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其他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去世,她曾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

我们悲痛地获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于3月5日去世享年99岁01“奶奶为了护我被打死”陈桂香幼年父母双亡,奶奶含辛茹苦把她养大,也是奶奶拼了自己的性命,才救下险遭日本兵强奸的她。
2024年3月6日
其他

观众春节为什么选择参观纪念馆?逾万条留言和随机采访给出答案

今年春节假期,约22.2万观众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其中,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和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观众分别有114166人次、102211人次、5755人次。中国人团圆的春节假期,大家为什么选择参观纪念馆?从观众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尾厅电子和纸质留言簿留下的逾万条肺腑感言,及纪念馆融媒体中心小编们随机采访近20位观众,我们找到答案!01“学史明志,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长春观众罗女士带着侄儿来到纪念馆参观。罗女士说:“侄儿今年10岁,希望孩子能了解这段历史,学史明志。”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李仕骏表示,“看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些医护人员留守南京的事迹,希望将来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摆脱疾病。”他的母亲张女士希望,“孩子通过参观更懂得‘医者仁心’的真谛,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浙江观众邱鑫煜说:“语文课本上曾讲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这次来参观,历史呈现在我面前,我要记住它,要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留言簿上,小观众一笔一划这样写道:02“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哈尔滨小观众曲勃仲在雕塑广场的雕塑前驻足良久。他说:“看到这些雕塑,我的内心非常沉重。”随行的妈妈吴女士说:“希望这次纪念馆之行能让孩子懂得现在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徐州观众李女士带着两个女儿参观纪念馆。七岁大女儿周庭屹参观海报展后说:“这些海报画得真好,我喜欢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我希望不要有战争。”一位电力工作者在留言簿上写道:“要感恩先辈的付出,换来的幸福美好生活!”一个才五岁的小女孩用字夹杂拼音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很庆幸我的祖国如今如此强大。”03“通过观展铭记历史,根植家国情怀”展厅内,大人们俯下身给孩子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很多孩子也向大人请教心中的疑问。山东省青岛铜川路小学一(3)班吕雨霏的小姨徐静含着泪说:“来看遇难同胞的路上,空气都是沉重的,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实验小学一(8)班周芷伊的姐姐张月说:“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根植家国情怀,让他们对历史有记忆,埋下一颗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种子。”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四(2)班学生李远希跟着爸爸妈妈奶奶等亲人来纪念馆参观。来之前,他就做足了功课。在展厅内,他给爸爸妈妈讲解这段历史。小编探馆恰巧碰到,上前采访。李远希说去年国家公祭日前夕,他在学校礼仪微课堂为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爸爸帮他做了PPT。PPT上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他不知不觉就背下来了。李远希说,来到实地参观,历史在脑海中变得更具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不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再受欺负。”一位退伍军人留言道:“愿大家能够正视这段历史,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一位中学生写道:“振兴中华,责任在我们这一代……”一位小观众在留言簿上手绘五星红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祝祖国越来越强大!”还有观众记录了参观过程中的细节,她写道:“我们都是中国人,千千万万的我倒下去了,千千万万的我们又站起来!我想,这大抵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这些浓浓的家国情怀仿佛从留言簿的字里行间溢出来。04“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博物馆”
2024年2月18日
其他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福保去世

我们悲痛地获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福保于1月30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2021年纪念馆为老人拍摄的影像​证言: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时,父亲带着我们全家逃难到江北,躲在一个老百姓家。有一天,日本兵从六合县杀过来,父亲走在街上,日本兵要抓他走,他不肯走,被日本兵一枪击中胸部,当场打死,后来就地掩埋于江浦。父亲被日本兵杀害后,我们全家生活无着。母亲当时怀有身孕,悲痛至极,要跳江自杀。亲戚和邻居都来劝她,为了儿女和肚子里的胎儿,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母亲才没有自杀,每天为别人洗衣服,有时卖香烟、火柴等,做点小生意艰难度日。我的外公在中山码头为日本兵做搬运工,日本兵嫌他动作慢,一脚把他踢进江里,不幸遇害。1949年5月,我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我最大的心愿是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我的哥哥程铭政(已故)、妹妹程文英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们常常去纪念馆祭奠亲人。​点击图片为老人熄灯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永远的铭刻”版画展开展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上午10时30分,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的“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在纪念馆3号临展厅开展。以刀代笔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送别 | 两位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去世

