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早已用“设计”来实现“精准扶贫”

韩 超 装饰杂志 2021-09-22




世界上 75% 的人生活在贫穷、饥饿中,这些人显然需要我们的设计机构在其时间表上挪出更多的时间来给予这些人关注。

——维克多·帕帕奈克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

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

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以上的漫画是否让我们啼笑皆非

的确也反映了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也正因此,我们国家在2013年11月提出了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一直贯彻至今

而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

设计在贫困群体的生活中长期“缺席”

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能力

且应该参与到“反贫困”的征程中

美国“Designw/Conscience”运动

为了使贫困群体

特别是贫困工匠成为有尊严的人

试图在探寻传统工艺的价值中实现道德关怀

并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彰显责任意识

这为设计在伦理维度的理论与实践

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探索方法,希望有一天,通过这些方法,让穷苦的人们和所有诚实的人们都能在美好的住宅中生活。

——勒·柯布西耶



伴随着人们道德意识的不断提高,设计的“伦理价值”已然成为继“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后又一种重要的价值体系而被广泛认同。有学者认为,设计伦理在设计价值的框架里首当其冲的就是“价值主体中的特殊边缘群体” [1]。这实际是从设计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出发的价值考量。很显然,“特殊边缘群体”不可回避地包括了贫困民众。但不难发现,直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他们仍然是设计领域里最易被忽视的一群人 ;同时,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在设计伦理的范畴内也显得十分薄弱。而



美国的“Design w/Conscience”(即 Design withConscience,良心设计)运动,却通过设计的力量在对贫困群体的道德关怀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也在伦理维度上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Design w/Conscience”运动的背景


2002 年美国知名设计品牌 Artecnica(图 1)发起了一场较具伦理意味的设计运动——“良心设计”运动。它所倡导的大多数活动无疑已超出了设计对“物”之本身的追求,进而跨越至道德范畴,形成了对“特殊边缘群体”的观照。尽管它没有明确的伦理学理论指引,但却是设计逐渐关注“贫困问题”的一个侧影。


1.“穷人没有设计”


今天,人类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诸多领域的创造发明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大多数贫困人群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就更不用提那些在高科技和大工业浪潮引领下由设计所带来的便利、服务与技术之美了。表面上,所谓的高端设计琳琅满目,外观样式标新立异,功能品类复杂繁多,市场价格不断攀高,甚至很多产品因过度设计而饱受诟病。但实际上,这些产品早已偏离了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和道德价值,更多地沦为身份、地位的标榜与象征。那些“底层”民众急需使用的卫生医疗设施、工具农具、教学用具、起居用品等为数众多、本应该纳入设计范畴的器物时常得不到满足。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修斯(RobertHughes,1938—2012)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穷人没有设计。” [2] 而美国知名设计理论家、设计伦理思想的先行者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Papanek,1923—1998)也说穷苦的人们“从来就没有闻见过从设计师的作坊里飘出来的气息” [3]。


值得一提的是,“穷人没有设计”不仅表现在贫困群体对设计品的享有度上,还体现在他们很难像其他普通民众一样,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参与设计。因为现代语境下的“贫困”早已不只囿于物质内容,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健康、生存、发展、文化与精神等方面缺乏权利和机遇。特别是在与设计有关的工艺美术或传统手工艺领域,由于赖以生存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伴随全球化的浪潮而遭遇解体,一些贫困工匠不得不和传统市场揖别。但这些群体的传统工艺或技艺又不能立即与当前的潜在需求相关联,致使其与现代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这成为剥夺贫困群体参与和接受设计权利的“罪魁祸首”,让人感到痛心。


2. 设计参与“反贫困”


