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千一

其他

什么是悟后起修?悟后起修是修什么?

简单版回答简单来说,就是“牧牛”。放过牛的朋友都知道,放牛的重点是防止牛去吃庄稼,因为庄稼都是成片成片的,专门种植好的,比如菜园,水稻等。这些庄稼和野草比起来,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仅好吃,嫩,还成片成片的,一会儿的功夫就能吃饱了。但是种地的农民伯伯就惨了,收成就没了。所以,放牛的时候,要牵着牛,看紧着点,不要让牛去吃庄稼。(如果是那种完全没有庄稼的地方,就可以放任了,但是,这种情况不是比喻所对照的了。)这里的“牛”就是指我们了,“吃野草”就是修行人该做的事情,具体来说,可以是八正道中的正行,正业,正命,正语,正精进,正念了(这里的正行也包括诵经,拜佛,念咒等)。而“吃庄稼”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些烦恼了。“牧牛”的意思,以“悟”时所获得的“正见”,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斩断染污之念(包括不善和染污),延续清净之念(包括善和无记),也可以用四正勤来对照了: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禅宗十牛图再详细的过程,则可以参考十牛图了。关于十牛图的解说很多,大家很容易在网上搜到,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多看几个讲解,这里就略过了。详细一点的回答悟后起修,其实只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悟后无修。悟后无修悟后无修,是因为悟的时候,见道和修道一并完成了。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阿罗汉,有一种因缘成熟的阿罗汉,只听到一句佛法,就证阿罗汉了。而阿罗汉是无学,既然是无学,也就没有什么再需要学的了。无学也就等于无修。“听说”《阿含经》中有这类的例子(但我暂未找到)。另一种情况是成佛,例如释迦牟尼佛,就是见道和修道在一瞬间完成的,菩提树下直接成佛的,既然已经成佛了,当然,也无需再修了。所以,这是第二个例子。补充下,这里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在人间成佛的。报身佛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过,也要看依据哪本经典了。悟后起修悟后起修,也是笼统而言的,也是可以再分很多层次的。以开悟来说,层次最低的是解悟
12月13日 下午 9:49
其他

读懂了佛教的因缘法,就不会再相信“无中生有”,“一因一果”了

什么是因缘法?《杂阿含经》卷第十三,335经: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白话:因为这个存在所以那个存在,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因为这个不存在所以那个不存在,这个消失所以那个消失。基本含义:一切事物的产生(起)和存在(有),都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存在。同样地,当一切事物所依赖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因为依赖的消亡而消亡,最后依赖不存在(无)了,事物本身也不存在了。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不能独立地产生和存在。这就是佛教最最核心、最最重要、最最基本的因缘法。也叫缘起法。为什么不该相信“无中生有”?有不少人相信这个观点
9月7日 上午 9:51
其他

懂了佛教的因缘法,就不会再相信命运(宿命论)、造物主、老天爷了

什么是因缘法?《杂阿含经》卷第十三,335经: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白话:因为这个存在所以那个存在,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因为这个不存在所以那个不存在,这个消失所以那个消失。基本含义:一切事物的产生(起)和存在(有),都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存在。同样地,当一切事物所依赖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因为依赖的消亡而消亡,最后依赖不存在(无)了,事物本身也不存在了。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不能独立地产生和存在。这就是佛教最最核心、最最重要、最最基本的因缘法。也叫缘起法。解释下“缘起性空”在大乘佛教里面,有特别强调“空”,“空性”,“性空”等。其实“缘起”和“性空”是在表达一个相同的含义,表达的重点却是不同的。这里的“空”对应“有”,而“有”又经常是“实有”的简写,那么“实有”的定义是什么呢?有:就是“存在”。实有:就是“常、一存在”,这里的“常”就是永恒、永远,“一”就是有独立的自体不会被破坏、分解。合并起来,“实有”的意思是就是永恒、永远地独立存在,不需要依赖其他条件。(了解了这个“实有”的概念,很多佛经都很容易读懂了。)前面已经解释了因缘法,重复一下: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和存在的。这就是“缘起”。一切事物都不能永恒、独立、不变化地存在。如果存在这样的东西,就是有自性。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如此,这就是自性空(简称性空、空性)。这些都是可验证、可观察的。不仅普通人(凡夫)观察后的结论如此,就是佛菩萨圣者们观察后的结论也是如此。常见的错误观点和说法,都是因为违反了因缘法很多常见的观点,甚至有很多佛教徒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实在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想要做一名合格的佛教徒,必须对佛教的基本理论、核心理论、根本理论有所理解,尤其是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交流和讨论的我们。我这样说并不包括一些特殊情况,如一心一意修行某个法门的人,例如,某个老实念佛的修行人,某个特定法门的修行人等。相信命运的人不是合格的佛教徒“命运”有两层意思:命运,本意是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则,了解这个规则和前提条件,是可以推理出来后续事态的发展。所以,“算命”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很多人觉得“算命”是迷信,其实“算命”不过是一些经验总结,比如看相,手相等。在这一层意思上,其实并不违背因缘法,因为算命,或命运其实都是根据因和缘,以及常理和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已。现代科学下,可以看到的因和缘更加清晰了,甚至可以从DNA的角度去看到一个人的性格,这不就是因缘法最有力的证据了嘛?!如此说来,为何说相信命运的人不是合格的佛教徒呢?这还要看命运的第二层意思了。命运,即是宿命论者,任何命运都是无法更改的,任何一切安排好了的。无论安排的人是谁,有人认为是老天爷,或人认为是造物主,有人认为是掌管命运的神,或者是机械的物质运动(唯物主义)。这些就是违反了因缘法了,因为根本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或神存在。至少在佛教里面,是不许可有这样的人或神存在的。佛教是非常积极的,虽然佛教认可部分命运的说法,即是上面第一层命运的意思,这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已,这一层命运不仅不违法因缘法,反而正是因缘法的表现形式了。佛教是积极的,意思是说,佛教承认未来的结果,大多都是可以改变的,取决于决心和态度,只要决心很大,方法得当,这辈子都可以应验的。因为,只要有一个因和缘发生了改变,结果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一个因或一个缘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那么结果当然也会发生重大改变,这就是佛教的积极性了。所以,命自我立
9月1日 上午 8:16
其他