遭到日军伤害的杨奶奶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老人们已随风而去,但她们永远凝视着这段历史,等待着正义的来临。愿老人们在天堂一切安好,愿来世被温柔以待!·来
2023年9月7日
其他

这些报道,向世界传播了历史真相!

历史渐渐远去但记忆永恒自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来,19.2万余件馆藏文物史料构成了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史的“记忆之场”。12月13日,《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将在纪念馆开幕,展览精选了来自海外的5组代表性文物藏品。我们制作了5期《真相·文物会“说话”》系列产品,为您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第四集《向世界传播历史真相:西方媒体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文物藏品的诉说(点击海报)▽1937年12月13日,西班牙《洪水报》刊发了有关日军“百人斩”的报道。1938年1月30日,苏联《真理报》也报道了《日军在中国的暴行》。1938年10月,美国《读者文摘》刊登了《我们当时在南京》一文,记录了外籍人士见证的日军暴行。……这些来自1937年12月到1938年的欧美报刊,刊载了一篇篇有关南京浩劫的消息,证明南京大屠杀从发生之时就是国际新闻,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其他

“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系列(6) | 爷爷心里有个“世外桃源”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老人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纪念馆以“这十年我爷爷奶奶的故事”为主题,面向幸存者后代开展征文活动,从记忆传承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六期,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孙女常恺芸执笔,看看一位敢于冲破童年梦魇,勇敢发声的爷爷努力生活的样子。如您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这对在85年前那场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人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的爷爷常志强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12月13日,对爷爷来说是一生中不能忘却且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天,我爷爷目睹了自己的亲人惨死于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当时年少的爷爷被吓得晕了过去,因而捡回了一条命。年仅9岁的他从此沦为了孤儿,为了生存,爷爷贩卖过油条烧饼;上紫金山捡拾过松针、松果、枯树枝;贩过米、卖过米;去明故宫割过草......他说过:“我一定要活下去,天上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是这么希望的!”“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我就是见证!”小时候,我不常听爷爷提起那段悲惨的往事,我猜他是不愿再触碰到心里的“伤疤”,触之即痛,更不愿让内心的悲痛影响到家人。后来听家里长辈说,1997年爷爷在电视播放的新闻里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他愤怒了,一夜未合眼。第二天,他就把写好的证言材料送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我就是见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在王府园指认当年亲人遇害现场从那时起,爷爷开始向世人讲述那段让他痛彻心扉的苦难遭遇,在近鲐背之年也频繁地应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用实际行动,成为了我们全家人的榜样。2014年在纪念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参加了家祭活动,并与小姑一同为遇难同胞献花。从左到右:常小梅,常志强2015年接受美国南加州大学全球会议中参与讨论“记录幸存者故事的重要性”,并拍摄了纪录片《Two
其他

