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讲科学

其他

谋财害命的民间“神医”,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近年来,借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很多早该抛弃的糟粕又死灰复燃了,其中最让人发指的,莫过于那些谋财害命的民间“神医”。下面的,是一个血淋淋的真实案例。14岁患有抑郁症的少年,家长不带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反而求助于装神弄鬼的大师。大师认为少年被鬼神附身,于是通过画符咒、请神明、强喂符水等玄学手段为其驱邪治病。一碗符水下肚,少年被活活呛死、窒息而亡。就这样,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消逝人间。至于大师,则被法院判决有期徒刑3年,处罚金5000元。对于封建迷信,我向来嗤之以鼻。但是最近的新闻总是令我恍惚,以为误入了时间的“轮回”,转瞬间活在了民智尚未开化的封建时期,低头翻翻日历,才发觉是二十一世纪年没错。少年家长的封建迷信思想令人无奈,无辜逝去的生命令人叹息,打着“鬼神”名义非法行医,敛财无数的“大神”令人愤懑。如果科学精神无法打败封建迷信,那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是否能说服那些迷信的人们回头是岸呢?封建迷信谋财害命想知道“跳大神”的奸商们开价有多离谱,我们需要多一点想象力。韩女士常年肚子胀气,联系到一个会“跳大神”的女子,女子称保证给韩女士把病看好,前提是韩女士需要准备好糖、烟、香、水果等“贡品”,并支付一万元一次的“看病费”。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大神们唱唱跳跳两个小时,便宣布“治疗”结束,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的韩女士报了警,跳大神两个人也因为涉嫌诈骗进了公安局。事后了解到,骗子“跳大神”时,嘴里念叨的都是二人转的词。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们明明可以直接抢钱,但非要给你表演段二人转。患疾的张某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一位自称“神仙”附体的“神医”,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化灾解难信手拈来。神医通过“做法事、跳大神”等方式帮张某治病,一共从张某那收取了15000余元。结果显而易见,张某的病症并未得到缓解,在警方的审讯之下,装“大神”的年轻女子对利用封建迷信诈骗钱财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图/抚宁公安“跳大神”万元起步这还不算啥,还有更离谱的。锦州的陈先生为了给妻子治病,先后向“跳大神”的“神医”支付了130多万元,“神医”卷钱跑路之后,陈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除了骗钱,还有骗色的。邱某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石某被“鬼魂”附了体,于是请来“阴阳大师”为妻子“画符跳大神”,驱鬼治病。谁料想大师以“施法”时禁止外人观看为由支开众人,以摇铃念经为掩护,对石某多次实施强奸。最终,这位“跳大神”的强奸犯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7个月。招摇撞骗的所谓大神们通常漠视他人权益,罔顾他人生命。生病了就是“被鬼附身”,用暴力残忍的手段鞭打“驱鬼”,是“大神们”常见的骗人套路。这些年因为封建迷信暴力致伤致死的案件也并不少见。去年,21岁的李某某在家中不听父母的话,沉迷网络游戏,父母便认为他患有“邪病”,于是请来“大神”为其“驱邪治病”。在一番暴力殴打、强喂纸灰的奇葩操作之后,李某某最终被“医治”成了重伤二级,全身多处热烧伤,并落下了终身残疾。2017年,沧州的陈某听信了“大仙”的说辞,用鞭打的方式给妻子“治病”,最终妻子丧生在他的棍棒之下。骗子们涉嫌非法行医、诈骗在人类社会并不发达、民智尚未开化的古代和封建时期,由于医学手段的匮乏,面对自身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人们往往选择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鬼神论”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早已被彻底否定。凭借歪门邪道,装腔作势的骗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并不高明,但还是有人不断上当受骗。一方面,科学素养不高,对疾病不了解的民众给了骗子以可趁之机。就拿开篇患有抑郁症的少年家庭来说,家庭环境不良、早期经历不幸、心理社会压力、一级亲属患有抑郁和焦虑,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家长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寻求正规的治疗手段,反而认为儿子被“鬼”附身,在这场悲剧中,家长需要负很大的责任。另一方面,利用封建迷信敛取不义之财、害人性命的骗子们通常涉嫌非法行医和诈骗。这些所谓的神医通常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医学也不懂法律,运气好的漏网之鱼美滋滋地收着钱,被抓起来的骗子,就算是治死了人,也只不过被判个几年。违法成本太低,是另一个原因。最后的话传统文化里有精华吗?有,但更多的是糟粕。中华民族过去一两百年的积贫积弱,很大程度上是拜那些腐朽不堪的传统糟粕所赐,好容易迎来现代科学,并成为当代工业强国,何必再去垃圾堆里刨出那些糟粕?还是说,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套,还要继续?注:封面图以及文中插图来源网络参考资料http://www.jzpa.cn/html/content_19192.htmhttps://m.gmw.cn/2022-04/10/content_1302891624.htm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13442468180571&wfr=spider&for=pc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JV0Cu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383594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4/19/c2134977.html
10月30日 下午 8:50
被用户删除
社会

借沙白女士事件制造恐慌,甚至招摇撞骗者,无耻

先声明,本文不对沙白女士的个人选择进行评判,而是针对因这起事件引发的某些现象进行讨论。最近因【身患红斑狼疮晚期的沙白女士赴瑞士自杀】而掀起舆论热潮,有些无良营销号趁机利用红斑狼疮制造恐慌。[Image]更有人翻出所谓“科普文”招摇撞骗,鼓吹西医无法根治的红斑狼疮,中医可治愈。[I...
10月28日 下午 10:23
其他

借沙白女士事件制造恐慌,甚至招摇撞骗者,无耻

先声明,本文不对沙白女士的个人选择进行评判,而是针对因这起事件引发的某些现象进行讨论。最近因【身患红斑狼疮晚期的沙白女士赴瑞士自杀】而掀起舆论热潮,有些无良营销号趁机利用红斑狼疮制造恐慌。更有人翻出所谓“科普文”招摇撞骗,鼓吹西医无法根治的红斑狼疮,中医可治愈。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说明事实,正本清源。第一,以当前的现代医学技术,红斑狼疮确实无法根治,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中医中药疗法可以治愈红斑狼疮,凡是说中医可以治愈该病症的,都是骗子。第二,红斑狼疮虽然不能被根治,但绝大部分是可控可治的,例如激素治疗。第三,虽然激素治疗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发胖、影响正常生活等),但实际上,如果按照标准疗程进行治疗,恢复正常身材、回到正常生活(结婚生子)的患者不在少数。第四,某些患者不遵医嘱,违反了治疗期间的某些基本原则(例如停药、吸烟、喝酒、晒太阳等等),进而导致病情恶化,其原因是患者本人任性,怪不到现代医学头上。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性。
10月27日 下午 11:26
其他

央视网教你按穴位除口臭,是地道的伪科学

自从2022年5月,央视网一个【学到了!一个穴位缓解口臭】的视频登上热搜之后,这个简单易学的“疗法”传遍大江南北,很多口臭患者在仅仅是按摩穴位之后,真的以为自己不会再熏到人了。然而真实效果嘛,只能说是皇帝的新装……老实说,初见此条热搜时,我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的,#一个穴位缓解口臭#这种科普居然出自央视网之口,数十万人点赞转发,纷纷表示学到了学到了……这一幕简直是太魔幻了。用按压穴位来缓解口臭到底有多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口臭产生的原因真跟“胃火邪气”有关?央视网称,夏天气温升高,“湿热邪气”卷土重来,容易导致“胃火”上升,吃东西不好消化,从而引发口臭。首先,造成口臭的可不是什么邪乎的湿热邪气,大多数口臭的发病是由于口臭致病菌导致的,说白了就是嘴巴里的微生物。微生物作用于齿间残渣和舌背部的残垢,滋生出了难闻的气味。与口臭相关的微生物常见的有革兰阴性厌氧菌,这些微生物通过降解蛋氨酸、半胱氨酸等会释放一些有臭气的化学物质,特别是硫化氢、甲硫醇、二甲基硫醚等挥发性硫化物(VSC)。其次,央视网将口臭归因于“胃火”和消化不良,这也是极不准确的。目前已知80%~90%的口臭病因都和口腔相关,只有极少数的口臭源自胃肠道病变,比如胃-结肠瘘、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等等,和“胃火”、消化不良可没什么关系。这些胃肠道疾病导致胃部存在带臭气的挥发物,然后经由食管和口腔溢出,从而引发口臭。至于和胃部消化不良有关的难闻气体,抱歉,我只能联想到打嗝...穴位治疗口臭有多不靠谱口臭分为生理性、病理性、主观性三大种,其下又细分了数十种不同病因,涉及到口腔、鼻部、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食管等多个部位,口腔异味只是表现症状而已。按摩一个穴位就能治疗口臭,这覆盖面如此之广,咱就是说是不是有点违背中医“辨证治疗,千人千方”的使命初心?图/口臭的原因
10月23日 下午 4:10
其他

假期归来,你都交了哪些中药智商税?

短短的七天国庆假期结束了,从各地旅游归来的人们,也多多少少会带回一些当地的特产,这其中,有哪些是名不副实,甚至有益无害的智商税呢?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有仙草之称,价格堪比黄金,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保健佳品。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具有养胃护肝、增强免疫力,甚至防癌抗癌的神奇功效。然而,虫草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中声明:“经检验,冬虫夏草及其相关产品中,砷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长期食用会造成砷中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砷和它的化合物均属剧毒物质,过去常常被使用在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中。砷的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在民间被称为砒霜。更多关于冬虫夏草的内容,参见本人文章《冬虫夏草不仅谋财,而且害命》。燕窝中医认为,燕窝具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久病虚损,肺痨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疟,噎膈反胃,体虚遗精,小便频数。《本草从新》记载:“燕窝,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实际上,燕窝不过是雨燕科动物金丝燕的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并不是什么“圣药”,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燕窝具有中医所宣称的那些神奇功效。更重要的是,现在市面上的燕窝产品,不但存在亚硝酸盐超标的风险,更是一种被其他国家列入儿童食物过敏原的食品。阿胶中医认为,阿胶是一种具有多重功效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认为:“(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名医别录》记载:“主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食疗本草》指出:“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很多商家也在炒作阿胶中含有的胶原蛋白肽,宣称其具有养颜甚至防止衰老的神奇功效。实际上,阿胶不过是驴皮熬的明胶。阿胶中被炒作的胶原蛋白,是动物界中最丰富的一类蛋白质,也是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它们大量存在于结缔组织中,起到支持、连接、保护等作用。我们常吃的肉皮、皮冻、鱼冻、腱子肉、蹄筋,都含有大量胶原,相比这些食品,阿胶并无任何特别之处。花大价钱买阿胶产品,是妥妥的花钱交智商税。灵芝孢子粉灵芝作为一种真菌,不管是整块吃还是打成粉吃,都不能抗癌治病。市面上宣传的“抑制癌细胞”、“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并没有高质量的医学研究做背书。把灵芝孢子粉当作抗癌药来代替正规医疗手段,更加得不偿失。人参人参作为药食同源界的大哥大,关于它的研究还真不少。研究人员通过分离提取人参的生物活性成分(比如说人参皂苷),并尝试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中得到功效验证。可惜的是,目前的研究证据并不能证明人参具有口口相传的那些功效。相反,人参中含有类激素物质,长期服用可能对人体有害。人参鹿鞭酒“珍贵药材”和“以形补形”的buff双重叠加,就能延年益寿顺便壮阳?想得不要太美。首先,不管是鹿鞭虎鞭还是啥鞭,白参红参还是啥参,并没有医学证据证明它们具有“神奇的功效”,对于这一类“珍贵药材”,不管你是泡酒喝还是生着吃,都是白搭。其次,酒精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那些想指望喝鹿鞭酒来壮阳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酒精会减少睾酮(雄性激素)的分泌吧。林蛙油蛙油又叫蛤蟆油、雪蛤油,是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据说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降血脂、防骨质疏松等功效。然而可惜的是,关于林蛙油,国外研究寥寥无几,国内的研究也大都停留在动物实验,还没有到人体和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未经证实的功效去吃蛤蟆的输卵管,有必要吗?
10月8日 下午 9:08
其他

肠道排毒未必有益,甚至会让肠子变黑

近年来,养生保健圈十分热衷于给肠子做清洁,他们宣称:“大便是有毒的,经过或滞留在肠道内的大便会使肠道毒素堆积,而排肠毒具有治疗便秘、减肥、去口臭、美容、失眠焦虑等等神奇的功效”。我们的肠道里真的有那么多“毒”吗?事实未必如此。披着保健品外套的泻药纵观市面上各种润肠清肠的保健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保健品通便“排毒”的原理基本相同——添加了蒽醌类、蓖麻油等刺激性导泻剂。番泻叶、大黄酸、芦荟、鼠李皮等蒽醌类成分最为常见,它们到达结肠后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为活性形式,通过刺激肠道黏膜或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发挥导泻作用。吃了这些导泻剂频繁上厕所,可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发的大便量真的增多了,也有可能是肠道内渗透压差导致大便中混入了尿液、水等其他物质,造成排便增多的表象(水样泻)。服用类似产品后出现明显掉秤的现象,流失的其实是身体里大量的水分,和本来就会排出的便大,跟“排毒”没有一毛钱关系。简单来说,这类产品都是泻药。把泻药叫做XX排毒养生茶,确实听起来很健康很养生,然而,副作用可不会因为换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消失不在。服用这类导泻药,轻则造成腹泻、腹绞痛、营养不良、恶心、呕吐、电解质丢失,重则导致过敏、便血、结肠黑变病和泻剂结肠,甚至导致恶病质。脱水脱水导致电解质丢失,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比如说嗜睡、全身无力、头晕目眩等;脱水还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结肠黑变病结肠黑病变指结直肠黏膜因不明成分发生色素沉着,结肠呈深褐色,还会出现类似鳄鱼皮的网状条纹。长期使用含蒽醌类导泻药的患者有很大的概率存在结肠黑变病,不过庆幸的是,该症状一般会在停药4个月后消失。泻剂结肠泻剂结肠是慢传输型便秘的一种常见临床类型,一些便秘患者长期使用导泻剂来维持排便,一旦停药便秘症状就会恢复甚至加剧。泻剂结肠可引起便秘,从而导致导泻剂的使用增多,进而导致更严重的便秘,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关于泻剂结肠发病原因尚且不明,一些研究认为泻剂结肠是由蒽醌类药物破坏肌间神经丛形成的。对于泻剂结肠的治疗也不乐观,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手术。为了带货他们虚构出了这些概念制造焦虑,往往是营销的第一步。看到网络上一本正经“排出6斤陈年大便”的经验分享,是不是立马感觉到拉屎焦虑了?事实上,不管是排宿便,还是排肠毒、刮肠脂,都是商家为了营销产品虚构出来的概念。非要较真地说,宿便确实存在,我们今天拉的屎,确实是前一天,甚至前两三天的摄入的食物,毕竟人的肠胃不同于鸡,不能现吃现拉。除非是有便意非要憋着不拉,或者本身肠道就出现了疾病,比如说肠梗阻患者,慢性便秘患者,或者服用了一些导致便秘的药物,导致排便困难等状况。健康人完全不必有拉屎焦虑,该出屎时自然就会出屎。至于那些分享动不动就拉出7斤宿便的带货博主,我只想说,足月的新生儿平均体重也只有6、7斤左右。6斤的陈年宿便?怕不是装了一肚子屎?食物经摄入后,经过胃、小肠消化吸收,消化后残渣中的水份和电解质在结肠中被二次吸收,摇身一变变成了粑粑。除了一些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大量的水分之外,粑粑里还有少量的蛋白质、无机盐、死掉的细菌、脂肪,唯独没有“毒素”。真的排便困难应该怎么办?问便秘应该怎么办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是否真的便秘了。很多人错误的以为,拉屎是每日必须打卡的任务之一,一旦错过一天,或者拉的不满意、感觉没拉干净,都会认为自己便秘了。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饮食、年龄、身体机能、社会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排便习惯也不尽相同。从一天拉三次,再到一周只拉三次,都可以算是正常的排便频率。便秘主要指粪便通过结肠时间过长,除了排便次数少于正常频率之外,还表现在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不尽、需要手法帮助排便等。至于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服用了导致便秘的药物器质性疾病导致(肠梗阻、结肠肿瘤)功能性疾病导致(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抑郁症)……一般来说,大多数便秘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就可以有很好的改善: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植物纤维多数无法被消化和吸收,可以增加粪便体积。纤维素的某些成分能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利于粑粑的排出。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排便固定时间排便可以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早餐后15~45
9月15日 上午 10:28
其他

