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杂志

其他

李颖晖|“普职分流”背景下青年的职业地位获得

作者李颖晖,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要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相关数据,考察“普职分流”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对青年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对高中阶段教育后没有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比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作收入方面;对高中阶段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无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应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和办学质量,确保其学生保持既有优势并拓展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向上流动的途径。关键词普职分流;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地位获得;社会流动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是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举措。通过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初中毕业后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普职分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制度保障,进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学术型毕业生就业难的当下,中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起点,保持其适当的规模和高质量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梯队的构建、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助力中职教育发展。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沈锦浩|双重不确定性与外卖骑手的情感劳动——基于上海市的田野调查

作者沈锦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摘要伴随着外卖经济的迅猛发展,外卖骑手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兴职业群体。通过对上海市的田野调查,发现外卖配送劳动存在双重不确定性,即送达时间的不确定性和顾客评价的不确定性。骑手在劳动实践中针对不同主体发展出建立情感网络、经营情感关系、争取情感认同三种情感劳动策略来灵活应对和克服双重不确定性,形成以利益关联度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式”的策略图谱。骑手的情感劳动是以人力的方式弥补算法神话背后的漏洞与盲点,但这些策略只能在表征意义上缓解平台与骑手的张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兴职业群体及其劳动境遇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关键词外卖骑手;双重不确定性;情感劳动;利益关联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吴迪 顾金土|社会经济地位、时间分配与青年健康

作者吴迪、顾金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当代居民全面健康调查”两项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时间分配与青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但并不是强相关关系;两者关系受时间分配的调适和控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群体会面临更多时间分配紧张问题,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抵消了高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积极效应。在提升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过程中,青年群体要合理分配时间,兼顾事业和健康平衡。关键词社会经济地位;时间分配;青年健康;遮掩效应青年健康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根基。随着职场经验的累积、资历的增加,青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一些青年想象在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后,能够从快节奏生活中脱身,拥有更多休闲时间。但实际上,原本充足的时间却变得稀缺,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运动锻炼,甚至连基本的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慢性病年轻化”“工作猝死”等事件频发。显然,社会经济地位提升非但没有像以往研究表明的那样“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反而有可能使青年群体面临更为紧张的时间分配和更大的健康风险,最终造成心理焦虑、工作懈怠等不良后果。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时间分配究竟怎样影响青年群体的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又是否影响青年群体的时间分配。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把社会经济地位、时间分配、青年健康三者联系起来,探究时间分配在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年健康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2022年5月1日
其他

杨发祥 李安琪|都市青年白领的宠物消费

作者杨发祥,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李安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在都市青年白领休闲生活中,宠物消费日益成为一个普遍性现象。通过对上海市16位青年白领宠物主人的深度访谈,从家庭互动中的情感依赖、社群网络中的情感链结和社会交往中的情感衍生三个层面,深描都市青年白领以宠物为载体的不同层面的情感交换。研究发现,“都市生活”的多重挤压造成的情感退却、“青年”阶段的地位悬浮引发的情感迷失以及“白领”身份的圈层重构导致的情感漂移,是都市青年白领宠物消费的动力机制。都市青年白领的宠物消费行为,折射出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与消费走向。剖析这一群体的宠物消费心态,可以引导都市青年白领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促进宠物消费市场的良性运行,为实现规范治理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关键词都市青年白领;宠物消费;情感交换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向芯 孙瑜|超大城市流动青少年的亚文化生产机制

作者向芯、孙瑜,广州市越秀区青草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摘要基于对广州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坏孩子”圈子的长期追踪,深描他们校内“混日子”、校外“找乐子”的文化实践,阐述其亚文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他们看似叛逆的行为是结构性压迫之下的自我保护及寻求认同感的策略,是教育体制和民办学校筛选、排斥非户籍“差生”的推力与吸引青年群体的消费社会和互联网经济的拉力双重作用的产物。从青少年视角出发的研究方式突破了“反学校文化”理论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为理解当代中国青少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教室;空间安排;后排;青少年;学业表现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王刘飞 卢楠|学校类型、后排空间与青少年学业表现