“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系列(5)| 我的作文让爷爷想起他的爷爷……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幸存者们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纪念馆以“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为主题,面向幸存者后代开展征文活动,从记忆传承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五期,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的孙子阮杰执笔,与大家分享爷爷阮定东的这十年幸福生活。爷爷追潮流,爱用平板电脑下棋;爱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教育后代只有扎扎实实学习,才能为国家的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如您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看到孙子一篇作文,爷爷想起了他的爷爷记得在我读小学时,作文《我的爷爷》在学校获得“优秀作文奖”。我回家高高兴兴地把这篇获奖作文读给爷爷听。令我没想到的是,我读着读着,一旁的爷爷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本以为这大概是爷爷为我取得的成绩喜极而泣,却未曾想这是让爷爷想起了他的爷爷。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爷爷讲述这段历史。我的爷爷阮定东生于1937年5月,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告诉我,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儿。当年爷爷就是因为保护他被日军刺伤而死的。爷爷告诉我的话,我永生难忘爷爷阮定东告诉我:“1937年12月,日军进犯南京。当时我爷爷阮家田在南京水西门的所有住房被日本飞机炸掉。全家六口人逃向江北老家鲍家店,爷爷抱着七个月大的我走得慢,没能和全家一道上船。逃到燕子矶江边时,爷爷为了保护怀中的我,被日本兵刺成重伤。可是爷爷强忍剧痛拼命抱着我爬上了一条小船,过了长江后实在支撑不住,倒在了江边。之后他被家人找到抬回六合家中,三天后去世,年仅47岁。”
其他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3)| 云育和平,走近约翰·拉贝……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在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年轻人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又有着怎样的使命担当?今天,“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人物访谈栏目报道第三篇:《云育和平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系列(4) | 凡事讲公道的外婆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老人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纪念馆以“这十年我爷爷奶奶的故事”为主题,面向幸存者后代开展征文活动,从记忆传承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四期,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孙女夏媛执笔,与大家聊聊,伴随她长大的外婆是什么样的……如您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在约翰·拉贝1938年2月11日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个悲惨的事例: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出现在门东新路口5号房子,几乎杀光了夏姓市民全家,又用刺刀刺伤了躲在房间里的七八岁女孩......小女孩忍着伤痛爬进隔壁房间,那里躺着她母亲的尸体,她和4岁妹妹就在那里靠着锅巴和少许凉水撑了14天。没错,那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外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别看我外婆看起来瘦瘦小小的,但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外婆眼神中、话语里有种特殊的力量,我喜欢听她说,说那些公道话!“多读书多看报,凡事讲公道!”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外婆特别的勤劳,但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尽量自己解决,从来不愿多麻烦别人,我想这可能跟她小时候独立自强的经历有关。从小外婆就叮嘱我们,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不会为油米犯愁了,但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能丢,要时常忆苦思甜,守着自己的初心。外婆还常常跟我们说起她以前的事情,她说解放后最令她高兴的就是女生也可以去读书了。当时20多岁的她经常在白天上完工以后,晚上还到夜校学习,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多读书,多看报,凡事讲公道!”外婆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像座右铭一样时刻提醒着我。“这是一场公正的判决,如今祖国强大了,我们再也不用挨欺负了。”随着我慢慢长大,外婆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愈发“高大”起来。记得1998年的时候,有两名日本右翼分子在出版的书中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还将我外婆描述成了“假证人”,指责她“说谎,编故事,欺世盗名”等。为了替自己讨回公道,为了死去的三十万同胞,为了祖国的荣誉,当时已经71岁的外婆不顾身体上的劳累,坚持走出国门,状告那两个否认历史的日本人。这场官司,耗时整整六年,终于胜诉。外婆激动地说:“这是一场公正的判决,如今祖国强大了,我们再也不用挨欺负了。”▲左图-2004年11月25日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作者东中野修侵害名誉权案开庭审理;右图-2006年6月30日,在日本首都东京,夏淑琴前往东京律师会馆出席庭审报告会。“我活一天就要说一天,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每逢纪念馆组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集会、清明节祭扫等大型活动时,外婆应邀屡屡前去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活一天就要说一天,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外婆的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她觉得自己活下来了,就有着为历史作证,为30万遇难同胞说公道话的使命!请上下滑动▲2008年12月10日,夏淑琴在“哭墙”前为遇难亲人上香、名字描新▲2016年12月1日,夏淑琴与我在写有“众筹声音
其他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2)| 杨金荣:历时十余年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在海外多语种出版传播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他是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博士,也是南大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江苏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南京大屠杀史》被翻译成英文、韩文、哈萨克文、希伯来文、印地文、波兰文,在海外出版发行,让西方社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他叫杨金荣。今天,“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系列人物访谈栏目,为您讲述他历时十余年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在海外多语种出版传播背后的故事。敬请收看。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系列(2) | 我奶奶艾义英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幸存者们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日前,纪念馆以“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为主题,面向幸存者后代开展征文活动,从记忆传承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今天刊出第二篇,由本期封面照片里的那个曾经的小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孙子黄睿执笔,与大家分享艾奶奶的这十年幸福生活。如您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一提起满门“艾家寡妇”,奶奶就伤心落泪我的奶奶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今年94岁,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童年时代一直在奶奶身边度过。从我记事起,每当电视里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的新闻,奶奶就会和我回忆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的爸爸艾仁银、两个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两个堂哥艾义生和艾义荣,还有她的平姓姑爹父子俩被日本兵抓走的经过。奶奶常常红着眼跟我们回忆,当时大人哭,小孩也哭。她抱着她爸爸的腿,说:“爸爸你不能走。”她的爸爸,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转过身告诉她:“乖!爸爸马上就回来!”哪知道这竟是诀别。后来,7位被抓的亲人中,只有奶奶的堂哥艾义荣最后被救了回来,其他6位都被日军杀害,留下满门“艾家寡妇”。奶奶说,那时候女人们带着孩子艰难度日,被大家叫作“艾家寡妇”,她听得心碎。她每次讲着讲着这些伤心往事,就泪流满面,哽咽不止。本文作者黄睿小时候被奶奶艾义英抱在手里,和妈妈一同合影
其他