佛学问答(1):有关净土宗

问:有没有方法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往生净土?答:往生故事中有提前舍报走的。不过,不太推荐,怕有人水平不到随便效仿,结果造成自杀就不好了。所以近代净土大师印光大师说:老实念佛,敦伦尽分。就是提醒大家,别忘记了我们的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问:五逆十恶之人,可否往生极乐净土?答:可以的,请参考:《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CBETA
8月25日 下午 1:02
其他

夏虫、井蛙和四层世界

夏虫和井蛙“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冰不会有任何的认知和概念。所以,对于它来说,冰和冬天都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的。除非有一天,它可以坚持到冬天,然后看见了冰
8月21日 上午 1:55
其他

不要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不等于失去希望)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存在着各自的烦恼、困难或复杂的情况。无论家庭的外在表现如何,其内部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经济状况、子女教育、长辈赡养等诸多方面。每个家庭的构成、背景和经历各不相同,所以所面临的难题也各有差异,但可能都有难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对于棘手且难以化解的问题,我们通常极为重视,并且强烈期望对其予以转变和解决。为此持续不懈地致力于改变,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然而最终,就结果而论,要么改观甚微,甚至毫无变化,渐渐地,此类事项便成为了我们的“心结”。与家庭来说是难念的经,与个人来说,这就是心结了。“我有一个朋友”他自己是个佛教徒,学佛多年,也算是蛮虔诚的佛友了,经常参加各种法会,活动,甚至还会组织一些佛友活动,如聚会等。在别人眼里,这位佛友算是学得很好的了,博学多闻,包容开放。但就是这样一位佛友,却也有自己的“心结”
8月18日 上午 7:50
其他

利根和钝根 | 随法行和随信行 | 《俱舍论颂疏讲记》中的利根和钝根对比汇总

利根和钝根的故事说到利根,总会提起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因为慧能大师在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却可以在听到他人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突然有所“悟”。然后决定出家求道,遇到五祖询问来意时,直接了当地要“作佛”,后来便成为了禅宗六祖。那钝根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也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了。在故事中,周利槃陀伽极其愚笨,连一首完整的偈语都记不住,记住了前面忘记了后面,记住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后来佛陀只教他念六个字:“我拂尘、我除垢”,结果连这也记不住。后来佛陀再教他去清理其他僧众的鞋子,这才让他得以清除业障,然后他才能记住上面这六个字,深思它的含义后,证悟成阿罗汉了。(完整故事请参考《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1。)两个故事的开头可谓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最利根的例子,一句话就有所悟,并成为禅宗六祖。另一个是“最钝根”的例子(其实是业障的关系),一句偈语都记不住,最终却因为佛陀的善巧方便,以及他的依教奉行,最终成为了阿罗汉。所以,无论是利根还是钝根,只要遇到善知识,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都会证悟成就的。但是,利根和钝根的核心区别到底是什么呢?随法行和随信行释曰: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者,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立此二名。若钝根者,名随信行,彼于先时,随信他言,而行义故。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彼于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俱舍论颂疏》)这里是说,在见道位中,有两种圣者,一是随信行,二是随法行。这两种圣者就是从根上立名的。钝根的人,叫做随信行。利根的人,叫做随法行。后面有简单的解释。在《大毗婆沙论》中的解释更为详细,补充如下。什么是随信行?问:何故名随信行?答:由彼依信随信行故,名随信行。谓依有漏信随无漏信行,依有缚信随解脱信行,依有系信随离系信行,由信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信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或闻他劝汝应商贾,或应事王,或应习学书算印等种种伎艺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广说乃至闻已便作。或闻他劝汝应出家,亦不思察,为应出家不应出家,为能出家不能出家,为能持戒不能持戒,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他劝已即便出家。既出家已,若闻他劝汝应诵习,彼不思察,为应诵习不应诵习,为能诵习不能诵习,为有宜便为无宜便,为素怛缆,为毗柰耶,为阿毗达磨,闻他劝已即便诵习。或闻他劝营理僧事,亦不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或闻他劝住阿练若,亦不思察,我为应住为不应住,我为能住为不能住,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住。彼渐次修圣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刹那名随信行。(《大毗婆沙论》卷五四)什么是随信行呢?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听信别人的话,听别人的劝,别人说好,他就信了,然后就去做了,自己不会思考(思察),不会去判断该做不该做,是否适合自己。(部分白话解释。)什么是随法行?问:何故名随法行?答:由彼依法随法行故,名随法行。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依有缚法随解脱法行,依有系法随离系法行,由慧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慧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我为能作为不能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审思察已然后作之,余广如前随信行说。彼渐次修圣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刹那名随法行。(《大毗婆沙论》卷五四)什么是随法行呢?简单来说,就是人比较聪明,有思考能力,能够自己判断,什么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适合什么不合适。(部分白话解释。)利根和钝根在时间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时间
8月12日 上午 8:27
其他