“湿气”是个伪医学概念,别再用来忽悠人了

在大多数中国人观念里,湿气是万病之源,不夸张的说,没有什么是湿气重解释不了的疾病,也没有什么是祛湿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传统中医认为,湿气是六种致病邪气中的一种,它不仅独立存在,还容易和其他邪气合并,比如湿气遇寒则为寒湿、遇热则为湿热、遇风则为风湿。一旦湿气缠身,黏稠的湿邪会把身体包裹住,阻碍各个脏腑的正常运行,继而扰乱身体的生理功能。湿气和其他邪气的组合多种多样,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症状难道真的和湿气有关?中国人湿气真的那么重吗?湿气重与关节炎中医认为,关节炎主要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入侵皮肉筋脉、痹阻住了关节脉络,从而引发了关节疼痛。不止是关节炎,各种关节疼痛都可以统称为一种疾病——痹症。比如痹论篇第四十三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事实上,传统痹症所代指的关节疼痛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100多种疾病的统称,包括但不限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腱鞘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关节炎、病毒性多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等各种累及到骨关节的疾病。100多种骨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繁杂不一,如果要做个整理汇总,恐怕篇幅长到足够出一本医学专刊了。传统医学能用“风寒湿”三个字精简概括所有,这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地方。拿我们熟悉的“老寒腿”来举例,老寒腿又叫做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主要表现为晨僵、关节痛、关节及周围组织增生肿大、关节畸形。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骨硬化)、运动过度造成的关节磨损、关节受伤(半月板及韧带损伤、骨折、骨侵蚀)、感染、遗传等等。湿冷并不会导致骨关节炎,也没有证据表明,湿气重的广东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相反,西部地区人群的骨关节炎患病率更高。根据我国疾控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的Meta分析》显示,膝骨关节炎患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西部地区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包括膝骨、腰椎骨、手骨)均高于东部、中部地区。至于为什么有些人在阴雨天气时关节真的会隐隐作痛,有研究认为,寒冷会导致肌肉和血管的收缩,滑液分泌减少,导致关节僵硬,加重炎症。也有研究认为,天气变化造成的负面情绪会降低疼痛阈值,让人更能感觉到疼痛,增加不适感。“老寒腿”的重点在“老”,而不是“寒”。阴雨天气下关节疼痛加剧,不能说明引发的关节炎的就是湿气,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关节已经受损了,只不过外部环境加剧了你的病症。湿气重与脚气中医认为,寒从脚起,湿也一样。脚气不仅有湿热脚气,还有寒湿脚气、淤血寒毒脚气。部分中医还认为,脚气和关节疼痛的“痹症”属于同一范畴,也叫做“脚气痹”。《寿世保元·脚气》中是这么描述脚气的:“湿热脚气为病...下注足胫肿痛,脚膝生疮赤肿,及内外生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至于怎么治?当然是“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脚气,现代医学称为足癣,顾名思义,就是皮肤癣菌感染,常见的有光滑念珠菌、红色毛癣菌、指(趾)间毛癣菌等。足癣感染通常由直接接触致病真菌所致,比如光脚在更衣室或泳池行走。感染了真菌后的足癣主要表现在足部瘙痒、起鳞屑、皮肤弥漫性角化过度损伤、长红斑、起水疱、糜烂或者溃疡。得了足癣需要的是抗真菌治疗(如唑类、丙烯胺类、布替萘芬),缓解瘙痒、降低继发性细菌感染的风险。大家都知道脚气俗称香港脚,却不知它的另一个名字——运动员足。训练任务繁重、生活环境较艰苦等因素使得运动员、军人、警察等是脚气的高发人群。一系列统计显示,天津交警足部浅表真菌病患病率为71.65%、某海军部队的皮肤真菌病发病率为58.16%、某装甲兵训练基地战士足癣患病率为45.83%。这些职业人群脚气发病率普遍高于普通人群,按照“湿气重”的逻辑,所以就能说他们相较于普通人体内湿气过重,身体较虚吗?虽然脚部出汗营造的潮湿环境确实是真菌繁衍的温床,但引发脚气的罪魁祸首是真菌感染,并不是湿气,脚爱出汗也并不代表湿气重。预防和治疗脚气,重点应该放在个人卫生习惯、抗真菌,而不是祛湿气。图源:网络湿气重与肥胖中医认为,湿气重的人一般都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气血不足,导致人体代谢较慢、消化功能下降,脂肪就容易累积。人一胖,会经常感到乏力和疲倦,也许这就是“虚胖”一词的来源。作为生活在广东多年的人,据我的观察,湿气重等于虚胖这一逻辑在瘦子普遍较多的广东并不成立。当然,主观观察不足以说明问题,还是要拿证据说话。根据去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肥胖流行研究显示,我国的肥胖率确实存在南北差异,北方人群的肥胖率要比南方高出三倍之多。图源:DOI:10.1016/S0140-6736(21)00798-4俗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中医认为,虚胖虚胖,罪魁祸首是脾虚。说实话,胖这件事,脾真的背不了锅。脾脏是次级淋巴器官,主要起到过滤血液、免疫应答、造血(胚胎和胎儿发育期)的作用。脾功能不全往往与很多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等,患有脾功能不全的患者感染风险会大大增加。不管怎么说,脾都跟“运化水湿”“虚胖”没有关系。真正造成肥胖的原因有:服用了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饮食习惯神经内分泌障碍遗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社会和行为因素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拔罐火疗、美人鱼姜蒸……但是,肚子上那一坨可是实实在在的肉啊,并不是流点儿汗、拔点儿虚无缥缈的湿气就能凭空消失的。胖就是胖,不用找“湿气、脾虚”的借口。减肥也是同样的道理,企图坐享“祛湿减肥”的成果,一个劲的追求暴汗,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脱水和复胖。湿气重与湿疹中医认为,湿疹是由湿邪导致,体内过多的痰液和水分毒素聚积,会导致湿疹。解决湿疹,要用药祛湿,还要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同风湿与“风”和“湿”没关系一个道理,湿疹和“湿”之间也存在天大的误会。湿疹也叫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发生与皮肤过于干燥、皮肤屏障受损有很大的关系,外界刺激物经受损的屏障进入,会引发炎症反应或皮肤过敏。皮肤水分丢失过多是湿疹的一大特征。湿疹会造成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干燥会加重湿疹症状,所以得了湿疹,反而更需要做好皮肤的保湿工作。认为湿疹是由“湿气”导致的,治疗的时候选错方向,一味的祛湿、保持皮肤干燥,很可能加重病情。说在最后除了以上列举的关节炎、脚气、肥胖、湿疹,民间还有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与湿气重脱不了干系,比如腰酸腿痛、睡眠不好、皮肤出油、浑身无力、拉肚子、痰多咳嗽、长痘...然而没有一个症状被证明和湿气有关,就连湿气这个背锅侠都是一个妥妥的伪概念。人体70%由水构成,湿气到底是什么?拔火罐、刮痧、火疗、红豆薏仁水是怎么利水祛湿的?祛的是什么湿气?湿气去哪了?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尚未诞生的几千年前,古人用这样朴素的概念来解释病因情有可原,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依旧用“湿气”这样的概念来认识生命、解释疾病,实在是太荒诞了。注:封面图以及文中插图来源网络参考文献[1]
9月1日 上午 9:30
其他

针灸的穴位刺激科学吗?看看Nature论文怎么说的

说到传统医学的争议性,离不开一个永恒的话题——针灸。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穴位和经络学说,也是医学界的一大谜题。长久以来,人们为找到穴位和经络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试图替针灸等传统医学摆脱玄学色彩。此前就有一些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针灸原理的尝试,但并没有值得关注的进展。哈佛大学的马秋富团队,多年来致力于为针灸提供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依据。2021年10月,马秋富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电针”刺激激活小鼠身上的特定“穴位”,可以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中起到介导治疗抗炎的作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01-4刺激“足三里”可以起到抗炎的效果具有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脓毒血症,是一种侵袭全身的细菌性感染,会诱发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在美国,经过抗生素等手段的治疗,因为脓毒血症而丧命的人数仍居高不下,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左右。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的“足三里”,可以缓解因脓毒血症引发的无节制的炎症反应,有效降低小鼠的死亡率。小鼠后肢的“足三里”,换到人体来说,大约在膝盖下方约2cm处,也被标注为ST-36。关于刺激“穴位”达到抗炎的效果并不是学界的新发现,早在2014年,发表在《Nature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用电针刺激“足三里”,可以通过坐骨神经和迷走神经诱导肾上腺中儿茶酚胺的产生,从而起到控制炎症的作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3479类似电针的疗法,其实就是通过电刺激特定的神经元网络从而达到远端调节身体器官机能的目的,它又被称为生物电子医学,属于新兴医学领域。目前,人们对于介导电疗的神经元网络和作用机制知之甚少。而近年哈佛马秋富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正为刺激“足三里”起到缓解炎症的效果找到了背后的生物学机理和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首先,研究人员对小鼠“足三里”(后肢)和“天枢穴”(腹部)两个部位同时进行了电刺激,发现用电针刺激“足三里”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而刺激“天枢穴”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其实是位于背根神经节的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在起作用,这也进一步证明了,Prokr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着特定的分布区域。https://media.nature.com/original/magazine-assets/d41586-021-02714-0/d41586-021-02714-0.pdf接着,研究人员发现,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受到不同强度的刺激时,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当该神经元受到低强度的刺激时,它们会进而激活神经系统中的迷走神经-肾上腺,驱动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类抗炎物质;当刺激为高强度时,则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其抗炎作用与Prokr2神经元和迷走神经无关。研究人员还运用了光遗传学等其他实验手段对这个结论进行了验证,发现其他手段激活表达Prokr2神经元,可以模拟电针的抗炎效果,这一结论是可重复的。此外,研究人员用电刺激小鼠的“手三里”,激活了该位置的Prokr2神经元,同样可以起到抗炎的效果。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希望此次的这些发现可以为优化生物电刺激参数铺平道路,未来可以精确地驱动不同的神经通路来治疗特定疾病,最终造福患者。乐此不疲找原理,到底图啥?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验证“足三里”的抗炎效果,并找到了其中的神经生物学解剖基础,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方向。但就在浏览相关咨询的同时,我惊讶地发现,网络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样的研究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带有神秘色彩的经络学说没有必要让解剖学来插手,几千年经验累积的传统医学没有必要让科学来佐证,传统医学没有必要迎合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果真没有必要吗?并不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一个通过经验累积发现的药品或疗效,首先需要通过高质量大样本的试验验证,确定其在应用方面疗效属实,其次需要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或对药方成分进行分析,找出其治病的原理。这样做也无非以下两个原因:让患者更安心,医生更有底气针灸“足三里”可以治疗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等等症状。你要来一针吗?什么?你问它治病的原理?天机不可泄露(其实我也不知道)。——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低强度电刺激“足三里”,会特异性激活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反射,驱动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起到抗炎的效果。——《Nature》如果你是患者,你会选择相信哪个?疗效被验证,毒副作用明确,原理说得清,才算是一个靠谱有效的诊疗手段。有利于疗法的传承和推广对于经验医学来说,穴位的选择是基于人们长久以往对这些部位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的总结。同一种穴位,不同的刺激方式、刺激强度、机体状态、甚至针扎的方位、角度、深浅,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没有统一的诊疗规律和规范操作,这是针灸研究的困难之一。现阶段的针灸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应用层面,甚至不乏一些水论文的所谓“研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针灸仍被认为是替代医学的原因之一。口口相传从来就不是传承和推广最有效的手段,一个标准化、经过验证、可重复且有效的医学手段,想不被认可都难。更重要的是,这次的研究并不意味着替代医学从此“咸鱼翻身”,找到电针刺激“足三里”可以控制炎症的神经学依据也并不能证明穴位是真实存在的,所有针灸疗法是有效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永远停留在蒙昧时代,拥抱科学,结合科学,才是传统医学唯一的出路。参考文献[1]
8月26日 下午 5:28
其他

三伏贴,伤财又伤身的伪科学产物

要说中医营销哪家强,如果三伏贴称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图/西南医院三伏贴广告【今天您预约了吗】这几年,三伏贴越来越火,传得也是越来越神,基本上啥病都能防能治。如果各地宣称的三伏贴功效都是真的,只怕全国八成以上的医院只要开一个三伏贴的科室就够了。号称包治百病却没有一个能打随便在知网搜一下,关于三伏贴的研究还真不少,治疗范围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再到妇科疾病,统统都能拿下。还有更多研究以及广告宣称的主治疾病,就懒得再贴了。一言以蔽之:包治百病。但是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疾病归属于身体的不同系统,病因各不相同。一个三伏贴搞定所有,让全世界的医生都瑟瑟发抖。有这样的神药,医生离失业还远吗?再逐个点开论文仔细看下就发现,这些研究要么是强行拉上西药做结合,要么是屈屈两位数的样本数量,要么是没有安慰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这类研究,可以一言以蔽之:水论文。最后,有了“这么多”研究,那三伏贴的疗效/预防效果是不是得到了医疗界公认呢?可惜的是,查找所有的权威疾病指南,根本找不到三伏贴的影子,就连三伏贴宣称主治的儿童哮喘,在其权威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都没有认可三伏贴的功效,反而只留下一句:目前仍缺乏各种中药制剂治疗儿童哮喘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三伏贴是宗教仪式还是治疗手段三伏贴的名字来源于它应用的特殊时间:三伏天。然而,三伏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由农业节气和天干地支来共同推算的“数字游戏”,和日照时长、月相、气温、地理位置都没有精确对应的关系。最广为人知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也并不符合实际的气象记录。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即便按照阴阳五行理论,三伏天也并不精准对应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段,甚至每年从入伏到出伏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归根结底,非要定在“三伏天”来贴某种膏药,单纯是因为这个名字而已,并不是基于任何一种客观条件。一言以蔽之:更像一种宗教仪式。图/广州某医院三伏贴时间表宗教仪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会有各种禁忌,通过禁忌来体现仪式的神秘感,三伏贴也不例外。然而,这些禁忌往往根本经不起推敲。以“三伏贴之后不能吹空调”这一禁忌为例,很多医院说得有板有眼,但是给病人贴三伏贴的科室本身就是空调房。图/科学公园读者留言毕竟不管嘴上怎么一套套的,身体还是很诚实。三伏贴根本不是传统医学最后,三伏贴可没有几千年的历史撑腰。三伏贴的簇拥者肯定会说,“这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疗效经过了几千年的论证,岂是你几行字就能驳斥的?”可惜了,这个借口在三伏贴这里用不上。最接近现代三伏贴的记载可见清代的《张氏医通》,《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喘(短气、少气、逆气、哮)》中有一段记载了古人的“白芥子涂法”:使用以白芥子为主的膏药在夏天三伏灸肺俞穴来治疗冬天发作的哮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不是说祖宗的方子就是权威吗?古人称间隔十日贴满三次就可以去除病根,现代三伏贴强加的“伏前贴”和“加强贴”以及要连续贴满三年的道理从何而来?白芥子涂法只能治疗哮喘,怎么到三伏贴这儿除了哮喘,其他系统疾病统统能搞定?看来中医并不总是原地踏步。三伏贴的伤害不容忽视三伏贴这个概念大火,但迟迟没有一套严格统一的制药标准,医院的三伏贴多为自制,成分和剂量都是自家说了算。每年的三伏,都有无数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因为接受了三伏贴的治疗而引起皮肤灼伤、溃烂。(下方图片高能预警)最后的话总结来说,三伏贴就是伤钱又伤身的商业产物,实在没有必要冒着“贴贴见肉”的风险去尝试,更不要相信世界上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如果你有三伏贴功效宣传中的那些疾病,应该要做的是明确疾病的性质以及病因,根据自身的情况遵循医嘱对症治疗。另外,国家规定三伏贴只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禁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和人群。如果看到有宣传三伏贴其他功效的广告,不仅不要信,还可以反手来一波举报。
7月26日 下午 9:31
其他

这种成分含有毒性的“补肾壮阳”药,你敢吃吗?