我爷爷奶奶的这十年(1) | “我爷爷89岁时开通微博讲述历史”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老人日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亟待后人传承。纪念馆以“这十年我爷爷奶奶的故事”为主题,面向幸存者后代开展征文活动,从记忆传承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祖辈身上的故事。如您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欢迎投稿,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今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恒的孙女王莲为大家讲述她爷爷的故事。爷爷于今年4月7日去世,享年100岁。他曾身着军装走上革命道路,曾开通微博向网友讲述历史,他是从屈辱到光荣的中国近代史的亲历者。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位勤俭节约、爱管“闲事”的老人……王恒今年4月,纪念馆为老人举行熄灯仪式,他的孙女王莲在发言时数次哽咽1922年夏天,爷爷出生于南京半边营(现在的马道街)。南京沦陷后,年近60岁的太爷爷被日本兵拳打脚踢,腿、脚及全身肿胀,无法自理,没挨到春节便撒手人寰。爷爷在15岁这年躲过一劫,却永远失去了父亲。年轻时的王恒“这不是故事,这是历史,不能磨灭的历史!”爷爷曾用平缓又坚定的语气讲述历史,告诉我勿忘国耻。1945年,爷爷穿上军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渡江战役等多场战役,后被授予海军上尉军衔。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师的抗战(4) | 张元济:​于苦难岁月中为中华民族文脉“续命”