四十不惑和三观

今天是我四十一岁的第一天,想起迈入四十岁时就想写“四十不惑”,却因怕自负而拖延。沉淀一年,此刻能肯定,这不再是冲动,而是内心的笃定。时间是最好的过滤机,会自动过滤掉一时兴起,不够坚定的临时想法。首先要说明一下,我这里的不惑,主要是指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不惑是在大方向和本质上,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不惑”了。世界观世界观,即是对世界的看法。世界是一切人事物的合集。所以,世界观也是首要的一个观念了。我的世界观是,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换句话说,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众多因素(因)在合适的条件下(缘)产生和存在的。这也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生观人生观,即是指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以我自己来说,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于认识真理和实践真理。一旦自己认识到了真理,就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实践真理。这是最通用和最本质的表达。以佛教徒来说,无疑是以佛教的真理为真理了。这不是简单的情感上的认同或依靠,而是对佛教教理的反复学习,思考和观察并验证后的理性判断。或许有人认为上面的只是理论而已。那我们就可以再具体一点。人生目标就是成佛。成佛后,再帮助其他众生,让他们也成佛。这个是终极目标。除了要有终极目标,还要有阶段性的目标。以圣道门来说,阶段性的目标就是见道。以净土门来说,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往生净土。价值观价值观,指个人或群体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在确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后,价值观就容易了。因为价值观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人生观的具体方法了。通过价值判断,如何帮助我们更快、更安全地实现我们的人生观。以佛教徒来说,这个价值的判断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再“自净其义”,从而实现最终的人生价值
8月4日 上午 5:53
其他

我和王路老师见面了 | 欢迎订购王路老师的《俱舍九题》

和王路老师的见面趁着在北京出差的机会,有幸和王路老师见了一面。这算是我出差私事中,重要的三件事情之一。其他两件事是回老家看望父母,以及看张学友的60+巡回演唱会,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演唱会。张学友真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唱歌方面不用说,被称之为歌神。做人方面也是我的榜样,在演唱会上,他特意向观众一一介绍所有的参演者,包括乐队和配舞。其中有一位最小的乐手是2002年的,才22岁,张学友依然称呼他老师。在演唱会结束的时候,有观众拍到他和配舞的演员一一碰拳,以示圆满和感谢,并且最后向他们深鞠一躬。张学友的歌唱得好是众所周知的,亲见他的为人的机会却不多。非常有幸得以目睹一次老艺人的风采。王路老师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对于我来说,能够把俱舍研究得透彻的人,无疑是非常值得我敬重的。怀着这份敬重之心,我还是非常期待可以见上王路老师的。因为出差的各种安排非常多,又经常出现变故。再加上和王路老师的交流也不多,仅限于几个问题而已。对于能否约见到王路老师,我并无把握。但在那个周日早上,对于突然出现的空挡,我还是冒昧地跟王路老师发出了邀约,出乎意外的是,王路老师几乎是秒回并同意。见面的过程非常顺利,王路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也有简略地提及。见面给我有一种即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我对于王路老师也是有一点了解的,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和视频,很多事情他都有提过了。陌生的地方是,我们在生活中毫无交集,也没见过,第一次见面时还是略显局促。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对于王路老师的问题,我也是有问必答,甚至为了避免冷场,也有尽量地多说一些。告别后,我才想起来忘记拍个合照,又打车折回了。王路老师也没有嫌弃我多事,很大方地接受了我的请求,在没人帮忙的情况下,我们两拍了一个大头合照。总结来说,王路老师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毫无学究气,也没有任何架子。正如他文章中提及的那样,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见面,甚至比一些常见的地缘、亲缘关系还要友好和有益,更何况是基于圣教中的最最重要的阿毗达摩了。
7月26日 下午 2:16
其他

看到这句话突然非常难过 | 佛教中的各种误解从何而来

伺察,伺机而动的伺。通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和区分两者:比如猫爪老鼠,一开始,猫不知道老鼠在哪里,这里找找,那里找找
7月13日 下午 11:03
科技

图解和对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十五法(总结篇) | 建议收藏

佛学中的理科和文科综上,通过使用七十五法对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相互对照,希望以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佛学中的基础概念。阿弥陀佛。愚夫合十。法相(俱舍、唯识):1.
6月16日 上午 6:42
其他

略解十二处 | 七十五法和十二处的对照

七十五法是前提条件这篇文章假设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七十五法,以及七十五法都有哪些分类和心所下的子分类,并且应该了解下这七十五法具体的内容。如果你对此不太了解,那么也可以先阅读下我之前的文章
6月10日 上午 6:34
其他

略解五蕴 | 七十五法和五蕴的对照

无见无对的一种色法,无见是因为无法看见,无对是无法用其他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来感知到它的存在与否。具体一点的,可以再参考下律仪无表,非律仪无表,处中无表。一般的解释
6月6日 上午 9:18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五位七十五法(基础部分)

参考材料《俱舍论》《成唯识论》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直解》佛光大辭典
6月3日 上午 10:00
其他

