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的一个朋友近些时候在整理明代如皋诗人石沆的诗集,委托我就近找新近出版的《如皋诗词》看看其中有没有他没有找到的石沆的诗。石沆,字瀣仲,是明末的著名诗人,诗歌成就很高,明末清初的大诗人钱谦益编选《列朝诗集》时说:“取瀣仲诗,冠于近代名士之首”,并在《列朝诗集》中选其诗四十首。《如皋诗词》是刘聪泉先生主编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一部历代如皋人流传下来的诗词以及和如皋相关的一些诗词的汇编,是有史以来篇幅最大的一部如皋相关诗词的总汇。我把《如皋诗词》中收录的41首石沆的诗拍给朋友,朋友表示遗憾。他说《如皋诗词》中的这41首,有40首来自清代乾隆时期汪之珩编纂的《东皋诗存》,还有一首是嘉庆《如皋县志》里收录的《寓马塘》。朋友说,其实现存的石沆诗的数量远不止于此,嘉庆年间通州文人杨廷撰编纂的一部《五山耆旧集》就收了石沆诗48首,康熙《如皋县志》收石沆诗6首,其中《东皋诗存》未见的就有3首,除了《寓马塘》,还有《海上谒文文山先生祠》、《题画鹰赠掘港管将军》。这让我颇为诧异,因为刘聪泉先生在序言里说到《如皋诗词》的来源有八,第三点“历代诗集甄录”,其中就明确点出了《五山耆旧集》。当然了,刘先生也说明了是“甄录”,没有收录的那几首会不会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故意为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借着找石沆诗的机会,我稍稍翻阅了一下《如皋诗词》,惊奇地发现这本书收录了1393人的诗词21379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录如皋籍文化名人冒效鲁的诗。冒效鲁(1909-1988),字景璠,又名孝鲁,别号叔子,江苏如皋人,冒辟疆后裔,民国著名大儒冒广生第三子,诗人、翻译家,精通俄语,又工英文、法文。冒效鲁先生家学渊源深厚,少时习经史,喜诗文,有才子之名。其早岁诗作即深得康有为、陈宝琛等名家的称赏,后时与叶恭绰、胡汉民、章士钊等名士唱和。钱钟书为冒效鲁诗稿题签冒效鲁早年与钱锺书、杨绛伉俪相识,相交莫逆,诗词唱和往来不断。钱钟书《围城》中的董斜川即以冒孝鲁为原型。钱锺书《槐聚诗存》中,与冒效鲁唱酬之作居首,冒效鲁《叔子诗稿》中,与钱锺书赠答之篇幅最多。陈毅逝世后,冒效鲁写了挽诗,经周总理批示,转给了张茜同志我不知道如何准确评价冒效鲁先生的诗歌成就,要说冒效鲁是“近代如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肯定不为过分。刘聪泉先生在《如皋诗词》序言中写到:“余知深此书须收录宏富,以为千百年如皋诗文之最……”不知道为什么《如皋诗词》会遗漏了冒效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皋诗词》篇幅浩瀚,一时不能尽读,匆忙之间,我读完了刘聪泉先生撰写的《序》,很为刘先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甘坐冷板凳,费心费力整理地方文献的精神所感动。熟悉大茶坊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好咬文嚼字。读《序》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篇音韵铿锵的文章中间也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揣冒昧,提出来和大家商讨。《序》文第二句“自《左传》得名,我如皋之域历三千春秋,因盐而起,应“运"而兴,富甲一方,利兼天下。”《左传》中确实有“如皋”二字,但这二字究竟是“到水边的高地去”,还是特指黄海边的这个地方,一直存在争议,明朝万历《如皋县志》的编撰者吕克孝就明确指出如皋因《左传》而得名是穿凿附会(万历《如皋县志》中关于“雉皋”的辨析)。不过,历朝历代认为“如皋”出自《左传》的人也不少,所以我们姑且认可这一说法。“因盐而起”这一说法似有不妥。目前如皋盐业的历史只能追溯到西汉初年,距今2000余年,其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除了战乱短暂中断外,如皋都一直是淮南盐的重要产区,对封建时代朝廷的财政收入有重要影响。1995版《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制盐业始于西汉“如皋之域”的历史早于西汉,那么我们说其“因盐而起”就不太准确,可能改为“因盐而兴”更为妥帖。《序》文第三句话“初荣于汉晋,继噪于宋元,后显于明清”。“初荣”和“后显”两个词这里的搭配比较好理解,“继噪”用在这里,“噪”只能作为“传扬”来解释。通常都是在“名声大噪”、“名噪一时”中“噪”才解释为传扬,很少单独用。这样的表述,不能说错,但很生硬,读起来费劲。《序》文第六段有“十五年前,余应请选编《如皋市志·文献》。披观邑乘,博采家珍。”“博采家珍”似乎中间少了一个“众”字,“家珍”的意思是指家中的珍宝,是一家所有,结合前文选编《如皋市志·文献》,作者“博采”的似乎不是一家之珍,而应该是“众家之珍”。《序》文倒数第三段:“下部目次与中部类同,《诗》即《东皋诗存(续)》,《词》即《东皋诗条(续)》。共收录诗词作者525人,录诗7951首、词1100首。下部所收作者的生存年代大致为《东皋诗存》成书之后。其中收录清代江干261首,熊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