面对内忧外患他以推动国民教育和文化启蒙为己任面对日军焚毁和掠夺他咬紧牙关实干于苦难岁月中为中华民族文脉“续命”上海沦陷后他含辛茹苦、忍辱含垢即使被迫以卖字为生也绝不与日本人合作今天,“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张元济的故事从戊戌以后,菊生先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创办商务印书馆,在中国于是始有近代化的出版事业。商务印书馆在介绍西洋的科学、文学,在保存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学和其他学术著作方面,都有过重大的贡献。将来的历史将纪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这是张元济90岁生日时,文化部长沈雁冰为之写下的贺辞。无疑,张元济的名字与商务印书馆紧紧连在一起,张元济的名字标志着中国出版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01“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张元济,号药生,浙江海盐人。生于1867年,卒于1959年,享年92岁。他曾用这样两句诗概括自己的一生:“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此生的理想就是昌明国人的教育,他此生的努力就是投身于出版业和图书业。读书、写书、买书、藏书、校书、编书、出书、售书……他与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与书成为了形影不离的伴侣。张元济手书“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1902年,张元济加盟商务印书馆。民国成立以后,他全力经营商务印书馆。在此期间,他全面改革了各种期刊,使其面目一新,充满朝气;他广泛延揽各路贤才,以求共同推动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发展;他多方组织人力翻译并出版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名著,大大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积极参与策划并编纂出版了大量的工具书,如《辞源》《新字典》等,使之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大特色;他还通过收购古书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的善本古籍,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达数千册……商务印书馆1926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改组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它由一家简陋的印刷厂发展成为资产达2000万元的国内最大的出版社,不仅拥有一流的编译队伍、一流的印刷设备与技术,而且还拥有庞大的发行网络,鼎盛时期于海内外共设有40多家分馆和支馆,销售网点达到1000余处。当年许多文人都曾从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中获益。(滑动查看全部)蔡元培说:“商务印书馆之《新字典》,五年而书成,致使《康熙宇典》诸缺点,均获矫正。民国成立之始,得此适用之《新字典》,于国民之语言及思想,不无革新之影响。”林语堂说:“去年商务出了两本袖珍英文字典,其中《模范字典》以求解、作文两用为主旨,多列成语,引证用法,得社会欢迎。吾劝学生以此宇典作自修英文成语之用,每字咀嚼其用法,不彻底不放松,实为增进英文之最好良法,便利无比也。”胡道静说:“从我读中学的高年级到大学毕业的那些年代中,东方图书馆是我亲密的
2022年10月3日
其他

大师的抗战(3) | 竺可桢:八年抗战四次“驮校”

他不是教育家却摸索出了一套办学经验制定校训“求是”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他不是军事家却成功指挥了一支庞大的“驮队”不仅将浙大“驮”离战火还“驮”成了全国著名大学今天“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竺可桢的故事上千的人,“驮”着一个大学,在烽火连天的夹缝中,奔走万里的路程,经历六七省的地域。世上的人们,欣赏着他们的工作,来通力合作,渐渐增加着“驮”货的行列,到二倍,到三倍,到四倍;经过十年漫长的时间,又凭着四千人的力量,依然“驮”回来,不能不算是五千年来的奇迹。这是后人写下的一段有关抗日战争的回忆。这所大学,便是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这支“驮队”,便是由竺可桢率领的经历了四次迁徙的队伍。从1936年至1949年,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他不仅把这所大学一而再、再而三地“驮”离战火与硝烟,而且把这所大学于颠沛流离中“驮”成了令世人瞩目的“东方剑桥”。01一迁浙西建德竺可桢在接手浙大后雄心勃勃,想彻底改变学校原有的面貌。不曾想,1937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燃到了长江三角洲,杭州成为了敌机轰炸的重要目标。20世纪30年代的浙江大学校门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和师生安全,竺可桢当机立断作决定将一年级新生迁往天目山中的禅源寺,将附设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迁往萧山县的湘湖。此外,成立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警卫、消防等机构,学生中则组织起战时后方服务队,进行各种必要的训练。1937年,竺可桢与潘承圻、舒鸿教授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当年的学生干部刘奎斗回忆道:(滑动查看全部)“竺校长经常坐镇办公室,有时我陪同他到校区各处察看同学们躲警报的情况和校警布防与警戒等,希于不幸遭遇轰炸时有最小的损失。他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同学们在敌机的轰炸下仍能镇静如常。杭州数次遇袭,母校均能安然无恙,皆竺校长之赐也。”形势愈来愈紧张。竺可桢断然下令:自11月11日起,全校师生员工分三批迁往位于浙江西部的建德县,那天的布告是这样写的:(滑动查看全部)“除一年级的新生外,全体同学于11、12、13三天迁移建德。先由大轮拖民船赴桐庐,每次可容180人;次自桐庐换小轮赴建德,每次价约100元之数。晚12点出发,次晨8点抵桐庐,下午四五点至建德。”浙大的第一次迁徙拉开了帷幕。走水路,是为了节省开支;走夜路,是为了躲避空袭。数天之后,全体师生终于平安地抵达了建德。竺可桢在建德时的住处1937年11月19日,浙大正式复课。竺可桢为学校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一日,一位老友与他不期而遇,注视良久竟不敢相认。竺可桢苦笑道:“自长浙大以来,余两鬓几全白,颓然老翁矣。”这一年,他刚满47岁。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大师的抗战(2) | 梅贻琦:联大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