佛学中的理科和文科

我经常用上学来类比学佛,在我读到高二的时候,学校开始要求我们分科,分成理科和文科。虽然分了两科,但还是有一些课程是共同的,如数学、语文和英语。除此之外,理科还有物理和化学。后来听说还有生物。而文科则是历史和政治。随着我对佛学的了解,我发现佛学也可以分为理科和文科。我先说说文科。那什么是佛学中的文科呢?!佛学中的文科我先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句非常著名的话:“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是非常好理解的,那么“芥子纳须弥”该如何理解呢?因为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完全直接的例子。只能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但又因为是比喻的方式,所以比喻本身永远都可以找到瑕疵。例如:有人借用现在科学来比喻,比如用一张光盘(或USB盘)所存储的文件,可以比得上一座山的书籍堆积在一起。当年光盘出来的时候,比尔盖茨还亲自打了一个广告。图片来源:网络。图片说明:1994年,比尔盖茨坐在33万张纸上,手中拿着一张光盘告诉全世界:一张光盘能记录的内容比这33万张纸都多。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从文字量上来说的。但是一张光盘并不能等价于那33万纸张,或等量的书籍。这就是有瑕疵的地方。光盘如果坏了,那么多文字就全部丢失了,而那么多的纸张要全部丢失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再者,有人半开玩笑地反驳说,光盘不用了,就只能丢垃圾桶了,而那33万纸张还可以卖破烂,估计还可以得到几百块钱呢。这些“瑕疵”的地方,都说明了比喻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人借用“心”来说明,“心”虽然很小,要么像拳头那么大(指心脏),要么像碗口那么大(指大脑),却可以包容一切的东西。这个比喻的“瑕疵”就更大了,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比喻。《大智度论》里面说,合格的比喻应该是用简单的事情来比喻复杂的事情,这样才能帮助大家从简单的事情去类比,然后理解复杂的事情。实际上,佛学上“心”的概念,要比一个“芥子”或“须弥山”要复杂的多。所以,就算有人听到了这样的比喻,也是蒙蒙胧胧,似懂非懂的。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这就是“文科”的特点,或者说是“文艺科”的特点。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个比喻,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个理解。就像一篇作文的评分,可以给很高,因为意境很丰富,也可以给很低,因为逻辑不通。用文科的方式来理解佛法虽然也有用(我从不一棍子打死一个观点),但是这个用途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芥子纳须弥”这句话,请问你要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呢?它当然可以让你更加包容,但你只问一下,听完这句话,你就能够包容一切吗?对于一切事物都看得惯吗?对于一切人都看得惯吗?对于我这篇文章可以理解和包容吗?!为何会如此?就是因为无法直观体会,光靠理解就会似懂非懂了。再遇到逆境的时候,一下子就现原形了,以前是怎样又回到了怎样的状态了。重申下,我并非一棍子打死“文科”或“文艺”的这种理解和表达。我只是指出来一些人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在我的观察中是现实、普遍存在的,所以我才点出来而已。但并不绝对。如果你觉得这类理解对你很有用,那也无妨,你没必要改变什么,继续保持就行。佛学中的理科那什么佛学中的理科呢?我们先回到学校,理科主要是指:数、理、化。即数学、物理和化学。这里的理科和文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理科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1+1=2这个等式,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博士、教授,这个等式都是成立的。不仅1+1=2是成立的,而且知道1+1只能等于2,而不能等于其他数字,等于任何其他数字都是错误的,如0,1,3,-1,-2,-3...。这就是理科的特点
5月19日 上午 8:51
其他

大乘百法 vs 俱舍75法

之前分享过可互动的百法大图,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100今天再分享一个不一样的百法表格,做这个表格的时候是为了和俱舍75法进行对比。百法俱舍75法大乘百法
5月7日 上午 8:13
其他

一起来学《阿毗达磨俱舍论》

为什么我会对《俱舍》感兴趣?其实是源自于更早的时候一起学习过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唯识学的经典,那如何又引起我来学习《俱舍》(《俱舍》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简称)的兴趣呢?因为《成唯识论》中有大量的段落是在成立“唯识”的观点,尤其是要成立其中的根本识
5月6日 上午 12:58
其他

我用画图AI生成了善财童子所参的53位善知识

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承事供养欢喜法门。南方有国名曰藤根;其国有城名普遍门;中有长者名为普眼。...尔时,善财于彼城内推求寻觅长者所居,人咸报言:“住市肆中,鬻香药处。”第17位:甘露火王
4月4日 上午 8:13
其他

电影《周处除三害》和它的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电影《周处除三害》最近很火热,听说在网飞(Netflix)上也可以播放了,立即去找来看。查找的时候,一开始用“周处除三害”去搜索,结果一无所获,还以为是Netflix的上映是分地域的。然后再查了下IMDB上的评分,发现英文名居然是The
3月4日 上午 9:41
其他

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之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的四种解说

在上篇文章里面,我从佛经中查找了许多关于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直接说法。从数量上来说,十二因缘是最多的。为加深影响,并指出佛经来源,请参考下表。分类佛经内容南传三藏長部14經,大品[第二],譬喻大經(备注:此处说的是毘婆尸如来)十二因缘南传三藏自说经,第一品菩提品十二因缘北传阿含部杂阿含经,卷第十五,369经十二因缘北传经集部佛说分别缘生经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方广大庄严经卷,第九,成正觉品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佛本行集经,成无上道品十二因缘北传本缘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三十二因缘北传律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五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简介在进行十二因缘的解说之前,我先用现代语言,简单地介绍下十二因缘分别是什么。注意,佛教术语,名字,概念,经常会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我这里只会介绍下最常用的一种或两种。如果想要完全了解每一项的完整含义,还请参考佛学辞典,以及查找佛经中的原文(这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的)。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无明:即无知,即愚痴。
2月17日 上午 9:07
其他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什么?| 在菩提树下修行了什么而成佛?

记得有一次,我给女儿讲了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最终成佛的故事(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悉达多太子的履历(悉达多
2月14日 上午 6:25
其他

恐龙时代有佛吗?

