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给你舒坦与关怀
1992年,新加坡李光耀访华。
有一个目的很明确,在中国找一个地方,按照过往成功的“新加坡”模式再建一座城。
这个对象,最初相中的是上海。
都说人生如戏,城市何曾不是。
上海打了个瞌睡,似乎没能理解新加坡的意思,一段姻缘不了了之。
后来,才有了苏州的机会,才有了现在“新加坡模式”的苏州园区。
近日,大碗再次抵达苏州,来到这个被历史阴差阳错的选中的城市。
外地人眼中的苏州是苏州园区,即“大秋裤建筑”,东方之门。
同样,本地人也将园区视作为苏州的掌上明珠。
到苏州,必到园区。
到了园区,必感概万千。
但是今天,咱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带大家认识一个有温度的园区。
毕竟,理解苏州,还是得先理解园区。
1994年,作为中国、新加坡“合作试验田”的苏州园区,正式挂牌成立。
随着第一声打桩机的发动,一座中国的“新加坡城”开始动土。
它是否会带着众人期望,干出个样儿来。
还是丢人现眼,玩胖子跳水,搞成一地鸡毛。
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连当时带头的领导也不知道。
27年后,苏州园区发展模式引无数地方争相模仿,但后辈里面,确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不是半路完犊子,就是规划之初就已经迷路了。
一直被模仿,从来没被模仿对过。
如果你在园区呆个几天,我想你会觉得它还行;
如果你在园区呆半个月,我想你会对它挺不错;
如果你在园区呆几个月,我想你会彻底爱上他。
如果各位有机会来到苏州,还是建议来到园区感受一下市民的生活。
都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在苏州园区生活过的人,你让他换个地方生活。
根本不可能,找头驴都拖不走的那种。
有人说因为苏州的美,比如园林;
有人说因为苏州的繁华,比如湖西CBD。
而我说,喜欢苏州,是苏州可以给其他城市给不了的舒坦,可以给其他城市给不了关怀。
对咱老百姓来说,奋斗来奋斗去,不就是为了过的舒坦么!
如果一个城市,老百姓觉得处处生活都费劲,完全没有幸福感,那它某种程度上是不合格的,即使经济再向好。
幸福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在生活里时刻闪着光。
就像一个贤惠的爱人,平时不觉得有多好,离开了还真不行!
而苏州,确实可以给你其他城市给不了的舒坦。
有人习惯早上买菜做饭,晚下个馆子。
所以买房子偏向于距离商业街区近一点。
有人喜欢健身运动,没事打打球
所以买房子偏向于距离体育中心近一点。
我们普通人,买房子总是喜欢问一句周围的配套如何。
比如银行查个帐,诊所拿个药,修个手机,汽车补个胎……
我平时可以用不到,但是你必须要有,或许哪天我有需求呢!
丰富的配套总能给房子带来不菲的溢价,因为齐全的配套跟生活是否舒坦直接挂钩。
各位可能不知道,早在20多年前,这种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就以“邻里中心”的社区商业形式出现在园区的落地规划中。
如地图左一圆形区域所示,是苏州园区园区第一家邻里中心
——湖东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它不是“社区内的商业”,而是“服务于社区的商业”。
隔几个小区,附近便出现一家,配套不但全,最主要是近。
不断更替适应居民需求的商业业态,服务周边小区。
比如,盒马鲜生,星巴克,KFC出现在这里。
每一户,都有属于自己的邻里配套,属于自己的烟火气与亲切感。
对于弹性消费,园区依托金鸡湖商业中心及四处分布的若干大型Shipping Mall来完成。
海量的停车位,吃喝玩乐一条龙,一站式解决了人们休闲娱乐方面的所有问题。
每个人都知道,这种业态分布不是凭空而立,而是早就规划出来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喜欢对比城市楼宇,喜欢对比房价高低,请问有谁真正了解对比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对比过平日生活的舒坦程度?
邻里中心的高度融合集中,其他城市的那种零碎店几乎没有出现,尤其小区楼下。
这种规划,节约用地的同时,给绿化也腾足了空间,号称“走最绿的路 建最美的城”。
要说凡尔赛,我最服的就是它。
明明是“工业园区”,别人还以为到处大卡车,到处是插天上冒烟儿的大烟筒。
这可倒好,湖光水色,风景如画。
到现在,我终于为啥明明大名是“工业园区”,却一直被人称呼为“园区”了。
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就积极推进实施“生态优化行动计划”。
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看看园区内的金鸡湖,独墅湖的水,再瞅瞅大西边儿的太湖水。
但是,在这里我劝你别走太湖太近,太湖的“金属超标”以及“内味儿”可是出名的。
2008年3月,园区获批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7年9月,园区又获评首批国家绿色园区。
并先后被评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但是,环境太好,鸟语花香未必是好事
—— 鸟多屎多。
这确实是个烦心事儿,尤其是园区车主。
农林大学的调研报告显示,园区天上有超过130种鸟类,湖里水生生物328种。
园区的环境不需要宣传,空中鸟儿、湖中鱼儿就是最有力的代言。
每个人都知道,这种生态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早就规划出来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喜欢对比GDP,喜欢对比产业机构,请问有谁真正了解对比过一个城市绿色环境,对比过我们每一次呼吸的空气质量?