“大师的抗战”系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弹和屠刀,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以知识为武器,以专业为战场,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日军炮火下中国文人的抗战。他于危难中受命与联大师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制定新校训“刚毅坚卓”他兼容并蓄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与理念让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就是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今天“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梅贻琦的故事01“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船好好地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
2022年8月3日
其他

93岁台胞哭诉侵华日军暴行:“人间地狱!我目睹的南京大屠杀”

“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说出85年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我所目睹的惨状,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外族对中国人的严重伤害,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作为在台湾地区的中国人,我要求日本对我们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认错、道歉、赔偿。”1931年8月,笪鸿辉出生于紧邻南京的句容。7岁时,他跟随家人从句容逃往几十公里外的茅山深处避难。幼年时的屈辱经历令他刻骨铭心:“我的童年没有欢笑,只有恐惧与不安。当年侵华日军对我以及我的同胞的伤害,我一辈子都记得!”7岁逃难险与亲人失散“我的童年是掸不去的噩梦。”85年过去了,笪鸿辉回忆起当年悲惨经历仍是悲愤难抑。从8月13日开始,中日两军在上海激战,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占领上海后,兵分多路直扑南京,途径京杭国道上的句容。“父亲带领三叔、大哥和二哥仓皇循公路向西边逃难,我虽才7岁,但坚决要随行。”1937年12月6日,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关于百人斩的报道年幼的笪鸿辉背着细长的布袋,里面装著炒熟的米。他坐在三叔自行车后架绑牢的三床棉被上,沿田埂小路进入公路。整条鹅卵石路早已被滚滚人流塞爆,有人推着独轮车,上面坐着老人和孩子,还放着行李、粮食。没有车的人只能用扁担挑着衣物和孩子。当时已入冬,萧瑟寒风刺骨,逃难的人们在没有目标、也没有尽头的荒野上赶路。“慌乱中我被人流推挤向前,与三叔、父亲、哥哥失去联络。我大声哭叫亲人,却无人理会,哭声被淹没在杂沓人车长阵中。”笪鸿辉说,惊恐万分的记忆依然清晰真切,“我急中生智,连忙挤出人群,爬上公路旁的陡坡站着,希望亲人能发现我。”注定命不该绝。不久,笪鸿辉的两位哥哥找来,看到他站在土岗上。这时,三个大人背上都多了一床棉被,因为自行车被劫走了。那天傍晚,走到荒僻山区,“在缺热水、少粮和无遮蔽的寒霜酷冬中,纷纷搬来田中稻草,在大树下利用竹竿树枝搭建起临时小草棚,地上垫铺稻草,勉强度过寒夜。”伤痛的往事令笪鸿辉止不住伤感叹息,“孩子哭闹,老弱呻吟,青壮年到野地觅食,一幅人间悽惨流亡地狱图。”笪鸿辉当时懵懵懂懂听大人们七嘴八舌、惊恐万分地讨论要往哪里逃。前无去路,后有日军不知何时追来。童年的噩梦一直刻在笪鸿辉的脑海里。“听陆续逃来的乡亲说,30多万日本鬼子从上海和杭州杀向南京,经过老家句容,军车、大炮、步兵,迤逦十多公里,见到男人就杀,抓到妇女先奸后杀。入夜后太冷,日本鬼子逢屋先拆门窗椅燃火取暖,临走时还放火把房子烧了。笪鸿辉感叹,“在没有强大国家的保护下,侵华日军杀中国人比杀只鸡狗还容易。”日军大野部队进攻至句容(采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其他