笔者按:这篇文章依然是被删后重发。加上这篇,我在过去的一个月内被删了五篇文章。虽然删除原因依然是“接相关投诉,以下文章被判为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些文章违反的究竟是哪条规定?我文章内的所有数据和案例,或来自国内外科研论文,或来自国内正规媒体的报道,文章的结论,也都是因此而做出的。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不允许发?医药问题,事关国民的健康甚至生命,我根据科研和报道写科普文章,提醒读者小心警惕,何错之有?这样的文章,也许会对某些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来我是用事实说话,二来,企业利益和民众健康,孰轻孰重?望审核者明辨。正文开始在我国,除了六味地黄丸,另一种叫做金匮肾气丸的壮阳补肾药也颇受欢迎。金匮肾气丸有“壮阳补肾第一方”之称,据说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药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的功效。金匮肾气丸疗效如何呢?如果我们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就不能盲目相信两千年前不具备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知识、没有经历过正规医学训练的古人,而是要看该药物的临床试验证据如何。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该药物只登记了一个试验,是2023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注册登记的,经费赞助方是北京同仁堂。研究状态显示,人员招募目前尚未开始。[1]尽管金匮肾气丸暂时没有临床证据,但对于这样的研究,我是非常支持的,这就是我一直推崇的用现代科学对中药进行检验。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数据显示[2],金匮肾气丸最早上市时间是2001年3月27日。也就是说,尽管没有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却并不妨碍这款药在市场上销售。我们知道,由于历史原因,在2015年之前国内药监局对于药物的监管并没有那么严格,因为不要求所有药物的临床数据接受临床核查,导致很多制药公司的临床数据都存在造假现象,这些问题,直到2015年之后才有所改善。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药监局最早对临床数据造假企业进行大规模打击是2015年:[3]“2015年11月11日晚,食药总局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第一次曝光了涉嫌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八家企业名单,并表示对其涉及的11个药品注册申请不予批准。”实际上,当时的问题不仅有药物数据造假,在2015年之前,药监局对于中成药的审批、监管是相对宽松的,以至于很多中成药,并不需要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就被批准上市。既然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金匮肾气丸的疗效尚未得到验证,那么,其毒副作用又如何呢?虽然金匮肾气丸的药物说明书显示该药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但其成分中的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在过去曾是一种被用于宫斗的毒药。附子在班固所著的《汉书
5月16日 上午 11:53
其他

那些反逻辑的传统文化,是赛先生的死敌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只讨论其中一个原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是反逻辑的。逻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而传统文化中对于事物的描述方式,常常是模糊、多义的。以阴阳五行为例,该学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其能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毉学、风水、相面、占卜和命理等,甚至还有搏击(太极拳),看似博大精深,却毫无实用价值。且不说相面、占卜、命理、风水这样明显是迷信的非科学文化,即便是有些健身价值的太极拳,你会发现,如果把那些虚头巴脑的阴阳五行词汇去掉,并不影响太极拳本身的健身功能。在今天的社会上,由于提倡传统文化复兴,以至于各类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骗子络绎不绝,例如南方一些地区非常时髦的五行课,一个学生上一堂课的学费甚至高达上千元,这还不是什么一对一课程,而是一个班级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课。与皇帝新衣里骗子有着同样的套路,传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常常给学生打预防针:想要掌握阴阳五行,你自己需要有“悟性”。而一些学习阴阳五行“有所得”的学生也会说:“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是悟不透五行学说的。”实际上,阴阳五行之所以让人觉得“有用”,原因正是在于其模糊且多义的特点,就像一个大套子,任何内容往里面一套,很可能就套上了。比如,一些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很充足的人,在做一件事成功之后,会把阴阳五行这套东西套上去,然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强化:阴阳五行果然有用——尽管成功的原因,其实是他的阅历和经验。而那些没有被套上的,要么因为幸存者偏差被人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要么说明你的“悟性”太差。反正不是这套学问不行。类似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着中国人的语言艺术。比如某些领导或“高人”的说话方式,常常就是云山雾绕、模糊不清的,虽然这样的语言艺术被很多人认为很高明,但这种“高明”的受益者往往只是说话者本人,以及其马屁精、应声虫。和皇帝新衣的套路一样,听者“领悟”到了,会感叹领导或高人的高深莫测,听者领悟不到,说明他悟性差,反正不是说话人的问题,他是永远没有责任的。然而,无论是阴阳五行也好,领导或高人的语言艺术也罢,这种零和博弈式的内耗,除了让自己显得高深莫测,对于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但百无一用,甚至会降低办事效率。这就是为什么“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避免不了大清的灭亡,因为其本质问题,恰恰出在“中学”这个根源上。有位网友讲得好:“模糊和多义,是语言不发达的表现。尤其是古汉语,简短的一句话,能翻译一大段,且能翻译几个版本,以前觉得这很牛逼,其实是语言不发达。正如婴儿只能发简单的几个音,每个音表达很多意思,你不能说婴儿语言很牛逼。语言不发达,不仅限制了逻辑形成,也限制了思想深度,限制了科学研究。”很多人感叹,经历一百多年之后,愚昧和迷信仍在这个社会流行,赛先生尚未完全到来,原因也正在此——赛先生的根本,一个是逻辑,一个是实证,而传统文化中那些反逻辑的思维模式,正是赛先生的死敌。
5月5日 下午 8:50
其他

六味地黄丸,补肾还是毁肾?

笔者按:和《这数十种含马兜铃酸药物,仍在被使用》一样,本文也是被删后第二次发出,第一次被删的原因不明,只有“接相关投诉,以下文章被判为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这样语焉不详的描述。作为一名科普博主,我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章没有错误,但自问每一处数据,每一项案例,都有据可查。如果文章确有重大错误,无论是修改,还是撤回,我都能接受,我需要的,只是一个明确的理由。我的科普绝不针对任何人、任何机构,所做的仅仅是摆事实、讲道理,目的也只为给读者提供多一个信息来源,多一次选择机会。如果审核者能看到这里,希望能够理解我的初衷,给我的读者留下这个机会。为避免再次被举报,近期部分文章将暂不开放评论,望读者们理解。正文开始最近有不止一位读者让我讲讲六味地黄丸。“补肾”这个话题我曾经讲过,但鉴于六味地黄丸在我国很多男性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今天再专门讲一下。我一直强调,是否服用某种药物,应该是在尽可能了解该药物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利弊权衡后的选择。而药物关键信息的缺失,则意味着选择权的丧失。药物的关键信息包括哪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药物疗效,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具体到六味地黄丸,我们来看说明书。在功能主治一栏显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而不良反应栏,则是熟悉的“尚不明确”。我们一项一项分析。01六味地黄丸的疗效(功能主治)在现代医学中,研究药物疗效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先说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前者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后者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1]六味地黄丸的药理是什么呢?我在《中国药典》2020版没有找到其药理学研究,只好查阅百度百科,该词条的“药理毒理”一栏是这样描述的: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不难看出,以上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描述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段所谓的“药理”描述,搞错了一个非常基本的生理学概念——肾脏并不属于生殖系统,而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根据生理学定义,肾的功能是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人体泌尿系统示意图[2]至于男女生殖系统虽然各有差异,但可以明确的是:都不包括肾。从各类与肾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病、肾结石、慢性肾衰竭等,我们也可以看出,肾脏的疾病与性功能无直接关系。之所以把肾与性功能联系在一起,源于古人因生理学、解剖学等方面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误解。不过,为了避讳古人的错误,一些现代中医从业者宣称:中医理论中的“肾”和现代医学中的肾,不是一回事。这种辩解,是典型的用一个错误掩盖另外一个错误。查询古代医学典籍可知,传统医学对于肾脏的定义是非常明确的。《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难经·三十六难》记载:“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难经·四十二难》记载:“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针灸聚英·足少阴肾经》记载:“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从我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肾,就是同一器官。针灸聚英发挥卷之五脏六腑之图综上,无论是古代医书还是脏腑图,都清晰地表达了:传统医学概念中的肾,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肾。连基础生理学都搞不清楚,谈何药理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医学对肾脏功能的错误认知,导致六味地黄丸之类“补肾”药物的药理学阐述,存在重大误区。对于传统医学在药理学研究方面的不足,一部分现代中医从业者是认可的,但他们通常用另外一种论调来辩解:“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可见,他们也承认,传统医学在生理学、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水平,是“稀里糊涂”的。我们且不论“稀里糊涂地活”这种在逻辑上不太站得住脚的说法——就算药理学研究一塌糊涂,真能治好病也行啊。怎么证明能治好病呢?我们需要了解,研究药物疗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临床试验。必须明确的一个概念是:证明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仅靠古代药物典籍是不够的,更不能依靠药商的宣传,而是需要一种现代化的检验方式——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关于这种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在很多文章中有过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来看,六味地黄丸这款药,临床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查询国内最为权威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3],可知六味地黄丸一共登记过三次临床试验。分别是:2017年注册的“六味地黄丸联合钙尔奇D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的髋部几何力学的影响”;2020年注册的“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24年3月注册的“二仙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电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阴阳两虚型)的临床观察”。由截图显示的试验明细可知,2017年与2024年的两项研究针对的对象是“绝经后”和“绝经期”女性,而2020年研究的对象是“糖尿病肾病”患者。更重要的是,三项研究的注册号状态均为“预注册”,试验完成后的统计结果也暂时查询不到。那么,如何能够证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的功效呢?很遗憾,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证据。当然,在既没有可靠的药理学研究,又查询不到有效临床试验记录的情况下,您仍然坚持相信古代典籍的记载以及药商的宣传,那是您的自由。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另外一项重点。02六味地黄丸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虽然六味地黄丸说明书上“不良反应”栏写的是“尚不明确”,但在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21年第23号)中,六味地黄制剂非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如下:【不良反应】项应当包括:监测数据显示,六味地黄制剂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肠不适、食欲不振、便秘、瘙痒、皮疹、头痛、心悸、过敏等不良反应报告。但关于六味地黄丸的毒副作用,却依然没有标注。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六味地黄丸的处方成分包括: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我们说说泽泻这个成分。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泽泻含有刺激性物质内服可引起胃肠炎,贴于皮肤引起发泡,其叶可作为皮肤发红剂。羊吃此植物无害,而牛可引起中毒,表现血尿。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在专业医学期刊CJASN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列举了一份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清单[4],泽泻位列其中:此外,其他多项研究显示:泽泻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饲喂含泽泻提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5]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中毒而死亡。[6]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肾阴亏损……盗汗遗精”等功效,而且由于其成分中含有泽泻,对肾脏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后记相信很多男性同胞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按摩(足疗)店或老中医那里,得知自己“肾阴虚”“肾阳虚”或“不行了”这一噩耗之后,购买了一大堆“补肾”秘方试图重振雄风。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补肾良方”之中,可能潜藏在泽泻、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细辛、防己、雷公藤、马钱子、巴豆、番泻叶、大黄等等“肾脏杀手”。据统计,除了六味地黄丸,含有泽泻的其它以“补肾”为名的药物还包括:八味肾气丸、巴戟补肾丸、补肾固齿丸、固肾定喘丸、济生肾气丸、健肾地黄丸、健肾生发丸、金匮肾气丸、鹿尾补肾丸、慢肾宝合剂、脾肾两助丸、脾肾双补丸、强肾片、肾康宁片、锁阳补肾胶囊、壮腰补肾丸。声称具有“补肾”功效的包括:安坤赞育丸、参桂鹿茸丸、产后康膏、春血安胶囊、洞天长春膏、耳聋丸、耳聋左慈丸、复明片、更年舒片、归芍地黄丸、龟甲养阴片、加减地黄丸、降脂减肥片、开光复明丸、六味丸、罗布麻降压片、明目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浓缩丸)、杞菊地黄胶囊、杞菊地黄口服液、杞菊地黄片、杞菊地黄丸、清眩治瘫丸、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生发片、十香丸、熊胆丸、眩晕宁颗粒、眩晕宁片、益寿大补酒、茵陈五苓丸、鱼鳔丸、增光片、长春宝口服液、长春宝丸。含有泽泻这一成分的其它药物,更是数不胜数。以上这些药物,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中,均查询不到有效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记录。迷恋“壮阳补肾”,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男性最为热衷的需求之一,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切,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和临床证据的基础之上,如不具备理性思维而一味崇古,不但不能达到壮阳的目的,结果只能背道而驰,越补越亏。参考文献[1]
4月28日 上午 6:00
其他