有一位师姐的家属问她,恐龙的时代有佛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偶尔用来增加学佛的趣味性,未尝不可。只是不要天天被这类问题耽误了时间就行,毕竟以学佛来说,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可以做的。无论是理论上的学习(解),还是实践上的练习(行),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这类发散性的问题,偶尔聊聊,也还是可以的。处理得好,也可以“劳逸结合”嘛。毕竟来说,我们还在“有功用行”的阶段,修行还是蛮辛苦的。所以,偶尔增加点趣味性,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气氛。恐龙时代有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佛。那什么是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次去展开。(如果想看“答案”,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层)第一层佛
2月10日 上午 5:55
其他

悉达多太子的履历(悉达多 aka 释迦牟尼)

僧团成立波罗奈国长者之子耶舍,与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团,随后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团人数:五十多人)耶舍的父母,成为僧团第一位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居士)
2月8日 下午 12:07
其他

佛经中阿弥陀佛本生故事

一次佛学课上,法师给我们介绍净土法门,其中有一页PPT,罗列了佛经中的阿弥陀佛过去生的故事。我觉得非常开心,曾经想做类似的事情,甚至还想更进一步,把主要的佛菩萨们的故事都罗列下,然后用人脉图的形式把他们的关系标注清楚,想来非常有趣。但是,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未能如愿。所以这次看见了法师的PPT,是非常开心
2月1日 下午 12:15
其他

陆居士的《华严经》读后心得分享

,历经7个月零28天,陆居士是第一个读完了80卷《华严经》的同学。从日期(美国)起2023-5-28到2024-1-24。(部分记录,后期才转到了「微信读书」APP)有句话说“独行者快,众行者远”
1月28日 下午 4:01
其他

我所经历的两个“外道”

什么是附佛外道?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附佛外道,又称附佛法外道,为佛教术语,通常用以称呼被主流佛教界认为是附会佛教、歪曲与篡改佛教教义和历史的新兴宗教、宗派及学说。外道为一个佛教术语,指与佛教哲理不同的哲学或宗教组织,无贬义;附会佛法则被称附佛外道,视为邪说。通俗来说,就是那些看起来像是佛教的组织,但所宣传的思想和佛教的根本思想有不同,甚至是佛教所反对的。但是一般人,或佛教初学者,是不容易识别出来的。但是有经验的佛教徒,尤其是深入过佛教教理的佛教徒,是很容易识别附佛外道的。相信宗教局和协会以国内情况来说,应该依赖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的认定结论。尤其是宗教局,这是有法律上的权力的。一旦一个组织被认定是邪教或附佛外道后,宗教局会依法取缔,严重的情况,甚至会把有关人士绳之以法。国内目前的宗教环境很严格。对于宗教的约束和规范都有很多。即便这样,依然不可能100%地杜绝邪教和附佛外道的。例如,当某个组织很小时,很隐蔽时,影响力也很小时,这个时候宗教局或佛协就不会出面认定了
1月27日 上午 5:32
其他

写给莲友和莲友家属的临终手册 —— 临终准备、助念和关怀

以净土学人(也叫莲友)来说,对于临终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笔者即有完整地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也有一些实践,再加上一些所见所闻,因此打算做一些梳理和分享,供莲友们参考。以理论学习来说,我有参加过两个组织的,一个是民间的,另一个是正规寺院的,除此之外,也在网上收集到其他组织的一些公开资料。以实践来说,即包括现场的,也包括远程的,即有规范流程的,也有家属临时组织的。所有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我的信息输入了。最重要的是参加培训和实践(适用于:莲友和莲友家属)参加临终助念和关怀方面的培训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了,如果参加过这方面的培训,就会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也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参加过培训后的总结和笔记分享了。不过,并不是每个道场都会提供这方面的培训了,所以,还需要多方打听下,哪里会有这类培训,然后再参加下。参与临终助念和关怀方面的实践对于莲友来说,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其他莲友顺利往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学习和累积福德。等到我们自己往生,对于助念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了,这样往生就会更加有把握了。临终准备(适用于:莲友和莲友家属)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或很年轻等而无需准备。事实上,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能会发生生命的无常。虽然我们不必因此就惶恐不安,导致无法正常生活。但也不要过于盲目乐观,从而忽略了准备工作。虽然以净土学人来说
1月18日 下午 12:56
其他

佛教梵呗之初体验 —— 从讨厌到深度参与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TOP5: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TOP6:聊聊开悟的常见误解以及开悟的层次TOP7: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1月12日 上午 10:52
其它

不该把“示现”当做丑闻的借口

示现一词最早在佛教文化中出现,用来描述一些佛陀和菩萨的反差行为和反常经历。最早是用在佛身上的,例如佛陀寂灭前示现吃了毒蘑菇之后的病痛,佛陀示现头疼三天,三月吃马麦的果报等。然后用在菩萨身上,如维摩诘大士示现疾病,然后佛陀派遣各大弟子去探病,因此引出来了各种经常的对话和故事
1月10日 上午 2:47
其他

定生慧只是方便说

何谓方便说?和究竟说相对。何为究竟说?究竟说就是真理
1月9日 上午 6:45
其他

有果必有因,理解这点就不会再有怨恨了|从电影的佛法之《西游降魔篇》

然后引起了驱魔人争先恐后去降妖除魔,而他们的目的又都是为了领赏金。这有点借鉴了美国悬赏猎人的风格。除了电影的主角
1月6日 上午 2:35
其他

问题、话题收集(长期有效)| 写作小结之2023年

请问大家对什么问题或话题感兴趣?不妨给我留言吧,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兴趣范围之内,我都会尽量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曾经有人让我讲讲佛教寺院和故事。这个即不是我擅长的领域,也不是我觉得可以体现我自己价值的地方。其次,各种寺院或佛教人物本身的故事也挺多了,稍微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了。所以,这方面我就不再考虑了。如果对我的风格不太熟悉,不妨可以参考一下我之前的文章。以我自己来说,风格是偏重逻辑思维,经典原文考据,简朴风格(太华丽的语言也写不出来)。这里也推荐10篇目前阅读数量较高的文章吧。TOP1:什么是人间佛教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佛教空的六个层次 | 《空之探究》之读书笔记

