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20年第4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编读往来”向来是报刊媒体与读者沟通的渠道。为了便于给作者、读者们答疑解惑,也为了让这些问答内容惠及更多的设计从业者,《装饰》基于微信平台重启了“编读往来”活动。
想提问,请点我



艺术设计月刊 

2020年第4期

1958年创刊/总第324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探知人的内心世界,知其悲喜,预判动向,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古代,恐怕会被认为非仙即巫。在一般的认知当中,人的内心活动、感受和情绪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偶然性,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很多以往被认为难以琢磨的人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有迹可循,这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是科学方法从传统的理科领域介入人文领域的肇始。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并不长,19世纪后期由德国学者威廉·冯特创立,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20世纪早期,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近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直到今天,心理学已成为一门广为人知的学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帮助我们克服了许多过去被认为是难以克服甚至无法克服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会对心理学感到恐惧: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当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可以被解读甚至暴露在公众面前时的场景,心理学会让我们有一种“失去屏障、保护层”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骗子、不良商家,心理学会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用来针对人的弱点以达到牟利目的,这也体现出工具的两面性。

 

总体来讲,现代设计是与现代商业体系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设计与心理的关联也几乎是天然的。随着设计学科的不断进展,以设计作为切入点来讨论心理学问题,体现出设计学科的独特价值。对心理学而言,设计往往不仅是对心理学原理的一种应用,它更有作为的地方在于,其可以反馈很多心理学层面所需要掌握的信息,即人们在应用了很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之后反馈的内容呈现出何种面貌。现代设计跟心理学的结合不仅推动了设计思维的拓展以及在商业模式、形式语言、审美范式层面的探索,许多设计成果反过来也推动了很多心理学领域课题研究的进展,加深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理解。

 

基于设计学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本刊《特别策划》栏目今年推出一系列“设计+”话题。继第一期“设计+新材料”之后,本期主题为“设计+心理”,邀请业内资深的研究者从具体案例和细分领域入手,阐释这种跨学科合作的研究所呈现的成果以及带来哪些帮助。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前景、也兼具挑战性的学科,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是学科建设深化后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期待今后出现更多精彩的成果。

 

心理学成果的应用有时也会呈现出一些难以预判的场景,例如,当人们有能力做出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时,我们希望机器人具有和我们一样的心理活动吗?换一种说法,我们希望机器人有情绪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它没有情绪,那么情绪就会成为人与机器人之间一个非常鲜明的界线。此时很容易出现一种“奴役”的现象:人对机器人绝对地支配,机器人对人毫无条件地服从。这种“奴役”长久下去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恐怕会促使人和机器人的进一步异化。如果机器人有情绪,那么最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线到底在哪里?这甚至会产生很多伦理层面的追问。

 

当然这只是假想的一种可能性,心理学的广泛介入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将远不止于这些。我们相信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将在一种学科伦理的框架内得到更为深入、充分的讨论,但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期待通过心理学的介入,设计师能够拿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更受欢迎的成果,同时也希望通过设计研究的介入,使得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深化。






特别策划

设计+心理

栏目主持:赵毅平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设计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尚不成熟。理论、思维和工具的创新,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路径的借鉴,不断推动着设计学的发展,也拓展了设计学研究的视野与边界。近几十年间,设计学与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无疑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前瞻领域。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对视觉元素的研究实验,到人机工程学、心理测量在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再到提出“设计心理学”的唐纳德·诺曼等人对可用性工程的倡导,以及人工智能对设计心理的整合研究与应用,心理学的介入不仅让设计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也在实践中解决了很多设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期《特别策划》主题为“设计+心理”,试图通过六篇不同角度的文章呈现设计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成果。它们分别梳理了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以参数化风格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探讨参数化设计与参数化风格的表现形式和感知属性;揭示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及色彩设计师的使命与工作方式;构建拟人化的心理学模型并讨论其在服务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论述以心理学为主要设计工具的建筑与空间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结合认知过程来研究传统版式的形成机制与视觉文化特性。希望本期专题能够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心理学引入设计研究的历史、理论、方法,其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与未来前景,并从中得到启示。(赵毅平)





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柳 沙、谭 宇 




   