大洋彼岸的他们,心与南京同频

84年后,公祭将至,他们的后代们依旧心系南京,纷纷点燃蜡烛,缅怀逝者。在烛光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与意志。
其他

恶魔在人间 | 侵华日军在南京的“731部队”

南京九华山下的北京东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很少有人知道,80多年前,这里潜藏着一家细菌武器生产工厂。
其他

80余名港澳台学生走进纪念馆,研学南京大屠杀历史

叶蕙帆来自中国香港,现在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她说:“纪念馆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场景,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里非常沉重。这次参观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
其他

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吴俸贞老人去世

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吴俸贞老人
其他

致敬教师 | 战火中永不停办的课堂

根据课表,课程安排可是相当紧凑:从周一到周六,每课时1小时,上午从7点到12点,下午从1点到5点,休息1个半小时后继续上课,直到晚上8点全天课程结束。而老师们,很多都是在义务为难民们服务。
其他

8·15国际和平“云集会”举行,纪念馆35周年回顾展开幕

△1984年11月,编史组成员在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合影。中排左三至左六依次为张允然、高兴祖、杨正元、孙宅巍,前排左三为段月萍。其中,张允然后任名誉馆长,杨正元后任首任馆长,段月萍后任副馆长
其他

南京大学,生日快乐 | 一对南大父子的接力传承

齐康认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传统纪念馆最大的不同是摒弃了传统的对称、直线这些元素,需要空间、实体,更需要有组合的手段和有表现力的场所。
其他

Reservation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ts 国外观众预约参观教程

进馆入口:前往观众预约服务中心换取二维码,凭二维码和“苏康码”核验后入馆
其他

本周六起,我馆实施预约参观,攻略奉上

进馆入口: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展区的观众从纪念馆1号门入馆、参观“三个必胜”专题展区的观众从江东中路入口入馆,核验显示绿色“苏康码”方可入馆
其他

期刊荐读 | 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其他

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结营 | 让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

她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示:“中国是我曾祖父的家,中国人民是他的家人。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民也是我的家人。我写了一首名为‘怜悯的女神’的歌曲,想表达一段悲惨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和平的向往。”
其他

祖父,我多想和你在今天的南京走一走 | 约翰·马吉祖孙摄影展开展

12月13日我们推出了一场特殊的展览:《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祖孙二人一个拍摄毁灭,一个拍摄重生,他们的镜头记录了南京,见证了南京的历史、现在及未来。下午两点展览开幕式在史料展首层报告厅举行展览两位主角:一位是1937年南京安全区的组建者之一,约翰·马吉。另一位是他的孙子:职业摄影师克里斯·马吉。克里斯重走南京,寻访曾出现在祖父影像中的人和地。祖孙俩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时隔81年的对望
2018年12月14日
其他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发掘记

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遗骨陈列室这里可能是全南京最让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共经历了1984至1985年、1998至1999年和2006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从原先的40平方米扩大到170平方米,且连成一片。从遗址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清7层遗骨。
2018年12月5日
其他

美国加州市长代表团参观纪念馆,情到深处,她们忍不住落泪……

据悉,代表团成员包括芳塔那市、唐尼市、约巴林达市、尼古埃尔湖市等城市的市长或副市长,他们参观结束后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令人愤慨,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希望全世界人民都来纪念馆看一看!”
其他

家长,请牵着孩子在这里伫立一分钟

鹅卵石是开采黄砂的附产品,因状似鹅卵而得名。在纪念馆1985年、1995年一期、二期工程中,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齐康在墓地广场等地设计的白色鹅卵石覆地,象征遇难者的累累白骨,其理念为展示和悼念。
其他

人人人人人人人,妥妥妥妥妥妥妥的保障!

