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我要diss你”演变为“成都迪士尼”并空降热搜,当《无限超越班2》自带的“癫”buff火出圈,再回想一下春节时的“黄龙江一带全都带蓝牙”……当代年轻人,你是癫,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2024年,“癫”仿佛成为代表年轻人精神状态的关键词。“年轻人,始终是网络热搜的常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对此并不意外,在他看来,“标签化”是每个世代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除了癫,年轻人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很多。有人说当代年轻人渴望稳定,也有人说他们一身反骨热爱整顿职场;有人说他们追求个性,也有人说他们消费降级;有人说他们内卷,也有人说他们躺平……在相互矛盾的标签中,年轻人更像是提线木偶,或是被老师和家长精心打扮即将上台的小学生,被安排着进行一场场网络表演,演出不再年轻的“往届生”敢想却不敢为的网络爽剧。00后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当80后站出来为00后制作标签的时候,他们在做的,似乎不过是让自己承受过的事情,击鼓传花一般地递到了00后手中。于是,一轮又一轮。如今的00后躺平,10年前的90后迷茫,20年前的80后自我,30年前的70后......庆幸当时没有互联网。当然,年轻人与互联网之间前所未有的“纠缠”远不止于此。如果上一代人仍旧是在“使用”互联网,那么当下的年轻人则干脆“活”在了互联网中。2023年12月,董晨宇在互联网中寻找了70位年轻人,并以闲鱼、1688、钉钉、夸克四个年轻人活跃的APP为观察窗口,尝试验证这些印象的真伪,获取对当代年轻人更为厚重的理解。在研究成果《“APP世代”中国年轻人移动应用使用报告》中,董晨宇观察到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观、期盼社交属性的消费趋势、充满叛逆又有反向开发APP的创造性。他认为,互联网不应该仅仅是评判年轻人的“标签广场”,更应该成为了理解他们的“微观镜头”。消费降级?无所谓升降,该省省该花花年轻人在消费降级吗?对于在北京攻读硕士学位的张然来说,1688上的同源工厂店是她购买衣服的首选,因为她不愿意再为品牌溢价买单。对于深圳的中学老师李舒而言,买肯德基时在闲鱼上搜“代下单”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因为这可以节省九元的外送费。夸克在年轻人中的迅速扩散也出于类似的逻辑:相比于几百元的网盘年费,淘宝88VIP就可以“顺手”获得夸克网盘会员。来自上海的事业单位职员胡莉则感受到了“平替文化”在朋友间的流行:“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有人花3000块钱买了一个发卡,我们都会骂说你有病,而不会觉得你好有实力。我们更愿意讨论的是,你这个东西16块8买了,太贵了,一模一样的东西,我9块8买的。”在以“平替文化”为代表的“反消费主义”观念中,年轻人不再追逐品牌带来的符号幻觉,而拥抱性价比更高的消费。“不是A买不起,而是B更有性价比”成为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