消失的几万字,不仅是我个人的悲哀,也是更多人的悲哀

4月24日晚,在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连续多篇文章被删。这其中,有转载的科普。也有我亲手写的文字。这两篇文章,我查了几十篇资料,字斟句酌,花了几十个小时才写出来,但让它们消失,只需要点两下按键,一共用不了10秒。这个公众号写到现在,消失的文字加起来有好几万了。很悲哀。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更多人的悲哀。我失去的,不过几万个文字,删了,我还能再写,这不是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文章里那些引用自各项研究的理论和数据,那些数据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按键删除的那个人并不重要,要么他压根就没去看,要么他明知你说的是对的,但还是要去按那个键。在这个现代化的年代,科普也会这么难,这才是真正让我悲哀的。更可悲的是,很多人的知情权被剥夺了。其实我并不想持续写那个敏感的话题,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逻辑训练的专栏,因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但是,每天后台都会有很多读者问我,能不能说说关于某神药的问题?能不能讲讲关于某注射液的副作用?看到这些,我实在不忍拒绝。他们并不是某行业的利益既得者,也不是某信仰的无脑追随者,他们和曾经的你我一样,只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真相,而已。当事实无法被陈述,最受伤的,是那些千千万万需要真相的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当然知道。但让我气不过的是,有些人在发财的同时,断的是更多人的健康,甚至是生路。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你光明正大搞创新,踏踏实实做研发,我对你一万个支持。你用损人利己的方式填充腰包,还怪别人断你财路,还想堵住别人的嘴不让说话。是可忍,孰不可忍。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会和你们斗到底。
4月25日 上午 11:4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这批仁丹,汞含量超欧盟标准9.7万倍

笔者按:这是我第三次发布这篇文章。第一次我只在少数平台发布了这篇文章,发布后不到12个小时就被删除了。然后,我把文章略作修改,模糊了一些关键词后,再次发布。发布平台除了微信公众号,还有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然而除了知乎问答外,在一天之内,所有文章全部消失。究竟是什么强大的神秘力量同时下架这些平台的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人不想让我说话。幸运的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澎湃新闻等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个事件。在此,我恳请我的读者:请将这篇文章广为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真相。需要明确的是:王女士作为同仁堂仁丹的消费者,在被检查出严重汞中毒,并发现其服用的仁丹含有巨量汞化合物之后,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对生产厂家提出质疑。由于当事人王女士目前仍在国外接受排毒治疗,因此她委托我为她发声,也就是说,我作为汞中毒受害者的代理人发表文章,是作为消费者,行使向商家提出质疑、讨要说法的权利。但究竟为什么,消费者的声音会被扼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本法调整对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五条【国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能】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六条【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参与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在此我郑重宣布:请任何平台,不要再无理由删除我作为消费者代理人发布的合理质疑。以下是原文:今年3月20号,一位读者发来了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这位生活在德国的王女士告诉我,去年她因为长期腹痛而去医院检查,结果不但查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还发现体内汞含量超标,属于严重汞中毒。在经过4次排毒治疗后,王女士体内的汞含量降低到之前的一半,然而到了今年1月时,王女士在体检时再次发现,体内汞含量又回到了之前的数值。为了找到汞中毒的源头,王女士和她的德国医生一起,仔细对她近期所服用的药物和食物进行分析,最后选择了可能存在问题的两种中成药和一种食材,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由同仁堂生产的仁丹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让德国实验室里价值几百万的检测设备宕机,清洗了一周才能恢复使用。虽然仁丹的汞含量高到让检测设备宕机,但当我看到检测报告时,仍然大吃一惊——在该批次仁丹中,汞含量竟高达9729.985mg/kg。(注:德国的小数点用法和中国不同,小数点是逗号而不是前面的.符号。)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初,欧洲快速预警系统通告了德国一个商家生产的膳食补充剂中存在汞含量超标。经证实,超标原因来自从中国进口的原料——硫酸软骨素。通告提到,该膳食补充剂的汞含量为0.45mg/kg。[1]根据欧盟的法规,含有汞的药物在欧洲是被严令禁止的(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样如此),即便在膳食添加剂中,所允许的最大汞含量也不能超过0.1mg/kg。[2]该商家的产品因汞含量达到欧盟规定的4.5倍而上了预警系统,相比之下,这批仁丹的汞含量达到了欧盟最大限制的9.7万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当尿液中的汞含量使肌酐值超过20μg/g时,人体将受到损伤。
4月14日 上午 12:18
被微信屏蔽
科技

这批仁丹,汞含量超欧盟标准9.7万倍

今年3月20号,一位读者发来了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这位生活在德国的王女士告诉我,去年她因为长期腹痛而去医院检查,结果不但查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还发现体内汞含量超标,属于严重汞中毒。在经过4次排毒治疗后,王女士体内的汞含量降低到之前的一半,然而到了今年1月时,王女士在体检时再次发现,体内汞含量又回到了之前的数值。为了找到汞中毒的源头,王女士和她的德国医生一起,仔细对她近期所服用的药物和食物进行分析,最后选择了可能存在问题的两种中成药和一种食材,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化验。结果发现,由xx堂生产的仁丹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让德国实验室里价值几百万的检测设备宕机,清洗了一周才能恢复使用。虽然仁丹的汞含量高到让检测设备宕机,但当我看到检测报告时,仍然大吃一惊——在该批次仁丹中,汞含量竟高达9729.985mg/kg。(注:德国的小数点用法和中国不同,小数点是逗号而不是前面的.符号。)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2013年初,欧洲快速预警系统通告了德国一个商家生产的膳食补充剂中存在汞含量超标。经证实,超标原因来自从中国进口的原料——硫酸软骨素。通告提到,该膳食补充剂的汞含量为0.45mg/kg。[1]根据欧盟的法规,含有汞的药物在欧洲是被严令禁止的(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样如此),即便在膳食添加剂中,所允许的最大汞含量也不能超过0.1mg/kg。[2]该商家的产品因汞含量达到欧盟规定的4.5倍而上了预警系统,相比之下,这批仁丹的汞含量达到了欧盟最大限制的9.7万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当尿液中的汞含量使肌酐值超过20μg/g时,人体将受到损伤。
4月10日 上午 11:47
其他

清明时节须当心:艾叶有毒,艾灸致癌

大过节的,本不想扫大家的兴。但受到最近日本红曲米事件的触动,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艾叶的安全性问题。每逢清明,艾叶总会成为一种用于祭祀、食用的重要食材。在我国药食同源的文化中,艾叶和红曲米一样,扮演着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的角色。这样兼具食材与药材的角色,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作为食材,艾叶有药补的效果;作为药材,艾叶非常安全。如此错误的认知,让很多人容易过量服用这类药食材。比如发生在日本的这次红曲米保健品事件中,不幸去世的几位受害人,都是在认为红曲米非常安全的前提下,大量服用导致肾损伤而死亡。相比之下,艾叶的使用场景更广,所具有的毒副作用也不遑多让。艾草——百草之王与作为食用色素的红曲米一样,绿色的艾叶也常被用于给食物增添绿色,加上本身具有一种略带苦味的香气,很多“绿色食品”中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蓊绿欲滴、模样诱人的青团,就是用艾叶汁拌进糯米粉里捣制之后,再以豆沙或咸蛋黄等为馅制作而成的。由于大多数青团是用艾叶制作,又有艾团的别名。据说青团最早出现在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南方地区很多家庭都要蒸青团用于祭祀,所以又被称为清明团子。除了用于制作清明节食用的青团,艾叶也被大量用作日常食材,如炒饭、炖汤、煎煮鸡蛋、泡茶等。依次为:艾叶炒饭、艾叶鸡汤、艾叶茶、艾叶炒蛋艾叶实际上是艾(又名艾蒿、艾草)的叶,艾是一种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在中医看来,艾是一种良药,古代医药著作《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对其均有记载。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除了艾叶,艾全草均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1]作为口服药,艾常被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妇科疾患,也被用于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虚寒胃痛。除了口服,艾还被广泛用于中医理疗,例如煮水洗浴、洗头、足浴,制作药枕、药背心。当然,艾最被常用的一种理疗方式,是大名鼎鼎的艾灸。中药师将艾叶晒干、捣碎得到“艾绒”,然后制成艾条,供艾灸使用。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艾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历史上首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2]《本草纲目》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各种形式的艾灸疗法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有“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的记载,所以艾叶也被用于烟熏消毒,以预防瘟疫传染病,就是所谓的“艾熏”。同样以艾条为药材,艾灸偏重“灸”,而艾熏偏于“熏”。艾熏百度百科说:“艾熏具体对于腰酸背疼腿抽筋有着西医所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极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艾草又有“百草之王”的美称。不过,所有上述这些神奇功效,无论是用于服用、外用还是艾灸,目前尚未被设计可靠的双盲大样本临床试验所验证。艾叶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虽然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艾叶的毒性,常常会被人忽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然而现代科学发现,艾叶不但具有很强的肝毒性,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殖毒性。在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一书中,研究者详细阐述了各类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毒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此外,该书还列举了一些因常用中草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实例。书中对于艾叶的毒副作用是这样描述的:艾叶中毒量为18克-45克,中毒潜伏期1-4小时。口服大量艾叶后,30分钟可出现中毒症状:喉头干渴、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严重者可致死。孕妇可致出血或流产。慢性中毒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书中还列举了服用艾叶中毒后导致死亡的案例。病例1:一患者服艾叶后出现黄疸、出血、肝脏重度受损,终致死亡。病例2:一患者以陈艾6根(约80克),空腹煎服,10分钟后感头昏,30分钟后感胸闷,呼吸急促,抽搐,面色苍白,抢救无效死亡。此外,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本草》(1999年)也记载了艾叶的毒性:“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4月3日 下午 7:28
其他

叶哲泰的原型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

在《三体》原著中,叶文洁父亲叶哲泰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很多三体迷认为,叶哲泰的原型可能来自两个人,一位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饶毓泰,另一位是中国当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的叶企孙。今天,我们就来讲叶企孙的故事。叶企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歌可泣,最不应被遗忘的科学教育先驱之一。让我们一起来瞻仰他的辉煌,聆听他的悲歌。为什么叶企孙会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隆重举办了“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以表彰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23位科学家。在这23位科学家中,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中国卫星之父”赵九章,中国氢弹奠基人之一彭桓武,“光学之父”王大珩以及钱学森、陈芳允、朱光亚、周光召等人,都是叶企孙的学生。1999年“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叶企孙,后来的“两弹一星”工程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除了“两弹一星”元勋中的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力学之父”钱伟长,美国工程院院士戴振铎,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数学大师华罗庚,都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的院士中,有79位得益于叶企孙的培养。什么是大师的大师?叶企孙就是。叶企孙出生于清末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学兼中西。1918年,叶企孙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在哈佛大学期间,叶企孙师从威廉·杜安,以及诺贝尔奖得主、高压物理创始人珀西·布里奇曼,于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叶企孙在清华园的旧照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叶企孙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后于1929年创立清华大学理学院,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叶企孙陆续聘请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著名学者到清华任教。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成员,左一为叶企孙(图源:《清华年刊(193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叶企孙与清华一起转移至云南昆明,在新创立的西南联大担任理学院院长。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栋梁的“两弹一星元勋”、诺奖得主及院士们,很多是在这段时间被叶企孙培养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叶企孙曾经“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时仅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在熊庆来的推荐和叶企孙的支持下进入清华,后被叶企孙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而当时本科尚未毕业的李政道,也是在叶企孙的破格提拔下,前往美国进行深造。抗日战争结束后,叶企孙随清华大学一起回到北京。1948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那时,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府决定撤往台湾,作为物理学界泰山北斗的叶企孙是他们着力争取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叶企孙好友,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苦苦劝说下,叶企孙拒绝前往台湾。他说:“我们搞科学要纯粹,本身跟政局没有关系,国民党的走与留与清华园无关。”“不谈政治”,正是叶企孙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座右铭。1949年春,北京迎来和平解放,在清华学人的一致拥戴下,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并担任新一届清华大学校长,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的校务工作。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的叶企孙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然后,叶企孙全身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之中。1950年8月,叶企孙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现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兼计划委员会主任。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叶企孙被调至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担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55年,叶企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常委委员。1956至1967年,叶企孙主持编写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物理部分中磁学分支学科规划和自然学史部分规划。在这段时间,叶企孙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培养了无数才俊,而这些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陆续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如果要在“中国物理学教育”这个词条旁边备注一个人名,我认为应该是叶企孙,没有他,中国物理学教育也许就会走上另一条道路,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位“不谈政治”、眼里只有科学与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将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科学教育家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疯狂的十年。1967年6月,从未加入国民党的叶企孙,被指控为国民党中统派遣潜伏在清华、北大的特务。指控叶企孙的罪名,与冀中抗战时的一起冤案有关——熊大缜案。熊大缜是叶企孙心爱的学生,抗战时期,因为敌后根据地缺乏技术人才,熊大缜自告奋勇前往冀中地区,却被冀中军区锄奸部怀疑是国民党的特务,后来被错误镇压。解放后,叶企孙为平反熊大缜案多方奔走,不但毫无进展,甚至在文革时期被怀疑为熊大缜的同谋,进而遭到了批斗。于是,如同《三体》中荒唐的一幕出现了:这位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物理学奠基人,为中国科学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头戴“反革命分子”高帽,颈挂沉重的牌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次次被惨无人道地审问、批斗、凌辱,甚至拳打脚踢。在经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非人虐待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度产生幻听,甚至精神失常。由于长期被戴高帽、挂很重的牌子,叶企孙的身体被压弯到90度而无法恢复,因长期跪在地上被批斗,他的双脚肿胀、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在多次被审讯、批斗、被迫写认罪状之后,叶企孙被送往“黑帮劳改队”进行关押。幸运的是,叶企孙没有如叶哲泰一样,被当场群殴而死。由于缺乏实质证据,叶被释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仅仅是“莫须有”的罪名,也足以让他以“中统特务嫌疑”的身份遭到隔离审查。后来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两弹一星”功臣的钱三强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叶企孙。怀着巨大悲愤的钱三强向叶企孙问好,却被叶企孙“赶跑”了——这位当代中国物理学界的开山鼻祖,直到此时,依然像当初那位老师一样,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愿他被自己所牵连。叶企孙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当时,他的学生杨振宁、林家翘、戴振铎等人多次提出要去探望他,均遭拒绝。1977年1月,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中国物理学泰斗,由于长期遭受非人待遇,终于不堪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悄然而逝,留下的,仅仅是清华大学物理楼墙壁上的一个讣告。叶企孙去世后的十年间,他的学生们为让他获得平反做了大量的工作。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深切怀念叶企孙教授》。叶企孙终于被平反了。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宗师,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提议,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叶企孙铜像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铜像安放在清华新区第三教学楼。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左)与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在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这样评价清华物理系的发展,以及他的恩师叶企孙:“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21年聘请密立根(R.A.Milkan)教授去主持校务后,不到10年成为世界的名校。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虽然不能跟加州理工学院相比,但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比美国差多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能把一个新创办的物理系,办成为全国第一流,现在看来,在发展的速度上,在办系的成功上,我想,叶老师的创业成就是可以跟20世纪初的加州理工学院相比美的,是十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其中的道理的。”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从不为个人考虑。他终身不娶,视学生如儿女,对所有青年的关系都非常亲切。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学工作者,团结大家,协力做好工作,我们怀念他,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自愿捐款设立这个奖。我们都不是有钱的人,这笔奖金的钱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种心意,是一种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奋发上进。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叶企孙先生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叶企孙对国家突出的贡献,尤其表现在两弹一星方面
3月31日 上午 12:00
其他