说完“住”,“职”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早上离家去公司,傍晚离公司回家。
对多数人来说,家与公司,就像跷跷板的两头:不是在这头就是在那头,或者在这头到那头的路上。
就业中心集中化的分布格局对公司效益、对地价房价冲击天花板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是对上班的我们来说真称不上友好。
在这里试问大家,早晚高峰堵车的根源是什么?
一个地方集中了太多的人,集中到点下班,不堵成一锅粥还真邪门了!
同时,一个地区的产业就业越集中,周围的房价就彻底对越多人说拜拜。
再试问大家,那些城西上班却住城东的,城北上班却在城南租房的,为什么?
他们不知道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方便么?
其实你我,大家都知道。
在苏州园区,笔者看到了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范本。
山川数据中心曾借助移动手机信令作为数据基础描绘出以下数据图
我们不难发现,苏州园区短距形成4个主要的就业中心。
中长距形成以湖西CBD、湖东产业中心、纳米产业园片区3个就业中心。
笔者乘车分别来到这三个地方,本想体验一把上下班高峰的酸爽。
但对经历过杭州早晚高峰的笔者来说,就苏州的“早晚高峰”也好意思叫“早晚高峰”?
苏州的朋友们,如果你现在觉得上下班拥挤,我有一计保证你不在因此烦闷
—— 开车去杭州,去上海就业中心溜达几圈!
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园区市政服务一直绞尽脑汁,通过交通规划专题会议的研究,提出多方面的改善措施。
比如畅路网方面:
打通进入中新合作三区的南北向路网,引导交通多向分流。
同时增加周边区域的居住用地供给,促进职住平衡,减少跨区出行需求。
改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职住一体化。
再比如优管理方面:
进一步优化道路断面,研究实施潮汐车道;
优化交叉口设计,加强路口精细化管理;
再比如最后促宣传方面:
促进绿色交通出行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市民采用低碳、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
改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生态保护。
每个人都知道,苏州的职住比、职住聚集,通勤等现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早就规划出来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喜欢对比城市人均工资,喜欢对比消费水平,请问有谁真正了解对比过一个老百姓每天上班的费劲程度,对比过每天通勤要浪费多少时间?
城市之本,不是高楼,不是每年的统计数字。
而是这里的居民。
再次来到苏州园区,笔者对这片土地,依旧是不改的尊敬;
对这里的居民,依旧是满满的羡慕。
今天,我们没谈产业,没谈GDP,没谈建筑,没谈城市人均收入。
我们就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审视城市给予我们的舒坦与关怀。
日常工作生活,简单的六个字,就占据了我们人生中至少70%的光阴。
让人们安居乐业,多么难且又充满无限价值的一句话。
世人听闻武汉“九省通衢”,可闻苏州园区“九通一平”?
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做到“九通”;
土地填高平整,做到“一平”。
九通,处处通百姓。
一平,一心保人民。
“为了解决园区城市内涝的问题,在平整土地时,我们就把苏州的历史水文资料拿出来看,看看苏州最高的历史水位是多少,然后根据这个来填高,所以苏州工业园区平均填高了95个厘米。”
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潘云官说。
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学习园区模式,但一圈下来,并没有出现一个模仿标杆。
同样是尝试,同样是照葫芦画瓢,如今不仅资金实力更充裕,而且还是照着国内的葫芦画,理论上成功率应该更高才对,但事实怎么就落得这幅田地。
也有人问,园区在新加坡模式城市发展中最重要且难得的经验是什么?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中有两张图,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
一张是1994年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
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
规划是对的,方向是有的,但时间一长,便容易忘记当初要走的路。
领导班子几年一届,在任时“独扫门前雪,不管他任瓦上霜”,大搞特搞,政绩第一,非想弄出点大动静儿来!
上一届往东,到了缓慢东部填尾过程;这一届直接转西,那儿有更广阔的空间,到了下一届又变了。
铁打的发展,流水的方向,一届一个新区,一届一个饼。
这种短期速成思想是模式渗透的大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园区发展起来的经验是什么,说起来也容易:
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精耕细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就是抛弃短线思维,肯花时间,花精力做好一件事。
城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