其实,当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时,一批有着高尚道德情怀,相信能通过自己的事业来改变社会不公的有识之士就曾呼吁过为普通人乃至贫困人群而设计的新理念。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就说 :“我探索方法,希望有一天,通过这些方法,让穷苦的人们和所有诚实的人们都能在美好的住宅中生活。” [4] 维克多·帕帕奈克也说:“世界上 75% 的人生活在贫穷、饥饿中,这些人显然需要我们的设计机构在其时间表上挪出更多的时间来给予这些人关注。” [5] 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对贫困人群的关怀和对“贫困问题”的思考长期以来不成系统,或是散落在史论著述中的只言片语,或是一些浅尝辄止的实践。


进入 21 世纪以后,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呼唤着设计力量参与“反贫困”的征程。众所周知,各国政府都将民间力量参与扶困济危的活动视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而加以重视。毋庸置疑,设计就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来说,显然是社会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言而喻,它在“反贫困”事业中也能充分发挥坚实而有效的作用。这也是设计不断履行道德责任的内在要求之一。对此,一些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有着较为成熟和丰富的经验,而美国“良心设计”运动更是脱颖而出,将对贫困民众的设计关怀上升到“良心”的层面。


3.“良心设计”运动的立场


在 Artecnica 成立初期,其设计产品更多地还只是停留在对外观的关注上,并没有思考产品给予人们的道德内涵。直到 Artecnica的创始人塔米妮·贾瓦巴克特(TahminehJavanbakht)及其丈夫申请了一笔在巴西和多米尼加等贫困地区开展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的基金之后,他们才逐渐萌生了为贫困群体提供设计产品和设计扶助的想法。当时他们看到,贫困地区那些才华横溢的工匠因生活困苦而逐渐丧失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有精湛的手艺,并能通过当地廉价的材料和土法去建造房屋。于是夫妇二人就地取材,通过与工匠的协作建造了一批美观、环保的泥土建筑。这可谓一举多得 :不仅在可持续设计研究中取得突破,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贫困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为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此后,结合社会对设计力量参与“反贫困”活动的诉求,他们开始探寻用设计去促进全球协作的方法,从而帮助贫困人群创造一个更美好、更人性化的世界。因此,Artecnica 倡导了“良心设计”运动,并邀请了托德·布歇尔(Tord Boontje)、海拉·荣格里斯(Hella Jongerius)、斯蒂芬·伯克斯(Stephen Burks)等世界著名的设计俊贤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其在积累更多的设计资源、为世界上最需要帮扶的工匠们提供设计服务等方面出谋划策,有效地振兴了商业,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



“良心设计”运动的伦理实践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设计关怀贫困群体可诉诸于多种途径,常见的有设计与扶贫的“联姻”和设计与扶助的结合。前者是直接为贫困群体提供设计实物,对他们从物质角度给予关怀,但治标不治本 ;后者则主要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遇,调动贫困群体的积极性,从文化和精神两个方面逐渐改变贫困群体的老旧面貌,让他们作为设计的主体而参与到设计之中,可谓为一种可持续性“反贫困”的实践活动。基于上述的道德立场,“良心设计”运动显然偏重于后者。


1. 在探寻传统工艺的价值中关怀贫困群体


“良心设计”运动逐渐发现,只有通过重塑和调适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使其重返现代社会,成为设计创新的给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穷苦匠人有技艺却无机遇的困顿。因此,除了直接为贫困人群供给设计品这种简单的服务形式外,该运动将更多的努力放在贫困工匠自主创造和自我生存的能力提升上,并开发和创造可供他们继续发展 10年的产品,从而逐渐实现“授人以渔”式的设计协助或帮扶。该运动在选择设计风格和制作途径时,极力保留贫困工匠的手工技艺,在设计、文化、风格和经济等方面充分发挥工匠的作用,并使其受益。


然而,道德价值是一回事,商业价值又是另一回事。该运动实践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问题就在于手工产品价格偏高,市场难以打开。于是,他们在不断改进商业运作的过程中意识到,要解决商业困境就应向全世界的工匠团体推介两类核心要素,即设计师和项目制作人。前者可通过提供设计服务或扶助,将工匠的能力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相契合 ;而后者则为将设计师和工匠的作品推向市场给予必要的物流、营销和艺术指导等方面的保障。毋庸置疑,这些思路不仅为“良心设计”运动的发展储备了传统工艺资源和设计“母题”,并且对贫困工匠而言,更是一种实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以及幸福目标的伦理考量。