的,名为大空。胜义空:胜义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为胜义空。(备注:声闻经典中对于涅槃的诠释角度于此不同,多是从苦,灭苦的角度而诠释的涅槃)有为空:有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空
2023年12月17日
其他

什么是执着?| 一文说清楚佛教的执着是什么 | 我执和法执

经常在学佛群里面听别人提起“执着”,尤其是说别人执着的特别常见。可是认真地问对方,什么是执着时,又通常得不到正面的回应。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说执着,却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执着。更糟糕的是,甚至有人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了,被人说这也是执着,那也是执着,仿佛就没有不是执着的东西了。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很有必要来讨论下,到底什么是执着了。世人的执着先来看看一些例子吧。有人说:必须去海外留学,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有人说:必须考上985,211(指排名靠前的大学),人生才是圆满的。有人说:必须学会AI,才会有前途。有人说:必须去国外旅游几次,人生才有意义。有人说:必须学会一项乐器,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人说:女人若不学会化妆,将来就没人愿意娶。有人说:女儿大了就得嫁人,嫁人了才会幸福,才有归宿。有人说:除非用上了xxx品牌的包包,否则人生就是缺憾。有人说:非某某不嫁,如果错过他,我会后悔一辈子。有人说:我非某某品牌的coffee不喝。有人说:只有某某茶才是真正的茶。有人说: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有出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要留意下,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类似的言论了。这些都是“执着”,而且都是普通人的执着。仔细看看这些例子,不难总结出来这里的规律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解构禅宗公案 | 如何应对和理解 | 万法归一的终极问题

其实也未必好,看看其他有最高机构的宗教,很难保证里面不会腐败,不会藏污纳垢的。不过,一般人都不读宗教史,很难了解某个宗教的全貌了。所以,就只打住。不过我还是想要提一下证悟的最低标准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 | 四颠倒与涅槃四德

第一次,外道说常乐我净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的宗教,就存在常乐我净的说法,那时的常乐我净的意思是:常:认为世界有永恒存在的。如果世界可以被毁灭,那就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如果宇宙可以被毁灭,那就有一种高于宇宙的存在。总之,就是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实体或本质,可以是世界,宇宙,或高于宇宙的那种东西,如梵(Brahman)。乐:认为有一种持续的终极快乐状态。(补充:世俗说的,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虽然可能有正面积极的一面,但终究是对于苦的本质认识不足。)我: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恒常的、不变的自我或灵魂。净:认为存在某种绝对的、无瑕的纯净状态,并去追去这种状态,用恒河水可以得到身心净化。(补充:或认为身体是清净的,并追求身体的永生,或想要永葆青春。)佛教诞生后,首先反对的就是常乐我净,并称之为“四颠倒”,并对应地提出了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佛教时间的相对性 | 你知道弥勒菩萨于5.7亿年下生人间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 《华严经》之“寿量品”读书笔记

佛教里面关于时间的论述很多,有论述说:时间是有依赖性的:因为时间离不开空间,离不开事物的变化,若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变化,时间则不存在。时间不是实有的:实有的概念就是有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而佛学上认为时间可以无限切割,不存在最小单位。目前科学虽然在不断探索可观测到的时间,但是,理论上的最小时间依旧是不存在的。时间是相对的:如《华严经
2023年10月21日
宗教研究

学如来藏要当心印度教的梵我一如,因为它们太相似了!

备注:这个是梵语Om(汉字用唵,发音ōng),即是印度教的标志,也是佛教诸多咒语的首字,更是藏传佛教中的种子字。如来藏思想在汉传佛教中特别流行,不仅被禅宗所接纳和采用,就是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和净土等也不免受到影响。勉强说来,只有玄奘大师后的新唯识才算是和如来藏保持了毕竟清晰的边界,证据可参考《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者都不涉及如来藏,甚至还批评了“本来清净”一类的观点。然而,如来藏思想从佛教史发展来看,是后期才比较流行的思想,再后期一点就是秘密大乘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密教。根据很多人的说法,密教的思想又是延续了的如来藏思想。关于密教和印度教的讨论已经足够多,总结来说,无非是极其相似,不仅思想上的内容很相似,就是外在的形式,事项上的修炼都是极其相似的。不过,这点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回到如来藏和印度教来说,这两者也有很多观点是非常相似的。难怪有人说,学习如来藏者,要警惕下,千万不要最终变成了印度教神我的信徒。如果那样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了。实际上,很多人学习如来藏的朋友,都不太关注和了解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甚至从来没有去了解过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不注意区分的话,哪一天遇到了印度教的信徒,可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相似感。如来藏和印度教神我思想的对比有鉴于此,在chatGPT4.0的帮助下[1],总结了如下的相似之处:人人都有佛性/Brahman如来藏强调人人都有佛性,这一佛性是纯净无瑕(本来清净)的,只是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印度教的观点是每个生命体都有ātman,都是Brahman的一部分。人的真我(ātman)被视为神圣的、永恒的,并与宇宙的自我(Brahman)相一致。修行是净化的过程如来藏思想中,通过修行和实践,众生可以去除遮蔽佛性中的染污(烦恼和无明),最终达到觉悟。在印度教中,通过内观、瑜伽和冥想来净化自己,个体可以认识到自我与Brahman的一致性,从而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Brahman很多人翻译为是“梵”,即“梵我一如”是其根本思想)不二教义如来藏思想中的佛性与一切众生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现象上出现了差异。经常强调“不二”或“一如”的观念,即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皆为佛性或如来藏的体现。印度教的Advaita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你相信佛经里的人比山还高吗?|一种可能的科学解释