截至今天下午闭馆,纪念馆总计接待54892人次观众。在上万客流安全、有序参观的背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下面一组照片,为您揭秘!
其他

再动动看!追至刑责!

外国留学生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不再是冰冷的数字30万……
其他

外国留学生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不再是冰冷的数字30万……

对于许多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南京大屠杀惨案或许是书本里一个冰冷的名词,或者是电影里一段悲情的画面。直到走进纪念馆,近距离“触摸”,很多人才真正走近这段历史。
其他

再嚣张?法办!

然而,近年来时常出现精日分子以各种方式践踏抗战先辈的丰功伟绩,损害国家尊严,社会各界表达极大愤慨和谴责。警方也采取了依法拘留等果断措施,但是屡罚屡犯,有禁不止,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他

青少年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正式出版发行,以人物故事串联,众多细节首次披露

张连红和刘燕军两位学者均从事了30多年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丰硕。而此次出版的《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在写作上,完全颠覆了学术著作注重宏观的风格,写作文风较为活泼。
其他

旅日华侨林伯耀获颁“2017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林伯耀先生年近八旬,他倾毕生之力捍卫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是第一个提出在南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也是最早呼吁举行南京大屠杀悼念活动的人之一。
其他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做客紫金草和平讲堂,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现实意义

刘江永教授剖析指出,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与恶性循环包括:历史观、战争观、国际秩序观矛盾,民族主义与民族感情对立,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军事战略对立,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的争议等。
其他

清明祭英烈 | 350位市民冒雨徒步紫金山,寻访南京保卫战碉堡群

共计350位市民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一同徒步寻访南京保卫战碉堡群。其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前来参加,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
其他

纪念馆昨获赠日本友人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资料及加拿大安省议会有关南京大屠杀提案原件等

在昨天举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资料捐赠仪式上,松冈环女士谈及自己从1988年至今30年来,专心致志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初衷。
其他

7分42秒《2018清明祭》 还没看完已泪流满面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其他

纪念馆清明节期间参观提示

三、节日期间,地铁2号线云锦路站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此站2号口开馆期间只进不出,时间为每天8:00—17:00。来馆参观观众可从3号口出站,按照指示标牌到达纪念馆观众排队入口处进馆参观;
其他

第33年,一个人的“绿色赎罪”之旅……

如敢擅入及搬迁什物严惩不贷”的照片说,这是当年南京市政府为了保护日侨的财产,在日侨房屋上贴上封条。他家居住的房屋也被贴上封条,因此没有遭受到任何破坏。
其他

【报名中】4月5日,一起徒步寻访南京保卫战碉堡群,播撒和平的种子

陵东路与灵谷寺路交叉口、邵家山民国军事遗址、体院南路与西洼子路交叉口盖章处
其他

二月兰开得正好,快来!

2016年3月,由纪念馆发起,组织近300位海内外人士,在雕塑广场2500平方米的地面上,手绘紫金草,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历时3天,这里变成一片“紫金草花海”。
其他

约会博物馆 | 纪念馆新展百天迎来第100万位参观者

今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的鲁海林先生一家幸运地成为了纪念馆新展《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开放后的第100万位参观者。
其他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第五期 | 挪威姑娘艾琳:这段历史非常有必要向全世界年轻人传播

纪念馆特邀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大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良芹为留学生们做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定量和定性》的主题讲座。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副馆长陈俊峰出席结业典礼,并与留学生们互动交流。
其他

紫金草读书会 | 首期特邀史学专家导读《南京大屠杀史》

《南京大屠杀史》由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连红,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王卫星担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