冬虫夏草不仅谋财,而且害命

如果你爱自己的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们买冬虫夏草。我知道,你很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操劳一生不容易,你挣了点钱,想买最好的东西孝敬他们。我知道,冬虫夏草有仙草之称,价格堪比黄金,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保健佳品。价格贵比黄金的某品牌冬虫夏草我知道,商家告诉你,冬虫夏草有养胃护肝、增强免疫力,甚至防癌抗癌的神奇功效。但我依然要劝你,千万不要买。很多人不知道,虫草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冬虫夏草被列为中药材,始见于清代的《本草从新》,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能让人延年益寿的神奇药材,源于古人对这种冬天为虫、夏天为草,集动植物于一体的神奇物种的崇拜和迷信。我们当然不应该苛责古人,现代科学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古人的想象,上九天揽月只存在于古代神话,而在今天,已经被科学变成了现实,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透事物的真相。所谓冬虫夏草,是一种蝙蝠蛾的幼虫,在成长为飞蛾之前,被土里的真菌感染而死,而杀死它的真菌,在其尸体内不断生长,最后从虫子头部冒出,看起来像一株紫红色的“小草”,因而得名虫草。冬虫夏草生成示意图一只被寄生而死的虫子僵尸,加上一株寄生在它体内的真菌,不但没有丝毫神奇可言,反而令人反胃。作为药品,商家鼓吹冬虫夏草中含有一种叫做虫草素的物质,而虫草素能够抗菌、抗虫,甚至抗癌。然而在2017年,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博士的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并不含有“虫草素”。而商家鼓吹的另一种神奇成分,虫草酸,又名D-甘露醇,并非虫草所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橄榄、柿子树、海带、菌类等多种生物体内。甘露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被添加在开塞露中,价格非常便宜,花那么多钱买开塞露,值吗?至于冬虫夏草中含有的其他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12等等,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你会说,科学并不是全能全知的,万一虫草里含有一些科学还没有发现的神奇功效呢?如果你为了“万一有效”,想去碰碰运气,我尊重你的选择,不就是多花点钱嘛,万一有用呢?但如果这个“万一”后面,有着已被证实的健康风险呢?你还会去花几万赌这个万一吗?作为保健品,冬虫夏草已经明确的问题是砷含量超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中严正声明:“经检验,冬虫夏草及其相关产品中,砷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安全标准,长期食用会造成砷中毒。”[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正因如此,药监局开除了冬虫夏草的保健品资格。如果你不知道砷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你,砷和它的化合物均属剧毒物质,过去常常被使用在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中。砷的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在民间被称为砒霜——对,就是“大郎,吃药了”那种。更多关于冬虫夏草潜在风险的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篇论文《冬虫夏草中的砷形态及其潜在健康风险》(Arsenic
2月5日 下午 10:21
其他

悲哀,15岁女孩服感冒药后引发肝衰竭,爷爷砸锅卖铁救孩子

最近本不打算多谈中医药问题,直到看到这样一组新闻,才忍不住再说几句。发布最早且内容最完整的资讯来自大象新闻[1],标题《15岁女孩服感冒药后引发肝衰竭?家长:砸锅卖铁也要救孩子》颇为引人关注。据报道,15岁的高中女生小哲,因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去年11月,小哲发现自己感冒后告知家人,爷爷给她“包了一包”感冒药带到学校。几天以后,吃完药的小哲因“低烧”“眼部和手部严重发黄”而入院检查,几经转折后,于11月29日转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有些读者可能不了解药物性肝衰竭有多可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梁红霞主任告诉记者,因药物引起的肝衰竭,严重时“可能一个星期人就不在了”。小哲的情况显然属于比较严重的,梁红霞医生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肝移植。对于小哲所在的这样一个父母离异的留守家庭来说,肝脏移植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小哲爷爷说,自小哲住院的两个月以来,家里的所有积蓄都已花光,甚至需要靠借外债、抵押房子来支付医疗费用。同样是有孩子的人,此情此景,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网友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小哲到底吃了什么药?新闻里并没有明确介绍小哲吃了什么药,不过,从视频中梁红霞医生接受采访的回答推断,小哲爷爷给她买的,大概率是中成药,且结合小哲爷爷的描述,还不止一种药。这也难怪小哲爷爷,毕竟多年来,在某些商家或个人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之下,很多人(尤其老年人)普遍有一种认知:中草药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中草药多为植物根茎,其中含有大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却无法代谢出去的重金属,一旦被人过量服用,就可能引起肝肾衰竭。常见的能引起肝衰竭的中草药包括:何首乌、苍耳子、土三七、艾叶、白果、番泻叶、附子、乌头、草乌、丹参、苦参、马齿苋、郁金、黄芪、巴豆等。需要强调的是,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便难以被肝肾所代谢掉,所以,即便单次服用的量并不大,也会滞留在人体内,经过日积月累,同样会造成肝肾损伤。此外,可能引起肝衰竭的药物,并不仅限于中草药、保健品。过量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所谓感冒药,同样会造成肝衰竭。研究发现,成年人单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超过7.5克(接近每日治疗剂量的2倍),会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服用药物汇总,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应超过4克。[2]至于未成年人,则应酌情减量。实际上,如果感染的只有普通感冒,且症状不是非常严重,是没有必要吃所谓“感冒药”的。我之所以说“所谓”感冒药,是因为我曾经多次科普,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所谓的“感冒药”,实际上只是用来缓解感冒症状的退烧药、止痛药。[3]如果您手边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盒,可以看到,作为纯西药的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不会标注“治疗感冒”,而是“退烧止痛”。另一方面,某些中成药借“感冒药”之名,却依靠添加对乙酰氨基酚,行退烧止痛之实。在医院里,大多数医生通常不会给普通感冒患者开两种及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但在药店中,常有商家为赚取更大利益,不但给顾客推销价格更高的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成药,而且会同时推销好几种。通常被滥用的,往往是这类“感冒药”。回到新闻中的案例,显然,小哲的爷爷很可能是在药店商家的推荐下,同时购买了多种“感冒药”,从而酿成了悲剧。对于这起悲剧,我并不认为小哲的爷爷应该承担责任,反而更多是对他予以同情。作为一位竭尽全力、含辛茹苦养育孙女的老人,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疾病,他所能做出的决策,大都是被商家们的夸大宣传、过度营销所左右的,而那些或出于利益,或被朴素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不允许他人指出中药缺陷的人群,同样难辞其咎。写完这篇文章,我知道自己又一次辜负了诸多网友“放下救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的善意规劝。在这个科学昌明的美好年代,一次次看到这样因各种荒唐原因所引发的悲剧,我实在于心不忍。参考资料[1]
1月24日 下午 2:42
其他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2.93%?我不同意

据新华社于2023年9月1日发布的一篇报道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1]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2]从数据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十几年前的近4倍。真实情况有那么乐观吗?我不这样看。以2020年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题库[3]为例。题目3.
1月20日 上午 11:12
其他

这套中医药小学教材,科学错误不少

不论个人观点,只谈客观事实——首套进入小学的中医药教材,存在着若干科学错误。本文将以浙江省编写的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第二版)为实例,列举其中存在的科学错误。《中医药与健康》第二版据我的粗略统计,第二版教材中至少存在着理论与概念不科学、对药物的定义不科学、疾病与症状概念不清、将假说当作理论这四大类错误。分析如下:错误一,理论与概念不科学1.1.
1月11日 上午 10:10
其他

为什么中医不值得信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什么中医不值得信任?原因有很多个,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其中之一。十几年前,刚毕业的小李到我公司实习。他中专学历,人不聪明,但热心善良,勤劳肯干。但在IT这个行业,勤很难补拙,小李在尝试了几个岗位之后,自信心很受挫。没多久,小李离开了,去了别的行业。不过我们的关系一直保持得还不错,时不时还能见见面、聊聊天。有一次,我在某项目遇到一些困难,一筹莫展之际,小李来访,我也顺便和他聊起这事。小李听完我的诉苦,一拍大腿说:“没事吴哥,我去找我师傅帮忙,他的人脉不是一般的广,找他准能搞定!”小李是南方人,到北京也没多长时间,从没听他说过有个师傅,我不由得有些好奇:“你啥时候拜的师傅?”小李腼腆地笑笑:“好几个月前……”接着他开始眉飞色舞起来:“说起我师傅,那可真是个能人!不但本事极高,人脉也相当了得!他那里挂着很多他和名人的合照,还有别人送给他的锦旗、感谢信……”原本不善言辞的小李,这时变得口若悬河。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他的这位师傅,是一位老中医。然后,小李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学到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好容易等他说完,我问他:“师傅收你学费吗?”尽管那时还没开始写科普,但我从小就不太信任中医。小李有些尴尬地笑笑:“我现在收入不多,学费只能付一部分,同时靠给师傅帮忙做事,算是补偿。”接着,他又略带自豪地说:“师傅说我天资很好,所以学费给我打了折扣,他让我好好学,争取能继承他的衣钵!”小李那时的神情、话语,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与他之前的腼腆、木讷相比,那天好像变了一个人。也正是因为这种转变,让我好几次都把快要到嘴边的劝诫咽了回去。我没让小李找他师傅给我帮忙,只是静静地听完他的故事。看样子,他的兴趣已经不在当时的工作上了。又过了大约半年,我和小李再次见面了。那天我有点发烧,小李来的时候,我正无精打采地在办公室里待着。他一进门,我就戴上口罩,对他说:“我正发烧呢,不知道是感冒还是流感,你离我远点,万一是流感,传染给你就麻烦了。”小李非常自信地笑笑:“今天你运气好,碰上我来了。”他走了过来,示意让我摘下口罩,伸出舌头给他看看舌苔,接着又拉起我的手腕,给我诊脉。然后他告诉我,我这是热邪入侵,不能大意。最后,他给我开了个方子。这一系列熟练的操作,让惊讶中的我连婉拒都来不及。接过他开的方子,我愣了好一阵。药方上写着: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除了组方、用量,还标明了煎制和服用方法。字写得非常漂亮。“这是麻杏石甘汤。”小李解释说。“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我张大了嘴:“厉害啊小李,能诊病开方了!”“嗐,这算什么。”小李轻松地笑笑。“比你这严重十倍的疑难杂症,我也药到病除。”接着,小李又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他的师父,他的医术,以及他的医案……“你信不信?我也收到患者送的锦旗了。”小李得意地说。那时候,我还没见识过太多的中医,所以心里很乱,除了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镇住了,就是隐隐地为那些病患感到担心。据我所知,小李的数理化从小就不太好,中专走也是文科路线。在我所认识的死党、同学、朋友中,学医的基本上都是学霸。记得大学时曾到小学死党熊君的医学院宿舍串门,看到他书架上满满的教科书,听他诉说仅本科就要读五年,心里充满了同情。一名医学生需要学的教材数量示意图,通常比其他理工科生的要多我记得很清楚,熊君在读完五年本科以后,又读了硕士、博士,加上轮岗,大约又过了七八年,才开始在自己的专业科室坐诊。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在熊君苦学十多年后、刚刚开启自己医生生涯的同一年,小李在学艺半年多以后,也成了一名“医生”。小李那天给我开的方子,我自然没去照着抓药,更没有煎服。过了没几天,我的病好了,这才知道,得的大概是普通感冒。再后来,我开始了在外地断断续续的长期出差,也就再也没见过小李。在之后偶尔的联系中,我得知小李离开了北京,回到老家继续自己的行医之路。听说,他干得很不错。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但是,我始终难以把那个善良、单纯、诚实的小李,和这两个字联系起来。也许,在小李的自我认知中,他真的治好了那些病人。但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个故事,也进一步让我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
2023年12月31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补肾最好的方法,是补脑

知乎上有个受关注度很高的话题:补肾虚的最佳方式是运动还是食物?排名靠前的答主,不是崇尚玄学的道长,就是贩卖补药的商家,又或是言必称阴阳五行的老中毉。整个话题的浏览量超过六百万。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话题拥有如此多的关注?那是因为,对于中国成年男性而言,肾可能是被操心最多的内脏器官,没有之一。“哥,你脚底不吃劲儿,肾可能不行了……”“服务员,给我加两串大腰子,补补肾!”“肾透支了,试试xx肾宝片,他好我也好。”“小伙子,你这是房事/手x过度导致的肾亏,让我给你开几盒六味地黄丸。”无论是两岸三地的中国人,还是侨居海外的华人,或受传统文化影响,或被商家宣传洗脑,无数人坚信:肾亏/虚=不行;补肾=壮阳;肾的健康与否,决定着性功能的强弱。对壮阳的渴望,对肾亏的恐惧,让猪腰子、羊蛋、牛鞭、xx肾宝、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药食,收割了一波又一波智商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这些补品或药物,没有一样能真正补肾。其实补肾最好的方法,是补脑。“肾虚”、“肾亏”,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概念。一个基本常识——肾不是生殖器官上过高中生理卫生课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肾不属于生殖系统,而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根据生理学定义,肾的功能是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人体泌尿系统示意图[1]而人体生殖系统中的器官,并不包括肾。(为保证文章过审,示意图略,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此外,各种与肾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病、肾结石、慢性肾衰竭等,都与性功能无直接关系。之所以把肾与性功能联系在一起,源于古人因生理学、解剖学等方面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误解。古人对于肾的误解不仅于此。《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难经·四难》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素问·痿论》认为:“肾主身之骨髓。”《灵枢·脉度》认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可见,在古人眼里,肾无所不能。我无意于批评古人,毕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普通人温饱尚且难求的古代,人们对于人体生理系统认知有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若仍然迷信古人的错误观点,那就只能用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来形容了。猪腰、牛鞭,以形补形?古人不仅对肾的功能有误解,对“以形补形”的认知同样是错误的。“以形补形”起源于原始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崇拜,原始人认为在食用那些强壮动物的身体器官之后,自己的相应器官也会变得强大,于是象鼻、虎骨、虎鞭、鹿茸、熊胆、犀角这些野兽的身体器官,甚至想象中的龙肝凤胆,都成了人人渴望的滋补佳品。时至今日,在非洲大陆一些相对封闭的部落,仍然保留着膜拜动物器官的原始仪式。在我国,以形补形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食补疗法被流传至今,“肚补胃,眼补目,爪活手,掌通脚,脑灵脑”这样的说法在民间深入人心。其中,动物的生殖器官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本草纲目》记载:牛鞭主治男人阳痿、早泄,补肾壮阳,固本培元。《圣惠方》记载:牛肾能治五劳七伤,阳痿气乏。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种在逻辑上漏洞百出的说法,即便在古代,也不乏聪明人会指出其谬误所在。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其所著的《记与欧公语》中,曾用归谬法对“以形补形”进行过嘲讽:“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以形补形”不但逻辑不能自洽,且缺乏科学依据。新华网等官方媒体也曾以科普的形式对“以形补形”进行过辟谣。然而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不但民间仍然有大量“以形补形”的信徒,甚至连某些医生,也在宣扬这种错误的观点。这位宣扬吃虎鞭能壮阳“专家”,我替老虎说声谢谢你。至于这位声称烤腰子可以补肾的医生,一定不知道猪肾作为泌尿器官,其中堆积了大量难以被代谢掉的重金属(例如铅、镉),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的肾脏、肝脏甚至生殖系统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据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份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显示:该年度共监测7大类食品样品94份,其中铅超标3份,总体超标率为3.2%;镉超标17份,超标率18.1%,主要集中在猪肾和食用菌两种产品,超标率分别达到90%和46.7%。[2]2014年,辽宁省盘锦市对当地市场销售的肉类及内脏进行了重金属检测。结果显示:铅,镉,镍,铬,砷,汞的检出率分别为91.30%,43.48%,100%,21.74%,13.04%,50.00%,其中铅超标率为8.70%。[3]所以,以形未必能够补形,甚至可能反受其害。中药补肾,越补越伤“以形补形”不靠谱,那药补呢?谈到吃药补肾,那就说来话长了,从聚众吸食五石散“壮阳”的三国名士何晏,到沉迷于道家双修、炼丹采补的嘉靖皇帝,再到今天的吃中药“补肾”,可谓是历史悠久。在今天,大多数人当然不会傻到去服食由重金属炼制的壮阳丹药(少数人例外),例如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配制而成的五石散。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由植物根茎制成的纯天然中药,不但有效,而且无害。这其中最受欢迎的,除了广告词脍炙人口的“xx肾宝”,就是深入人心的六味地黄丸。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那些号称能够“壮阳补肾”的中药,不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够证明其具此功效,甚至含有损害肾功能的成分。以号称具有“滋阴补肾”功效的六味地黄丸为例。其中含有一种叫作泽泻的成分。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在专业医学期刊CJASN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列举了一份具有肾毒性的中药清单[4],泽泻位列其中:除了泽泻,常见的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还包括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细辛、防己、雷公藤、马钱子、巴豆、番泻叶、大黄等等。总之,中草药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不含毒副作用”,恰恰相反,由于主要用于制作中药的植物根部,其主要功能为负责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机盐及其它营养物质,难免也会吸收到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而重金属在进入植物体内后,会因难以被代谢掉而大量堆积在植物根部,一旦被人类长期食用,就会对人体的肝和肾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总之,用中药补肾,很可能越补越糟。肾的概念,中西不同?有人说,指责古人,是数典忘祖。有人说,中毉理论中的“肾”,和现代医学中的肾,不是一回事。按照他们的狡辩说法,中毉的“肾”是一个整体概念,代表着“整个生命的原动力”。因此他们认为,中毉理论中“补肾”、“壮阳”,并不是对人体系统的错误认知。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中毉老祖宗是怎么说的。《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腰者肾之府。”《难经·三十六难》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难经·四十二难》认为:“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针灸聚英·足少阴肾经》认为:“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再结合我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图进行对比。宋代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把蟑螂当药不可悲,可悲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盲从