阿弥陀佛有多高?比山还高大的说法,还是一种降维了的说法。佛经里面描述的佛菩萨,实际上比珠峰还大。我不过是简化了一下,把它变成了比山还高大的人。我们先来看看《赞佛偈》中是如何描述阿弥陀佛的高大的。阿弥陀佛身金色
2023年9月30日
其他

我的佛学立场 | 无宗无派,归心净土

涉略广泛以我目前在读的两本书为例,目前正在读《好读杂阿含》的第二册,以及80卷版的《华严经》。一本是佛教最朴素的经典理论,也是最早期的经典。另一本则是佛教最显荣华富贵的佛果境界,最浩瀚无穷的宇宙观。这两者的差距,可谓不小,真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粗茶淡饭,一个满汉全席。我还略涉过净土,写过好几篇净土的文章了。略涉过唯识,写过关于《百法明门论》的有关文章。特别幸运地读过天台的《教观纲宗》,可谓是帮助我建立体系化的佛学最重要的经典了。更涉略到华严五祖宗密的《原人论》,以及圣严法师为其写的注释《华严心诠》。而常见的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经》,《药师经》,《遗教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四十二章经》,《十轮经》,《僧伽吒经》,《维摩诘经》,《十善业道经》,《弥勒下生经》,《八大人觉经》等更不在话下,部分经典的注释书或视频都看过好几种,有些还交叉对比过。禅宗的经典除了《六祖坛经》外,也看了很多语录,公案和祖师的著作,如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禅宗三祖的《信心铭》,《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永嘉大师证道歌》等等。再以前还略系统学习(听)过的藏传经典,如《广论》,《略论》,《极乐愿文(藏传净土法)》,《亲友书》等。如果再早一点,还曾读过《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论语》,《庄子》等。对于西方宗教,如《圣经》也是略读过一点了,也看过一个专业程度堪比大学教授的基督教史视频(青蛙刀圣1993的“宗教史”),涵盖了最古老的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以及伊斯兰教等。相同地,也读过了基本佛教史,如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等,庄春江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等。尤其是最近几年刚读完的几个大部头的经典,如100卷的《大智度论》,30卷《俱舍论》,100卷《瑜伽师地论》等,得以看到了更加全面而系统的佛学体系和脉络。所以,综合来说,我所涉略的范围的确很广。也因此总会有人问我,你是学习哪个宗派的?我是哪个宗派的?一开始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真的是犯难了,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当时还把所涉及到的汉传宗派编成了四个字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佛说阿弥陀经》和四十八大愿

缘起读《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经常会感叹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心生向往。但却不知道为何西方极乐世界有如此的美好庄严,直到到到了《佛说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大愿,才明白了。原来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都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所发过的四十八个大愿,一一成就之后的结果。正因为此,所以很想把这两部经典的内容做个连接,以遍让佛友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下使用了鸠摩罗什版本的《佛说阿弥陀经》,有需要的地方,会用玄奘大师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地方进行对照。《佛说无量寿经》则采用了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的版本,这版本是目前教界和学界都推崇的。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其实,你从未见到过一个真正的圆 —— π,哲学,真理

数学上的π看到一篇文章和它的讨论,这篇文章是“圆周率已算到62.8万亿位,科学家对π如此执着,到底是为什么?”
2023年6月16日
宗教

被误解的佛教之 —— 本来是佛 | 正确解读的通用原则和通用方法 | 浅析《圆觉经》中的“本来成佛”

常见的误解佛教中有一句很常见、很流行的话是“本来是佛”,佛经原文其实是“本来成佛”。这句话的确是出自佛经,也是佛亲口所说,那为什么经常会变成误解呢?原因在于讲者对这句话的讲解方式,或听者自己的解读有误。一旦产生了误解,不仅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未免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常见的疑问如下:众生过去皆是佛,那怎么佛又成了现在的众生?众生原本是佛,也就是说就算众生成了佛,也会再次沦落为众生?为什么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从佛变来的吗?众生本来成佛?那为何又沦坠了?甚至某些讲者也说过:“众生在过去世,已经成过佛了”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欢迎一起来读《华严经》——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自己读不下去的情况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又怕自己读不懂,而不敢开始读经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又害怕古文和术语,而担心读不懂吗?你有过想读一本佛经,但因为卷数较多最终不了了之吗?如果你有过以上的情况,但又想要读经,那么这个活动可能适合你了。有人问我,为何能够读那么多佛书?其实我看书的速度很慢,但基本上每天都会读一点,然后坚持读下去。自己读经时,也会偶尔中断几天,乃至一个月都可能。但好处是,如何决定了看一本书,大多可以坚持读下去。尤其是近几年,尤其是在独立读完了100卷的《大智度论》,30卷的《俱舍论》,以及100卷的《瑜伽师地论》,之后读经论的信心大增。其实,经典并不难读,读懂(浅层次)也不算难,最大的障碍估计是对于佛学术语和印度背景等欠缺所导致的。所以,既然有人问,也有人想要一起读经,那我们就试一试吧。为何选择《华严经》?图片来源:Avatamsaka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写给年轻人学佛的建议 | 学佛的框架和顺序 | 现代佛学的教学大纲