作者王刘飞、卢楠,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探讨教室空间安排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在资源充足学校,坐在教室后排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他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在资源不足学校,由于距离讲台较远,后排学生更难专心听讲,同伴间容易相互影响,对其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学业表现相对较差。教室空间安排对学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有其独立的作用机制。资源不足学校要重视教室空间安排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教室空间安排。关键词教室;空间安排;后排;青少年;学业表现教育获得是影响个人社会阶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吴愈哓,2020)。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特征对个人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吴愈晓、黄超,2016;吴愈晓等,2017;谢桂华、张阳阳,2018)。然而,对学校内部运作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并不多(沈洪成,2021)。在中国中小学,班级是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和教学环境。许多研究试图从班级出发,探讨学校教育问题(曹蕊、吴愈晓,2019;程诚,2021;刘浩,2018;张阳阳、谢桂华,2017)。然而,有关班级对教育获得过程和机制作用的讨论大多停留在班级总体特征(如学业氛围、学业能力同质性等)对教育获得的影响上,较少关注班级内部的分化现象。
2022年4月8日
其他

何明洁 向南霓|个体化视角下的兴趣爱好与数字劳动

作者何明洁、向南霓,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游戏主播是数字化时代热门的新兴职业,他们的从业选择和劳动经历深受个体化思潮影响。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以贝克个体化理论为分析框架,从解放、去魅以及重新整合三个维度解析游戏主播的入行选择、劳动过程和自我认知。分析发现,游戏主播入行是多重“脱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兴趣爱好在劳动过程中帮助他们建构起积极的职业体验,主播与观众以游戏为纽带结成虚拟空间的趣缘共同体。要重视劳动者“秉性”对工场结构的影响,同时积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系统性嵌入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关键词游戏主播;个体化;数字劳动;劳动过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游戏直播成为新兴产业中发展迅速、资本聚集、影响广大的新领域。2020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6.65亿人,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另据艾瑞咨询研究院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独立游戏直播平台市场规模达208亿元、用户规模3亿人;2020年3月,头部游戏直播平台的开播主播总数超430万人。游戏直播的主要受众是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游戏的年轻人通过观看游戏或担任主播,将劳动者与消费者身份、兴趣爱好与生产活动内容重合,大大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劳动和劳资关系的认识。数字经济中劳动的时空条件模糊,私人生活与工作边界交叉,生产无处不在,劳动触网可及。新经济形态的劳动研究亟须突破传统范式,捕捉新增或改变的重要因素,以充分理解当代青年劳动者以及他们身处的不同以往的工场关系。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张龙 等|体育锻炼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路径

作者张龙、卢春天、陈保学,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摘要科学认识体育锻炼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是体教融合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相关数据,通过多重中介模型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又能通过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同伴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直接效应显示,锻炼时间和频次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间接效应显示,各中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认知能力、积极同伴效应、非认知能力、消极同伴效应;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没有得到验证,但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得到验证。建议科学认识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的良性关系,强化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作用。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学业成绩;多重中介效应在中国教育与人才评价体系中,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不仅是其升学、继续深造最公平和有效的标准之一(赵红霞,2011),也是用人单位判断求职者能否被录用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期以来,学界围绕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展开了大量的探讨,众多研究显示,学业成绩是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红霞,2011;方超等,2020;吴爱华,2011;燕国材,2019),其中个体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体育锻炼作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白胜超等,2020;李凌姝、季浏,2016)。国外研究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许琪 彭湃|代际经济支持与婚姻的同质性匹配