近日,一条名为“女子喝中药一周发现成分是蟑螂”的视频登上热搜。据视频号@白鹿视频报道,四川某中医给患有严重胃病的赵女士开了一副中药,而赵女士服药一周后发现该药的唯一成分是蟑螂。赵女士表示,虽然觉得膈应,但还会继续喝药。本以为该事件会让饱受食品安全问题之苦的民众们感到不适甚至恐慌,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评论区的主流看法是:不就是蟑螂吗?何必大惊小怪?甚至有博主认为,发布这样的内容,是媒体没文化、黑中医、带节奏。以上种种,让身为科普博主的我感到极大的悲哀——在21世纪的今天,新文化运动已过去整整一百年之后,我国民众的主流思潮,依然被崇古情怀所驱使。同样是蟑螂,如果是在普通食品中被发现,不但商家会被处罚,民众也会嗤之以鼻。然而只要有了古人光环的加持,不仅蟑螂,甚至蝎子、蜈蚣、水蛭等,都会瞬间化身为文化瑰宝。在中医典籍中,蟑螂确实是一味药材,据《本草纲目》“虫部”记载:蜚蠊(即蟑螂),性咸、寒、有毒,能够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此外,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关于蟑螂入药的记载:蜚廉,味咸。主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内寒无子。在今天看来,上述这些关于蟑螂的所谓“药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然而在崇尚“以形补形”的古人看来,生命力顽强的蟑螂,不但可以入药,甚至具有滋补效果。对于蟑螂的危害,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的古人也认识不足,在《本草纲目》仅记载“有毒”。今天,我们通过网络稍加查询便可以了解到,蟑螂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病原体传播机器”:“蟑螂不但携带可导致人体感染的霍乱、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结核等疾病的细菌,还携带着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牛肉绦虫、绕虫、鞭虫等多种的蠕虫卵,此外还可携带多种原虫,其中有4种对人或动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马、肠贾第虫等。实验研究已确证,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我们当然不该责难古人,毕竟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作为今人,我们不该把古代的典籍和文化都不假思索地接受。我们知道,从古流传至今的典籍和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精华,我们要努力去发扬、传承。例如诗词、书法、国画。对于糟粕,我们则应大胆抛弃,将之仅留存在历史博物馆中。例如三纲五常、风水、缠足。要接受上述这些早已被公认的文化糟粕相对容易,但要让一些人承认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典是糟粕,则要困难得多。以《本草纲目》为例,虽然其中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糟粕,但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传统瑰宝。例如以猪屎治疗妇科病:“妇人血崩。老母猪屎烧灰,酒服三钱。”同样用猪屎治疗小儿夜啼:“小儿夜啼。猪屎烧灰,淋汁浴儿,并以少许服之。”用立春雨水治疗男女不育:“立春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用人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中黄”治疗呕血吐痰:“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此外,《本草纲目》中收录的用于入药的秽物还包括:牛蹄中的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猪槽中水、溺坑水、鞋底下土、床脚下土、烧尸场上土、冢上土、蚯蚓泥、犬尿泥、粪坑底泥、檐溜下泥、梁上尘、门臼尘、寡妇床头尘土等等。相比之下,以蟑螂入药,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人说,中医典籍中固然存在糟粕,难道更多的不应该是精华吗?可问题是,蟑螂入药尚且被很多人认为理所应当,对于这些人来说,真能分辨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有人会问,那你说说看,应该怎样区分中医药典籍中的糟粕与精华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界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达成共识:对于中药典籍中记录的药方,我们应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药方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进行分析、检验。有人说,视频中提到的以蟑螂为原材料的药物,叫做康复新液,不正是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一样,经过现代科学检验后研制的药物吗?这种说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其灵感虽然来自古代典籍,但无论是药物的化学结构,还是药理作用,都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化学药物——首先,青蒿素是一种单分子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15H22O5。其次,药理作用分两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产生的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死亡。仅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屠呦呦团队对于青蒿素的研究之深,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康复新液,从药物说明书来看,完全无法与青蒿素相比。其药物成分描述为“美洲大蠊提取物”,并没有青蒿素那样明确的分子式。其药理作用为“通利血脉,养阴生肌”,依然是直接取自中药典籍的描述,而不是如青蒿素般经过透彻的科学研究。既然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康复新在“不良反应”、“禁忌”等方面,自然无法提供现代医学药物那样明确的内容,只能是“尚不明确”。这样的药物,显然不是我所说的“经过现代科学检验后研制的药物”。很多人不知道,康复新液于上世纪80年代被研制成功,由于历史原因,在2015年之前国内药监局对于药物的监管并没有那么严格,因为不要求所有药物的临床数据接受临床核查,导致很多制药公司的临床数据都存在造假现象,这些问题,直到2015年之后才有所改善。“2015年11月11日晚,食药总局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第一次曝光了涉嫌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八家企业名单,并表示对其涉及的11个药品注册申请不予批准。”(经济参考报:食药监总局:八药企临床试验数据涉嫌弄虚作假)实际上,当时的问题不仅有药物数据造假,在2015年之前,药监局对于中成药的审批、监管是非常宽松的,以至于很多所谓的中成药,并不需要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就可以被批准上市。药物成分不清楚,没关系。药物机制不明确,没关系。不良反应不知道,还是没关系。那些来自《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传统典籍记载的方子,只需经过简单炮制就有机会获批上市(如著名的连花清瘟,仅用15天就完成了研发工作)。作为对比,一款现代医学药物,要经过动物实验、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一到四期临床试验等十几个步骤的研发和审批流程。整套流程走完,通常需要耗费10亿以上的美金,和十年以上的时间。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繁复的病理学、毒理学研究,如果不招募成百上千的实验对象反复实验,如果不依靠经年累月的长时间观察和数据分析,药物的疗效就难以得到保证,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就难以被透彻地了解。作为用来治病救人的药物,如果不经过科学的研究和严谨的审核,而仅仅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盲从就批准上市,无异于谋财害命。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但如果能够本着科学的质疑精神,对那些传统典籍中的内容多一分质疑,少一分盲从,起码也是对自己和家人所尽到的一份责任吧。后记我知道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后,有人会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对我进行谩骂,还有人会因为利益问题向我发出威胁,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只希望,这篇文章在消失之前,能为那些尊重逻辑、愿意接受事实的朋友提供哪怕一点点帮助,我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借用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在1934年所写的一句话:“这本是同治、光绪间便应解决的问题,到现在还成问题,中国人太不长进了!”完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主持人崔老师在散布多年转基因谣言后,起诉了辟谣者

某乎上有个问题叫作“崔老师整天造谣转基因,为什么没人起诉他?”有人说,原因是起诉成本过高;也有人说,崔老师造谣的对象不和他一般见识;还有人说,就算起诉赢了,也会被人认为是“打压民族脊梁”。除了上述那些分析,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崔老师的很多谣言没有具体的针对对象,比如这则谣言:虽然遭到辟谣——但这类“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的谣言,确实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去起诉造谣者的主体。不过,尽管没有人因散布转基因谣言起诉崔老师,我创建的科普平台科学公园却遭到了崔老师的起诉。大约半个月前,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法院的电话,通知我去签领起诉状,起诉者是崔老师,起诉原因是“侵犯名誉权”。放下电话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意外之感。说意料之中,是因为科学公园作为一个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科普网站,多年来发表、转载了大量关于转基因的辟谣文章,其中大多数的辟谣对象正是崔老师。既然敢于揭露造谣者,自然早就做好了被报复的准备,包括被起诉。而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近年来崔老师已经逐渐淡出国内互联网平台,科学公园也很久没有就转基因问题批驳过崔老师。在这个时候,崔老师忽然翻出多年前的文章来提出起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法院,看到了崔老师的诉状,以及厚厚一沓打印出来的“证据”。不出所料,这些所谓的“证据”,正是这些年来,科学公园发表或转载的反驳崔老师转基因谣言的文章。看着这些“证据”,我对崔老师既感佩服,又觉遗憾。佩服的是,文章中被作出的标记显示崔老师是看过这些文章的,但并不妨碍他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造谣传谣,可见其反科学信念之坚定。而遗憾的是,崔老师所针对的内容,大多是这些文章中,作者对崔老师进行主观评价时所使用的措辞,例如“骗子”、“伪君子”、“流氓”等等,却几乎没有能证明其转基因观点的有力证据。说到底,崔老师和他的团队很清楚,讨论科学技术问题并非自己的长项,寻章摘句控诉别人骂他,才是重点所在。问题是,崔老师自己就喜欢用满嘴脏话搞人身攻击啊。所以,尽管我本人写的文章中并没有什么攻击崔老师的措辞,但也理解有些作者在写文章辟谣时,对崔老师语带不恭。崔老师提供的那一堆“证据”我并没有看完,因为法院的工作人员很快就把包括起诉状的材料收了回去,据说是要变更起诉对象——把“科学公园”转为我本人。后面会发生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会因科学公园某些文章中的措辞而败诉,但在涉及转基因的科学问题上,我绝不会让步。作为从2013年开始最早写文章辟谣崔老师的科普人之一,我等待他的起诉。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阴阳五行被严厉禁用于预测股市,却可以治疗疾病?

近日,证监会在最新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178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表示,对于“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预测股市等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1]证监会称:“监管实践中,发现部分证券分析师、证券投资顾问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理论对证券及证券市场走势进行分析、预测或提供投资建议服务,背离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独立、客观、公平、审慎的基本原则,违反了法律规定和相关执业规范。……下一步,证监会将从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持续加强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监管执法和自律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风水学说预测股市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合法权益。”[1]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证监会对使用封建迷信预测股市进行打击了。2021年,国盛证券发表了一篇名为《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的所谓研报。研报根据《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得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五行”而“股市像水一样流动,涨跌起伏,因此应该属水。”基于此,研报开始煞有介事地介绍如何使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进行股市预测。该研报的发布,立刻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大经济或金融媒体均对其进行了报道。对此,江西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国盛证券刘富兵发布的《天干地支在择时中的应用初探》违反了相关规定,决定对刘富兵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同年,安信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陈南鹏在公司微信群发布了同样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仁者无敌-2022中国股市预测》,该内容迅速被被转发并传播开来。不久,深圳证监局对陈南鹏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2]为什么证监局屡次对使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预测股市的行为进行处罚,甚至在今年提出了“零容忍”呢?让我们先从阴阳五行说起。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人用于认识世界的朴素哲学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浸透到了包括历法、天文、气象、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占卜、武术、书法、建筑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除了古代中国,在其他古文明之中,也发展出了类似的用于认识世界的朴素哲学观。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曾经把水,后来又把风和土,认为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形成了三元素说。古印度则有四大种学说,该学说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地、水、火、风。类似地,古希腊人也提出了著名的四元素说,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土、风、水、火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些观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世界远比古人的认知要复杂得多。1661年,爱尔兰自然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发现,构成世界的自然元素不止四种。1789年,科学家发现了33种自然元素。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自然元素周期表,其中包括66种自然元素。截至今天,科学家们发现或成功合成了118种元素。即便是一名普通的理科中学生,也可以熟练地背诵: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基于对世界正确的认知,这些自然元素被人们用于改造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技奇迹。而“四元素”与“阴阳五行”等传统朴素世界观,也应该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走入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供后人瞻仰。然而,有些人对现代科学所创造的美好和便利逐渐感到麻木,他们一方面认为这一切得来得理所应当,对科学及科学家毫无感恩之心;而另一方面,或出于崇古,或出于投机,那些本应存放于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中的旧物再次被捧出。有人利用“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预测股市。有人凭借阴阳五行给人卜算吉凶——在古代,阴阳一词本就代指占术,《文心雕龙》云:“于是伎数之士附于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有人依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应天地”来堪舆风水,其基础理论,同样来自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易卦等传统哲学。这背后,是数不尽的商机与白花花的银子。可喜的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上的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活动,被我国官方定义为封建迷信。[3]被阴阳五行包装的金融行为,更是被明令禁止。可悲的是,同样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之上的中毉学,却依然堂而皇之地驻留在高等教育课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用封建迷信给病患诊断治疗,实在是匪夷所思。稍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很容易从下面两个基于五行理论的病理论述中,看出其荒诞之处:[6]案例一:对于肝病患者的描述“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案例二:对于肾病患者的描述“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对比现代医学中对于肝炎和肾炎的描述:案例一:对肝炎的描述[4]“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案例二:对肾炎的描述[5]“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炎症介质(如补体、细胞因子、活性氧等)参与的,最后导致肾固有组织发生炎性改变,引起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一组肾脏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在慢性过程中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对比之下,前者的描述充满了朴素的想象与穿凿附会,而后者的描述则严谨、准确。我们知道,现代医学是一门建立在多种基础科学之上的应用科学。其涉及到的基础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内分泌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一名现代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在经历大浪淘沙的高考之后,仅本科就要读五年,本硕博连读更是长达至少八年,其所学的课程种类可以说是所有大学学科中最多的,毕业后要进行2-3年的科室轮转,历尽重重考验,才能正式上岗。然而在民间,要成为一名中毉师,则是远不需要那么辛苦。普通民间爱好者,不用寒窗苦读,无需高考,只需磕头拜师就能成为一名中毉师——这还算比较讲究的。没那么讲究的,学习45天即可领证。没基础?没关系。更传奇的,汽车厂会计自学成为“著名中毉大师”、“中毉治癌先驱”。成为阶下囚?不要紧,狱中遇到高人传授秘籍,终成中毉大师。了解了中毉学的基础理论及民间中毉的成才之路,您还敢把自己或亲人的健康和生命交给这些民间“中毉大师”吗?鲁迅说:中毉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基于阴阳五行的占卜、堪舆已被列为封建迷信。基于阴阳五行的股市预测已被“零容忍”。同样基于阴阳五行的中毉学,还会继续缠绕中国人的健康多少年?珍爱生命,远离民间中毉。完参考内容[1]
2023年2月26日
其他

