一系列绘本,既不失客观的战争描述,又不会大肆渲染触目惊心的场面。《远去的马蹄声》《邮局》《悠悠石板路》都是贺龙之女贺捷生记录的切身经历。
《远去的马蹄声》
漫漫长征路
不屈不挠不放弃
著:贺捷生
绘:沈尧伊适读年龄:5岁+虽已一周岁,可她却因为餐风宿露,发育不良,还站不起来。作为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在最需要父母照看的婴孩期,都如此颠沛流离……实在难以想象当时全国的儿童、战士们的家庭,经历了何种家离子散
《邮局》
跋山涉水逃难
不卑不亢,不失希望
著:贺捷生
绘:沈尧伊适读年龄:5岁+
战乱好几年,纵使她在茫茫人海中漂泊,和父母相隔甚远,但她一看到邮局,心中就有了活下来的信念。
《悠悠石板路》
悠悠求知,万里寻亲乐观战胜了艰难
著:贺捷生
绘:沈尧伊适读年龄:5岁+
长到10岁时,贺捷生受养母所迫,要洗衣服,要挑水做饭,甚至还要被揪耳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她向养母提出要上学,却不得不接受条件:承担全部家务,穿旧衣旧鞋。一切都不要紧,她可以在石板路上悠悠蹦跳着去上学了!小学毕业后,贺捷生寄史先生篱下,茕茕孑立,但学业总算得以延续。可惜啊,学潮运动直接中止了她的课程,她被送回养母身边。战役正酣,而贺捷生与朝思暮想的生母蹇先任双向奔赴。之后见到生父贺龙,14岁的贺捷生找到了人生志向:“我要在你麾下当兵!”贺捷生走过的悠悠石板路,不仅是求学之路,更是寻亲之路,也许还是追梦之路。她的经历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完全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可曾经,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炮火中长大,或丧失上学的机会,或丧失完整的家,或丧失活的权利……战乱年代出生的孩子,无法避免地缺失一些营养、爱、安全感。邮局邮寄的,不单单是邮包,还有家人的爱,生活的希望。为获取胜利,人们吃过的苦、流过的血泪、牺牲过的生命、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小太阳》
去往光明的路上不惧危险,挑战极限
著:星瞳绘:卢一锋适读年龄:6岁+
茫茫夹金山下,一支长征队伍里,居然有一名小卫生员。所有人都叫她小太阳。
长征带来的身体创伤,远离家人的思乡情绪,战士们时时刻刻饱受着,无不挑战着身心极限。就是在这种煎熬的困境中,队伍里有小太阳这么一个活宝,多么幸运!众人团结一心,向着光明的那方,比天高的意志果然助大家翻越了雪山。
《心形雨花石》
它是温暖也是胜利与希望
著:童妍
绘:王祖民,王莺
适读年龄:6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说,这是一个凄美到极致、惨烈到极致,但也温暖到极致的故事:
“素描式的绘画风格,传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沉痛,孩子身上的亮色,在造成强烈美学对比的同时,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精神意蕴。”
《爸爸的木船》
一代又一代的摆渡坚持守候
著:谢倩霓
绘:王祖民,王莺
适读年龄:6岁+
《爸爸的木船》是一本着力描绘爸爸的绘本,和《心形雨花石》同绘者。小树的爸爸是一位艄公(操舵驾驶船的人,也泛指以撑船为业的人)。每年秋天,爸爸为木船漆上一层桐油,木船就跟崭新的一样。小树最喜欢坐船头,观察波浪和小鱼,观察爸爸撑船时帅气的模样。爸爸不只为村里村外的人摆渡,还为部队的战士忙上忙下。一天,爸爸穿上红军的服装,将最后一批战士运过了河。
小树主动担起给木船漆桐油的任务,春夏秋冬轮转,直到他16岁——包括小树、小船、远方,这几个名字,一个个堆叠起来,构成了小树爸爸完整的形象,让人忍不住走进故事里,走到河边,望向河对岸,望向远方。四代人和木船融为一体,宛如水上一座牢靠的桥梁。他们的羁绊很深很深。小树的爸爸没再回来,但爱永在。他肩膀担起的摆渡之责、家国之责,还有父爱,传承了下来。相比之下,接下来要介绍的《苦槠雨》,它带来的情感体验,又是另一层面了。更深沉,更厚重……
《苦槠雨》
共担战争之苦传递温厚的爱
著:刘立云
绘:冰儿萧萧
适读年龄:6岁+
说到苦槠,我了解了一下,它是井冈山地区的一种树,果子很苦,却能饱腹。可惜除了五槠,其他孩子都回不来了……只剩遗物上还残留他们的气息。“一夜秋风,苦槠树上的果子沙沙地落到地上,像是下了一场雨。”也许是苦槠雨的故事让苦奶奶和“五槠”亲近不少,她继续留在“五槠”的家。后来,她带着“五槠”的孩子们,回了有苦槠树的老家。他们同样受到苦槠的滋养。一个个强壮长大,一个个离家奋斗。她听着苦槠雨做了梦——6个孩子回来了,孩子们的孩子们也回来了。苦槠伴随苦奶奶整个生命历程,所有和家庭有关的记忆都在这里。只要苦槠下一场果子雨,苦奶奶就会想起她的孩子。这棵树见证了她深厚的母爱。一棵苦槠树建立起的人情联结有多紧密?我们可以细想。苦奶奶和“五槠”的孩子们,更是老幼相惜的珍贵情谊。战争夺走了她6个孩子的生命,却无法毁坏她关于孩子的美好记忆,也无法伤损这深厚的母爱一毫一厘。这些故事要么取材于真人真事,要么基于过去的历史和人物而构思创作。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下来,实感满满,不觉离现在的生活太远。比如,贺捷生写《远去的马蹄声》《邮局》《悠悠石板路》,是基于她的真实成长经历,以一个孩童的触角,记录她眼里的战争和亲情,生活和学习,还有她家国意识的滋长过程。比如,《心形雨花石》里发旧的牛皮纸+铅笔画,几乎还原了南京的历史现场。灼烧观感的画纸边角,一下子把战争气氛触发。王祖民的母亲,7岁时逃过了南京那场大劫。他和女儿王莺共同作画,从母亲那里承接老南京,同时传到女儿手上。另外还有我先介绍的《南京那一年》,它的创作者都是南京人。一页页翻阅文字和插画,仿佛在观看一部名叫“南京那一年”的纪录片。亲子去共读具有真实色彩的爱国绘本,一边分享、传承爱国情感。一本本翻完,我内心始终有一股宽慰,一股敬佩在涌动。
战争是那么现实,那么残酷,人情却是那么温暖,那么纯朴。
亲子,手足,伴侣,形如亲故的战友和恩人……那个时代的大人和小孩,打拼、牺牲,命途多坎坷,他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寥落和昌荣。
时至今日,我们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依旧紧紧绑在一起。我们坚信,有家,有国,有正义,我们总能胜利。
先辈的事迹,能通过这些绘本记载,先辈的精神,就由我们和孩子发扬和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