作者许琪、彭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摘要父母对子代择偶的影响是解释中国人婚姻同质性匹配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父母对子代婚姻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父母对子代婚姻的直接影响在削弱,但普遍的代际经济支持导致父代对子代婚姻依然有持续的影响力;子代在结婚时对父母存在很强的经济依赖,且父母对子代婚姻的经济支持程度越高,子代的婚姻越可能在年龄、教育、地域和家庭背景方面表现出同质性匹配的特征;分性别研究发现,代际经济支持对男性婚姻同质性匹配的影响大于女性。这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青年择偶过程中复杂的代际互动,为分析近年来中国夫妇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关键词父母的影响;婚姻匹配;同质婚;代际经济支持;现代化理论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精酿啤酒”与都市青年的消费趣味

作者张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研究院陈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摘要“精酿啤酒”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形成了以中产阶层都市青年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借助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和“区分”理论,考察都市青年消费者精酿啤酒的消费行为,分析精酿啤酒商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特性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针对都市青年这一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趣味,区分出知识型消费者、品质型消费者和炫耀型消费者三种类型,以揭示当下社会分层中文化资本占优势的中产阶层的“趣味”差异。关键词精酿啤酒;中产阶层;青年消费;趣味“精酿啤酒”是相对于工业啤酒的手工啤酒的统称。精酿啤酒兴起于欧美国家,近年来出现在中国都市青年的消费活动中。有调查显示,年轻人是啤酒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啤酒文化不同于以往。“对着大绿棒子猛吹”的现象逐渐被“少喝酒,喝好酒”的观念所替代(韩维正,2020)。2017年《终端市场年度分析报告》中有关酒类产品消费群体及消费倾向的数据显示,中国35岁以下人群约占啤酒消费人群的六成,其中的精酿啤酒消费者大多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且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总体上属于或自我定位于“中产阶层”。不过这个中产阶层并不只是一个按照经济指标来确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而是指一个自身具有某些特定生活风格和趣味的群体。
2021年5月30日
其他

新媒体时代男性的性别商品化及其动因

作者王杰、赵硕琪,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近年来,男性的性别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奇观。使用Python抓取某当红男明星身体乳广告的24077条微博评论,并使用NVivo11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女粉丝通过支付金钱、劳动时间或者注意力实现对“男色”以及与之捆绑的实物产品的消费,其动因可归结为男色审美、情感代入、粉丝社群三个维度。在男性性别商品化中,实物产品沦为“男色”的附属品,粉丝成为网络时代的“免费劳工”,仪式性互动和献祭式消费突显出其情感消费的特征。男性性别商品化存在消费异化的风险,消费者应保持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寻回作为消费者的主体性,避免成为任由资本摆布的消费机器。关键词男性性别商品化;男色审美;情感代入;粉丝社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颜值男明星出现在荧屏之上,“小鲜肉”层出不穷,男性的性别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消费奇观。随着韩流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一众打扮时尚、样貌帅气的偶像开始为大众所熟知,Super
2021年3月5日
其他

虚拟游戏如何改变现实社会网络

作者杜世超,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摘要电子游戏作为一种青年文化时常受到大众的误读。对游戏的研究需要回到游戏文本,理解游戏所创造的意义和文化过程。基于参与观察及访谈数据,发现虚拟游戏创造的独特行动准则被玩家内化为对其他玩家进行评估的标准,评估结果被挪用到现实生活的社会网络维系中。游戏创造了玩家之间的共享意义以及“评估”的文化过程,具有形塑现实社会网络的文化自主性。不同于“独自打保龄球”,游戏的积极吸引力在于“玩在一起”。游戏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维系现实社会网络的独特文化框架,也是理解青年文化的重要渠道。关键词游戏;行动准则;评估;文化过程;社会网络
2021年2月28日
其他

中国大学生对美日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如上文所提到的,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出国经历作为其群际接触经历的指标。出国选项属于自由回答,我们按照回答将其处理称为二分变量,包括了无出国经历和有出国经历,我们把无出国经历作为参照组使用。
2020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