​首款国产3cl先诺欣挑战Paxlovid?我们还可以期待更多

虽然因为价格分歧没能进入医保,但Paxlovid的疗效和口碑,在诸多新冠口服药中依然是出类拔萃的。且不说Paxlovid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强烈推荐的新冠口服药[1],即便是未能和辉瑞公司在谈判中达成一致的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都承认:从临床上和现有的证据上看,Paxlovid这款药“确实有效”。[2]有了Paxlovid珠玉在前,不但已被纳入医保的阿兹夫定和清肺排毒颗粒会被拿来鸡蛋碰石头,且后续推出的各种新药,也免不了会被用来和Paxlovid反复对比。比如说去年5月曾和Paxlovid进行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冠口服药VV116(虽然业内有声音认为该试验并未回答药物事实上是否“有效”),以及刚刚获批上市的先诺欣。笔者曾在前文《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对比过几款抗新冠口服药,分别从药物作用机制、疗效(包括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和真实世界分析)、药物禁忌及不良反应这几个维度展开分析。照例,本文也会从这几个角度对比先诺欣和Paxlovid。作用机制先诺欣和Paxlovid一样,均属于3CL(3C样蛋白酶或主蛋白酶)靶点药物。我们知道,Paxlovid是由利托那韦+奈玛特韦组成的复合药。利托那韦能够破坏病毒中酶的正常功能,使病毒无法完成组装和释放。奈玛特韦则是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pro的拟肽类抑制剂,能够让Mpro无法处理多蛋白前体,从而抑制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增殖。[3]作为国内第一款上市的3CL靶点药物,先诺欣是由利托那韦+先诺特韦组成的复合药。对比Paxlovid,先诺欣的作用机制就很好理解了——都是和低剂量利托那韦组合使用,其中主药先诺特韦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奈玛特韦。由于先诺欣作用机制和Paxlovid相同,都是通过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进而阻断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先诺特韦能选择性地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有效;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安全性良好。能选择性地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有效;与利托那韦联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小鼠肺部和脑部的复制,并显著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安全性良好。从作用机制看,先诺欣还是值得信赖的。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生出疑问:二者如此相似,先诺特韦是不是奈玛特韦的仿制药呢?从先声药业发布的新闻稿看,先诺欣和辉瑞Paxlovid药同靶点,但分子式不同。从药物专利角度看,靶点是基础研究,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药物专利都是保护分子式或工艺,新的3CL靶点新冠药,分子结构式不同,临床试验方案不同。所以,先诺特韦并不是奈玛特韦的仿制药,而是由国内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先诺欣的研发单位不仅有企业,还包括国字号的药物研究所,该药由先声药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开发。虽然刚刚才获批上市,但先诺欣的研发起步非常早。资料显示,2019年12月,新冠疫情暴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攻关团队,开展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应急研发工作。可口服3CL蛋白酶抑制剂是抗疫攻关团队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从口服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特征结构出发,结合3CL蛋白酶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构效关系,利用高成药性分子砌块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发现了先诺特韦。2021年11月17日,先声药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订立技术转让合同。2022年3月28日及5月13日,先诺欣获NMPA签发的2项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用于轻中度COVID-19感染者治疗等。疗效由于先诺欣刚刚上市,缺乏足够的真实世界研究,所以我们这里只对比二者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先说试验设计。笔者曾经在之前的文章评论过进入医保体系的中药清肺排毒颗粒。在其登记的两次临床试验中,患者样本的数量分别只有每组40人和每组150人。作为对比,同为进入医保的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在巴西的试验样本为312人,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样本为2246人,Molnupiravir则招募了超过1400人。我们知道,一项高质量的三期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患者样本量通常不会少于1000人。那么,先诺欣的三期临床试验样本数有多少人呢?根据先声药业公开的信息,2022年8月19日,一项评估先诺欣治疗轻中度COVID-19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Ⅲ期临床研究达成首例患者入组,2022年12月16日完成全部1208例患者入组。从试验设计和样本数量来看,先诺欣在这一点上是让人满意的。然后看研究终点。Paxlovid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明显降低新冠感染者重症率及死亡率。2021年11月5日,辉瑞发布了一项研究,宣称在第二和第三期EPIC-HR(指对高危患者的新冠肺炎的蛋白酶抑制进行评估)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中,新型抗新冠口服药Paxlovid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真相工程”爆料辉瑞研发新冠病毒变种?其实他们的醉翁之意在武汉

https://www.pfizer.com/news/announcements/pfizer-responds-research-claims[3]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网络上流传的“疫苗专家被病毒讨债”名单,为何屡遭辟谣却不止?

近日,一则“新冠病毒找人精准讨债”的恶意谣言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广为流传。谣言中列举了六位逝者的姓名、职业(有的包括就职单位),虽然没有一一说明去世原因,但从后面的这句“这病毒真的好有智慧,不仅能够找到对手,还会精准找人讨债”可以看出,造谣者试图诱导他人相信,这六名逝者都是因感染新冠去世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并非死于新冠的疫苗专家赵振东,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研究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潜心致力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发生产,被誉为“新冠疫苗守护者”。疫苗专家赵振东赵振东去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据人民网报道:“(2020年)9月16日晚上8时,从长沙返京途中,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于17日凌晨离世,年仅54岁。”[1]首先,赵振东的去世时间是2020年9月,那时新冠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暴发;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赵振东的去世原因是心脏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对赵振东的评价是:“潜心科研,是一名率真的学者,一名不计个人名利、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心无旁骛、具有学者风骨的科学家。从2003年非典、2009年H1N1流感,到2014年援助非洲埃博拉疫情,再到今年新冠疫情防控与疫苗研发直至因公逝世,他都冲在一线,勇担社会责任、国家使命与民族大义。”[2]然而,这样一位全心致力于新冠疫苗研发,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死于心脏疾病的科学工作者,却在去世之后,被污蔑为“死于病毒的精准讨债”,实在是让人心寒!曾兵不是因新冠去世曾兵,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据媒体报道,曾兵的去世原因是:“在工作调研期间,因突发心脏疾病医治无效,于2022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其实Paxlovid在其他国家卖得更贵

医保局和辉瑞谈崩了医保局于1月8日发布消息: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于1月8日正式结束。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了新冠治疗药品参与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关情况。今年,共有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下文简称“Paxlovid”)、清肺排毒颗粒3种新冠治疗药品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参与了谈判。其中,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Paxlovid因生产企业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报价高未能成功。[1]谈崩的理由是:辉瑞公司报价过高。根据常识,判断某商品在一个市场售价的高低,除了对比同类型、同等级的产品售价,还有就是对比该商品在其他市场的售价。被纳入医保的其他药物疗效如何?虽然价格便宜很多,但被纳入医保的其他两款抗新冠药,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有可比性。论三期临床试验,Paxlovid能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89%。[2]论针对奥密克戎的真实世界研究,Paxlovid能将死亡风险降低66%,作为对比,Molnupiravir只能降低24%。[3]那么,那两款和医保局谈判成功的抗新冠药的疗效如何呢?先说阿兹夫定。根据真实生物公布的数据,在俄罗斯开展的314名中症新冠患者研究中(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在第7天时,用药组40.43%的患者症状有改善,而安慰剂组只有10.87%。且不说从疗效数据上,阿兹夫定距离Paxlovid存在很大差距,更何况这款药还存在试验样本过少、不良反应严重、真实世界疗效存疑等问题。详见《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谁是首席抗新冠“神药”?》。简单说,作为首款获批的国产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的意义更多是战略价值,而非实用价值。然后说清肺排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的原型是清肺排毒汤,据说清肺排毒汤是源自于《伤寒论》的五个经典方剂融合组成。这款药的临床试验数据怎么样呢?查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可知,清肺排毒颗粒注册了三次试验,其中2022年5月3日登记的这次试验,因为是针对儿童的,可能还没上传必备的伦理批件,被注册中心提醒“请与我们联系上传伦理批件”。另外两次试验,最早的一个,研究实施时间结束于2021年12月31日。该试验存在两个问题:1)研究结束时间过早,当时奥密克戎尚未成为世界主流毒株,按理研究方需要再做至少一次针对奥密克戎的三期临床试验;2)试验样本严重不足,如前所述,阿兹夫定因招募的试验样本过少而广受学术界诟病,但好歹也有314人。作为对比,Paxlovid的三期临床试验招募了2246名受试者,Molnupiravir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招募了超过1400人。而清肺排毒颗粒仅仅招募了每组各40人的样本数,其规模只具备一期临床试验的资格。还有一次试验,注册于2022年4月22日。该试验预计到今年6月30日才能结束,样本数虽然有了进步,达到每组150人,但依然太少,其规模只具备二期临床试验的资格。谁能告诉我,这样一款临床试验尚未结束、缺乏有效科学研究和疗效数据的药物,为什么能够被医保局纳入名单?显然,无论是阿兹夫定,还是清肺排毒颗粒,在疗效上和Paxlovid完全没可比性,比较其售价高低,也就失去了意义。Paxlovid在中国的报价高吗?既然不存在能比较售价的同等级产品,那我们来对比一下,Paxlovid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售价如何。根据财经网的报道: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美国,采购价为每盒529美元,约合人民币3363元;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采购价为每盒600美元-700美元,约合人民币3814-4450元不等;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采购价每盒7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450元。[4]另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Paxlovid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售价为1159澳币,折合人民币约5473元。[5]作为对比,2022年2月,我国紧急批准Paxlovid进入中国市场。3月,该药被临时性纳入医保,中国大陆医保的采购价是2300元。[4]2022年中旬,Paxlovid在1药网APP上网售,售价为2980元。[5]可见,相比其他市场,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售价并不算高。Paxlovid在其他国家被纳入医保了吗?据查证,这些国家已将辉瑞Paxlovid纳入了医保:在澳大利亚,经澳政府统一采购后,Paxlovid的处方价格为42.50澳元(约合201元人民币),对于具有适应症的患者可使用特许卡支付6.8澳元(约合32元人民币)购买Paxlovid。澳大利亚官方表示,目前已获得5万疗程的Paxlovid,并将继续追加50万疗程。[6]在新加坡,据新加坡政府机构网站,新加坡将增加16家公共卫生准备诊所(PHPC)分阶段加入采用Paxlovid治疗病情可能演变成重症的新冠患者的试验计划中。新加坡官方表示,采用Paxlovid治疗重症的新冠患者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患者符合临床条件才能服用这款药物。[7]在美国,2022年12月13日,辉瑞公司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370万个疗程。此次采购补充了之前由美国政府承包并已交付给美国政府的2000万个疗程。额外的370万个疗程计划在2023年初交付。[8]在英国,2021年12月22日,辉瑞公司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为其授权的新冠口服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额外的250万个疗程。这是英国政府之前签约的25万个疗程的补充,使疗程总数达到275万个。[9]除了以上国家,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Paxlovid纳入到了医保体系。后记我知道辉瑞和医保局谈崩的这个消息会让很多人弹冠相庆,这些人的动机,我无意揣测。但是,无论从科学还是人道主义立场,这个消息让我无比失望。从科学上,虽然Paxlovid不能称为特效药,且存在诸多使用限制,但在降低高危人群重症率及病死率方面,Paxlovid无疑是所有新冠口服药中表现最好的一款。从人道主义方面,我们一直强调“生命至上”,但在生意谈崩的那一刹那,天平的那一端,价格的砝码沉了下去。我不知道是辉瑞公司在之前2300元的基础上突然提价,还是没能将价格降低到医保局的心理预期。但无论如何,为我国尚未被加强针疫苗覆盖到的那部分高危人群(有基础病、年龄超过60岁)提供尽可能的有效药物保障,是当务之急。我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谈判,如果还有挽回的余地,希望医保局能尽力争取。如果因为三年来抗疫的消耗导致财政方面的困难,需要从民间进行募捐的话,我愿意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毕竟,生命至上。参考内容[1]
2023年1月9日
其他

在美国“杀疯了”的新毒王XBB.1.5,会让我们二次感染吗?

在美国“杀疯了”的新毒王XBB.1.5,会让我们二次感染吗?关于这个问题,专家其实已经回答过了。不过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同样的新闻,不同平台的网友不约而同地说:“说了等于没说。”其实这不怪专家,这位专家的讲话还是很严谨的,只是不太敢用通俗的语言下结论。没办法,毕竟这位专家的同事之前因为讲话不够严谨,被学界大牛批评了。这也反映出了做科普的困境:讲得过于通俗,容易被同行批评不严谨,“照顾”同行严谨措辞,普通人又可能听不懂;一旦犯错,就会被指责不懂装懂;担心引起群众恐慌,用乐观情绪安慰大家,还会被非议制造谣言……吐槽完毕,言归正传。下面把有关XBB/XBB.1.5的问题做个总结。第一问XBB.1.5会导致二次感染吗?需要警惕,但无需恐慌。前不久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评选为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的北京大学科学家曹云龙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现阶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奥密克戎BA.5支系。当感染BF.7之后,对BA.5和BF.7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但是,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1]正在美国肆虐的XBB.1.5也印证了曹云龙博士的说法。上周美国新增新冠感染约为40万例。在这40万例患者中,感染XBB.1.5的占了40.5%。[2]而在仅仅一周之前,XBB.1.5的占比为21.7%。如果单看增长比例,确实会给人造成“XBB毒株爆炸式攻占美国”的恐慌感。但是,如果我们拉长时间轴,会发现自去年1月奥密克戎在美国暴发以来,虽然各种变异株不断突破之前建立的免疫屏障,但整体的感染规模,是往下走的。[3]此外,虽然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极强,但并不等于人体对其毫无招架之力,研究发现,只要曾经接种过疫苗或曾经被感染过,T细胞会被抗原物质激活,使抗体记忆长时间存在于人体内。[4]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即便二次感染,症状通常会比第一次要轻。第二问XBB.1.5
2023年1月2日
其他

Paxlovid、Molnupiravir、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谁是首席抗新冠“神药”?