不仅如此,作为“良心设计”运动的生产商,Artecnica 还与一些诸如“工匠援助”(Aidto Artisans)组织、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Council)等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协作,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去扶助地域性、本土性手工技艺的发展与创新,并竭力“做到尽可能少地使用机械化装配生产线,坚决不去剥削第三世界的劳动力,避免因垄断机构为了开拓全球化市场而导致工人失业的现象出现” [6]。


归根结底

他们的一切理念和活动都是

为了“使人成为人” 

尤其是为了使贫困群体成为有尊严的人


2. Come Rain Come Shine 吊灯(托德·布歇尔设计) 


于是,该运动便有了其核心成员托德·布歇尔的“风雨晴”(亦有称“无论晴雨”“太阳雨”,Come Rain Come Shine,图 2)吊灯作品。这可谓是一款将传统工艺价值有效地融于现代设计之中的经典之作。它形式怡人,配有多种颜色样式,而负责实际生产的工匠团体则是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棚户区的 Coopa-Roca 妇女合作社。她们精心挑选废弃的碎布材料,通过手工针织及刺绣工艺来制作成品。这些妇女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转化成实际产品,通过快捷的物流和后期的营销运作,保证产品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关键是她们只要坐在家中便可顺利完成生产,同时还能兼顾孩子和家庭。


3. 女巫厨房炊具器皿(托德·布歇尔设计)


托德·布歇尔是一个十分热衷于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师,他甚至一度将那些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比作没有营养的“无机食物”,这从他设计的一组“女巫”(Witches’ Kitchen)厨房用具(图 3)及木质器皿(图 4)中便可见一斑。他说 :“我们不喜欢工厂里预先准备好的‘饭菜’,我们喜欢有机‘食品’,喜欢带有人情味的东西,‘女巫’厨房用具都是不挂釉、无化学添加物的,这让它们做起饭来非常的诱人” [8]。“女巫”系列融入了南美当地的传统价值认识,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同时也得到了哥伦比亚陶工和危地马拉木工的鼎力支持。


4. 女巫厨房木质器皿(托德·布歇尔设计)


与托德·布歇尔相似,海拉·荣格里斯也十分重视民间传统工艺。她时常在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及传统技艺的贫困地区做田野调查,并与工匠们一起动手创造。海拉曾经设计过“良心设计”运动又一款经典作品——“珠片”(Beads and Pieces,图 5)碗瓶组合。该作品通过“工匠援助”组织的帮助和协调,在秘鲁的一个古柯叶种植区找到了合适的陶工和串珠艺人,通过三方的配合,创造出温馨可爱的产品样式。最为重要的是,这项设计还为这些长期从事危险毒品交易的人们找到了一种可持续性的替代经济模式,使贫困艺人不再受毒品贸易的危害和压迫,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手工技艺的创新之中。“工匠援助”组织的成员洛里·格雷(LoriGrey)在评价“良心设计”运动为贫困工匠带来的利好时甚至说 :“当我在最近的交易展上看到这些产品,并目睹工匠们从贫困中取得如此令人震惊的成就时,我真的哭了。” [9]

 5. Beads and Pieces 碗瓶组合(海拉·荣格里斯设计)


2. 在设计关怀的过程中彰显责任意识


从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尽管设计并没有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义务,但是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并非孤立于世,而是有机融合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被客观地要求履行和承担相应的责任。换言之,设计有关怀贫困群体的使命,这也是“良心设计”运动的道德依据之一。


