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二):曾与暴力对峙 | 聚焦

张威 西大新传媒 2020-09-01


张威 | 记者 

源于网络 | 图片 

       曾思怡 | 编辑 


前言: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约30%存在家庭暴力。有这么一群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暴力。新传媒采访到几位有类似经历的家暴受害者,让他们以新的视角回溯自己的特殊岁月。11月25日,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在这个即将到来的特殊日子,让我们一起关注家暴下的孩子。



“哪怕是在家庭内部,哪怕是在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允许暴力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傅莹曾表示,家庭暴力是社会隐痛,是所有人都应该面对的问题。


而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应对家暴,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以暴制暴,二者均伤 

自14岁那次反抗过母亲的家暴后,杨玥就决定不再无动于衷,她开始和母亲顶嘴,拦下母亲要打在她身上的巴掌。“我大了,总不能一直被她打。”初三下学期,母亲想要照看她备考,从诸暨回到家里。可因为长期分离和对母亲的惧怕,杨玥极为排斥母亲回家。“你回来我就不读了!”但母亲却不以为意,“我这不是和你商量,是通知你。”


和母亲态度同样强硬的,还有那根从小就打在杨玥身上的竹竿。母亲回家的第一天,就以“你连妈都不叫”为由,想要“教育”杨玥一番。这次,杨玥怒了,在被竹竿抽了两下后,她拿起了扫把,对母亲说:“你敢打我,我也敢打你!”看着母亲茫然无措的样子,杨玥觉得她赢了。


但母亲最后还是留了下来,而她反抗的代价则是母亲近两个月没有给她一分零花钱,直到她喊出“妈”时,“冷战”才开始慢慢缓和。杨玥将这称为“两个弱者的互相伤害”。

今年暑假,面对家庭暴力,王暖同样做出了反抗。


图片源于网络


“我爸今天刚吵过我,你又来说我。”电脑键盘被王暖敲得啪啪作响,屏幕上的画面不断跳跃。可母亲却丝毫没受王暖情绪的响,“你这样子不行啊,是不对的……”,唠叨声仍不停传入王暖耳中。


“啪”,电脑屏幕突然黑了。王暖的面庞映照在屏幕上,她眼中含着泪,却又带着一丝恨意,五官扭在一起,厌烦中透露着无奈。“我要走了,今晚我就走。我生活压力特别大,和你们生活在一起一点都不开心!”那一刻,王暖觉得自己“受够了”。她开始收拾行李,联系去朋友家住,即使已是深夜却也不想在家里再多待一秒钟。


可母亲的哭声还在继续,不断叫着:“不要走,不要走……”当王暖准备摔门而出,“你要走就走,不要再回来了,回来看见的是我的坟墓!”母亲一句“威胁”让王暖不敢再多迈一步。


回过头,王暖看见了呆坐在自己房间外的母亲:面无血色,正双目迷离地痴望着她。“那一刻觉得她太可怜了,既要忍受我爸的折磨,又要忍着我的坏脾气。”出于对母亲的同情,王暖最终没离开,但也没向母亲“妥协”。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却忍不住那盈在眼眶的泪。而门外,母亲的呜咽声也不断地传入她的耳中。

 暴力转移,伤及无辜  

与王暖和杨玥不同,李雪曾将母亲对自己的暴力转移到弟弟的身上。


“她打我,我就打我弟,不把我当亲生的,我也就没这个亲弟弟。”李雪出生在一个偏远农村,左眼下有颗泪痣,村里常说这意味着一生多泪。“多泪也都是因为我妈。”,自打李雪记事起,母亲就不那么疼爱她,“经常凶我,很少给我买衣服和玩具,让我穿堂哥小时候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小男孩一样。”但这一切仅仅是李雪被家暴的前奏,弟弟的出生才是她噩梦的开端。


图片源于网络


李雪8岁那年,弟弟出生。每天给弟弟洗尿布,早起帮忙做饭,放学回家择菜、烧水都成了她生活的常态。但最令她害怕的是弟弟的哭声,“他一哭,我妈就拿竹条,铁衣架、鸡毛毽子来抽我,背脊梁上,屁股上,大腿上,除了脸和头,哪里都打。”潜意识里,李雪将弟弟作为她得不到爱的根源。


联合国妇女署项目协调员郭瑞香说,如果孩子从小在暴力中成长,她们会认为暴力是正常行为,很大程度上会沿袭父母的施暴行为,把暴力当带给身边人。


她开始偷吃弟弟的零食,故意在弟弟奶粉里兑水,有时也会偷偷掐弟弟,虽然被母亲发现后总免不了一顿打,但她说“心里的火总算能发出去”。这种发泄,在她12岁那年的暑假达到顶峰。


那天,她想和朋友一起去镇里玩,可母亲却让她留在家照看弟弟。母亲看出她的不情愿,就骂了她一通,然后把弟弟强行塞在她怀里,并警告她:“敢打你弟弟就把你腿打断。”


图片源于网络


母亲走后,李雪火气越来越大,就一把拉弟弟进衣柜里,关了起来。“听到他哭就挺解气的。”可随着弟弟哭声越来越大,李雪有些慌了,正当她想把弟弟放出来时,母亲回来了。四岁的弟弟被吓得一直哭,母亲指着她的头,喊着:“滚出去!”