你是否觉得佛教经典太多无从下手?你是否听过很多的佛教说法,其中不乏矛盾之处,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你是否听过很多宗派、法门,每个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最高的,无从择决?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学佛问题,很多人学佛几十年,一辈子,也没有厘清一个头绪出来。不仅信众如此,就是出家的法师们,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哪怕是高僧大德的经历同样不能幸免。下面就引用圣严法师在他在民国时期的静安寺佛学院的经历,供参考。圣严法师在《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中说:“所以,在(静安寺佛学院)最初的两、三个月,我几乎天天打算退学。希望看懂佛经,看通佛法,结果进了佛学院,大有望洋兴叹、不知从何着手的感觉。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在印度的大乘佛教,有中观、唯识、如来藏等三大系统,《八识规矩颂》的唯识思想,和《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的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律、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净土、禅、密,它们之间又有什么相异之点?老师们只是分别的介绍,没有综合的比较,使我非常地纳闷。为什么同样是发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竟然会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我当然能够相信它们都是对的,但是,究竟谁前谁后?孰高孰低?总该有个交代和说明才对!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年长而大家认为学问深厚的同学,所得到的答案是:「别管那么多!法师们怎么讲,我们就怎么听,然后再照着去告诉别人就好了!否则的话,那还了得,头都会大了!」这样的答案,也正说明了当时佛教界的学习风气,都还停留在传统式的师师相传的观念之中,除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之外,少有做比较研究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在民国时期如此,现在依旧如此。个人背景回顾起自己的学佛经历时,是有点坎坷的,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也没有学到什么。等到真正要用佛法的时候,却发现用不起来,常见的修行方式(如拜佛,拜忏,念佛,念咒,诵经,打坐等)全部不起用了,困惑迷茫之余,终于遇到大善知识的接引和启发,再经历了1-2年后,这才有了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感觉。不仅自己可以用得上佛法了,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分享给他人。这个时候再去看各种修行方式,也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用意所在,再做这些形式上的修行时,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这非常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原来是只会招式,不懂心法。虽然把招式连熟悉了也能有用,既能强身健体,也能打得过一些人,但遇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时,就会招架不住了。后来遇到了高人,传授了心法,自此以后就不再只有招式了,而是心法和招式的融会贯通了,不仅不用丢弃以前的招式,还更能发挥其作用了。而且也不会局限于一招一式,甚至可以变通地灵活运用了。学佛也是如此,也有心法和招式。佛法的核心思想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佛教中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 —— 缘起和中道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弘法的时代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传播当中,佛教也不断吸收当地的文化,并由此发展出来各种各样的形态,充分展示了佛教的灵活性和坚韧的生命力。除此之外,祖师大师们也不断地用佛法去诠释很多旧有的思维和文化,并以此希望作为接引和教化信众的桥梁
2023年3月6日
其他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 四要和它们的“朋友们” | 圣严法师的四要

(继程法师画作)圣严法师的四要圣严法师在生活佛法中,提出过一个“四要”的通用原则,用来区分所追求的东西是否是合情合理,从而减少“不合情理”的“欲望”,最终达到减少烦恼的目的。这“四要”是:需要、想要、能要、该要。圣严法师这样说:“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想要的东西非常多;需要的东西应该要,想要的东西不重要。”需要的东西是指,支撑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即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其次也包括学习和工作时所需要的工具,如电脑,手机等。这些是必需品的意思是说,缺少了这些就没法办法生活,工作和学习了。其次需要的东西也可以再扩大一些,如为了效率,淘汰了一部使用五年的旧手机,替换了一台已经使用了八年的电脑。或者把手动的工具换成了自动的工具,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需要的东西的档次也会有相应的提高,这依然是合情合理的范围了。如果所追求的东西,虽然超过了实际上的需要,但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且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以世俗生活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依然是合理的,因为这并不会增加什么烦恼。如果可以合理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质,这种追求不仅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了。但如果所追求的东西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范围,能力范围,但又时常羡慕它,追求它,常常陷入一种“求不得”的失落和遗憾当中,或因此产生嫉妒、怨恨的情绪,为何别人可以有,而我不能有,为何某某就行,我不行……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如何解读佛教故事? | 用现代的法治观念重新解读“带箭文殊” | 带箭文殊,以及文殊和莲池、文喜的故事

(继程法师画作)缘起佛教里面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有佛经里面的故事,有高僧大德们的经历故事,还有一些是用来教育人的故事。如果是佛经里面的故事,也算是“经典”了,对其进行解读和传播还是还算是有理有据的了。而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迹,就开始半真半假了,“添油加醋”的成分相当重,有些故事传来传去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这类现象不仅在佛教界如此了,其实换到其他宗教,或其他说教(如儒家故事)也差不多了。然而第三类故事,就越来越难以求证真假了,大多数人也都是当做一个故事来听,不会计较真假。但是当这类故事传播得越来越多时,甚至用来“教育”他人时,就得不得对他们谨慎对待了。甚至对他们的解读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十分局限,甚至可能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这里就想要尝试下用现代的、法治的、人间的观念重新解读下这样一则故事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 | 圣严法师的四它 |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图片来源:https://www.ddc.com.tw/life/detail.php?id=7237)圣严法师的四它佛教里面有很多高僧大德,圣严法师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和许多高僧大德所不同的地方是,圣严法师对佛法的阐述和整理在我看来是最具现代性的,不仅用现代语言讲解佛法,而且也把佛法里面的精髓可以归纳总结出来,变成简单易懂易操作的通用方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现实和实际,非常接地气。圣严法师的四它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四它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对于熟悉圣严法师或法鼓山的朋友来说,可能已经听过许多的讲解和分享了。教学相长
2023年2月11日
其他

佛教之人生观 | 找回真正的自己 | 《找回自己》读书笔记

书名:《找回自己》作者:圣严法师在线阅读: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8-001电子书:https://github.com/yuqianyi1001/faguquanji
202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