内容摘要: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职业心理学分支,迄今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还主要来自心理学领域。随着设计学科日益重视它在指导设计实践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开展得越来越广泛深入,从而迫切需要发展和形成适合学科自身特点和研究目标的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系统化的研究范式。本文追溯了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形成的历史、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合案例梳理了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六类主要研究方法,并借鉴心理学研究的典型范式,讨论了问题发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关键问题。






参数化设计与参数化风格的感知研究

顾方舟、赵江洪、赵丹华




   

内容摘要:风格“识别”是风格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感知研究可以建立风格与外观特征之间的关联,获取风格感知属性。本文以参数化风格为研究主题,探讨参数化设计与参数化风格的表现形式和感知属性。研究通过感知描述卡片分类实验,获得参数化风格的感知属性描述词语,构建描述词语模型;采用匹配度评价量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发现,参数化风格的四种基本感知属性:秩序感、流动感、通透感和起伏感。研究认为,参数化设计从一种设计技术手段,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表现形式”的设计风格,对于设计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色彩心理的学理、设计职业与实验

宋建明




   

内容摘要:人们说,色彩是感性的。然而,用感性的方式却往往回答不了色彩的现实问题。再深究之,不难发现色彩的深处充满了理性的支撑。不论是感性的判断或者理性的追究,色彩心理学的问题始终相伴左右。于是,色彩心理被关注并成为了焦点。本文试图揭秘色彩之所以摆脱不了心理的“纠缠”的成因,方兴未艾的色彩设计的职业——色彩设计师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色彩诉求与应对的方式,借此来探究设计实证与色彩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服务机器人中的拟人化设计研究

何灿群、肖维祯




   

内容摘要:拟人化是指将人类特性赋予非人个体,根据拟人化的特点,服务机器人是其应用的最佳领域之一。本文从拟人化的三因素理论入手,结合拟人化过程,构建了拟人化的心理学模型;分析了拟人化在服务机器人外观、交互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应用,并综合拟人化三因素理论、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了拟人化的人机交互模型。最后,对拟人化所带来的“恐怖谷效应”、可爱对拟人化产品造成的影响以及拟人化产品中的过度依赖倾向以及伦理风险进行了思考,从而提出了人机交互设计中拟人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运用设计心理学创造理想的空间

[ 美] 托比·伊斯雷尔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以心理学为主要设计工具的建筑、规划和室内设计实践”的设计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对设计敏感性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专业人士可以从客户最丰富的内在体验中进行探索、展开设计。设计心理学能够解锁人们关于视觉图像、某些特别的物体、体验,以及图案与信息的记忆,提供了创造对自身有意义的空间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新的“具有解放作用的设计”范式。本文还出于设计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提出基于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的场所理论,探讨了从业者的角色问题。

 




竖式乾坤:传统版式中汉字排列的认知与启示

顾 欣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中国传统版式中的汉字排列方式,从汉字竖排传统溯源、传统版式的竖排特征,以及传统版式与阅读传统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汉字竖式排列在传统版式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尝试厘清传统版式与传统阅读的内在关联,理解和思考设计与需求的本质关系,为当今中文版式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设计意义的建构:设计心理学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赵 超





内容摘要: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理论层面的综述,进而延展到认知心理学的三个维度:设计构建思维策略、设计构建信息加工过程、设计干预生理情感,并对诸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以探索认知心理学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应用路径,以及未来设计心理学在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领域整合创新的可能性。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 拓


百年归程: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设计”描述

许 平




   

内容摘要: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亲自制订了《建国方略》这一民国立国文献,它记录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这个特定时间节点中的心路历程,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全面设计现代化方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本文试图从历史语汇学、社会语汇学的角度,从这一珍贵历史文本中寻找“设计”一词在20 世纪10 至20 年代中国政治语言中的历史镜像,从而为“设计”一词的现代转型过程找到新的解释依据与思路。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装饰》2019年第1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5期“中国设计教育”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清华美院学科建设”

《装饰》杂志2019年第10期“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装饰》杂志2019年第11期“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12期“首都机场壁画40年”

《装饰》杂志2020年第1期“设计+新材料”

《装饰》杂志2020年第2期“设计·抗疫”

《装饰》杂志2020年第3期“大众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