从那以后,母亲就很少让她再带弟弟,她也发现弟弟看她的眼神总带有一丝恐惧。上初中后,李雪选择了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很少再动手打她,但吵骂还是一直没停。她也发现,对弟弟的愧疚也成了继家暴后,又一耿耿于怀的记忆。

 “这声道歉是我应得的” 

随着李雪接触的人日益增多,她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家庭暴力。而这些人也大都和她一样,忍着忍着也就过来了。“可能是我自己把问题想严重了。”李雪曾这样安慰自己。


去年9月,李雪在知乎“你遭受过的最严重的家庭暴力是什么”的话题下说出了过去18年母亲对自己身体及心灵上的伤害,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往事的压抑与埋怨。这条话题受到200多人的点赞与评论,其中有位网友让她给母亲写封信,要求母亲道歉。


当晚,李雪给母亲发了一封短信:“母亲,您好。您曾经实施的家庭暴力极其恶劣,不应该被遗忘。因此以下我将就该事件的法律性质和伦理性质对您提出一些建议。……您虐待我,不止一次,我想要你的一个道歉来支撑我今后赡养您的义务。”在短信中,李雪对母亲曾经的行为做出了控诉,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例方面分析母亲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同时在文末,表达了对弟弟的歉意,表示今后会弥补。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实也没想过能怎么样,可是说出来以后心里舒服了好多。”但令李雪没想到的是,母亲连夜给她回了电话。问她:“我真的犯罪了吗?”


“嗯!”李雪回答道很坚定。


母亲沉默了很久,说出了那句李雪期盼已久的话——“那我向你道歉,对不起。”


挂掉电话后,李雪哭了,她说:“那些记忆是抹不掉了,但这声道歉是我应得的。”

 良性沟通,对家暴说“不” 

进入紧张备考阶段的杨玥还是会经常受到母亲的“冷暴力”,每次接到母亲电话后她都有一种摔手机的欲望。忍无可忍时她对母亲说:“你和我爸离婚吧,你既然过得这么痛苦,我也不开心,分开更好。”但母亲的回答总会是,“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走了。”可杨玥心里早就明白,这样勉强维持下去的家庭没有任何价值。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服务咨询中心创始人王行娟说:“中国2.7亿家庭中,多是已婚妇女遭受家暴,但她们往往为了孩子,选择忍受,留在家中。但家暴中的子女没有安全感,家暴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妈妈选择离开恰恰是对子女的保护与教育。”


日复一日的失眠,让杨玥极不在学习状态。终于,她鼓起勇气,向班主任倾诉了她对家庭的排斥和无力缓和父母关系的“负罪感”。“我以前觉得可能我也有责任,我没有尽到子女应尽的义务,还拖累了妈妈。”


但当班主任告诉她:“你才是这场家暴中最大的受害者,父母的争吵不是你造成的,母亲对你暴力更不是因为你犯了错。他们婚姻的持续与否更不是你能决定的。”在班主任口中,杨玥听到了两个名词“家暴目睹儿童受害者”、“家暴直接受害者”,显然,杨玥兼具了二者。


对于目前对同性的好感和对异性的恐惧,班主任让她暂时忘掉这些,不要去刻意想起家暴带给她的伤害,更不要和父母发生直接冲突,要心平气和地与她沟通、协商。“你应该告诉你父亲,他对你母亲的行为已违法了家暴法,你母亲对你也是。法是法,情是情,必须对家暴说‘不’!

 

图片源于网络


推荐:家庭暴力下的孩子(一) :切肤与戳心之痛,恐惧与怨恨之感 | 聚焦



图文编辑:覃玮玮

审核:张汇玲 邓达

指导老师:张明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七夕 | 代课 | 西菜市 | 消失的ofo | 维权 | 蚂蚁森林

老街坊 | 空巢青年 | 狗洞乱象 | 驾校代理 | 街头音乐人

劳动课 | HIV尿检 盲人按摩师 | 论文代写 | 旧衣 | 高考

蹭胸 | 城中村 | 拖延症 | 二专 | 新闻实习生 | 理想书店

校园记者 | 大学生直播 |大学生就业 | 国防生 | 心盲

 通信七十载 | 大学生实习 | 熊猫公益箱  | 校园乐队 

优秀五四青年 | 四六级考试 | 校园理发店 | 性教育

 《二十二》手工修鞋匠 | 面试 | 东菜市搬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