“良心设计”运动的设计主体正是意识到上述事实,从而产生了对社会、自然、他人尽责的强烈愿望。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代语境中呼唤设计之于贫困人群及其生存环境的责任。所以,“良心设计”运动的设计师们不仅为贫困工匠搭建了前文所述的关怀平台,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尽可能地提供一些与设计有关的指导和培训,为贫困人群自主脱贫创造机遇。例如来自巴西的坎帕纳兄弟(费尔南多·坎帕纳和翁贝托·坎帕纳,Fernando &Humberto Campana)就曾在提供设计关怀的过程中,负责指导一些生活窘迫或遭遇不幸的孩子进行生产和制作,使他们拥有了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艺。而托德·布歇尔等人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为那些贫困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和设计帮扶,让她们迅速适应生产,并能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其他的设计环境之中。恩里科·布雷桑(Enrico Bressan)则亲自到工厂中,手把手地辅导工人进行切割技艺和设计制图的训练,使他们能为今后的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tranSglass(托德·布歇尔和艾玛·沃芬登设计)


非但如此,“良心设计”运动还在很大程度上试图以关怀贫困群体为核心,来构筑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设计模式。这一方面有益于减少对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及贫困工匠的原生态技艺来改善设计生产的方式和面貌。与贫困地区共同开发设计产品,不可能要求当地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只有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才可能降低成本,形成有利于当地发展的设计“生态”。于是,他们“逐渐舍弃树脂塑料,越来越多地采用纸、玻璃、陶土等可再利用资源……希望自己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立在美观之上,更能融入更多对人文、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考虑” [10]。

7. 星星镜子(托德·布歇尔设计)


托德·布歇尔和艾玛·沃芬登(EmmaWoffenden)就曾试图利用一些废旧酒瓶来创造具有艺术性的花瓶。最终这一构想在危地马拉得以实现 :一家酒瓶厂可为该项目提供从附近回收来的废旧酒瓶,同时通过与“工匠援助”组织的合作,还能邀请当地的工匠参与生产制作。于是,“良心设计”运动诞生了第一款优秀的设计作品——tranSglass(图 6),危地马拉的匠人们通过切割、打磨、抛光等方法,令该作品成为融雕塑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艺术品。“这些废旧的瓶子不仅被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既时尚又环保,一举数得。” [11] 它们甚至作为经典样式而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此后,托德·布歇尔等人延续了“变废为宝”的思路,通过回收破碎玻璃,创造出了新的作品——星星镜子(Trans Glass Mirror Star,图 7)。而上文提及的巴西坎帕纳兄弟,也与越南一个名为“工艺链接”(Craft Link)的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合作,设计了一款堪称可持续型改良设计典范的 TransNeomatic 环保托盘系列作品。(图 8)他们的用料异常廉价,无非就是越南当地的废旧摩托车轮胎和随处可见的柳条,但却通过编织工艺,创造出了既好看又实用的全新样式。


8. TransNeomatic 环保托盘系列(坎帕纳兄弟设计)


结语


设计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为他者而存在的道德责任。除美国“良心设计”运动外,从性质上看,大凡以道德关怀和责任意识作为出发点的伦理型设计都可被视为“良心设计”。


而美国“良心设计”运动对弱势群体的设计关怀,对传统工艺的价值求索,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践行,无疑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显然成就了“良心设计”的崇高性,同时也为后续的相关设计实践和设计伦理研究带来诸多的启迪和借鉴。


我们需要更多闪烁人性光辉的

“良心设计”

比”精准扶贫“更重要的是

使贫困群体成为有尊严的人

“使人成为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欢迎参与我们的留言讨论



作者:韩 超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原文标题:《“良心设计”的伦理向度─从美国“Design w/Conscience”运动对贫困群体的设计关怀谈起》

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特别策划·品牌中国”

或许您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宋建明教授谈“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

羌绣+植村秀,傣纸+阿玛尼,你见过这样的精准扶贫项目吗?

做好你们的城市服务!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查看第9期内容介绍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 “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毕设·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介绍“《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部分内容介绍“社会创新”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介绍“技术与审美”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