笔者按:本文仅作为科普,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或用药指导。迄今为止,市场上哪款药物能称得上抗击新冠的首席“神药”?判断依据,当然不能仅凭个人体验,也不能看广告声量,更不能掺杂所谓的民族感情,而应从药物原理、临床试验数据、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同行评议、市场表现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我选择了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抗新冠药物进行对比,分别是Molnupiravir、Paxlovid、阿兹夫定和连花清瘟。01MolnupiravirMolnupiravir是全球首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由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默克)与Ridgeback生物治疗公司共同开发。该药最初并非针对新冠而研发,其本身是一款广谱抗病毒药物。刚开始是针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而开发,后来被用于流感病毒、呼吸道轮状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治疗。药物作用机制作为一种核糖核苷类似物的前药,Molnupiravir的作用机制不是直接消灭或抑制病毒,而是“诱骗”病毒,通俗地说,就是药物会诱导病毒RNA聚合酶和自己结合,进行错误复制(突变),最终合成没有感染性的假病毒。Molnupiravir的作用机制[1]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了,需要在感染早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疗效根据默沙东于2021年10月1日发布的新闻稿,在三期临床研究的积极中期分析中,与安慰剂相比,Molnupiravir将轻度或中度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大约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专家科普黄桃罐头无药效,是一种势利

随着黄桃罐头卖断货的新闻冲上热搜,有朋友给我发来信息:“赶快写篇文章,科普一下黄桃罐头对治疗新冠无药效。”我回复说:“没必要,一来黄桃罐头没药效这事儿,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二来正因为大家都知道,所以半夜之前,一定会有很多专家出来辟谣。”果不其然,十二点未过,各大媒体的“辟谣”和“科普”粉墨登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最近同样被卖断货甚至借机推出口罩的连花清瘟,主流媒体与专家却一律噤若寒蝉。在口罩中添加连花清瘟以抵御新冠,专家们当然清楚其荒谬。当添加对象不是连花清瘟时,他们也曾重拳出击。我在前文《连花清瘟口罩不能预防新冠,还可能带来严重恶果》中说过:去年8月,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等官方机构共同创办并运营的媒体“科学辟谣”,在一篇题为《口罩加上“神器贴”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连花清瘟口罩不能预防新冠,还可能带来严重恶果

一天之内,有关以岭药业的两则新闻同时登上热搜。一则是以岭药业申请的“含有连花清瘟提取物的纺粘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及应用”专利获授权。新闻宣称:“用它做出来的衣物、医用防护品均可以缓慢挥发出连花清瘟提取物的中药成分,有利于在人们生活中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用于口罩中。”另一新闻,则是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涨价超3倍。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本人除了恭喜以岭药业大发横财展神威,还想把几个事实分享给大家。事实一连花清瘟胶囊不能预防新冠关于连花清瘟能不能预防新冠这件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认为连花清瘟能够预防新冠的人里,有的用“国际权威期刊”来支持连花清瘟对新冠的预防作用。有的抬出钟南山院士屡次向公众推荐连花清瘟作为佐证。我们一一来看。先是所谓的【“连花清瘟胶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循证补充替代医学》刊发】:了解科研的人都知道,中科院按照各个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四个分区。影响因子前5%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怎么回答?你说先有鸡,他会问你,鸡是从哪儿来的?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你说先有蛋,他会问你,那这只蛋又是谁下的?然后你会陷入一个左右为难、无法自拔的死循环。其实不仅是你,这问题困扰了人们长达上千年。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既然无法判定先后,那就说明,一直以来,鸡和蛋是同时存在的。而虔诚的神学家则说:上帝先创造了鸡,所以先有鸡。因此,人们常用鸡和蛋的悖论,来形容一个问题的无可溯源。那么从科学的角度,这个问题有没有一个确切答案呢?知乎上一个获得4000赞的回答说,从进化的角度看,由于蛋的性状是由母本决定的,因此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答案是——先有鸡,后有鸡蛋。也就是说,鸡的祖先进化成了鸡,然后这只鸡才生出了鸡蛋。这个答案,多少有点拉马克主义的影子,也就是——成年生物体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是可以被遗传的。拉马克主义是19世纪初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一种进化学说,作为进化论的先驱,这套学说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具创造性的,不但挑战了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创论,还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其核心思想包括“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用进废退指的是经常使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发达,反之,长期不用则会退化。而获得性遗传指的是生物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拉马克学说使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长颈鹿作为案例——因为环境的恶化,长颈鹿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非常努力地伸长脖子去吃更高的树叶,久而久之,脖子变得越来越长。而长脖子这种性状,被遗传给了一代又一代。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相信用进废退这个观点,因为从感官上符合人的直觉,比如人的肌肉,就是越练越发达,长期不用则会出现萎缩。难道不正说明了用进废退吗?然而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肌肉可以越练越大,不代表生物体的所有器官都具有相同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是无法被遗传的。生物体的绝大多数性状,是在胚胎中就被决定的,只有肧系细胞的变异能够被遗传,而其他细胞发生的后天突变,其后代无法获得。还是以肌肉为例,如果某人并不是一个天生孔武有力的人,而是通过后天锻炼获得了发达的肌肉,那么,这种性状是无法遗传给孩子的。至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也不是拉马克主义所解释的原因——用进废退,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回到鸡和蛋,问题就很清楚了。既然物种的变异,必须是在胚胎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那么,必须是先有一个携带突变基因的蛋,才能够发育成一只携带突变的鸟(鸡的祖先)。反之,鸟的性状无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发生了何种变化(即使变成了鸡),都不会把这种性状遗传给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只鸟,我们把它叫做鸡的祖先,有一天,鸡的祖先生下了一堆蛋,其中一只蛋在胚胎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突变,和它的兄弟姐妹出现了差异,这只发生了突变的蛋,就是鸡蛋,而从鸡蛋中孵出的,则是世界上第一只鸡。当第一只鸡诞生之后,由于其在变异中所获得的新性状,也许是更漂亮的羽毛,也许是更强壮的身体,让它更加适合当时的生存环境,所以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其后代获得了极大的竞争优势,以至于越繁殖越多。于是,一个新的物种就这样诞生了。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先有鸡蛋,然后才有鸡。需要说明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鸡的进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渐进的,从最早的某只鸟类开始,鸡拥有过无数的祖先,而每一次变异,都发生在胚胎(蛋)中。那鸡的祖先都有谁呢?有很多,其中最为大名鼎鼎的一种,叫做恐龙。全文完作者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吗?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当然有,我们拥有包括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在内的四大发明,还有《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这样的科学著作,以及张衡、沈括、李时珍、宋应星这样的大科学家。如此伟大的成就,怎么能说我国古代没有科学呢?”抱歉,如果有人这样回答你。说明他对科学的定义有误解。实际上,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有人说,诞生于欧洲的那是西方科学,而我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东方科学。还有人说,我国古代的科学曾经领先世界,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天工开物》。而正确的认知是:不仅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西方古代也没有科学。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明确,什么是科学?有人说,科学是自然知识,例如进化论,例如相对论。有人说,科学是手机、是AI、是人造卫星。还有人说,科学是平行世界、是时空穿越。以上这些说法,都不全面。科学,是人类用来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和体系。而这套方法和体系,是建立在逻辑和实证这两大基石之上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仅有理论,或者仅有实践,都是不够的,二者缺一,就不是科学。进化论和相对论,是基于科学体系所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手机、AI和人造卫星是利用科学技术所生产的科技产品。至于平行世界和时空穿越,则是迄今为止尚未被实证的科学假想。了解了这些,让我们再看所谓的中国古代科学,和西方古代科学到底是否存在。毫无疑问,四大发明是由我们祖先所创造,一系列光辉璀璨的技术产品,值得让每一个中国人倍感骄傲。可遗憾的是,四大发明,是建立在祖先无数次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并未伴随产生任何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理论。不仅四大发明,我们祖先所留下的其他技术产品和经验总结,也都是如此。技术产品,不等于科学。有人说,有结果不就行了吗?理论有这么重要吗?当然重要。没有理论支撑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是松散、缺乏体系甚至错误的,很难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现在知道,有了空气动力学,飞机才能展翅翱翔,有了电子学和材料学,我们才能制造出手机和人工智能。这些成就,仅靠经验的积累,是永远无法达成的。老祖宗不也说过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然古人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他们就没有做过理论方面的探索吗?有,中国古人曾经提出过世界万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学说,也曾经试图用阴阳、太极、八卦等理论解释世界。但可惜的是,这些理念不但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而且无法真正和实践相结合,最终没能进步为科学,而是沦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玄学理论。仅有经验的累积,没有建立在逻辑上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黑火药,在我们手里是烟花爆竹,而到了西方列强手中,却成为了给我们带来百年耻辱的坚船利炮。同样,缺乏实践的空谈逻辑,同样无法达到现代文明的高度。我们叹服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逻辑的精巧、缜密,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让我们惊为天人,然而,古希腊那些止步于实证的逻辑推理和自然哲学,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所以才会有我们从小听过的那个故事。亚里士多德说,十磅的铁球比一磅的下落更快,这个空想理论在此后的2000年中被奉为经典,直到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用两颗铁球在比萨斜塔进行实验,宣告了科学的诞生。尽管这个传说真假难辨,但其中的象征性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现代科学诞生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科学的诞生不仅拯救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更让人类文明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有人说,既然我们也曾经拥有过领先世界的技术,难道不能说,我们也曾经拥有科学的萌芽?还是不能。首先,科学的诞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商以及古希腊这五大古文明。然而真正诞生科学萌芽的,是建立了一套逻辑体系的古希腊文明,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古文明,都一定会诞生出科学。其次,人类科学的发展不是渐进式的,尽管科学的萌芽诞生于古希腊,但因为缺乏对实证的重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停滞甚至逐渐被人遗忘。直到经历了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在故纸堆中偶然拾起了古希腊先贤的逻辑理论,将其与实践发生碰撞之后,才迸发出了现代科学的火花。既然科学的诞生是极其偶然的,我们何必过于在意科学是否诞生于中国?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和体系,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萌芽于欧洲,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所共同发展。虽然科学不是诞生于中国,但在短暂的落后之后,我们已经积极地参与到了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无需为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而感到遗憾,今天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了世界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今天科学的伟大成就,有我们民族的一份功劳。我们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堪称当今世界最伟大物理学家的杨振宁。我们曾经落后,因为科学的缺失,我们奋起直追,拥抱科学,然后在某些领域后来居上。在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创造所谓的“东方科学”来建立民族自信。对于一个真正强大且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把握现在,关注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何必过于在意,祖上是否曾经富过?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转基因食品是美国人的阴谋吗?

你可能不知道,你每天吃的外卖用的大豆油,其实是一个来自美国人的惊天大阴谋。事情要从2010年说起,《国际先驱导报》一篇报道称,在山西、辽宁地区出现了动物异常现象,本来饱受鼠患的山西晋中某村庄,老鼠不但体型越来越小,还变得呆头呆脑,甚至濒临绝迹,不仅如此,晋中其他村庄还出现了母猪流产甚至减产的现象。经过调查,记者发现这些出现异常的动物,几乎都吃过同一种玉米——先玉335,而这种玉米是由美国先锋公司研制生产的。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认为,先玉335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杂交品种,而是转基因品种。就此,记者得出结论:“结合世界各地独立试验揭示的情况,转基因食品会损害动物的肝、肾和生殖系统。而出现在山西等地的各种动物异常反应,意味着转基因作物正在我国进行着实实在在的非模拟检验。”整个事件,来源于美国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的阴谋——企图通过生产不同种类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等等,控制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经济甚至是人种繁衍。—————————以上我说的所有内容,是一个典型的转基因阴谋论。如果你曾经或未来听到任何人讲类似故事,建议直接拉黑。这篇骇人听闻的阴谋论存在几个严重的逻辑和事实错误,且听我一一道来。第一个问题:因果谬误很多人喜欢把同一段时间内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互为因果,例如,你吃了感冒药,几天以后感冒好了,结论是你吃的药治好了感冒。然而这个结论的因果论证是错误的。基本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身体痊愈靠的是自身抵抗力,药物只是用来缓解症状的,吃不吃药都会好。只盯着表面现象,往往会忽视潜藏的原因。针对《国际先驱导报》的这篇报道,科技部和农业部分别组织了专家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记者错误地把玉米和老鼠数量减少划定了因果关系,却对真正导致老鼠减少的原因视而不见——为了消灭鼠患,当地政府进行了集中灭鼠,还把房子和粮仓改为水泥结构,老鼠当然会减少。第二个问题:以偏概全经过调查,专家组还发现,母猪流产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即便有极个别案例,也是养殖户自身操作不当所导致,和所谓转基因玉米毫无关联。事实上,把先玉335作为猪饲料的,不仅晋中地区,在我国农村养殖户中也普遍存在,通过简单的逻辑分析不难得出,如果先玉335真能导致母猪流产,家养猪在我国恐怕早已成为濒危物种。第三个问题:违背事实其实整个报道最大的一个错误在于,先玉335的父本PH4CV和母本PH6WC均不含有转基因成分,所以先玉335是地地道道的非转基因玉米。如此一来,报道的结论,即美国公司的转基因阴谋论,也就轰然倒塌了。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会有人炮制出这样一篇,从头到尾漏洞百出的报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四个问题:预设结论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精心编造的阴谋论,是因为作者在开始调查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结论:转基因有害。作者特意选择老鼠和母猪减产作为基本案例,是因为国外早就有过类似报道,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世界各地揭示转基因食品有害的独立试验”,例如2005年一个叫做叶尔马科娃的俄国人宣称,转基因大豆导致老鼠幼崽死亡率上升,又如2001年,有传闻称美国爱荷华州农场转基因玉米导致母猪假孕。这些所谓实验和案例,虽然无一不被科学家所驳倒,却常常被不怀好意的人,用来误导无知群众。预设好结论之后,作者开始在国内有目的地搜寻案例,把老鼠、母猪和玉米这些农村常见的对象强行绑定,一篇转基因损害生殖健康的阴谋论就这样出炉了。最终,《国际先驱导报》的这篇报道,也被《新京报》评为“2010年十大科学谣言”。有人说,尽管这个案例看起来确实不靠谱,但我对美国公司就是不放心,只要是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生产的大豆油,我就要坚决抵制。不信任美国公司没关系,但你必须知道,发展转基因技术,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今年1月,农民日报发文称,我国应“有序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今年4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称,“农业转基因技术前景广阔”。既然连国家层面都在推行转基因技术,你还会说,转基因是美国人的阴谋吗?要知道,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是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层层严格检验的。我们之所以不得不从美国进口大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粮食还不够吃。袁隆平: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张启发院士到已经逝世的袁隆平院士,近年来一直在大力研发、推广我们自己的转基因技术,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欧美在粮食问题上卡脖子。要想真正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不被美国公司所控制,我们不但不应该抵制转基因,反而应该支持国家发展这项技术!如果你真的认为有阴谋论的存在,与其相信那些转基因让我们亡国灭种的谎言,不如冷静思考,转基因技术侵害了谁的利益?是谁在散布谣言?试图尽一切努力阻挠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技术。之所以还有人相信这样的阴谋论,是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类有史以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生产先进的科技产品,还在于为我们提供一整套高效率的科学方法论。唯有掌握了依托于逻辑和证据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从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中,理清头绪,认明真相,不再为谣言所困扰。全文完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连花清瘟能治疗新冠,国际医学界承认吗?

Products(我们的产品)页面后,从头到尾居然只有一款产品:连花清瘟胶囊。什么?不是说还有治疗中风和中老年关节病的药吗?怎么成了连花清瘟专卖网?也对啊,毕竟连网站名都叫做Lianhua
202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